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著
    冯艳,王芳丽,穆耶赛尔·麦麦提明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心脏电活动表现,分析其心电图异常的检出情况及特征,为识别出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的人群及心电图高危人群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入学行健康体检的1 003名高校大学生的心电图,按不同性别及民族对心电图的人群分布特征和心电图参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心电图459例(45.8%),异常心电图544例(54.2%)。异常心电图检出情况:窦性心律不齐36.7%,窦性心动过速2.2%,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5.5%,早搏1.8%,束支阻滞1.7%,ST-T改变2.5%。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男性和女性大学生中,心电图相关参数P波时限,QRS波时限,QT间期及RV5、SV1振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大学生体检心电图中异常心电图检出率较高,其心电图变化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及心电图参数的界值设定相关,故在体检心电图的诊断中需仔细判断其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改变,以免误诊,造成对受检者家庭成员的压力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心电图相关参数在不同性别大学生之间差异较小,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可忽略。
  • 专题笔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
    詹洪吉, 刘红霞, 谭梦琴, 王福军
    录用日期: 2025-02-19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极大地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但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ICIs在激活免疫系统的同时,还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尤其是导致多种心血管毒性,使心血管死亡率升高。本文综述了ICIs诱发心血管毒性的临床表现形式、发生机制、诊断及防治方法等,为预防心血管损伤、改善心脏功能提供依据。
  • 综述
    苏比努尔·阿布都如苏里,阿丽米热·亚森,姚娟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一种位于心脏表面的活跃的内分泌组织,不仅为心脏提供能量,而且还参与炎症反应和代谢调节。心外膜脂肪量的增加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率升高显著相关,其可能通过促进心脏局部炎症、增加氧化应激或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来促进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本文综述了心外膜脂肪组织与房颤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二者的关联机制,并针对心外膜脂肪组织在房颤发病中的作用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 论著
    穆耶赛尔·麦麦提明,刘惠娟,王芳丽,冯艳
    目的  探讨90岁及以上老年人异常心电图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年龄为90岁及以上患者的住院资料,将患者按性别分为两组(男114例、女90例),对比并分析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B型脑钠肽、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女性组入院时的收缩压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男性组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女性组(P<0.05)。在76.5%的人群中可观察到窦性心律;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按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T-T改变(46.1%)、房性早搏(22.1%)、一度房室阻滞(22.1%)、右束支阻滞(19.6%)和心房颤动(137%)。男性组心房扑动、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右束支阻滞、一度房室阻滞、左前分支阻滞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组。结论  在年龄90岁及以上的住院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ST-T改变、房性早搏、一度房室阻滞、右束支阻滞和心房颤动。这些异常心电图特征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存在差异。
  • 经验技术交流
    徐卫红,徐令晓,徐浩
    目的 分析应征入伍男青年心电图初、复检结果,排除各种不良影响因素所致的功能性改变,避免入伍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确保为部队选拔身体、心理素质双优青年。方法 回顾性分析2 065例应征入伍男青年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受检者的年龄18~22(20.0±1.5)岁,按照心电图诊断标准,分析心电图初、复检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2 065例应征入伍男青年中,共检出异常心电图330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30例(其中合并ST-T改变者13例),窦性心动过缓11例,早搏19例,ST-T改变60例,J点抬高早期复极80例,右心室优势12例,短PR间期56例,心电轴显著偏移10例,一度房室阻滞25例,二度房室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6例,房性心律、房性逸搏各2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2例,心房颤动1例,心室预激3例。一周后对330例心电图异常者进行复检,其中277例转为合格,包括窦性心动过速28例(其中合并ST-T改变者11例)(93.33%),窦性心动过缓11例(100%),早搏17例(89.47%),ST-T改变56例(93.33%),J点抬高早期复极68例(85.00%),右心室优势11例(91.67%),短PR间期50例(89.29%),心电轴显著偏移8例(80.00%),一度房室阻滞22例(88.00%),左前分支阻滞2例(33.33%),房性心律、房性逸搏各2例(100%);其余复检均不合格。除二度房室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心房颤动、心室预激外,其他初、复检心电图异常项目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征入伍男青年体检前,应提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良好心态。心电图检查医生要耐心地对不合格的心电图予以复检,只有排除功能性改变,方可确定为不合格心电图。
