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 全选
    |
    PDF全文
  • PDF全文
    2025, 34(4): 466-4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封面
  • 封面
    2025, 34(4): 467-4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次
  • 目次
    2025, 34(4): 468-4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家述评
  • 专家述评
    俞涛, 朱文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应用于心电图解读和可穿戴设备监测等方面,显著提高了对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的筛查和诊断效能。在治疗领域,人工智能在辅助室性早搏起源定位和优化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管理策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人工智能模型在预测致命性VA风险中表现出色,为个性化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数据质量、模型可解释性和临床转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多模态数据整合与多学科协作对VA精准医疗的推动作用。未来,人工智能有望在远程医疗和个体化诊疗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全面提升VA诊疗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专家述评
    刘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围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心律失常诊疗领域的应用,简介了国内外相关最新研究成果。文章不仅概述了AI在心律失常的筛查与诊断中能明显提升检测效率及准确率,而且强调了AI在心律失常及其相关并发症风险预测和指导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此外,本文梳理了AI诊治心律失常面临的挑战,包括数据数量和质量问题、AI学习过程的“黑匣子”效应、模型泛化问题、技术伦理问题,以及AI模型的临床接受度,并展望了AI技术将与医学深度融合,全面深入心律失常诊疗各环节,从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 论著
  • 论著
    别恒杰, 符亚红, 贾恩志, 陶正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环状RNA circHECTD1作为冠心病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在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脂多糖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极化模型模拟低度炎症反应过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ircHECTD1及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调控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1表型标志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结果  沉默circHECTD1可显著降低M1表型相关蛋白和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ROS水平并增强细胞自噬能力。在细胞模型及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样本中,多种m6A调控因子的表达呈紊乱状态。多种m6A甲基化调控因子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潜在价值。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6A调控因子METTL3、METTL14、ALKBH5和YTHDC2与冠心病风险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阶段,METTL14和ALKBH5表达显著上调。circHECTD1的表达水平与FTO、YTHDF3、ALKBH5、METTL3、METTL14和YTHDF2显著相关。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沉默METTL14和ALKBH5可显著下调circHECTD1的表达,提示METTL14和ALKBH5可正向调控circHECTD1表达。结论  m6A调控因子的表达紊乱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机制是通过调节circHECTD1的表达和功能参与疾病进程。
  • 论著
    林小花, 欧阳煜, 程效, 肖婧雯, 江宇, 魏沁菲, 张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ZFAS1(long non-coding RNA ZFAS1,lncZFAS1)对心肌细胞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诱导HL-1小鼠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纤维化模型。将lncZFAS1过表达载体或小干扰RNA(siRNA)转染至该模型中。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水平,将lncZFAS1过表达、干扰片段转染到心肌细胞纤维化模型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ncZFAS1的转录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检测LC3自噬斑形成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GFβ诱导组αSMA、collagen Ⅰ、LC3 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lncZFAS1表达量显著增加;细胞活力和自噬斑数量显著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均P<0.05)。模型干扰lncZFAS1后,lncZFAS1表达量降低,细胞活力、自噬斑数量减低,凋亡率升高,p62蛋白表达增加,LC3 B蛋白表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过表达lncZFAS1后则表现出相反的结果。结论  lncZFAS1通过调控细胞自噬,促进心肌细胞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靶向抑制lncZFAS1可能为延缓心血管疾病进展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 论著
    丁晓军, 张友明, 龚军辉, 郝英才, 刘育松, 宋雨姝, 朱红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厚度(epicardial fat thickness,EFT)、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5,SFRP5)、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member 5a,Wnt5a)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关系。方法  纳入128例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随访12个月后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ISR组(80例)和ISR组(48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出院前及术后1个月EFT,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SFRP5、Wnt5a水平,以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指标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术后1个月EFT和血清SFRP5、Wnt5a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EFT和血清SFRP5、Wnt5a水平对ISR的预测价值。结果  ISR组出院前及术后1个月EFT均大于非ISR组;术后1个月血清SFRP5低于非ISR组,血清Wnt5a高于非ISR组(均P<0.01)。非ISR组术后1个月血清SFRP5较术前显著升高,而ISR组则显著降低;非ISR组术后1个月血清Wnt5a较术前轻度升高,ISR组则显著升高(均P<0.05)。3支病变组术后1个月血清SFRP5显著低于单支或2支病变组(P<0.05)。术后1个月EFT与SFRP5呈负相关,与Wnt5a呈正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校正年龄、BMI等因素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术后1个月EFT、血清SFRP5和Wnt5a是ISR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三者联合检测的AUC值(0.906)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  STEMI患者术后1个月EFT增大、血清SFRP5降低及Wnt5a升高与PCI术后ISR密切相关,早期检查有助于预测ISR,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高。
