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
波兰《哥白尼索引(IC)》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

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2022, 32(06):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甲乳外科专题
  • 甲乳外科专题
    赵圆圆,贺奇,纪飞虹,等
    2022, 32(06): 461-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两癌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99例PTC合并乳腺癌患者(合并癌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99例未发现乳房结节的PTC患者(单纯癌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特征、PTC病理特征、甲状腺激素及抗原抗体水平。根据确诊顺序及间隔时间将PTC合并乳腺癌患者分为乳甲组(乳腺癌后确诊PTC)、甲乳组(PTC后确诊乳腺癌)、同时组(两癌确诊间隔时间不超过6个月),比较3组患者确诊PTC及乳腺癌年龄、两癌确诊间隔时间、PTC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乳腺癌病理特征。结果: 与单纯癌组相比,合并癌组肿瘤最大径更小,更倾向于微小癌,不易侵犯被膜及周围组织,确诊PTC时年龄明显增高,多处于绝经状态,且血清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serum free tetraiodothyronine,FT4)水平明显降低,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和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与甲乳组相比,乳甲组两癌确诊间隔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同时组相比,乳甲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PTC合并乳腺癌患者甲状腺肿瘤最大径更小,部分患者发展迅速且易出现跳跃性转移;Tg、TPOAb和TRAb高表达的PTC患者乳腺癌发病风险增高。
  • 甲乳外科专题
    王进, 韦卢鑫, 徐志华,等.
    2022, 32(06): 467-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行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常规病理结果以及手术效果满意度。结果: 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69例,行患侧甲状腺肿块切除或甲状腺部分切除术31例,其中1例损伤喉返神经,术中行神经吻合;手术时间(102±32)min;术中出血量(15±5)mL;病灶最大直径(15±11)mm;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39例,甲状腺滤泡性肿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9例,甲状腺腺瘤10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69例,其中40例无淋巴结转移,29例有淋巴结转移;术后引流管总引流量(170±97) mL,术后拔管时间(3±1)d;术后住院时间(2±1)d;手术满意度(8.67±1.22)分。结论: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切口隐蔽、术中出血少、手术操作相对安全、术后不适症状少、美容效果好以及患者接受度高,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甲乳外科专题
    李雅迪,陈彦
    2022, 32(06): 471-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超重和肥胖人口占比也逐年升高,与甲状腺癌有高度同步的流行病学特征,由此提示肥胖和甲状腺癌可能存在联系。本文针对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与肥胖引起的代谢异常,如胰岛素抵抗、脂肪因子和激素紊乱等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甲乳外科专题
    伍梦妮,陈彦,徐志华
    2022, 32(06): 477-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其治疗已取得进展,但仍然是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但是不同ncRNA之间存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近来,RNA研究领域新提出的概念是“竞争性内源性RNA(competing endogeous RNA, ceRNA)”,即不同RNA之间存在相互调节作用,包括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微小RNA、转录假基因和环状RNA。研究表明,这些RNA之间的作用失调在促进或抑制乳腺癌发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ceRNA网络调控轴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甲乳外科专题
    田梅, 高静, 黄金秋,等.
    2022, 32(06): 483-488,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全球女性中常见的癌症类型,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高。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干细胞逐渐被用于各种癌症如乳腺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的研究及治疗。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其具有分化潜能、免疫原性低、肿瘤趋向性及分泌细胞因子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癌症治疗。多项研究表明,MSCs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脂肪、脐带、胎盘和骨髓来源的MSCs对乳腺癌细胞的生物学影响及MSCs在乳腺癌治疗策略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基础医学
  • 基础医学
    刘文君, 史厚珍, 翟鸿儒,等
    2022, 32(06): 48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1α, PGC-1α)调控线粒体内膜中视神经萎缩症蛋白1(optic atrophy 1, OPA1)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N2A细胞系脂质体法转染APPswe,构建AD体外模型,qRT-PCR评价mutAPP对PGC-1α和OPA1转录水平的影响;脂质体法共转APPswe和PGC-1α质粒,qRT-PCR评价PGC-1α对AD发生时OPA1转录水平的调控。利用APP/PS1鼠,通过脑区定点微注射及AAV介导的基因转导技术,诱导PGC-1α在APP/PS1小鼠侧顶叶联合皮层过表达,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检测PGC-1α对AD发生时线粒体内膜形态的影响及对OPA1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 AD的发生伴随着Aβ沉积增加,线粒体形态异常及PGC-1α和OPA1转录、蛋白表达水平的下调;PGC-1α通过促进OPA1的转录及表达,改善了AD所伴随的线粒体形态损伤及Aβ沉积。结论: PGC-1α通过正向调控OPA1,改善AD所伴随的线粒体内膜的损伤及病理改变,很可能成为AD治疗的潜在靶点。
  • 基础医学
    曲勃维, 刘莉萍, 鲁浩,等.
