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 全选
    |
    农业农村论坛
  • 农业农村论坛
    贾亚娟, 高君, 张新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优美的乡村环境与富集的资源禀赋,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对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从发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3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评价指标,分析乡村公共环境和资源禀赋对农民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进一步检验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在其中发挥的机制作用,可以发现:乡村公共环境和资源禀赋对农民共同富裕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且两者发展水平越高,农民共同富裕效应越大;乡村公共环境和资源禀赋均能通过推动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进而对农民共同富裕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且两者交互作用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更大;乡村公共环境对东、中、西部地区促进效应逐渐减弱;资源禀赋对西部地区促进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而对东部地区没有促进作用。乡村公共环境和资源禀赋对农民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在南方地区和“胡焕庸线”东南侧地区更加显著。
  • 农业农村论坛
    武舜臣, 陈昱含, 王兴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食物观作为一种全面、多元的食物安全理念,对全球食物供应与安全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其愿景虽清晰,却在落地过程中频遇阻滞。将大食物观的多维目标与相应路径纳入统一框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逐一检视理论策略的现实约束,可以发现,多数理论可行的实践路径受限于结构性矛盾与制度惯性,实际效能远低于预期。进一步对大食物观下理论可行但实践受阻的资源再配置策略进行研究,并对资源在粮食与非粮食物生产间转移的现实困难和成因进行分析,从中可以找到理论路径难以落地的关键制约因素。而强化理论支撑、优化政策保障机制等策略有利于提升大食物观的实践效能。
  • 农业农村论坛
    周冉, 王海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场域理论“场域、资本及惯习”的宏观视角有助于剖析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方式及其历史演变过程,为厘清宗族文化、家风家训、历史古街与风景古迹等要素在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场域中的核心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在“制度—经济—社会—文化”维度的影响下,当前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重塑过程面临诸多挑战,如存在风貌肌理破碎化、传统民居空巢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危机等严峻问题。为此,需从生产、生活、生态及文化四类子场域的重塑机理中识别其存在的关键问题,遵循传统村落“文化基因—在地空间—遗产资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重新识别传统村落乡村文脉的文化符号,重构产居结合的文脉传承模式,重建以乡土文化为驱动的遗产保护方式,以实现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场域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重塑,为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场域存续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 政治学研究
  • 政治学研究
    汪海霞, 陶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下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其在意识形态风险治理中嵌入的广度与深度,极大地提升了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多元社会思潮叠加并渗透到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虚化、阻隔和隐藏意识形态风险的挑战。这必然驱动意识形态治理主体主动发挥数字信息和技术功能,构建以风险研判、预警、阻断和评估为要素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搭建意识形态风险数字化治理的主体、技术与制度贯通的全要素链接,从而充分发挥意识形态风险数字化治理的整合化、精准化、动态化功能,在分析意识形态风险数字化治理的现实瓶颈和赋能机理基础上,梳理出意识形态风险数字化治理的实践路径。
  • 政治学研究
    武思浩, 温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核心议题进行战略部署,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图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在工作布局层面的系统展开,蕴含着深刻的方法论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系统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科学思想方法,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何开展、怎样开展”等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深入挖掘和研究阐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法论意蕴,对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法学研究
  • 法学研究
    江雪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内容,构建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呈现出系统观念的方法论自觉。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之“全面”是系统观念的深度体现。依循系统观念,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布局之中的“共同推进”是行为方式,“一体建设”是目标指向。系统观念引领“共同推进”中的依法治国内蕴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统领依法行政,依法执政赋能依法行政;确立法治国家是“一体建设”之目标,法治政府为“一体建设”之主体,法治社会乃“一体建设”之基础。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的“共同推进,一体建设”要牵住“牛鼻子”和增强系统耦合。
  • 法学研究
    刘源, 李炳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晚年通过对东方社会结构形态的考察与分析,重塑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意蕴,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学说,原本的西方殖民者“双重使命”立场也发生了深刻转变,进而批判与修正了“西方中心论”观点。马克思东方法律观的深化与发展内在地呈现于世界历史方法论之中,充分彰显了东方社会法权关系的独特“魅力”和固有逻辑,深刻展示了人类社会法治文明演进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实践样态和未来图景。马克思东方法律观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渊源。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既具有人类法治文明的共性特征,又具有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历史底色,创造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崭新形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深厚的中华法系底蕴,具有坚实的社会经济结构基础,遵循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导向。
  • 教育学研究
  • 教育学研究
    李宏刚, 韩雨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时代,数字科技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活力,借助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动能是助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当前,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诸多现实隐忧,表现在技术上的资源利用和筛选整合有待加强、内容上的历史本真与教育深度有待深化、教学上的传统与创新需要平衡。可从打造“区域协同+数字共享”的红色文化资源平台、营造“大思政课+多元共建”的数字育人生态、驱动“三维赋能+阶梯培养”的数字育人主体及构建“精准评价+动态优化”的数字化评价机制等层面寻求优化进路,切实提升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教育学研究
    王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学术漂移”呈现出新的问题形态,具体表现为教学学术的新形态式微、运用学术的新型虚化、发现与综合学术的支撑力弱化,以及学术特色的流失。从学术生态观视角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学术生态在结构、关系、环境等方面的平衡性被打破,是“学术漂移”问题形成的主要成因,“制度同形”是其背后的主要“推手”,而“学术漂移”现象又进一步破坏了教师学术生态。可以从学术生态结构、关系和环境的平衡格局入手,通过体制机制重塑,保持学术生态结构的多样性,维护学术生态的协同关系,促进学术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学术漂移”问题。
  • 社会学研究
  • 社会学研究
    王茜茜, 潘伟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全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重构传播生态,对科普的互动性、情感化与价值认同提出新要求。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解构全媒体时代科普的互动仪式特征,发现科技工作者在该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于主体协作、关注焦点与价值符号三个维度。为推动科普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全媒体时代科技工作者科普实践应从强化情感共鸣、明晰传播靶向、重塑价值象征三方面系统优化科普策略,提升科普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