  • 基层医师论坛
    刘魁军,王秀丽
    目的探讨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分析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特征,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并比较这两种检查方式对冠心病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冠心病患者心电图fQRS特征。结果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80例受检者中心律失常阳性45例,阴性35例;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心律失常阳性55例,阴性25例。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93.10%)、准确率(93.75%)明显高于心电图(分别为74.14%、78.75%),漏诊率显著低于心电图(6.90% vs. 25.76%,均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患者房室阻滞、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心电图(均P<0.05)。冠心病患者心电图fQRS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冠心病患者(P<0.05),且多发生于下壁导联。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心电图,可为临床早期筛查与诊断提供依据。临床上可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心律失常,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
  • 心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杨柳青青,蔡於馨,方婕,沈晨,希努西旦木·努拉合买提,范平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因此对心律失常的精准诊治显得尤为关键,而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依据。如今人工智能心电分析技术为提高临床诊治心律失常的效率和准确性带来了新的可能。本文梳理了国内外人工智能心电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同时对该技术在心律失常诊断方面的前景和挑战进行了综述。
  • 综述
    韩晓燕,尤杨
    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往往也是引发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有赖于自主神经系统张力的平衡。自主神经系统在心律失常的发作和持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自主神经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自主神经调节的干预措施、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提供新兴的治疗策略。
  • 专题笔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
    谭梦琴, 罗丹, 张舟, 王福军
    录用日期: 2025-02-19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其引发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已引起临床重视。ICIs相关心肌炎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该并发症的高致命性使其成为重点关注对象。目前,关于ICIs诱导心肌炎的分子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的认知尚不充分。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探索ICIs相关心肌炎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诊断与监测手段以及合理治疗策略的制定,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不良事件的警觉度与处理能力,从而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 专题笔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
    周芳, 米艳, 谭梦琴, 王福军
    录用日期: 2025-02-19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引发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引起了广泛关注,ICIs引发的心脏毒副作用带来较高的死亡风险。本文结合当前的研究和报道对ICIs相关性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其部分类型和其他ICIs相关心电图改变进行综述。
  • 起搏与电生理
    马博文,王亦凡,任园园,张莉
    目的 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对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接受RFCA术的70例房颤患者,记录其术前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P波最大时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根据预后情况(是否复发)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上述心电图P波参数与房颤患者RFCA术后预后的相关性,并使用ROC曲线分析评价P波参数对房颤患者RFCA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70例房颤患者中,RFCA术后预后不良者30例,预后良好者40例。预后不良组Pd、Pmax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组间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Pmax是影响房颤患者RFCA术预后的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d、Pmax及其联合指标评估房颤患者RFCA治疗后预后不良风险的AUC值分别为0.751、0.760、0.900。结论 心电图P波参数与房颤患者RFCA术预后相关,Pd、Pmax联合检测能提升对其预后的预测效能。
