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于丰源, 唐闽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4-5.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1
    脉冲电场是一种新型心脏导管消融能量源,其通过高压脉冲电场在细胞膜上穿孔,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具有(相对)特异性损伤心肌、迅速制造损伤且不依赖变温制造损伤等优势,已广泛用于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目前,PFA的前沿研究正在向室性心律失常进军。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PFA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王际凯, 刘梓瑞, 路瑜, 王皓铖, 邹操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25-28.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6
    本文介绍了花瓣状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导管手术流程,包括穿刺房间隔、PFA导管置入、“231”消融策略,以及肺静脉隔离验证。文章还探讨了提高肺静脉隔离成功率的操作技巧,如导管旋转角度调整、相邻肺静脉间补充消融、肺静脉共干的处理,以及右下肺静脉及上腔静脉的消融操作等。借助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技巧,花瓣状PFA导管能够显著提高消融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为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刘天格, 胡福莉, 陶依娆, 庞乃栋, 刘兴鹏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22-24.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显著增加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的风险。射频消融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房颤节律控制方法,但其疗效有个体差异性,且存在一定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学习曲线长等不足。脉冲电场消融作为一种新型的房颤消融方式,通过短时程、高电压的电脉冲释放消融能量,以不可逆电穿孔机制消融心脏组织,具有组织特异性及安全性高、学习曲线短等优点。近日,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采用Pentaspline多极脉冲电场消融导管,成功治疗了1例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包积液患者。术后1个月,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王磊, 吴名星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11-15.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3
    脉冲电场消融是治疗心律失常很有前景的新型消融方式,其通过不可逆电穿孔机制增加细胞膜通透性,破坏细胞内环境稳态,导致细胞坏死。同时,因它有组织特异性高、非热性等特点,在心律失常领域中的应用受到追捧。本文对脉冲电场消融的机制、特点及其在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论著
    穆耶赛尔·麦麦提明,刘惠娟,王芳丽,冯艳
    目的  探讨90岁及以上老年人异常心电图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年龄为90岁及以上患者的住院资料,将患者按性别分为两组(男114例、女90例),对比并分析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B型脑钠肽、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女性组入院时的收缩压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男性组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女性组(P<0.05)。在76.5%的人群中可观察到窦性心律;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按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T-T改变(46.1%)、房性早搏(22.1%)、一度房室阻滞(22.1%)、右束支阻滞(19.6%)和心房颤动(137%)。男性组心房扑动、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右束支阻滞、一度房室阻滞、左前分支阻滞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组。结论  在年龄90岁及以上的住院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ST-T改变、房性早搏、一度房室阻滞、右束支阻滞和心房颤动。这些异常心电图特征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存在差异。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万云, 丁静韵, 卢媛, 兰香松, 罗骏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6-14.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2
    导管消融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较为有效的方法。而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作为一种新的消融能量形式,具有组织选择性,其在阵发性房颤中的疗效已得到临床证实。而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更复杂、风险更高,目前PFA在持续性房颤中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多。本文对PFA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效果、并发症及其消融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PDF全文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2): 154-154.
