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于丰源, 唐闽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4-5.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1
    脉冲电场是一种新型心脏导管消融能量源,其通过高压脉冲电场在细胞膜上穿孔,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具有(相对)特异性损伤心肌、迅速制造损伤且不依赖变温制造损伤等优势,已广泛用于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目前,PFA的前沿研究正在向室性心律失常进军。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PFA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心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杨柳青青,蔡於馨,方婕,沈晨,希努西旦木·努拉合买提,范平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因此对心律失常的精准诊治显得尤为关键,而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依据。如今人工智能心电分析技术为提高临床诊治心律失常的效率和准确性带来了新的可能。本文梳理了国内外人工智能心电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同时对该技术在心律失常诊断方面的前景和挑战进行了综述。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王际凯, 刘梓瑞, 路瑜, 王皓铖, 邹操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25-28.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6
    本文介绍了花瓣状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导管手术流程,包括穿刺房间隔、PFA导管置入、“231”消融策略,以及肺静脉隔离验证。文章还探讨了提高肺静脉隔离成功率的操作技巧,如导管旋转角度调整、相邻肺静脉间补充消融、肺静脉共干的处理,以及右下肺静脉及上腔静脉的消融操作等。借助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技巧,花瓣状PFA导管能够显著提高消融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为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刘天格, 胡福莉, 陶依娆, 庞乃栋, 刘兴鹏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22-24.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显著增加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的风险。射频消融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房颤节律控制方法,但其疗效有个体差异性,且存在一定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学习曲线长等不足。脉冲电场消融作为一种新型的房颤消融方式,通过短时程、高电压的电脉冲释放消融能量,以不可逆电穿孔机制消融心脏组织,具有组织特异性及安全性高、学习曲线短等优点。近日,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采用Pentaspline多极脉冲电场消融导管,成功治疗了1例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包积液患者。术后1个月,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 经验技术交流
    徐卫红,徐令晓,徐浩
    目的 分析应征入伍男青年心电图初、复检结果,排除各种不良影响因素所致的功能性改变,避免入伍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确保为部队选拔身体、心理素质双优青年。方法 回顾性分析2 065例应征入伍男青年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受检者的年龄18~22(20.0±1.5)岁,按照心电图诊断标准,分析心电图初、复检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2 065例应征入伍男青年中,共检出异常心电图330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30例(其中合并ST-T改变者13例),窦性心动过缓11例,早搏19例,ST-T改变60例,J点抬高早期复极80例,右心室优势12例,短PR间期56例,心电轴显著偏移10例,一度房室阻滞25例,二度房室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6例,房性心律、房性逸搏各2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2例,心房颤动1例,心室预激3例。一周后对330例心电图异常者进行复检,其中277例转为合格,包括窦性心动过速28例(其中合并ST-T改变者11例)(93.33%),窦性心动过缓11例(100%),早搏17例(89.47%),ST-T改变56例(93.33%),J点抬高早期复极68例(85.00%),右心室优势11例(91.67%),短PR间期50例(89.29%),心电轴显著偏移8例(80.00%),一度房室阻滞22例(88.00%),左前分支阻滞2例(33.33%),房性心律、房性逸搏各2例(100%);其余复检均不合格。除二度房室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心房颤动、心室预激外,其他初、复检心电图异常项目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征入伍男青年体检前,应提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良好心态。心电图检查医生要耐心地对不合格的心电图予以复检,只有排除功能性改变,方可确定为不合格心电图。
  • 学术动态
    实用心电学杂志.
