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语言规划与全球治理
    赵珂, 胡瀚文, 党沁然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4.53
    录用日期: 2024-12-16
    随着中国游戏产业的迅猛发展,国产游戏文化出海已成为行业新常态。游戏语言本土化作为游戏出海的关键环节,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国产游戏进入欧美市场的语言本土化过程,可以游戏Arena of Valor作为出海典型案例,结合文化符号传播与再情境化理论,采用文本计量学与网络民族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一跨学科视角的研究系统分析了文化符号的再语境化过程。研究表明国产游戏文化输出是一个复杂、非线性的本地化过程,涉及语言翻译、文化符号再情境化及技术创新的多维互动。此分析超越了单一翻译或技术视角,转向动态、多维互动的研究路径,为游戏产业文化出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教育管理研究
    李辉,林金燕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4.57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刻转型和高等教育不断变革,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共识。对我国38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的调查研究显示,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通识教育课程缺乏“综合性”、专业教育课程缺乏“能力性”、实践教学不足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等问题。为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应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下让多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构建综合型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都永浩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1): 1-13.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01
    主体和主体性是西方哲学的概念,属于价值关系的范畴。文化主体性是一种精神价值创造能力及其价值影响能力的体现,所以,文化主体性所呈现出的是共同性价值与独特性价值的统一,具有相应的主观能动性。中华文化主体性分为古今两部分,二者都属于价值关系的范畴,并且都具有延续性和独特的价值内涵。中华文化主体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即共同性的价值观体系、一体性的内部固有共同体属性、内部天下的价值共同体、人民性的建设目标和方向。


  • 语言规划与全球治理
    沈骑, 李蔚文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4.52
    录用日期: 2024-12-16
    新质生产力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也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新质生产力话语的国际传播应以概念的准确译介与理念的清晰阐释为原则要义,以科技创新、绿色生态、以人为本为基本内容,坚持以中文为传播载体,构建以中文国际传播为基础的发展平台。以“汉语桥”视频中新质生产力话语的呈现为例,研究发现运用新质科技创新媒介,建构新质传播情境;搭建新质共情传播矩阵,拓展多元叙事主体;以中文为新质传播载体,关注语言文化教学等方式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话语的国际传播。
  • 法学研究
    刘长秋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1): 75-85.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06
    尽管无论在党内法规文本中还是在学者们的论著中都有关于党内法规概念的相应界定,但这些界定都存在不够准确的问题。党内法规应当被作如下界定,即党内法规是党内有权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体现党的统一意志,规范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活动,具有特定名称、形式和内容要求,旨在确保党的纪律实施,并由党的组织强制力保障的具有法律性质的党内专门规章制度的总称。党内法规具有法律属性、政治属性以及道德属性,因此呈现出与这三种基本属性相对应的法律性特征、政治性特征以及道德性特征。新征程中依规治党的必然性决定了党内法规研究必须受到重视,党内法规学虽已被作为法学的一门二级学科,但依然具备发展为独立一级学科的可能性。

  • 农业农村论坛
    蒋贵友,吴婴琦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4.5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城乡二元语境下的乡村衰退态势,社会学家潘光旦所主张的完全人格培养、对儒家教育的批判继承与新乡贤治理等教育思想,为乡村教育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共通之处,两者均主张重新扎根乡村、重视乡村教化与重燃热土情怀为一体的思想基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完全人格教育与乡村文化传承,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乡村的目标。为进一步推动振兴乡村进程,乡村教育理应构建多元互补的人才系统,加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体系与探索创新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振兴,从而实现乡村的全方面振兴。
  • 政治学研究
    李丽,陆明珺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4.55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共同富裕不仅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而且蕴含着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劳动成果,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这三重紧密相连的本质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在主体关系、实现内容和历史地位等方面赋予共同富裕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跃升。新时代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农业农村论坛
    于水,区小兰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4.50
    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等工作,不能仅靠以政府为主体的外源性支持,也应发挥以村庄和村民为主体的内源性动力。立足田野调查经验,基于“政府支持—村际合作—产业振兴”的分析框架对桂西南S镇4个村庄的产业合作案例进行剖析发现:依托政府支持,通过村际间的产业合作可以有效推动产业振兴。具体而言,需要政府的组织支持、制度支持、技术支持和生计支持推动村际合作,而村际合作需以合作动力、合作基础、合作关键、合作条件为前提。实践证明,“政府支持—村际合作”的行为路径有效推进了村庄间的产业合作,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带动脱贫地区的产业走向振兴。
  • 社会学研究
    李冉, 孙为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2): 62-71.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15
    滤镜作为一种新兴数字媒介,在图像语言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构造模式,它的出现宣告了媒介视觉语言在数字领域的演变,同时也成为数字社会的新形态基础设施。滤镜“程式化”现象的形成有其独特的符号生成机制,且对当代媒介审美文化产生影响。滤镜的机器属性使得其从诞生初期即具备“程式化”特性,进而影响当下图像语言与个人行为均出现“程式化”特点,滤镜已经从单纯的视觉工具变成一种决定性的媒介工具。在滤镜的合理使用上,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监管,促使网络平台秉持价值理性;另一方面要拓宽创作土壤、挖掘传统文化美学,赋予使用者更多的审美选择。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专题研究