    2022, 32(06): 497-5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L-Wnt3a条件培养基的收集方案并标定Wnt3a蛋白浓度,验证其作为多能干细胞向黑素细胞分化体系中Wnt3a来源的作用。方法: 通过观察L-Wnt3a细胞的生长特性及其分泌Wnt3a蛋白量特点,设定收集条件培养基的参数,使用ELISA法对收集到的条件培养基进行Wnt3a蛋白浓度的标定,配制出明确Wnt3a浓度的黑素细胞分化培养基,对胚胎干细胞株WA09及诱导多能干细胞株WTC-11细胞进行黑素细胞的悬浮诱导分化,对获得的诱导黑素细胞进行黑素相关基因表达检测及Masson-Fontana染色等相关验证。结果: 优化后的L-Wnt3a 条件培养基收集体系能够稳定高效获取Wnt3a蛋白,明确Wnt3a浓度的分化体系能够使WA09和WTC-11成功诱导黑素细胞,使用相应浓度的Wnt3a重组蛋白也能够达到相似的效果。结论: 通过优化收集方案能够高效获得明确浓度的L-Wnt3a 条件培养基,将其应用于明确Wnt3a浓度的培养体系能够成功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功能性黑素细胞。
  • 临床医学
  • 临床医学
    吴会会, 杨珺, 曾炫富,等.
    2022, 32(06): 504-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及其亚群比例和功能的变化,探讨MDSCs对CRSwNP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RSwNP组(31例)及对照组(36例)外周血中HLA-DR-CD11b+CD33+MDSCs,HLA-DR-CD11b+CD33+CD14-CD15+粒细胞性MDSCs(PMN-MDSCs)和HLA-DR-CD11b+CD33+CD14+CD15-单核细胞性MDSCs(M-MDSCs)的比例和功能分子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ELISA检测血浆中IL-6的浓度。结果: CRSwNP患者外周血总MDSCs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CRSwNP组PMN-MDSCs比例明显升高(P<0.05),而M-MDSCs比例下降(P<0.05)。CRSwNP组总MDSCs中ARG-1的平均荧光强度升高(P<0.05),血浆IL-6浓度增加(P<0.05)。结论: CRSwNP患者中总MDSCs的表达升高且以PMN-MDSCs为主,其功能分子ARG-1表达增强,提示MDSCs可能参与了慢性鼻窦炎的发病过程。
  • 临床医学
    陈宁劭, 张煜, 刘春玲.
    2022, 32(06): 509-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Kappa角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白内障患者选择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时对于Kappa角大小的设置标准。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MIOL植入术患者90例(138眼),分析Kappa角在白内障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改变,Pearson相关分析Kappa角与眼球生物测量参数的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Kappa角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 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Kappa角均主要分布于角膜映光点颞侧,术后Kappa角向鼻侧移位;② 白内障患者术前Kappa角大小为(0.237±0.134)mm,其大小与检查时瞳孔直径呈正相关(r=0.186,P<0.05),与前房深度、角膜曲率K1和K2呈负相关(r分别为-0.268、-0.279、-0.254,P均<0.05);③ 白内障患者术后Kappa角大小为(0.208±0.112)mm,与检查时瞳孔直径呈正相关(r=0.253,P<0.05)。④ 前房深度(b=-0.092,t=-3.679,P<0.001)及术前瞳孔直径(b=0.036,t=2.735,P=0.007)对术前Kappa角大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术前Kappa角大小对术后Kappa角大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0.491,t=8.608,P<0.001)。结论:术后Kappa角有减小趋势,其减小幅度与术前Kappa角大小呈正相关。术前Kappa角与前房深度呈负相关,故对于浅前房患者需慎重考虑MIOL植入。
  • 临床医学
    拾莉, 刘学奎, 徐伟,等.