  • 专题笔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
    詹洪吉, 刘红霞, 谭梦琴, 王福军
    录用日期: 2025-02-19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极大地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但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ICIs在激活免疫系统的同时,还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尤其是导致多种心血管毒性,使心血管死亡率升高。本文综述了ICIs诱发心血管毒性的临床表现形式、发生机制、诊断及防治方法等,为预防心血管损伤、改善心脏功能提供依据。
  • 论著
    王振良, 孟中华, 刘江峰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71-75.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14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19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98,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和观察组(n=98,给予尼可地尔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8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心率及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低切全血黏度(low-shear whole blood viscosity,LWBV)、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high-shear whole blood viscosity,HWBV)],血清炎症介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3-like protein 1,CHI3L1,也称为YKL-40)]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更少、发作持续时间更短(均P<0.1)。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对照组低,LWBV、血浆黏度、HWBV、FIB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血清IL-18、NF-κB、hs-CRP、YKL-4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可地尔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优于单一用药组。联合用药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心率、血压、血清炎症介质水平,且安全可靠。
  • 专题笔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
    樊明辉, 谢锦成, 王量弘, 张希铃, 王新康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3): 318-326.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3.002
    目的  基于迁移学习与心电图数据建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分类模型,以提升分类准确性与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Apnea-ECG和MIT-BIH多导睡眠图数据库,将呼吸信号选作输入,利用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去除噪声并构建原始数据集。针对呼吸信号数据量不足的问题,提出基于迁移学习的模型训练方法:先以样本量较大的心电信号预训练模型,再将其迁移至呼吸信号域进行优化,完成二分类及多分类任务。提出一种结合残差网络与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的级联结构模型,以更好地捕捉信号的时序特征并提升分类性能。此外,将该模型与多种经典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使用迁移学习方法能够加快模型的收敛,提高其整体性能。经测试集验证,本研究提出的级联结构模型在二分类及多分类任务上都显示出较好的性能:在二分类任务上的准确率为95.43%、在多分类任务上的准确率为91.26%。结论  本研究为较小样本量情况下的疾病分类模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并验证了迁移学习对提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分类准确性的作用。
  • 专题笔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
    王惠歆, 吴毅程, 宿燕岗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3): 313-318.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3.001
    目的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与脉压、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5例确诊为OSAH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完成基本资料收集、多导睡眠图及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型,将研究人群分为杓型血压组(n=92)及非杓型血压组(n=113)。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特征,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AASI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再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AASI与脉压、血压变异性的关系。结果  非杓型血压组AASI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年龄、24 h平均收缩压、脉压与AASI呈正相关,24 h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比值与AASI呈负相关(均P<0.05)。脉压在控制血压变异性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与AASI存在关联(P<0.05)。结论  OSAHS患者AASI与脉压、年龄存在关联,AASI可能是一个反映动脉硬化的良好指标。
  • 综述
    苏比努尔·阿布都如苏里,阿丽米热·亚森,姚娟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一种位于心脏表面的活跃的内分泌组织,不仅为心脏提供能量,而且还参与炎症反应和代谢调节。心外膜脂肪量的增加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率升高显著相关,其可能通过促进心脏局部炎症、增加氧化应激或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来促进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本文综述了心外膜脂肪组织与房颤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二者的关联机制,并针对心外膜脂肪组织在房颤发病中的作用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 专题笔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
    苏桂珠, 卓丽清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3): 327-330.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3.003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与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及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住院及门诊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02例,并根据是否合并有OSAS分成高血压合并OSAS组(55例)和单纯高血压组(4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均排除器质性病变,且未合并高血压、OSAS)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和分析3组的HRV时域指标SDANN、rMSSD和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以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夜间平均血氧水平、白昼及夜间血压水平、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高血压合并OSAS组的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arterial oxygen,SaO2)、夜间平均SaO2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而AHI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均P<0.05);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的上述睡眠呼吸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的白昼、夜间血压水平及非杓型变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合并OSAS组与对照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血压合并OSAS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变化的发生率较其他两组显著增高(均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高血压合并OSAS组患者的SDANN、LF值更高,而rMSSD、HF值更低(均P<0.05)。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LF、HF及SDANN、rMSSD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OSAS患者夜间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张力增大,迷走神经张力减小,心脑血管病危险性增加。
  • 专题笔谈:脉冲电场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戚休予, 居维竹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16-21.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04
    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PFA)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融技术,因其具有非热机制与组织选择性,能够有效减少消融对毗邻器官和组织(如食管、冠状动脉和膈神经)造成的损伤。本文阐述PFA在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重点探讨其安全性、有效性,并展望该技术未来的应用潜力。
  • 综述
    姜苏蓉, 钱丽君, 杨闯, 夏玉东, 吴军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143-147.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30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引发了对创新诊断和管理技术的需求。人工智能辅助的心音分析技术,基于电子听诊器和计算机辅助的心音分析算法,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技术能够实现对心音信号的精确量化分析与分类识别,在瓣膜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以及血压评估等领域展现出重要价值。人工智能系统不仅提高了心音分析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推动了医疗资源不足地区基层诊疗水平的提升,其在算法上的进展包括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提取、心音信号去噪与增强,以及心脏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开发。本文讨论人工智能心音分析系统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为未来技术的临床转化和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3): 310-310.