  • 经验技术交流
    景永明,申继红,赵瑞,刘津
    向量平移法是在充分了解Lorenz散点图与差值散点图的作图原理及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两图合参的分析方法,体现了Lorenz散点图与差值散点图的优势互补关系。向量平移法不仅适用于二维Lorenz散点图与二维差值散点图的综合分析,也适用于三维Lorenz散点图与三维差值散点图的综合分析。有向临界连通图是闭合的向量环,表明差值散点图满足向量守恒定律;正确标注有向临界连通图是向量平移的前提。疑难复杂病例的散点图分型复杂、规律性较隐蔽,利用两图合参的向量平移法能够充分揭示心电大数据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差值散点图特征点集互不重叠,能更好地实现编辑、选图等分析操作,使快速准确地分析疑难复杂动态心电图成为可能。
  • 经验技术交流
    赵瑞,马凌,焦丕奇,曾伟华,景永明,刘津
    目的探讨房性、室性、交界性逸搏心律的心电瀑布图特征,为快速分析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奠定基础。方法选择合并有上述三种逸搏心律的SSS病例,在常规观察其心电散点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心电瀑布图特征;结合心电瀑布图的逆向技术,分析和总结三种逸搏心律的心电瀑布图特征及其与相应心电图的对应关系。结果SSS患者在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的背景下出现的这三种保护性逸搏心律(房性、室性、交界性逸搏心律)的频率接近,相互竞争、反复交替,其心电散点图、RR间期直方图等常用分析工具揭示的特征不明显,但各种心律的心电瀑布图却特征各异,为快速分析此类病例提供了捷径。正常窦性心律的R峰带水平居中,宽度小于120 ms,色谱代表QRS波群的高度;P峰带、T峰带平行分居于R峰带上下,宽度与色谱分别代表P波、T波的时限和极性。窦性心律的三峰带心电瀑布图宽度、色谱若有变化,则意味着节律变换,其中房性逸搏心律的心电瀑布图特征为P峰带变色,R峰带、T峰带正常;室性逸搏心律的心电瀑布图特征为P峰带消失,R峰带变宽变色、T峰带变色;交界性逸搏心律的心电瀑布图特征为P峰带消失,R峰带、T峰带正常。结论心电瀑布图可用于快速识别SSS患者中的各类逸搏心律,在心电大据分析中能弥补心电散点图及RR间期直方图的不足。
  • 专题笔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
    罗丹, 谭梦琴, 张舟, 王福军
    录用日期: 2025-02-19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显著提高了肿瘤患者的存活率,但越来越多的免疫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本文综述了ICIs相关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供心血管及肿瘤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王际凯, 刘梓瑞, 路瑜, 王皓铖, 邹操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25-28.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6
    本文介绍了花瓣状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导管手术流程,包括穿刺房间隔、PFA导管置入、“231”消融策略,以及肺静脉隔离验证。文章还探讨了提高肺静脉隔离成功率的操作技巧,如导管旋转角度调整、相邻肺静脉间补充消融、肺静脉共干的处理,以及右下肺静脉及上腔静脉的消融操作等。借助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技巧,花瓣状PFA导管能够显著提高消融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为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 论著
    李蓉,宋潇,赵瑞,王兵玲,马明仁
    目的  探讨ST段下移、ST-T改变与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临床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ST段下移、ST-T改变与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对4 952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发现ST段下移和ST-T改变与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ST段下移者发生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概率分别是ST段未下移者的9.00倍和13.65倍;出现ST-T改变者发生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概率分别是未出现者的27.60倍和22.00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样发现,ST段下移达0.05 mV和ST-T改变是决定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发生的关键因素。结论  ST段下移、ST-T改变可能是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发生的危险因素。
  • 基层医师论坛
    张玉娟,孙仁华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71例T2DM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HRV是否降低,将T2DM患者分为HRV正常组(39例)和HRV降低组(3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尿酸、β2微球蛋白、尿素、HRV等各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T2DM患者HRV降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HRV正常组相比,HRV降低组患者的病程更长,其随机血糖、HbA1c、收缩压、胆固醇和LDLC水平较高,且患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的比例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ST-T改变、尿糖阳性的比例也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RV降低组患者的SDNN、SDANN、rMSSD、pNN50、HRVindex、LF和HF数值更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2DM患者的病程、随机血糖、HbA1c、冠心病是HRV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及时监测和控制T2DM患者HRV降低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改善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对改善预后也有积极意义。
  • 学术动态
    实用心电学杂志.
