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 全选
    |
    整本PDF
  • 整本PDF
    2025, 34(5): 622-6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封面
  • 封面
    2025, 34(5): 623-6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次
  • 目次
    2025, 34(5): 624-6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笔谈:心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 专题笔谈:心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印婷婷, 杨龙, 门莉, 刘万萍, 汤舒琴, 王晓, 范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可穿戴心电设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中用于远程动态监测心电异常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并探讨各类心律失常的动态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沙湾市、莎车县3家基层医院PCI术后的124例冠心病患者,通过培训乡村医生协助患者佩戴可穿戴心电设备,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每周记录1次12导联静息心电图。采集患者住院时的基本临床信息及出院后连续4周的心电数据。绘制折线图,并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探究4周内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各类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变化。结果 在为期1个月的持续动态监测中,可穿戴心电设备对各类心律失常均表现出较高的检出能力,包括心律异常(41例,33.06%)、传导阻滞(29例,23.39%)、ST段改变(71例,57.26%)、电轴偏移(18例,14.52%)、心室肥大(8例,6.45%)和QT间期异常(88例,70.97%)。心律异常、ST段改变、电轴偏移、心室肥大和QT间期异常的累计检出率均呈逐周上升趋势(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P<0.05)。部分患者在随访期间多次出现相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提示电生理异常具有动态波动或持续状态。结论 可穿戴心电设备可有效实现PCI术后患者的远程心电动态监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临床实用性。
  • 专题笔谈:心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孜拉兰·马合木提, 范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电图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在心电图分析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AI技术不仅能够实现自动化的精准心电图解读,而且能显著提升大规模人群心血管疾病筛查的效率和准确性。本文综述了AI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电图分析中的最新进展,重点探讨了其在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急性心血管事件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发展方向。未来,随着可解释性AI技术的发展,AI心电图模型有望在临床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专题笔谈:心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帕孜来提·艾海买提,姜兴,木巴拉克·艾尼瓦,刘万萍,范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可穿戴心电监护设备在心脑血管疾病远程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各卫生院通过可穿戴心电检测仪完成的16 117人次心电图报告,分析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危急值及预警心电图检出情况、危急值病例的临床转归。结果 共纳入16 117例有效心电图,平均年龄54.5岁,其中男性7 256例(45.02%),女性8 861例(54.98%)。异常心电图有4 985例,其中危急值45例(0.28%),预警548例(3.40%)。45例危急值中,2例(4.44%)失访,15例(33.33%)拒绝就诊,5例(11.11%)于当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2例(48.89%)接受建议就医。上述22例自收到心电图诊断结果至来院就诊时间最短41 min,最长436 min,平均108.95 min;就诊后6例留观好转离院,9例接受药物治疗,7例接受手术治疗。7例手术患者自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最短16 min,最长372 min,平均101.86 min;其中5例(71.43%)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14.29%)转上级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14.29%)接受起搏器植入术;1例救治无效死亡。结论 可穿戴心电监护设备可实现远程心电监测与早期风险预警,有助于及时进行医疗干预,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专题笔谈:心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李佳欣,王涵,范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心律失常,其特征为心房颤动短暂发作并自发终止。尤其在隐源性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患者中,PAF的检出率更高,若不及时发现,则会进一步增加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风险。由于PAF常为无症状或隐性发作,因此早期筛查和管理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关键。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PAF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本文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PAF筛查、预测、诊断和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及实际应用价值进行综述,并探讨了其在PAF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挑战。
  • 论著
  • 论著
    黄晶晶,任炜炜,杨萍,李永聪,白雪松,袁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罹患风险的关系,以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将患者分为心血管病组(n=29)、脑血管病组(n=34)、心脑血管病组(n=28)及对照组(无冠心病和脑梗死,n=32)。总结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并比较各组24 h收缩压、舒张压,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其负荷,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其负荷。结果 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24 h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昼夜节律紊乱,73.98%表现为非杓型血压,但各组间昼夜节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显示,除夜间舒张压负荷外,疾病组在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及相应血压负荷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显示,心血管病组血压水平最高,血压负荷最重。结论 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严重紊乱,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血压升高和负荷加重,而随着血管硬化进展至心脑同病阶段,血压水平及负荷较早期略有下降,提示在管理血压的同时应重视对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