  • 论著
    王咏, 赵勇辉, 王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PIEB)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of pregnancy,HDP)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及其对脐血流、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双盲临床研究,选取行分娩镇痛的100例HDP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A、B组(各50例)。A组产妇采取连续硬膜外输注方式,B组产妇采取PIEB方式。基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T0)、镇痛后1 h(T1)、镇痛后2 h(T2)及宫口开全时(T3)的疼痛程度。同时,记录T0、T1、T2时两组胎儿脐血流变化情况[脐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及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ratio of maximum systolic blood velocity to diastolic blood velocity,S/D)],T0、T1时产妇生命体征[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以及母婴不良结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组内不同时刻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1、T2、T3时两组VAS评分较T0时均降低(均P<0.05);T2时B组VAS评分较T1时降低(P<0.05);T3时B组VAS评分较T2降低(P<0.05),且B组在T2、T3时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均P<0.01);T0、T1时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不同时刻RI、PI、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1、T2时两组胎儿RI、PI、S/D比值较T0时均降低(均P<0.05);T2时两组胎儿RI、PI、S/D比值较T1时均降低(均P<0.05);T0、T1、T2时两组间胎儿RI、PI、S/D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1时两组HR、MAP较T0时均降低(均P<0.05),且B组均低于A组(均P<0.05)。两组母婴不良结局及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PIEB可改善HDP产妇分娩镇痛效果,维持胎儿脐血流动力学与产妇生命体征稳定,且安全性高。
  • 论著
    郅青, 孙利强, 李娅, 李梦, 赵佳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老年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院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纳入行PCI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MACEs组和非MACEs组。使用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术后MACEs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年龄、糖尿病、SYNTAX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独居状态均为术后MACEs的独立风险因素。各因素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MACEs的发生。结论  临床应关注高龄、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及社会支持缺乏等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MACEs风险并改善预后。
  • 论著
    巩舒心, 朱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联合心肌酶谱水平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接受急诊PCI治疗的98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心肌酶谱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78例)和预后不良组(2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fQRS联合CK-MB、cTn I水平对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98例患者中,MACEs发生率为20.41%(20/98)。预后不良组心电图fQRS发生率、CK-MB和cTn I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QRS、CK-MB和cTn I水平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MACEs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QRS、CK-MB和cTn I水平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预后的AUC值均明显低于联合检测的AUC值(均P<0.05)。结论  STEMI患者经PCI治疗后MACEs的发生率较高,fQRS和心肌酶谱水平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且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高。
  • 论著
    管静静, 刘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与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严重程度之间的关联,为WML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89例符合入组标准的WMLs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均接受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根据Fazekas量表评分将这些患者分为无-轻度组(158例)和中-重度组(131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既往病史、心电图P波参数[包括P波时限、P波电轴、V1导联P波终末电势(terminal force of P-wave in lead-重度组患者的年龄、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者占比及PTFV1>4 000 μV·ms者占比均明显高于无-轻度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增长、高血压、糖尿病以及PTFV1>4 000 μV·ms均为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无创心电图指标PTFV1经济便捷、易于获取,可用于评估心房异常,对WMLs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论著
    刘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心电图指标变化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律失常风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138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CI术后1周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将他们分为心律失常组(n=56)与非心律失常组(n=82)。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的心电图指标,包括QT间期、Tp-Te间期、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RR间期、SDNN。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MI患者心电图变化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关系;利用ROC曲线分析,评估上述心电图指标对AMI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效能。结果术后1个月,138例AMI患者QT间期、TpTe间期、QTd、RR间期均明显小于术前,SDNN明显高于术前(均P<0.01)。心律失常组术前的Tp-Te间期、QTd、SDNN均明显大于非心律失常组(均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p-Te间期、QTd是影响AMI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均有OR>1,P<0.05),SDNN为保护因素(OR<1,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Tp-Te间期、QTd、SDNN及其三者联合检查预测AMI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AUC值均>0.70。结论  PCI术后,AMI患者心电图指标均得到改善。Tp-Te间期、QTd、SDNN是AMI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心电图可用于预测AMI并发心律失常的风险。