  • 基层医师论坛
    任永丹,黄彦生,杨媛媛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致消化道出血的概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 200例因AMI行PCI术的患者,其术后均接受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根据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及二元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讨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在1 200例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中,38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发生率3.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血组肌酐、年龄,以及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吸烟史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血红蛋白和质子泵抑制剂用药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未出血组(均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血红蛋白均为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MI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概率较高。在这类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王磊, 吴名星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11-15.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3
    脉冲电场消融是治疗心律失常很有前景的新型消融方式,其通过不可逆电穿孔机制增加细胞膜通透性,破坏细胞内环境稳态,导致细胞坏死。同时,因它有组织特异性高、非热性等特点,在心律失常领域中的应用受到追捧。本文对脉冲电场消融的机制、特点及其在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于丰源, 唐闽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4-5.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1
    脉冲电场是一种新型心脏导管消融能量源,其通过高压脉冲电场在细胞膜上穿孔,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具有(相对)特异性损伤心肌、迅速制造损伤且不依赖变温制造损伤等优势,已广泛用于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目前,PFA的前沿研究正在向室性心律失常进军。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PFA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论著
    李川川,詹雅峰,欧阳煜,张彦,程效
    目的对比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对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大血管原位长病变的疗效,并探讨DCB作为其常规治疗方式的可能性。方法纳入102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且为非复杂性大血管原位长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介入策略分为药物球囊治疗组(DCB组)和药物支架治疗组(DES组)。利用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技术,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病变特点,比较DCB与DES的疗效。结果① 两组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 两组患者手术血管位置、单支病变及分叉病变占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预处理方面,DCB组使用棘突球囊占比明显高于DES组(P<0.05)。③ QFR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前的参考血管直径、病变长度和病变面积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即刻,DCB组的最小管腔直径[(2.57±0.27)mmvs. (2.95±0.46)mm,P<0.01]及QFR增益[0.22(0.17,0.53) vs. 0.27(0.20,0.63),P=0.001]均小于DES组,残余面积狭窄率明显高于DES组[(27.80±7.29)%vs. (13.08±6.93)%,P<0.01];随访时,虽然DCB组病变面积狭窄率高于DES组[38.76(30.56,48.16)%vs. 27.14(20.22,34.75)%,P<0.01],但其晚期管腔丢失小于DES组[0.19(0.05,0.30)mmvs. 0.25(0.15,0.39)mm,P=0030],且两组最小管腔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 随访期间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QFR指导DCB治疗非复杂性冠脉大血管原位长病变的疗效及MACE发生率与DES相仿,但鉴于本研究样本量小,DCB在冠脉大血管原位长病变的临床应用仍需更多证据支持。
  • 论著
    任晓宇,周白丽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CT或冠脉造影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共156例,分为4组:EH组(61例)、EH合并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EH+SAP组,29例)、EH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组(EH+ACS组,32例)及健康体检者构成的对照组(34例)。检测各组入选者的血脂、Hcy水平,评估单支、双支、多支血管病变患者ApoA1、ApoB、Hcy水平的变化,并根据冠脉CT或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计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ApoA1、ApoB、Hcy水平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4组入选者在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H+SAP组和EH+ACS组ApoB、Hcy水平均高于EH组及对照组(P<0.05),ApoA1水平则低于EH组及对照组(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poA1、ApoB、Hcy均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Gensini评分越高及冠脉病变血管的支数越多,ApoA1水平越低,表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而Gensini评分越高及冠脉病变血管的支数越多,ApoB、Hcy水平越高,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poA1、ApoB、Hcy可作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冠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其联合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传统血脂指标,可共同为该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 基层医师论坛
    王东南,杨静,贾转曌,钟恒坤