  • 论著
    孙侠, 崔星钢, 仲威, 陈广华, 戴芝银, 袁伟, 张朝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低流量氧气吸入用于老年高血压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高血压伴OSAS老年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均使用指南推荐的高血压常规药物治疗。将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低流量吸氧治疗及未接受相应干预处理的患者分别纳入CPAP组(55例)、低流量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体重指数、腹围、基础疾病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心脏彩色超声参数及干预前后(治疗3个月)的收缩/舒张压、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eripheral oxygen,SpO2)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等。结果 低流量组患者的血压控制及呼吸参数均较吸氧前显著改善(均P<0.05)。随访3个月,低流量组和CPAP组干预后夜间最低SpO2较干预前均明显升高(均P<0.01);3组间干预后夜间最低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经药物治疗或干预处理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干预后3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干预前相比,低流量组和CPAP组干预后嗜睡量表评分和AHI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实施低流量氧气吸入治疗,可部分改善其睡眠呼吸参数、提高夜间SpO2,并有助于提升血压达标率,减少降压药物的使用,减轻经济负担。
  • 论著
    王洋洋, 王皓, 杨泾纬, 谷云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鸢尾素是否通过调控MEK1/RanBP2信号通路发挥其抗心肌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方法 使用H9C2心肌细胞构建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并将H9C2细胞随机分为以下4组:对照组(未经处理的H9C2细胞)、H/R组(经缺氧复氧损伤的H9C2细胞)、irisin组(预先使用10 ng/mL鸢尾素处理2 h的H9C2细胞)、H/R+irisin组(H9C2细胞用10 ng/mL的鸢尾素预处理2 h后,再进行缺氧复氧损伤)。通过MTT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泄漏率评估细胞死亡率,并检测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采用免疫蛋白质电泳分析E3泛素化连接酶(RanBP)2及MEK1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鸢尾素能显著抑制缺氧复氧损伤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死亡。H/R组细胞存活率仅为(43.28±2.37)%;而经鸢尾素预处理后提高至(76.24±6.28)%(P=0.000 7),细胞死亡率也从(57.38±4.38)%降至(26.38±3.29)%(P=0.000 4)。此外,鸢尾素还能有效抑制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开放。机制研究进一步发现,鸢尾素的保护作用与MEK1信号通路调控RanBP2的细胞定位有关。结论 鸢尾素通过抑制MEK1对RanBP2的束缚,改变RanBP2细胞定位,从而发挥抗心肌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
  • 论著
    鞠爱萍, 孟祥荣, 覃燕龄, 古玉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在筛查胎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6例经NIPT显示高风险的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比对染色体核型分析或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结果。根据NIPT筛查胎儿CNVs的阳性率、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等临床数据,评估NIPT对胎儿CNVs的检测价值。结果 共检测NIPT样本20 378例,在196例高风险样本中,包含54例CNVs,筛查阳性率为0.265%;46例孕妇接受了介入性产前诊断,21例确诊为CNVs,其中13例为致病性变异,3例为可能致病性变异,5例为意义不明变异。NIPT筛查CNVs的PPV为45.65%;NIPT筛查出微缺失CNVs 17例,微重复CNVs 36例,1例微缺失合并微重复CNVs,分别占31.48%(17/54)、66.67%(36/54)和1.85%(1/54),其PPV分别为64.29%、35.48%和100.00%。统计学分析显示,NIPT筛查微缺失CNVs和微重复CNVs的阳性率和PPV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IPT筛查胎儿CNVs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PPV。当NIPT筛查为CNVs高风险时,应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NIPT与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提供精准的遗传咨询和指导。
  • 论著
    尹玉纯, 陈天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外周血清信号素3E(Semaphorin 3E,Sema3E)蛋白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近期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接受PCI术的147例患者,其中67例AMI患者、8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对这些患者进行平均6个月(3~12个月)的随访,以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根据随访结果,将他们分为生存组(139例)和死亡组(8例),分析外周血清Sema3E蛋白水平与其近期死亡率的相关性。针对67例AMI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根据随访结果进一步分为AMI生存组(61例)和AMI死亡组(6例),探讨Sema3E蛋白水平与行急诊PCI的AMI患者近期死亡的关系。结果 生存组与死亡组的年龄、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E)、血红蛋白、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及Sema3E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1.140,95%CI 1.028~1.264,P=0.013)、NE(OR=1.582,95%CI 1.091~2.296,P=0.016)和血清Sema3E蛋白水平(OR=1.002,95%CI 1.001~1.003,P=0.001)是患者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两组的年龄、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Sema3E水平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血清Sema3E(OR=1.005,95%CI 1.000~1.009,P=0.037)是AMI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外周血清Sema3E蛋白水平与行急诊PCI的AMI患者近期死亡相关。
  • 论著
