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
波兰《哥白尼索引(IC)》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

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2023, 33(03):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专题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专题
    张晓颖, 匡洪影, 侯丽辉,等
    2023, 33(03): 185-190,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与性激素和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确诊为PCOS的女性657例(PCOS组),另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60例非PCOS健康女性作为对照。测定PCOS患者人体量学指标、性激素指标、糖代谢指标以及脂代谢指标;根据泌乳素水平由低到高,将其分为4个亚组,Q1~Q4,通过非参数检验对4组上述指标进行分析比较。PCOS组和对照组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分析PCOS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泌乳素水平PCOS患者的糖代谢水平;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PCOS病情与泌乳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4个亚组间年龄、腰臀比、雌二醇、睾酮、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三酰甘油水平及HOMA-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Q4组年龄、腰臀比、雌二醇水平、HOMA-β显著低于Q1组(P<0.05),三酰甘油水平显著低于Q1及Q2组(P<0.05),睾酮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SHBG水平显著高于Q3组(P<0.05)。OGTT与IRT结果显示,PCOS组血糖水平整体较对照组高,其中60 min、180 min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口服葡萄糖30 min后两组血糖水平达到峰值,IRT结果无统计学意义。Q4组120 min血糖明显低于Q1、Q2组(P<0.05),其他时间未见明显差异。IRT结果显示,在60 min后4个亚组胰岛素分泌随着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Q4组胰岛素水平长时间低于Q1、Q2组,在60、120 min表现明显(P<0.05或P<0.01)。180 min时,Q1~Q4组胰岛素值均未回到基线水平。校正年龄和BMI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泌乳素水平与LH/FSH比值、睾酮、HOMA-β、三酰甘油水平呈负相关,但与SHBG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泌乳素水平较低的PCOS患者表现为明显的雄激素异常增高、糖脂代谢水平降低,且泌乳素水平与HOMA-β呈负相关。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专题
    谭巧,汪丽萍,刁瑞英.
    2023, 33(03): 191-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多样。量子力学的本质是量子纠缠。人体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如细胞、间质、离子、细胞因子及水分子之间的关系,即类同于量子与量子的关系。外部压力或内环境自我打压,导致人体内量子纠缠态失衡,进而致病。全身系统的低度炎症状态、神经内分泌的炎症浸润、环境毒物的损伤、肠道菌群紊乱的炎症激惹、中医能量经络的阻滞以及情绪卡点等,本质根源都是自我打压。因此,关于PCOS发生的病因,不管是神经、代谢、内分泌、压力、毒物等,根据量子力学的观点,其病理生理学特征的共性为自我打压。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专题
    毛伟维, 刘承东, 刘雪玲,等
    2023, 33(03): 198-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生殖内分泌激素异常和代谢紊乱的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病因病机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遗传学、生殖内分泌激素、炎症因子、肠道菌群、微小RNA、信号转导通路和胰岛素抵抗等与PCO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关于PCOS的治疗方式,西医多针对雄激素升高、排卵异常、月经不调、胰岛素抵抗等进行对症治疗;中医注重调理,通过整体观的思想对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中药调理、针灸和针药结合等方式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发挥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之间的优势,在采用西医对症治疗的同时结合中医治疗方式进行辨证论治,从整体把控,疗效显著。因此,本文对近几年PCOS病因病机的研究,以及对西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PCOS的方法作一综述。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专题
    朱友华, 赵嘉静, 杨亚楠,等
    2023, 33(03): 206-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国内外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现状与热点。方法: 以PCOS、子宫内膜容受性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获得研究PCOS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6.1.R6软件实现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42篇中文文献、155篇英文文献。中英文发文最多的作者分别为杨雪峰、Lessey Bruce A等,发文最多的机构分别为湖南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英文文献发表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发文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是西班牙。中文文献高频关键词是不孕症、妊娠结局等,共生成8个聚类;英文文献高频关键词是胚胎移植、辅助生殖等,共生成10个聚类。结论: PCOS子宫内膜容受性研究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PCOS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病理机制和改善方法等方面。应加强跨机构、跨国家、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PCOS子宫内膜容受性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专题
    陈雯, 连方, 辛欣,等
    2023, 33(03): 213-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妇科内分泌疾病,以月经不调、高雄激素血症、代谢异常、生殖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外囊泡,是一种天然的通讯分子,在生殖生物医学领域的诊断和治疗作用备受关注。目前,关于PCOS外泌体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主要从外泌体在PCOS中的作用及治疗价值等方面阐述其在PCOS中的发生发展机制,为PCOS治疗提供新思路。
  • 基础医学
  • 基础医学
    邹信芳, 刘琴, 陆荣柱