    2022, 32(06): 515-519,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成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的静息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关系,并评估BMI、腰围、颈围、腰臀比、体脂对该关系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科住院的416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纯T2DM组和T2DM合并周围神经病变(T2DM+DPN)组。测量身高、体重、腰围、颈围、臀围、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受试者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相关生化指标。Mifflin-St-Jeor公式计算RMR,RMR按四分位法分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MR与DPN关系。将腰围、颈围、腰臀比、体脂数据按三分位法进行分层,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各代谢因素不同水平分层时RMR对DPN的影响。结果: 随着RMR水平的升高,T2DM患者患DPN风险减低(P<0.05)。分层分析显示,腰围<90 cm或者>98 cm、颈围>101 cm、腰臀比<0.92、体脂<24.8%时,RMR对DPN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DM合并肥胖时RMR升高则DPN的患病风险降低(P<0.05),且存在交互作用(P=0.021)。结论:T2DM患者的RMR与DPN相关联,且RMR越高,DPN风险越低。
  • 经验技术交流
  • 经验技术交流
    张进, 吴进, 蒋鹏.
    2022, 32(06): 520-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合并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行前臂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腋路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腋路组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联合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联合组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感觉、运动阻滞效果,操作时长,局麻药用量,止血带疼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程度无差异(P>0.05),腋路组的操作时长及局麻药用量均小于联合组(P<0.05);两组均无止血带疼痛;联合组发生1例Horner综合征、1例血压增高。结论: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联合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可有效地运用于前臂手术的麻醉,且操作快,局麻药用量少,并发症少。
  • 药学
  • 药学
    周杰, 薛寸, 张青, 等.
    2022, 32(06): 524-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Raw264.7细胞中羊耳菊提取物中7个抗炎活性成分木犀草苷(luteolin,LUT)、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A)、新绿原酸(neochlorogenic acid,NCA)、隐绿原酸(cryptochlorogenic acid,CCA)、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dicaffeoylquinic acid,3,4-DCQA)、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dicaffeoylquinic acid,3,5-DCQA)、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dicaffeoylquinic acid,4,5-DCQA)含量的方法。方法: 以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MS/MS)建立同时测定Raw 264.7细胞中LUT、CA、NCA、CCA、3,4-DCQA、3,5-DCQA、4,5-DCQA等7个成分含量的方法,包括专属性、线性、基质效应、回收率、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等。结果: 建立了一个快速稳定测量Raw264.7细胞中微量药物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最低定量限为0.48~3.84 ng/mL,准确度为(90.78±5.30)%~(113.99±13.51)%,提取回收率为(87.19±5.33)%~(103.59±14.00)%,基质效应为(94.50±15.17)%~(112.77±7.02)%,稳定性为(91.71±11.70)%~(109.45±10.63)%,能够满足测量的要求。结论: 建立了快速、准确的同时测定Raw264.7细胞羊耳菊提取物中7个活性成分(LUT、CA、NCA、CCA、3,4-DCQA、3,5-DCQA、4,5-DCQA)含量的UPLC-MS/MS方法,为开展羊耳菊提取物的细胞药代动力学研究奠定基础。
  • 综述
  • 综述
    俞丁宁, 石映红, 钱晖.
    2022, 32(06): 532-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种肿瘤免疫疗法相继应用于临床,标志着癌症治疗已迈入免疫治疗时代。CD8+ T细胞是抗肿瘤免疫中发挥主要效应的细胞群,频繁出现在已被临床批准使用的肿瘤免疫疗法中。鉴于外泌体的循环稳定性和低免疫源性等优势,携带多种亲代毒性效应物的CD8+ T细胞衍生外泌体可能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一个新方案。本文着重对CD8+ 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综述。
  • 综述
    陈洋洋, 陈伟.
    2022, 32(06): 537-541,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是2019年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具有高度传染性。该病毒已出现多种具有更高传播性和致病性的变异株,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即Paxlovid)是一种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新药,能够有效抑制SARS-CoV-2在体内的复制,并对多种变异株表现出抗病毒活性。临床试验表明,该药能有效降低COVID-19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可用于治疗轻中度和进展为重度COVID-19风险增加的COVID-19患者,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治疗COVID-19的新型组合药物。本文对Paxlovid的基本组成成分、分子作用机制、药理学作用特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特殊人群用药及不良反应等进行阐述,为该药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 综述
    葛彪,夏玥,王东.
    2022, 32(06): 542-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pexin又称神经肽Q (neuropeptide Q, NPQ),是一种新型内源性神经肽,广泛表达于人、啮齿动物、鱼类等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Spexin在调节摄食行为、脂代谢、减轻体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pexin与肥胖的发病相关,本文就Spexin与脂代谢相关性的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改善及治疗肥胖提供新方向。
  • 综述
    孔琪, 钱玲玲, 李库林, 等.
    2022, 32(06): 546-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SGLT2)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抗糖尿病药物,具有潜在的血管舒张作用。SGLT2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SGLT2受体、抑制钠氢交换体、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激活钾离子通道来调节血管张力、舒张血管。本文主要综述SGLT2抑制剂对血管的舒张作用及相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