    李丛, 姜珊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血清铁蛋白、摄食抑制因子1(nesfatin-1)、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63例GDM患者为观察组,根据配对原则,按照1∶1比例选取63例同期健康产检孕妇并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院时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比较两组入院时,以及观察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血清铁蛋白、nesfatin-1、CREB水平,并分析这些指标与HOMA-IR、FPG、FINS、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铁蛋白、nesfatin-1、CREB对GDM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观察组FINS、FPG、HOMA-IR、铁蛋白、CREB、nesfatin-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中的重度患者血清铁蛋白、CREB、nesfatin-1水平高于轻中度患者(P<0.05)。观察组血清铁蛋白、nesfatin-1、CREB水平与HOMA-IR、FPG、FINS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1)。血清铁蛋白、CREB、nesfatin-1联合评估GDM病情严重程度的AUC值大于各单项指标(均P<0.01)。结论 GDM患者血清铁蛋白、CREB、nesfatin-1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了解其水平变化有助于临床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指导临床治疗。
  • 论著
    赵一灿, 杜新超, 张亚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心率减速力、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80例AMI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设为观察组,根据随访期间MACEs发生情况再将其分为发生组(20例)和未发生组(60例);另选取同期8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发生组和未发生组的心率减速力、QT离散度;采用ROC曲线分析心率减速力、QT离散度对AMI患者发生MACEs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80例AMI患者中随访期间有20例发生MACEs,占25.00%(20/80);观察组心率减速力明显低于对照组,QT离散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发生组心率减速力低于未发生组,QT离散度高于未发生组(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心率减速力、QT离散度联合检查预测AMI患者MACEs发生的价值(AUC=0.958)高于二者单项预测(AUC=0.895、0.812)。结论 心率减速力、QT离散度能够预测AMI患者MACEs的发生风险,且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
  • 论著
    刘方方, 苏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将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预后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95例)和死亡组(45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全因死亡风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 两组性别、吸烟史、高脂血症病史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程、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肌酐、脑钠肽水平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LVEF、肌酐、脑钠肽水平均为影响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5个危险因素,进一步建立了列线图预测模型。经ROC曲线验证,该模型在预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全因死亡风险方面表现出良好性能,其AUC值为0.823,95%CI 0.730~0.917,显示出较好的区分度和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基于年龄、糖尿病病史、LVEF、肌酐、脑钠肽这5项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提高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 论著
    张慧, 侯雨岩, 苏淑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1q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1,CTRP1)、五聚素蛋白3(pentraxin 3,PTX3)、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与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48例UAP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应用曲美他嗪治疗,根据8周后临床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105例)和无效组(43例)。比较两组血清CTRP1、PTX3、MMP-9水平,分析血清各指标水平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UAP患者曲美他嗪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采用ROC分析,评估血清各指标水平联合检测对UAP患者曲美他嗪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2周、4周后无效组血清CTRP1、PTX3、MMP-9水平均高于有效组,且血清各指标水平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均P<0.05)。治疗2周、4周后,血清CTRP1、PTX3、MMP-9水平为UAP患者曲美他嗪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且其联合检测预测曲美他嗪治疗无效的AUC值分别为0.870、0.920。结论 UAP患者血清中CTRP1、PTX3、MMP-9均表达上调,且与曲美他嗪的治疗效果紧密相关;其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早期预测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 论著
    杨营, 鱼洁, 刘彦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Panavia F树脂水门汀(简称Panavia F粘结剂)与多功能玻璃离子粘结剂(简称多功能粘结剂)在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行牙体修复的106例牙体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修复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Panavia F组和玻璃离子组,每组各53例,分别采用Panavia F粘结剂和多功能粘结剂修复。对比两组的疗效、炎症介质[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牙周指标、牙龈健康程度[改良版美国公众健康服务(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分级标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anavia F组修复总有效率与玻璃离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3、6个月,Panavia F组hs-CRP、IL-1β、MMP-2水平均低于玻璃离子组(均P<0.01);Panavia F组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出血指数均低于玻璃离子组(均P<0.05)。修复后6个月Panavia F组改良版USPHS分级优于玻璃离子组(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anavia F粘结剂与多功能粘结剂修复是牙体缺损安全可靠的修复方案,前者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牙龈健康和牙周环境的效果优于后者。
  • 论著
    陈康慧, 杜新芝, 梁允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病毒感染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病毒感染患者的基本资料、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277例患者,其中男111例,平均年龄(60.6±20.2)岁;女166例,平均年龄(53.4±16.8)岁。男性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女性(P<0.01)。常规心电图检出阳性率明显低于动态心电图(76.2% vs. 96.8%,P<0.01)。房性心律失常60例(21.7%)、室性心律失常72例(26.0%)、房室阻滞18例(6.5%)。男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30.6% vs. 15.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室内阻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病毒感染患者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出现三度房室阻滞。