    2023, 33(03): 219-224,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初步探究核因子E2相关因子1(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1,Nrf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过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以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通过TCGA数据分析Nrf1在人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检索OncoLnc网站,比较Nrf1高表达与低表达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采用qRT-PCR检测11对宫颈癌及癌旁组织中Nrf1 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慢病毒转染方式构建Nrf1过表达宫颈癌HeLa、SiHa细胞株,以及对应的空载体细胞株;采用q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株内Nrf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dU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以及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结果: TCGA数据分析显示,宫颈癌组织中Nrf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OncoLnc网站分析显示,Nrf1高表达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Nrf1低表达组(P<0.05);qRT-PCR结果显示,Nrf1 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q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在宫颈癌HeLa、SiHa细胞株中,Nrf1过表达组Nrf1 mRNA及蛋白水平较空载体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空载体对照组相比,Nrf1过表达组EdU标记的细胞占比、克隆细胞数及细胞迁移数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 Nrf1在宫颈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外源性过表达Nrf1可显著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
  • 基础医学
    曾政嘉, 冯伟伟, 丁阳阳,等
    2023, 33(03): 225-230,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四溴双酚A双(2-羟基乙基)醚[tetrabromobisphenol A bis(2-hydroxyetyl) ether, TBBPA-DHEE]对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的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0.05%二甲基亚砜)、TBBPA-DHEE低剂量组(5 μg/mL)、中剂量组(20 μg/mL)和高剂量组(35 μg/mL),按分组对应处理48 h;通过MTT实验分析TBBPADHEE对PC1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试剂盒检测PC12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以及细胞培养液中NO和Ca2+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PC12胞内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 VGCC)含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钙离子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TBBPA-DHEE(≥20 μg/mL)暴露显著抑制PC12细胞活力,半数抑制浓度为33.4 μg/mL;与对照组相比,5、20和35 μg/mL TBBPA-DHEE组PC12细胞SOD活力、丙二醛及活性氧含量显著升高(P<0.05),细胞培养液中NO和Ca2+含量显著增加(P<0.01或P<0.05),VGCC含量显著降低(P<0.01);5 μg/mL TBBPA-DHEE组钙离子信号通路中p-CaMKⅡ、p-ERK1/2和p-CRE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20和35 μg/mL TBBPA-DHEE组CaM、MKP-1、p-CaMKⅡ、p-ERK1/2和p-CRE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TBBPA-DHEE暴露可显著抑制PC12细胞活力并导致细胞氧化损伤,其可能通过下调VGCC表达,影响细胞钙离子稳态,进而影响钙离子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产生神经毒性。
  • 临床医学
  • 临床医学
    陈有为, 康星, 严雨,等
    2023, 33(03): 231-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行减重手术的111例肥胖合并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糖代谢状态分为2型糖尿病(T2DM)组与非T2DM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NAFLD不同病理变化的发生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糖代谢参数与NAFLD各病理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采用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共线性分析;应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响因素对NASH的预测价值。结果: T2DM组肝脂肪变性评分及NAFLD活动度评分明显高于非T2DM组(P均<0.05)。相比于非T2DM组,T2DM组患者肝脏脂肪变性较为严重且NASH及肝纤维化例数占比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肝小叶炎症程度、气球样变及肝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空腹血糖、空腹C肽、HbA1c、HOMAIR为NASH的影响因素;Lasso回归变量选择为BMI、HbA1c、空腹C肽、空腹血糖;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向前LR法及向前条件法排除相关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空腹C肽为NASH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显示空腹C肽预测NASH的曲线下面积为0.754(95%CI:0.609~0.899,P=0.001)。结论: 当肥胖患者存在糖代谢紊乱时,会增加NAFLD肝脏脂肪变性的严重程度,并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向NASH及肝纤维化的转变;随着空腹C肽值的升高,发生NASH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
  • 临床医学
    张青龙, 张克勤, 李然
    2023, 33(03): 239-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与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骨质疏松性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206例,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患者腰椎和左髋骨密度的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90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16例)。测定血清GLP-1、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骨钙素、β-Ⅰ型胶原C端肽(β-CTX)、特异性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水平。运用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数、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及各部位骨密度值),血清GLP-1和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差异,分析绝经后女性血清GLP-1水平与骨转换标志物、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骨质疏松组比较,骨质疏松组患者的绝经年数显著增加,体重、腰围、臀围、BMI及各部位骨密度值显著下降,年龄、绝经年龄、身高、腰/臀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骨质疏松组血清GLP-1水平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INP、骨钙素水平显著增高,TRACP、BALP、β-CTX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血清GLP-1水平与骨转换标志物无明显相关,与L1~4总和、股骨颈、左髋总和的骨密度呈正相关,GLP-1水平与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MOFP)、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HOFP)呈负相关。BMI、GLP-1水平为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绝经年数和骨钙素水平为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血清GLP-1水平显著降低,GLP-1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保护因素,与该人群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相关。
  • 临床医学
    王芷旋, 王霄霄, 卢超,等