    马璇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1): 61-74.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05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在巩固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深刻变革。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15—202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出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下的劳动关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抑制了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但数字经济并未引起劳动争议发生率的显著上升,即数字经济下劳动关系呈现碎片化与隐性化特征。需要从完善工会制度、扩大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加快劳动基准法建设、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作用、构建协同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障劳动者权益。

  • 法学研究
    刘强,于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4.59
    作为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官惩戒制度通过构建新型制约监督机制,确保审判权依法公正行使,这对维护法官依法公正履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功能整合视角看,我国法官惩戒制度存在惩戒事由与不当行为的协同性不强、惩戒目标与判断主体错位、惩戒制度构造忽视法官伦理特性、惩戒救济二元渠道存在冲突等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法官惩戒制度效能,相关制度设计既需要符合法官惩戒的一般规律,也需要符合我国独特的司法体制安排,应将表现不当与审判不当一体化作为惩戒事由;分类化构建惩戒主体,从而确保惩戒的公正性;增设法官自请调查程序,以昭示法官高道德标准期许;适时设立职务法庭,将法官惩戒制度系统化、完备化。
  • 哲学研究
    王晓丽, 李伟鑫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4): 91-101.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8
    近年来,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既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也变革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作为人脑功能外化的新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依赖于人而存在,但也表现出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人的主体性问题再次引发学界关注。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语境中,资本逻辑和技术逻辑凌驾于人的逻辑之上的风险客观存在,表征为人的深度思考能力弱化、情感单调钝化、劳动异化等问题,从而可能引发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失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恢复人的逻辑对资本逻辑和技术逻辑的引领地位,是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挑战的基本逻辑,也是协同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依此建构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人的主体性风险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消除资本对社会关系的宰制;引领人机共生发展方向,消解技术对人的支配;明晰人机界限,贯彻人的逻辑。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专题研究
    王儒奇, 陶士贵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1): 43-60.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04
    实体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其韧性既是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迫切需求,也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所在。基于中国2011—2021年的城市数据,利用GMMSLSARRE模型对221个城市的狭义实体经济韧性(RES1)和广义实体经济韧性(RES2)进行测度,结果表明: RES1和RES2的整体水平较高,高韧性和较高韧性的城市占比超过60%,其中省会城市、常住人口100万及以上规模城市处于领先地位;RES1和RES2的空间集聚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其中RES1呈现较为离散的分布特征,而RES2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进一步考察RES2的空间特征可以发现,在长三角等经济关联密切的地区,已经形成了核心城市带动周围城市韧性提升的协同发展格局;而在京津冀、成渝城市群等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差距较为明显的地区,更多地表现出“虹吸效应”。对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后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人力资本、创新能力、金融发展水平以及交通运输能力能够显著强化实体经济韧性,且城市间实体经济韧性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外溢效应,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 教育管理研究
    李欣,郭钰鑫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4.58
    新文科建设要求艺术学科的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上强化价值引领,在课程内容上融合艺术教育与最新科技,在方法手段上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高校艺术教师的评价体系亟待改革。在评价主体上,高校艺术教师评价应当打破小同行的主体架构,组建跨学科的评价共同体;在评价指标上,应当改变以科研成果为主的评价标准,采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方法上,应当改变量化为主的评价方法,采用符合艺术学科“质性”的评价方法。X高校的实证案例也对基于群决策理论,从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三个维度构建的高校艺术教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 编辑与出版
    李艳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4.60
    录用日期: 2024-12-16
    知识服务能力作为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备受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知识服务产品再加工程度低、信息传播精准度不足、知识服务模式单一。学术期刊需要构建“以用户需求为起点”的知识生产平台、“多元的立体的”知识传播平台以及“精准的智能化的”知识服务平台。技术的成熟及社会各界对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构建了良好的媒介生态。学术期刊应在知识存储、知识挖掘、知识组织和知识配送等方面下功夫,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及多介质的知识服务。
  • 社会学研究
    薛莉,房冠辛,吴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4.5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日益走向陌生化和个体化,对此亟须建构合乎新时代需求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进而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从健全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视角出发,江苏省南京市Q区“两赋两强”和“双做双增”治理实践的案例研究表明:Q区通过基层党建的“红色赋能”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改革,推进知行共建、情理联结、人民至上的治理探索,实现价值赋能、机制赋能、组织赋能三个赋能层次的发展进路,构筑理念认同、协同互惠、社会信任的“强关系”型社会生活共同体。在中国情境下依托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助推城市社区重构新时代“熟人社会”的创新路径,为赋能特大城市的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 社会学研究
    何继新, 邱佳美, 刘怡辰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1): 109-124.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09