  • 论著
    毛洁, 杨龙, 范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RC)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对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独立及联合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风险分层与精准干预提供新的评估工具。方法 选取33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心脏超声参数、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并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平均心率及HRV指标(SDNN、三角指数、SDNN指数、rMSSD、pNN50)。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ACEs,将其分为MACEs组(44例)和非MACEs组(28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s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RC和SDNN预测MACEs的效能。结果 MACEs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甘油三酯、TC、R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MACEs组(均P<0.01)。MACEs组患者的HDL-C及SDNN明显低于非MACEs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C(OR=1.275,95%CI 1.145~1.419,P<0.01)和SDNN(OR=0.967,95%CI 0.951~0.982,P<0.01)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s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C、SDNN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s的AUC值分别为0.755(95%CI 0.662~0.848,P<0.01)和0.771(95%CI 0.703~0.840,P<0.01)。二者联合预测MACEs的AUC值为0.845(95%CI 0.779~0.910,P<0.01)。结论 RC与SDNN可独立预测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MACEs的发生风险,其联合应用具有更高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
  • 经验技术交流
  • 经验技术交流
    李丹, 李则林, 孙劼, 劳翼, 刘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1例植入百多力Evia DR双腔起搏器的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片段为切入点,系统解析百多力起搏器心肌闭环刺激的设计原理及心电图特征,旨在为心电工作者分析与诊断起搏器动态心电图提供参考。
  • 护理园地
  • 护理园地
    刘观莲, 李慧洁, 邴雅娟, 罗小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负压穿刺用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使用初期的效果。方法 收集初期使用(前10次穿刺)AVF常规穿刺的DKD患者80例,其中40例患者行负压穿刺,设为负压穿刺组;其余40例患者行常规穿刺,设为常规穿刺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常规穿刺组与负压穿刺组AVF使用初期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用时、穿刺疼痛情况、并发症、血流量达标率,并评估操作者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负压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穿刺组,穿刺用时及穿刺时患者面部表情分级评分(face rating scale,FRS)均明显小于常规穿刺组(均P<0.01)。负压穿刺组穿刺损伤、血肿以及渗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穿刺组,血流量达标率、操作者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穿刺组(均P<0.05)。结论 负压穿刺用于DKD患者AVF使用初期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穿刺痛苦,避免穿刺血肿、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操作者及患者双方的满意度。
  • 护理园地
    田华雯, 谭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网络平台的家庭心脏康复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的作用。方法 选取88例CH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实施基于网络平台的家庭心脏康复干预,均持续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耐力、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健康调查简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基于网络平台的家庭心脏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运动耐力及心功能,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 护理园地
    王小珂, 令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PDCA循环质控理念在心力衰竭(简称心衰)门诊患者跌倒风险干预中的应用价值,为优化门诊护理管理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于心衰门诊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3年6月至11月(干预前)就诊患者12 860例,2023年12月至2024年5月(干预后)就诊患者13 240例。干预前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后实施PDCA循环质控理念指导的跌倒风险干预措施。比较两组跌倒发生率、跌倒损害程度及患者满意度差异。结果 干预后跌倒发生率为0.03%(4/13 240),显著低于干预前的0.22%(28/12 860,χ2=21.36,P<0.05);干预后跌倒损害程度均为轻度,较干预前(轻度71.4%、中度28.6%)明显改善(Z=2.03,P<0.05);干预后患者满意度评分[(96.2±3.5)分]显著高于干预前[(75.3±5.8)分,t=42.67,P<0.05]。结论 PDCA循环质控理念可有效降低心衰门诊患者跌倒风险,减轻跌倒损害,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护理园地
    魏艳秋, 顾益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慢性病轨迹框架的护理方案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18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慢性病轨迹框架护理。该方案通过组建专门护理小组,依据疾病轨迹分期(危急期、急性期、稳定期),从疾病相关行为与日常相关行为两方面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两组均持续干预6个月。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效能、健康促进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干预6个月后,两组各项评分均较前显著提升(均P<0.05);观察组在适应性情绪调节评分、自我效能评分、健康促进行为总分及其各维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非适应性情绪调节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实施慢性病轨迹框架护理,能有效提升其情绪调节能力与自我效能,改善健康促进行为及生活质量。