  • 论著
    李蓉,宋潇,赵瑞,王兵玲,马明仁
    目的  探讨ST段下移、ST-T改变与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临床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ST段下移、ST-T改变与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对4 952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发现ST段下移和ST-T改变与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ST段下移者发生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概率分别是ST段未下移者的9.00倍和13.65倍;出现ST-T改变者发生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概率分别是未出现者的27.60倍和22.00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样发现,ST段下移达0.05 mV和ST-T改变是决定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发生的关键因素。结论  ST段下移、ST-T改变可能是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发生的危险因素。
  • 综述
    杨滨瑜, 刘彩虹, 赵宇亮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136-142.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1.029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一种用于急性肾损伤等危重症患者的体外血液净化方法,其治疗效果受到体外循环血流速度的影响。低血流速度与CRRT回路凝血、治疗中断显著相关,而血流速度过快则可能导致回路压力过高,同样会影响治疗效果。目前CRRT最佳回路血流速度仍未明确,且治疗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如何设置不同治疗场景下的血流速度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CRRT中血流速度的研究现状和展望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论著
    王秀芳,申继红,景永明,李世锋
    目的  探讨叠加图的原理及其在动态心电图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4例与形态信息有关的典型动态心电图病例(窦性心律+室性心律、窦性心律+房性心律、窦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双腔起搏器DDD工作方式+VAT工作方式),结合Lorenz散点图、心电瀑布图、逆向技术分析并总结叠加图的原理及优势。结果  室性心律呈宽QRS波形态,而窦性心律呈窄QRS波形态,通过叠加图可实现两种节律的快速分离;窦性心律P波直立,而房性心律P波倒置,通过叠加图可实现两种节律的快速分离;窦性心律P波直立,而交界性心律无P波,通过叠加图可实现两种节律的快速分离;双腔起搏器DDD工作方式下可见AP及VP双脉冲,而VAT工作方式下可见VP单脉冲,通过叠加图可实现两种起搏方式的快速分离。结论  叠加图在分析包含形态信息变化的动态心电图中有独特优势,是快速分析动态心电图的另一高效工具。
  • 专题笔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
    谭梦琴, 罗丹, 张舟, 王福军
    录用日期: 2025-02-19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其引发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已引起临床重视。ICIs相关心肌炎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该并发症的高致命性使其成为重点关注对象。目前,关于ICIs诱导心肌炎的分子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的认知尚不充分。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探索ICIs相关心肌炎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诊断与监测手段以及合理治疗策略的制定,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不良事件的警觉度与处理能力,从而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 论著
    任志义, 陈震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2): 157-161.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2.001
    目的  探讨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  选取肾功能不全诊断明确的住院患者18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常规心电图、再入院及死亡情况。根据心电图有无fQRS,将他们分为fQRS阳性组(96例)及fQRS阴性组(85例)。利用队列研究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再入院及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fQRS阳性组再入院时间早于fQRS阴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2.486,P<0.01)。fQRS是肾功能不全患者再入院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两组患者死亡发生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患者死亡发生速度相关(P=0.025,0.020)。结论  合并fQRS的肾功能不全患者更容易发生再入院,且肾功能越差、NT-proBNP水平越高的患者死亡率越高,死亡发生速度越快。早期筛查fQRS及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评估这类患者的预后。
  • 封面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2-2.