    厘清城市老年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消费意愿及消费行为之间复杂的消费认知逻辑关系对促进老年社会经济参与至关重要。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析影响城市老年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消费意愿的主要因素,辨析消费行为特征及归因逻辑,基于认知交互理论视角,深层次探究城市老年人消费意愿与消费行为的非一致性现象及内在耦合关系,可以发现:城市老年人的自身特征与认知特征对其社区生活圈服务消费意愿存在多维显著影响;内部具身认知对其消费意愿具有关键性作用,部分负向社区服务认知严重掣肘其消费意愿;城市老年人的初始消费意愿与最终消费行为结果之间存在非一致性。因此,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开发老年人生产性资源、提升社区消费设施服务供给效能和加强社区生活圈服务质量监管对于优化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提升老年人社区生活幸福感、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政治哲学研究
    董德福,任宇韬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4.5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内在机理。新的文化生命体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汲取智慧,在“外来”与“本来”思想贯通互塑中生成;新的文化生命体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传统”与“现代”精神互动发展的文化土壤中生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场域,在主体力量和客观环境共同作用下迸发出强大生命活力。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马慧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1): 14-26.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02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符号机制的支撑与推动。符号不仅是文化内涵的体现,更是促进民族认同、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文化符号之网,中华民族共同命运的精神本质得以展现。在符号累积的空间中,“身体共在”的感官体验刺激了空间人群的情绪,唤醒了共同情感;在符号的复合型结构中,“共向”元素的组合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在解释系统中,通过“真正的指号”的理性判断,生成了共有精神家园的意象。经由共享文化符号的传递、扩展与再创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族人民能够在符号的多层次意义中找到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意义、文化立场和情感价值。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孟凡东, 杨兴猛, 康基柱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4): 1-13.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1
    在全民族共同抗战过程中,不管是在敌后战场,还是在国民党正面战场,抑或是在大后方,中华各民族都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团结一体,在共御日寇的对敌斗争中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极大增强与升华,实现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自觉,这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先锋队意识唤醒了中华民族的革命意识,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救国自觉;中华民族大联合意识增强了国人的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觉;中华民族大团结意识锻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自觉;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自觉。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孟成全, 翟成鹏, 周星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4): 14-25.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2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便已经树立起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内容要素看,中华民族整体史观、中华民族历史连续观、中华民族发展动力观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辩证史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看待中华民族历史、剖析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主要内容。从生成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随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党对中华民族历史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形成,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抗日战争时期得以确立。
  • 经济管理研究
    徐占东, 盛富鹏, 龚梓宇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3): 102-112.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29
    在碳中和目标下可持续创业成为新创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新创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使命效价对其克服制约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构建的有调节的双中介理论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使命效价对可持续创业行为、创业拼凑和团队认知灵活性均具有促进作用;创业拼凑和团队认知灵活性在使命效价对新创企业可持续创业行为的影响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数字技术使用在使命效价影响创业拼凑和团队认知灵活性中均具有正向调节效应。新创企业在可持续创业过程中要积极运用使命效价,提升创业拼凑水平,增强团队认知灵活性,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 教育学研究
    李新朝, 江莞莹, 杨会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4): 113-124.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40
    持续更新迭代的数字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数字化的普及仍未覆盖到社会所有群体,导致数字差异的存在和数字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为确保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通过教育获取和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资源、提升数字素养、缩小社会的数字差异,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可以从教育数字包容中具有结构性、关系性和认知性的社会资本入手,建立教育数字包容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通过教育数字包容实现为数字弱势群体赋能,需促进教育数字资源的应用可及化、教育数字包容主体间协同多元化和数字意识宣传的全方位化。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定制化政策、资源共享机制、创新包容基金、AI赋能培训以及社区数字导师项目来全面实现。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专题研究
    张明斗, 张瑞娟, 乔雪蓓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1): 27-42.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03
    基于“本地邻地”分析的视角,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285个城市2013—2022年数字经济对城市包容性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本地城市包容性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邻地城市包容性发展也具有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了中介机制作用;数字经济对城市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时间维度上表现为数字经济在长短期内均促进了本地城市的包容性发展;空间维度上表现为东、中部地区的数字经济促进了本地和邻地城市的包容性发展,西部地区仅促进了对本地城市的包容性发展。

  • 经济管理研究