  • 论著
    刘静静, 洪念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联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冠脉病变患者70例,采用AI技术联合CTA进行检查。对比人工与AI辅助诊断时间,并比较人工、AI辅助及二者联合诊断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中的图像质量及造成图像缺陷的相关因素;以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人工、AI辅助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冠脉狭窄的诊断效能,并评估不同方法对冠脉狭窄的诊断结果与CAG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人工后处理与出报告总耗时长于AI辅助诊断行图像后处理并生成报告总耗时[(25.37±6.74) min vs. (1.53±0.28) s],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AI辅助及联合诊断在VR图像质量评级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3种诊断方法在不同图像缺陷因素对比中,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金标准”,70例患者中明确冠脉狭窄38例,无狭窄32例。人工联合AI辅助诊断在冠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高于人工诊断和AI辅助诊断,且与CAG检查结果一致性最强,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技术联合CTA检查在冠脉疾病诊断中优势明显,可有效缩短冠脉病变诊断耗时,提高诊断准确率,且与CAG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强,可将其作为临床鉴别诊断冠脉疾病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论著
    刘瑾, 吴金春, 郭惠杰, 达哇卓玛, 张晓菲, 白玉婷, 魏晓娟, 刘彦民, 苏晓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并构建相关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青海地区1 06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卒中组(102例)与非卒中组(960例)。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以筛选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青海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相关列线图(又称诺莫图)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分析等手段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HAS-BLED评分、CHA2DS2-VASc评分、右心室内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B型利钠肽(BNP)、性别、高血压病史等在卒中组与非卒中组患者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分析初步筛选变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173,95%CI 1.090~1.261)、体重指数(OR=1.304,95%CI 1.131~1.503)、HASBLED评分(OR=2.695,95%CI 1.740~4.176)、CHA2DS2-VASc评分(OR=2.378,95%CI 1.791~3.157)、BNP(OR=1.001,95%CI 1.001~1.002)、性别(OR=3.671,95%CI 1.820~7.406)、高血压(OR=2.071,95%CI 1.079~3.977)是预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7个影响因素构建诺莫风险预测模型,模型预测准确率C指数为0.93(95%CI 0.90~0.95),AUC值为096(95%CI 0.93~0.99),表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好,模型校准曲线接近理想曲线。结论  青海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BMI、HAS-BLED评分、CHA2DS2-VASc评分、BNP、性别、高血压,基于此构建的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这类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 论著
    何玉琪, 潘名志, 张晓斌, 张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VB12)、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并评估这3项指标与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及其诊断AD的效能。方法  选取60例AD患者(AD组)和48例体检健康老年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叶酸、VB12、25(OH)D水平。运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两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绘制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AD组患者血清叶酸、VB12、25(OH)D水平和MMSE、AD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3项血清学指标与MMSE、ADL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ROC曲线显示,联合检测叶酸、VB12和25(OH)D诊断AD的AUC值达0.798,敏感性78.3%,特异性72.9%,均明显高于3项指标单独使用时的结果。结论  AD患者血清叶酸、VB12、25(OH)D水平显著下降,并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衰退程度呈正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AD的诊断效能。
  • 论著
    袁帅芳, 谢桥涛, 田丹丹, 万云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心通口服液联合替格瑞洛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血液流变学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112例UAP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采用替格瑞洛治疗)和观察组(56例,采用心通口服液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水平,并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CO、SV、LVEF值均更高(均P<0.01),而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更低(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DA、ox-LDL、AGE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GSHPx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在此期间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通口服液联合替格瑞洛治疗UAP的效果较单一用药明显提高,治疗后患者心功能、血液流变学、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也得到明显改善,且可显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论著