  • 护理园地
    吴昊, 刘玉霞, 徐文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症状管理策略的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血糖水平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08例GD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症状管理策略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G)]、心理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adult health self-management skill rating scale,AHSMSRS)]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管理组FBG、2hP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管理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AHSMSR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1)。管理组护理满意度(98.15%)高于对照组(87.0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GDM患者实施基于症状管理策略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并提升护理满意度。
  • 医学人才培养
  • 医学人才培养
    邱树卫, 叶青, 徐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专科医师,而临床专业素养的培养尤为关键。病例报告作为凝练临床思维的重要载体,能够全面提升住培医师的临床综合能力,是达成住培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在神经内科住培中发表病例报告的价值、作用与可行性,并重点探讨其在提升住培医师专业素养方面的积极意义。
  • 医学人才培养
    李丽剑, 张余斌, 黄端, 李晓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医学教育理念的变革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心电图判读作为心内科医生必备的临床技能,对患者的诊疗决策和预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研究生心电图学习现状、学习需求以及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情况,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临床资料和系统化培训等问题,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电图学习建议和提升策略,以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岗位胜任力。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郑小俊, 郭玉洁, 刘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40岁男性患者,因晕厥2次入院。患者入院后在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过程中再发晕厥,发作期间监测到心率呈现出一过性增快而后突然下降的变化,并可见长达62 s的窦性停搏。行直立倾斜试验以明确是否存在血管迷走性晕厥,药物激发试验阶段出现血压下降达阳性标准,予以复位后血压迅速恢复至127/67 mmHg,提示血管迷走性晕厥。结合该患者动态心电图晕厥发作前后的心率变化,考虑为心脏抑制型,在完善相关检查后患者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半年随访显示预后良好。
  • 病例报告
    孙志文, 张小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脏的房室交界区部位较为特殊,容易出现复杂的心律失常,如房室结内双径路、隐匿性传导、干扰现象、文氏或反文氏现象等。本例心电图显示房性早搏未下传心室,被动出现交界性逸搏,其导致房室交界区干扰;之后先后交替出现快径路、慢径路下传心室,并呈现P-R间期由长变短然后固定不变的反文氏现象。对房室交界区电生理的深刻理解,是合理解释心电图、培养临床思维的关键基础。
  • 病例报告
    邹林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59岁,因“右踝伤痛伴活动受限1 d”入院,12导联心电图提示心室预激(A型)。进一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反复阵发性宽QRS波心动过速,最长持续约90 min。通过室性心动过速积分法分析宽QRS波形,考虑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左束支阻滞型室内差异性传导。结合呈特征性五分布的心电散点图和逆向分析技术,考虑诊断为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左束支阻滞型室内差异性传导。该病例诊断过程提示心电散点图结合逆向分析技术对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 病例报告
    谢金妹, 陈慧婷, 肖志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布雷病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溶酶体贮积症。本文报道1例68岁男性患者,早期心电图表现为左心室肥厚,随着病情进展,7年后出现心房颤动,左心室电压较前减低,心脏彩超提示心肌弥漫性增厚,经基因筛查确诊为法布雷病。临床上应加强对法布雷病心电图的识别,结合影像学结果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减少漏诊和误诊。
  • 病例报告
    刘曌, 鲍晓婵, 徐萌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58岁,因1个月前发作性胸痛、胸闷入院。入院心电图示:Ⅰ、Ⅱ、aVL、V6导联T波低平、浅倒置,TV1直立,T波振幅TV1>TV6。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示:左主干及前降支见多发钙化、非钙化及混合性斑块,最窄处位于远段管腔,狭窄50%~60%;左钝缘支近段见混合性斑块,管腔狭窄70%~80%;左回旋支、对角支发育可,管腔未见明显狭窄或扩张征象;右冠状动脉见多发钙化、非钙化及混合性斑块,管腔狭窄30%~40%。追溯患者既往心电图,患者于1个月前胸痛发作,来我院急诊就诊时心电图示:TV1直立,T波振幅TV1>TV6,心电图出现伪正常化。考虑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侧壁导联类Wellens T波征。
  • 综述
  • 综述
    秦昆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akotsubo综合征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由精神或躯体诱因引起儿茶酚胺类物质大量分泌,导致心尖球囊样改变的可逆性心肌病。自该病被首次报道至今已有30余年,其诊断标准、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案等均在不断演进与迭代,最新的国际专家共识已于2024年发布。Takotsubo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心肌顿抑导致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应针对其多样化的诱因及并发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就Takotsubo综合征经典的研究理论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侧重分析其典型心电图特征,以及用于鉴别诊断的心电图差异。
  • 综述
    牟欢, 张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是临床上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其特征为右束支传导速度减慢或解剖结构断裂,导致右心室除极延迟至左心室之后。这种传导异常往往与心房颤动、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共存,且其发生率在不同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既往多认为CRBBB的临床意义不大。近年来的研究却表明,CRBBB不仅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具有临床意义,在新发病例、普通人群和运动员中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