  • 经验技术交流
    李兴渊,闫海峰,曹方,李晓辉
    本文梳理了心电图教学在中医心血管规培中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总结目前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提高规培学生对心电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课堂内外的互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心电图学习效率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多元化心电图教学旨在培养规培学生的综合临床思维,为中医心血管领域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供保证。
  • 专题笔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
    詹洪吉, 刘红霞, 谭梦琴, 王福军
    录用日期: 2025-02-19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极大地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但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ICIs在激活免疫系统的同时,还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尤其是导致多种心血管毒性,使心血管死亡率升高。本文综述了ICIs诱发心血管毒性的临床表现形式、发生机制、诊断及防治方法等,为预防心血管损伤、改善心脏功能提供依据。
  • 论著
    穆耶赛尔·麦麦提明,刘惠娟,王芳丽,冯艳
    目的  探讨90岁及以上老年人异常心电图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年龄为90岁及以上患者的住院资料,将患者按性别分为两组(男114例、女90例),对比并分析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B型脑钠肽、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女性组入院时的收缩压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男性组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女性组(P<0.05)。在76.5%的人群中可观察到窦性心律;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按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T-T改变(46.1%)、房性早搏(22.1%)、一度房室阻滞(22.1%)、右束支阻滞(19.6%)和心房颤动(137%)。男性组心房扑动、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右束支阻滞、一度房室阻滞、左前分支阻滞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组。结论  在年龄90岁及以上的住院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ST-T改变、房性早搏、一度房室阻滞、右束支阻滞和心房颤动。这些异常心电图特征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存在差异。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王磊, 吴名星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11-15.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3
    脉冲电场消融是治疗心律失常很有前景的新型消融方式,其通过不可逆电穿孔机制增加细胞膜通透性,破坏细胞内环境稳态,导致细胞坏死。同时,因它有组织特异性高、非热性等特点,在心律失常领域中的应用受到追捧。本文对脉冲电场消融的机制、特点及其在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苏比努尔·阿布都如苏里,阿丽米热·亚森,姚娟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一种位于心脏表面的活跃的内分泌组织,不仅为心脏提供能量,而且还参与炎症反应和代谢调节。心外膜脂肪量的增加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率升高显著相关,其可能通过促进心脏局部炎症、增加氧化应激或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来促进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本文综述了心外膜脂肪组织与房颤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二者的关联机制,并针对心外膜脂肪组织在房颤发病中的作用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 起搏与电生理
    马博文,王亦凡,任园园,张莉
    目的 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对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接受RFCA术的70例房颤患者,记录其术前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P波最大时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根据预后情况(是否复发)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上述心电图P波参数与房颤患者RFCA术后预后的相关性,并使用ROC曲线分析评价P波参数对房颤患者RFCA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70例房颤患者中,RFCA术后预后不良者30例,预后良好者40例。预后不良组Pd、Pmax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组间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Pmax是影响房颤患者RFCA术预后的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d、Pmax及其联合指标评估房颤患者RFCA治疗后预后不良风险的AUC值分别为0.751、0.760、0.900。结论 心电图P波参数与房颤患者RFCA术预后相关,Pd、Pmax联合检测能提升对其预后的预测效能。
  • 病例报告
    丁楠,曾雨,吴巧云
    本文报告1例22岁女性因摄入致命剂量普罗帕酮导致心电图异常的病例。患者入院时嗜睡,急诊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阻滞、QRS波时限延长和QT间期延长,提示钠通道阻滞剂毒性。入院后不久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经治疗后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该病例提示,普罗帕酮过量引起的钠通道阻滞剂毒性可导致显著的心电图变化,早期识别和综合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 专题笔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
    谭梦琴, 罗丹, 张舟, 王福军
    录用日期: 2025-02-19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其引发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已引起临床重视。ICIs相关心肌炎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该并发症的高致命性使其成为重点关注对象。目前,关于ICIs诱导心肌炎的分子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的认知尚不充分。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探索ICIs相关心肌炎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诊断与监测手段以及合理治疗策略的制定,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不良事件的警觉度与处理能力,从而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 论著