    目的探究量化管理护理干预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5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依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43例均接受常规护理+量化管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质量、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心脏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干预前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HPLP)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中的基础护理、患者管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日常生活指导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干预后观察组LVEDD、LVESD及SAS评分低于对照组,LVEF及HPL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65%(2/43)低于对照组的21.43%(9/42)(P<0.05)。结论量化管理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还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强化健康行为,促进心功能好转。
  • 论著
    梁仪,徐良洁,王春靓
    目的 筛选反映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左心室僵硬度的敏感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并评价其对HFpEF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150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入选患者分成正常对照组(68例)和HFpEF组(82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筛选HRV指标中能反映HFpEF患者左心室僵硬度的敏感指标,并对主要终点事件进行随访。结果 在HRV指标中,SDANN预测HFpEF的曲线下面积最大,达0.68(P<0.01),cutoff值90 ms。SDANN与左心室舒张期室壁应变呈负相关;SDANN越高,左心室僵硬度就越高。根据SDANN的cutoff值,HFpEF患者被分为高SDANN组(cutoff值≥90 ms,44例)和低SDANN组(cutoff值<90 ms,38例)。低SDANN组左心室僵硬度较低。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高SDANN组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较低SDANN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SDANN可作为HFpEF患者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敏感指标。
  • 病例报告
    万庆栋,高华良,章富军
    电解质紊乱在临床常见,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而引起心电图的改变。本文报告1例低钙高钾血症引起心电图相关改变的病例,心电图表现为ST段延长伴T波高尖,QTc延长。心电图作为常用的无创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电解质紊乱,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 论著
    王秀芳,申继红,景永明,李世锋
    目的  探讨叠加图的原理及其在动态心电图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4例与形态信息有关的典型动态心电图病例(窦性心律+室性心律、窦性心律+房性心律、窦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双腔起搏器DDD工作方式+VAT工作方式),结合Lorenz散点图、心电瀑布图、逆向技术分析并总结叠加图的原理及优势。结果  室性心律呈宽QRS波形态,而窦性心律呈窄QRS波形态,通过叠加图可实现两种节律的快速分离;窦性心律P波直立,而房性心律P波倒置,通过叠加图可实现两种节律的快速分离;窦性心律P波直立,而交界性心律无P波,通过叠加图可实现两种节律的快速分离;双腔起搏器DDD工作方式下可见AP及VP双脉冲,而VAT工作方式下可见VP单脉冲,通过叠加图可实现两种起搏方式的快速分离。结论  叠加图在分析包含形态信息变化的动态心电图中有独特优势,是快速分析动态心电图的另一高效工具。
  • 基层医师论坛
    蔺建云,周梦,苏钰
    目的回顾性探讨非洛地平联合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炎症相关指标、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予比索洛尔治疗,联合组予比索洛尔+非洛地平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心率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一氧化氮(NO)]、炎症相关指标[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液流变学[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VEGF、NO水平高于对照组,HCT、PLT、PV、WBV、ET1、LpPLA2、VCAM1、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洛地平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效果显著,可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压及心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药物治疗手段。
  • 基层医师论坛
    曹婷婷,杨麦广
    目的  探究辅酶Ⅰ联合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洛伐他汀治疗(洛伐他汀组),另外60例采用洛伐他汀+注射用辅酶Ⅰ治疗(联合用药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室壁运动评分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及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水平,以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用药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洛伐他汀组(90.00% vs. 75.00%;χ2=4.675,P<0.05),心功能、血清炎症因子及血脂水平改善程度亦明显优于洛伐他汀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7% vs. 6.67%;χ2=2.911,P>0.05)。结论  注射用辅酶Ⅰ联合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对心功能的改善、血脂水平的调节作用明显提高,疗效优于单用洛伐他汀,且安全性较高。
  • 基层医师论坛
    温桂凤
    目的  探究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在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例AMI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相关参数。按照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rMSSD、SDNN、SDANNindex、QT间期变异度(QT interval variability,QTV)。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与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并采用ROC曲线分析,研究这些参数对诊断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能。结果  200例AMI患者中有76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8.0%。室性心律失常组AMI患者的rMSSD、SDNN、SDANN-index、QTV均明显低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MSSD、SDNN、SDANN-index、QTV均与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MSSD、SDNN、SDANNindex、QTV诊断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AUC值分别为0.907、0.761、0.819、0.906,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rMSSD、SDNN、SDANN-index和QTV在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