  • 基层医师论坛
    温桂凤
    目的  探究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在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例AMI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相关参数。按照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rMSSD、SDNN、SDANNindex、QT间期变异度(QT interval variability,QTV)。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与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并采用ROC曲线分析,研究这些参数对诊断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能。结果  200例AMI患者中有76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8.0%。室性心律失常组AMI患者的rMSSD、SDNN、SDANN-index、QTV均明显低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MSSD、SDNN、SDANN-index、QTV均与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MSSD、SDNN、SDANNindex、QTV诊断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AUC值分别为0.907、0.761、0.819、0.906,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rMSSD、SDNN、SDANN-index和QTV在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论著
    邵蒙恩, 张景宾, 边恒凯, 施余飞, 苏瑞瑛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2): 167-170.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2.003
    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图、心音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疑似冠心病的102例患者,其中阴性患者7例,阳性患者95例。在阳性患者中,管腔直径狭窄程度<50%的患者3例(A组),50%≤管腔直径狭窄程度<75%的患者36例(B组),管腔直径狭窄程度≥75%的患者56例(C组)。以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心动图、心音图这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冠心病的阳性率及其对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的检出率。结果  经超声心动图共检出7例(7.37%)冠脉狭窄患者,其中,A组未检出,B组检出1例(2.78%),C组检出6例(10.71%);经心音图检出78例(82.11%),其中,A组检出2例(66.67%),B组检出28例(77.78%),C组检出48例(85.71%)。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冠心病阳性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100%、敏感性7.37%、准确率13.73%;基于心音图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14.23%、敏感性82.11%、准确率77.45%。结论  基于第四心音得到的心音图的诊断结果比较符合金标准的诊断结果,因此心音图对于冠心病诊断价值较高,同时其整体的诊断符合率也高于超声心动图。
  • 目次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2): 156-156.
  • 目次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3-3.
  • 起搏与电生理
    王冬雪,刘晓宇,张常莹,郑杰,王如兴
    目的  比较新型无导线起搏(leadless pacemaker,LPM)和双腔经静脉起搏(transvenous pacemaker,TPM)在围手术期患者恢复情况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新型LPM治疗患者和136例双腔TPM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选取LPM患者(LPM组)和双腔TPM患者(TPM组)各11例。评估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和伤口恢复情况。分别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及出院当天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结果  LPM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短于TPM组[(1.6±0.7) dvs. (3.1±0.3) d,P<0.01],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也短于TPM组[(1.1±0.3) d vs. (2.6±0.8) d,P<0.01]。LPM组术后当天[(1.5±0.7)分vs. (4.5±0.8)分,P<0.01]、术后第1天[(0.5±0.5)分vs. (4.0±0.6)分,P<0.01]、术后第2天[0分vs. (2.4±0.5)分,P<0.01]和出院当天[0分vs. (0.5±0.5)分,P=0.005]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TPM组。LPM组术后第1天[(75.6±5.3)分vs. (53.6±2.3)分,P<0.01]、术后第2天[(93.6±6.4)分vs. (55.6±2.3)分,P<0.01]和出院当天[(95.5±5.8)分vs. (89.9±4.7)分,P=0.024]的MBI均高于TPM组。结论  与双腔TPM治疗相比,新型LPM治疗具有患者围手术期恢复快的临床优势。
  • PDF全文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1): 1-1.
  • 论著
    李艳红, 何骞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2): 176-180.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2.00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 ratio,NLR)联合心肌组织平扫初始T1值在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56例VMC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12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40)和预后良好组(n=116)。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L-6、NLR、初始T1值对VMC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ROC曲线评估上述参数对VMC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预后不良组IL-6、hs-cTn I、NT-proBNP水平及NLR、初始T1值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提示,IL-6、NLR、初始T1值均为VM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IL-6、NLR、初始T1值分别以12.895 pg/mL、3.495、1 122.0 ms为最佳截断值,三者联合预测VMC患者预后不良的效果优于单项指标,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6.6%。结论  VMC预后不良患者血清IL-6、NLR、初始T1值明显增高,可作为患者预后的辅助预测指标。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VMC预后不良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 封面
    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 2025, 34(2): 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