    王振良, 孟中华, 刘江峰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71-75.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14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19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98,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和观察组(n=98,给予尼可地尔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8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心率及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低切全血黏度(low-shear whole blood viscosity,LWBV)、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high-shear whole blood viscosity,HWBV)],血清炎症介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3-like protein 1,CHI3L1,也称为YKL-40)]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更少、发作持续时间更短(均P<0.1)。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对照组低,LWBV、血浆黏度、HWBV、FIB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血清IL-18、NF-κB、hs-CRP、YKL-4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可地尔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优于单一用药组。联合用药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心率、血压、血清炎症介质水平,且安全可靠。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万云, 丁静韵, 卢媛, 兰香松, 罗骏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6-14.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2
    导管消融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较为有效的方法。而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作为一种新的消融能量形式,具有组织选择性,其在阵发性房颤中的疗效已得到临床证实。而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更复杂、风险更高,目前PFA在持续性房颤中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多。本文对PFA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效果、并发症及其消融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论著
    李蓉,宋潇,赵瑞,王兵玲,马明仁
    目的  探讨ST段下移、ST-T改变与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临床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ST段下移、ST-T改变与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对4 952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发现ST段下移和ST-T改变与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ST段下移者发生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概率分别是ST段未下移者的9.00倍和13.65倍;出现ST-T改变者发生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概率分别是未出现者的27.60倍和22.00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样发现,ST段下移达0.05 mV和ST-T改变是决定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发生的关键因素。结论  ST段下移、ST-T改变可能是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发生的危险因素。
  • 病例报告
    刘洪
    采集心电图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肢体导联左右手反接和手足错接,以左右手反接最常见,也较易分辨和处理。手足错接常见于N导联夹接到上肢和左手左足错接,以后者判断更为困难,因为错接后心电图波形与正常波形相比无特征性表现,可能导致判图者对心电图做出错误的诊断。本文介绍一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转院后复查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图形消失,演变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图形;通过心电图前后对比,发现转院后图形采集时存在肢体导联左手左足错接的情况。正确诊断常规心电图的前提为电极和导联的正确安放,因此,加强对心电图采集工作者的质控培训,保证心电图采集的正确规范,对于正确判图至关重要。
  • 综述
    韩晓燕,尤杨
    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往往也是引发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有赖于自主神经系统张力的平衡。自主神经系统在心律失常的发作和持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自主神经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自主神经调节的干预措施、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提供新兴的治疗策略。
  • 起搏与电生理
    王冬雪,刘晓宇,张常莹,郑杰,王如兴
    目的  比较新型无导线起搏(leadless pacemaker,LPM)和双腔经静脉起搏(transvenous pacemaker,TPM)在围手术期患者恢复情况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新型LPM治疗患者和136例双腔TPM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选取LPM患者(LPM组)和双腔TPM患者(TPM组)各11例。评估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和伤口恢复情况。分别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及出院当天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结果  LPM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短于TPM组[(1.6±0.7) dvs. (3.1±0.3) d,P<0.01],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也短于TPM组[(1.1±0.3) d vs. (2.6±0.8) d,P<0.01]。LPM组术后当天[(1.5±0.7)分vs. (4.5±0.8)分,P<0.01]、术后第1天[(0.5±0.5)分vs. (4.0±0.6)分,P<0.01]、术后第2天[0分vs. (2.4±0.5)分,P<0.01]和出院当天[0分vs. (0.5±0.5)分,P=0.005]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TPM组。LPM组术后第1天[(75.6±5.3)分vs. (53.6±2.3)分,P<0.01]、术后第2天[(93.6±6.4)分vs. (55.6±2.3)分,P<0.01]和出院当天[(95.5±5.8)分vs. (89.9±4.7)分,P=0.024]的MBI均高于TPM组。结论  与双腔TPM治疗相比,新型LPM治疗具有患者围手术期恢复快的临床优势。
  • 论著
    王秀芳,申继红,景永明,李世锋
    目的  探讨叠加图的原理及其在动态心电图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4例与形态信息有关的典型动态心电图病例(窦性心律+室性心律、窦性心律+房性心律、窦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双腔起搏器DDD工作方式+VAT工作方式),结合Lorenz散点图、心电瀑布图、逆向技术分析并总结叠加图的原理及优势。结果  室性心律呈宽QRS波形态,而窦性心律呈窄QRS波形态,通过叠加图可实现两种节律的快速分离;窦性心律P波直立,而房性心律P波倒置,通过叠加图可实现两种节律的快速分离;窦性心律P波直立,而交界性心律无P波,通过叠加图可实现两种节律的快速分离;双腔起搏器DDD工作方式下可见AP及VP双脉冲,而VAT工作方式下可见VP单脉冲,通过叠加图可实现两种起搏方式的快速分离。结论  叠加图在分析包含形态信息变化的动态心电图中有独特优势,是快速分析动态心电图的另一高效工具。
  • 综述
    杨滨瑜, 刘彩虹, 赵宇亮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136-142.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29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一种用于急性肾损伤等危重症患者的体外血液净化方法,其治疗效果受到体外循环血流速度的影响。低血流速度与CRRT回路凝血、治疗中断显著相关,而血流速度过快则可能导致回路压力过高,同样会影响治疗效果。目前CRRT最佳回路血流速度仍未明确,且治疗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如何设置不同治疗场景下的血流速度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CRRT中血流速度的研究现状和展望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专题笔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