    2023, 33(03): 245-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模型术前鉴别T1-2与T3-4期胃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5例术前行腹部CT增强扫描且经切除术后T分期明确的胃癌患者,将其分为T1-2期及T3-4期两组,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7 ∶3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在其静脉期CT图像上进行感兴趣区(ROI)的勾画及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采用LASSO回归筛选出与T分期相关性最高的特征,分别利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及决策树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基于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基于临床特征建立临床模型,结合影像组学标签及临床特征构建影像组学诺模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鉴别T分期的效能;Delong检验比较最优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性及诺模图与二者中效能更好的模型之间AUC的差异性;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评估与实际病理结果的匹配性,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净收益。结果: 影像组学模型中,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最好,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AUC分别为0.864、0.836,均高于临床模型;结合影像组学标签及临床特征生成的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效能优于3种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上的AUC分别为0.876、0.850。Delong检验显示:逻辑回归模型在训练集上的预测效能较临床模型更好(P<0.01),诺模图的AUC高于逻辑回归模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显示影像组学诺模图具有很好的模型适应性和临床实用性。结论: 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诺模图对术前区分T1-2与T3-4期胃癌具有重要价值。
  • 临床医学
    冯莓婷, 刘佳昊, 王晓丽
    2023, 33(03): 252-257,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尿酸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之间的关系及对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6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价认知功能,其中138例不伴有MCI(非MCI组)、68例伴有MCI(MCI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一般资料及其他指标与MoCA得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25(OH)D、Hcy、尿酸及三者整合式预测模型对MCI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非MCI组相比,MCI组MoCA得分低,血清25(OH)D、尿酸水平明显降低,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尿酸与MoCA得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92、0.407,P<0.001),血清Hcy与MoCA得分呈负相关(rs=-0.51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程(OR=1.063,95%CI:1.005~1.125,P=0.034)、Hcy(OR=1.313,95%CI:1.166~1.477,P<0.001)是老年高血压伴有MCI的独立危险因素,25(OH)D(OR=0.832,95%CI:0.765~0.905,P<0.001)、尿酸(OR=0.993,95%CI:0.988~0.998,P=0.011)是保护因素;血清25(OH)D、Hcy、尿酸及三者整合式预测模型诊断MC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0.870、0.683、0.921,三者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5.60 ng/mL、15.48 μmol/L、288.30 μmol/L。结论: 血清25(OH)D、Hcy、尿酸水平及三者整合式预测模型可视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MCI的预测因子,并且三者整合式预测模型较单独每个变量对老年高血压发生MCI的判断更具优势。
  • 临床医学
    李云飞, 程琼, 汪银洲, 等
    2023, 33(03): 258-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30 d内发生脑积水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8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急诊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147例aSAH患者,按照发病30 d内CT检查结果分为亚急性脑积水组(n=50)与无脑积水组(n=97),所有患者术后3 d内均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记录首次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蛋白含量及IL-6等定量分析指标,另收集两组临床、影像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亚急性脑积水的危险性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脑积水的预测界值。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术前脑积水、合并脑室出血及脑脊液红细胞计数、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破入脑室、术前脑积水及脑脊液红细胞计数升高、IL-6水平升高是aSAH患者术后30 d内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脑脊液红细胞计数和IL-6预测aSAH患者术后30 d内脑积水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7、0.966,诊断界值分别为78 950×106/L及62.25 pg/mL。结论: 临床上可通过动脉瘤栓塞术后3 d内脑脊液中IL-6定量分析对aSAH患者进行亚急性脑积水的预测。
  • 经验技术交流
  • 经验技术交流
    肖锴成, 肖锦华, 谢露丹,等
    2023, 33(03): 265-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和灵敏的基于微孔板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平台的白介素-6(IL-6)定量检测方法并评估其性能。方法: 以链霉亲和素包被微孔板,加入待检血清样本,偶联生物素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配对抗体建立分析体系,采用双抗体夹心模式,建立IL-6抗原定量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条件优化和性能评估。结果: 生物素化抗体和酶标抗体的工作浓度分别为2.00 μg/mL和1.75 μg/mL,孵育时间选为12.5 min,分析灵敏度为2.00 pg/mL,检测范围为2.5~2 000 pg/mL,样本回收率在(100±10)%以内,重复性<8%,中间精密度<10%,116份临床血清样本测值与罗氏测值相关性较高(R2=0.987 7),不同疾病患者血清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建立了IL-6微孔板化学发光定量检测方法,且各项性能指标良好,可满足临床检测的需要。
  • 综述
  • 综述
    刘梦琪, 周小明, 张维宁
    2023, 33(03): 270-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黏蛋白样癌相关抗原是一种富含唾液酸的糖蛋白,已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肿瘤诊断标志物,是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理想靶分子,被当作治疗乳腺癌、卵巢癌和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候选目标。黏蛋白具有充当细胞表面受体和传感器,调控细胞增生、分化和凋亡的作用。目前,有多种基于黏蛋白的免疫原作为疫苗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本文就黏蛋白的概念、结构、功能、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