    孙军, 金文琪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3): 89-101.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28
    服务贸易数字化是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的核心力量,但随之而来的数字壁垒却成为服务贸易跨越的显著障碍。基于RCEP成员国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RCEP成员国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双边数字服务贸易监管异质性的扩大会增加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贸易抑制作用。解读RCEP协定发现,条款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RCEP成员国数字服务贸易的高壁垒情况。但RCEP更加注重灵活性和高标准之间的权衡,与CPTPP等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不断降低国内服务贸易规则与RCEP之间的差异、继续加强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提出符合国情的“中国议案”和持续对标CPTPP将是化解贸易壁垒进而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重点所在。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全永波, 熊奕成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4): 54-65.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5
    随着人类用海活动的密集化发展,海上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引致全球海洋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受阻。“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凭借其有力回应多元治理需求的治理属性与整合多层级规范体系的制度属性,逐渐成为科学重构海上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的关键。然而,受全球海洋治理赤字、非传统安全威胁扩散、海洋治理规则加速变革以及公共卫生治理规则执行力缺口等因素制约,“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海上公共卫生治理实践,仍面临国际合作失序、复合安全风险、遵行实效不足以及规则衔接障碍等现实挑战。为此,中国需紧扣治理与制度双核心,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本遵循,推动国际社会凝聚整体性治理共识、革新治理机制,并通过完善涉外法治、深度参与国际法治建设等路径,提升海上公共卫生治理效能。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宋丽容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4): 66-75.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6
    新污染物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新兴重点任务。当前,相关政策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制订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条例。但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背景下,应将新污染物治理纳入法典,以构建融贯协调的法律体系。新污染物治理法典化需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坚持风险预防理念,通过整合现有制度形成完备的治理体系,并制订专门条例作为内容支撑。同时,需厘清条例与法典的关系,明确新污染物治理在法典中的体例定位,构建以公众健康为核心、风险预防为原则的制度框架,综合运用动态风险管控机制、全过程保障措施及多元规制手段,形成科学化、体系化的治理模式,为新污染物防控提供长效法治保障。
  • 农业农村论坛
    曾耀岚, 舒展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4): 40-53.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4
    大历史观为审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轨迹及其历史贡献提供了宏大视角,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其发展状况并精准预判未来趋势:从时空向度审思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可见,其形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历史逻辑,是保障新中国独立自主发展的内生性策略;从发展向度审视市场经济时期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需在实践层面聚焦“统”“分”平衡的结构性难题,在价值层面探讨效率与公平的协同困境;从规律向度构思新发展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的调适路径,应在历史镜鉴中强化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构建“统”“分”结合、以“统”为主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期实现“第二个飞跃”。
  • 社会学研究
    陈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4): 102-112.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9
    “中产化”社会空间发展有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提质增优,城市更新作为重构社会空间的核心政策工具,正驱动着“中产化”进程向纵深发展。城市更新重塑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形态,城市更新战略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中产化”社会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也带来了社会空间的分化与隔离、社会结构固化、“中产化”进程扭曲等风险挑战。为此,宜遵循梯度转移的空间再构、产业集群导向的要素协同、空间建设的差异化路径这一“中产化”社会空间发展的整体思路,从“物质服务制度”三位一体的角度建构城市“中产化”社会空间的实践进路,夯实“中产化”社会空间发展的物质空间基础,优化“中产化”发展的社会服务环境,建立健全“中产化”社会空间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通过“中产化”社会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助力共同富裕。
  • 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
    刘深, 曹玉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2): 26-39.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12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数字碳中和的重要赋能工具,对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减少产业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6—2023年省际面板数据和STIRPAT模型分析框架,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降碳实现区域碳减排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降碳减排具有双重效应:既有其作为技术创新带来的各领域要素配置效率提升而产生的正面效应,也有人工智能发展应用中消耗大量电力造成环境污染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在产业实体场景中广泛应用,将有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形成降碳积极效应,并能有效抵消人工智能自带的环境成本的不利影响,最终呈现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降碳效应的显著效果。空间效应分解结果反映出,人工智能对产业降碳的赋能效果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不但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降碳减排目标,还能有效将其提升的碳排放效率效应沿链传导至相关联的区域,为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创造条件。为此,借力人工智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在于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数智”降碳应用场景落地,强化人工智能碳足迹监控优化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在产业降碳乃至实现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