    周芳, 米艳, 谭梦琴, 王福军
    录用日期: 2025-02-19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引发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引起了广泛关注,ICIs引发的心脏毒副作用带来较高的死亡风险。本文结合当前的研究和报道对ICIs相关性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其部分类型和其他ICIs相关心电图改变进行综述。
  • 基层医师论坛
    温桂凤
    目的  探究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在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例AMI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相关参数。按照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rMSSD、SDNN、SDANNindex、QT间期变异度(QT interval variability,QTV)。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与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并采用ROC曲线分析,研究这些参数对诊断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能。结果  200例AMI患者中有76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8.0%。室性心律失常组AMI患者的rMSSD、SDNN、SDANN-index、QTV均明显低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MSSD、SDNN、SDANN-index、QTV均与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MSSD、SDNN、SDANNindex、QTV诊断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AUC值分别为0.907、0.761、0.819、0.906,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rMSSD、SDNN、SDANN-index和QTV在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综述
    姜苏蓉, 钱丽君, 杨闯, 夏玉东, 吴军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143-147.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30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引发了对创新诊断和管理技术的需求。人工智能辅助的心音分析技术,基于电子听诊器和计算机辅助的心音分析算法,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技术能够实现对心音信号的精确量化分析与分类识别,在瓣膜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以及血压评估等领域展现出重要价值。人工智能系统不仅提高了心音分析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推动了医疗资源不足地区基层诊疗水平的提升,其在算法上的进展包括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提取、心音信号去噪与增强,以及心脏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开发。本文讨论人工智能心音分析系统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为未来技术的临床转化和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 专题笔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
    罗丹, 谭梦琴, 张舟, 王福军
    录用日期: 2025-02-19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显著提高了肿瘤患者的存活率,但越来越多的免疫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本文综述了ICIs相关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供心血管及肿瘤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 基层医师论坛
    张玉娟,孙仁华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71例T2DM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HRV是否降低,将T2DM患者分为HRV正常组(39例)和HRV降低组(3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尿酸、β2微球蛋白、尿素、HRV等各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T2DM患者HRV降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HRV正常组相比,HRV降低组患者的病程更长,其随机血糖、HbA1c、收缩压、胆固醇和LDLC水平较高,且患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的比例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ST-T改变、尿糖阳性的比例也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RV降低组患者的SDNN、SDANN、rMSSD、pNN50、HRVindex、LF和HF数值更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2DM患者的病程、随机血糖、HbA1c、冠心病是HRV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及时监测和控制T2DM患者HRV降低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改善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对改善预后也有积极意义。
  • 病例报告
    万庆栋,高华良,章富军
    电解质紊乱在临床常见,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而引起心电图的改变。本文报告1例低钙高钾血症引起心电图相关改变的病例,心电图表现为ST段延长伴T波高尖,QTc延长。心电图作为常用的无创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电解质紊乱,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 论著
    陈芸,孔倩倩,朱彦,赵天,李月峰
    目的  采用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技术探究肾动脉狭窄参数与肾血管性高血压(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RVH)分级之间的效应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RVH确诊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高血压分级标准将其分为2级高血压组(18例)和3级高血压组(16例);另收集12例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三组分别行肾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后的图像进行CPR,并测量肾动脉形态学参数(最小管径、最小截面积、管径狭窄比、截面积狭窄比)和血流参数(达阈时间、血流代谢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肾动脉形态学参数及血流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肾动脉形态、血流参数与受试者血压数值的相关性,并利用ROC曲线分析判定截面积狭窄比在不同组中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肾动脉的最小管径和最小截面积显著减小,且3级高血压组小于2级高血压组(均P<0.05)。与2级高血压组相比,3级高血压组的管径狭窄比、截面积狭窄比显著增大(均P<0.05),达阈时间显著延长,而血流代谢比显著降低(均P<0.05)。校正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截面积狭窄比与舒张压以及收缩压的相关性最为显著(r=0.663,0.671,均P<0.01)。截面积狭窄比在对照组和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和3级高血压组中均具备良好的鉴别诊断效能(AUC=0.887,P=0.014;AUC=0.818,P=0.027)。结论  基于CPR技术的肾动脉形态学参数(管径狭窄比、截面积狭窄比)有望用作RVH的评估和监测指标。
  • PDF全文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2): 1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