    李馨, 黄海燕, 叶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NT-proBNP、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左心室不良重构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PCI术的10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根据患者左心室容积增加率的差异,将其分为不良重构组(39例)和非重构组(66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等检查结果。将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T-proBNP、IMR与左心室不良重构的关系。结果不良重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流速/舒张末期最大流速(early diastolic maximum velocity/end diastolic maximum velocity,E/A)明显低于非重构组,而NT-proBNP、IMR明显高于非重构组(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E/A、NTproBNP、IMR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后左心室不良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临床可针对NTproBNP、IMR制定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后左心室不良重构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左心室不良重构的发生。
  • 经验技术交流
  • 经验技术交流
    毛玉红, 牛向东, 聂连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伴有二、三联律的室性早搏在三维散点图zOx面的特征并构建数学模型。方法  选取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室性早搏伴二、三联律的3例典型病例,总结室性并行心律及普通室性早搏三维散点图zOx面的特征。利用数学原理,分析并计算相关点集的坐标值,应用几何画板制作其数学模型。结果对比Lorenz散点图、差值散点图及三维散点图zOx面后,发现三维散点图在诊断二、三联律时呈现的点集数量与差值散点图相等;三维散点图zOx面坐标点意义较为直观,能更清晰地揭示房室结及心肌细胞的不应期等特征,以及二、三联律持续存在的条件。相对而言,Lorenz散点图重叠的特征点集较多;差值散点图各特征点集充分分离却丢失了绝对信息。结论  伴有二、三联律的室性并行心律在三维散点图zOx面特征明显、规律性极强,各特征点集基本分离,能直观反映并行心律的电生理特性。三维散点图zOx面还引导我们思考同一起源点的室性并行心律与非室性并行心律是否有并存或转化等关系。
  • 经验技术交流
    陈琳琳, 雷蕾, 魏鑫丽, 宋富玲, 高宁, 李则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起搏器AV间期变化是其特殊功能的重要表现,其目的为减少心室起搏。大多数起搏器有起搏器AV搜索功能,如美敦力起搏器的Search AV(AV+)功能、百多力起搏器的自主心律支持(intrinsic rhythm support,IRS plus/I-Opt)功能、波科起搏器的AV Search(Search+)功能、雅培起搏器的心室自身优先(ventricular intrinsic preference,VIP)功能等。动态心电图回放分析过程中,经常遇到未知起搏器品牌的情况,如何根据心电图AV间期的变化迅速识别起搏器品牌,从而辅助诊断并提升诊断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通过系统分析不同品牌起搏器AV间期的变化规律,提出一种可快速识别品牌及相关功能的流程图方法,以期提高动态心电图分析的准确性与分析效率。
  • 医学人才培养
  • 医学人才培养
    魏嵬, 徐子岳, 陈帅, 施继春, 李翔, 刘莎, 卢俊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数智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形式日益多样化,涵盖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混合现实等多种类型。不同的数智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各有侧重,既展现出在虚拟实验、个性化学习、临床模拟、教学资源优化等方面的潜力,也面临技术门槛高、伦理规范缺失、使用体验欠佳等限制与挑战。本综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等核心数智技术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典型应用场景,并从适用对象、教学功能、融合方式等维度深入比较各技术的差异化定位与优势互补机制。通过构建“技术类型—教学环节—功能特征”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本文进一步揭示多种数智技术在教学设计、实践训练与教学评估等环节的协同潜力,旨在为医学教育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实现技术的精准匹配与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 医学人才培养
    陈思越, 李倩倩, 智凤, 曹赋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翻转课堂联合可视化气管导管在重症医学科规培住院医师气管插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参加重症医学科规培的60名住院医师,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传统讲授法+普通导管)和新式教学组(翻转课堂+可视化导管),每组30名。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授课前、授课后即时及授课后1个月评估理论成绩(满分100分)、模拟操作成绩(满分100分)、首次插管成功率和成功插管用时,并计算加权综合成绩(理论成绩占30%+操作成绩占70%)。比较两组教学效果及教学满意度。结果授课前两组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授课后即时及授课后1个月,传统教学组理论成绩高于新式教学组(均P<0.05),但新式教学组操作成绩及加权综合成绩均显著高于传统组(均P<0.05);新式教学组首次插管成功率更高、成功插管用时更短,且教学满意度显著提升(均P<0.05)。结论  新型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员的操作能力、操作效率及教学满意度,综合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模式;但在理论知识巩固方面,仍需结合传统讲授法进行优化。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陈云博, 赵亚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女,67岁,因“反复心悸乏力2月余”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当地医院查24 h动态心电图示“间歇性二度Ⅱ型房室阻滞(部分呈2∶1房室传导),心室长间歇,最长2.5 s”。入我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行双腔起搏器(型号:ST Jude Victory XL DR 5816)植入术。因多年未行起搏器门诊随访,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间歇性心室除极(evoked response,ER)波感知不足与假性室性融合波导致心室自动阈值测试反复运行。次日复诊起搏器程控门诊,程控降低起搏器ER波感知灵敏度数值并延长AV间期;再次复查动态心电图示,起搏器感知及起搏功能良好。
  • 综述
  • 综述
    汪柄佑, 谭运莲, 余江, 曾和松, 王炎, 雷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硒蛋白形式发挥抗氧化、稳定线粒体膜等作用。本文从硒在人体中的作用和硒缺乏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两方面,探讨硒元素与人类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介绍了硒元素缺乏在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克山病等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还涉及富硒产品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
  • 综述
    钱靖榕, 张琦, 杨旭力, 刘其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钙化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随着CKD病程进展,血管钙化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逐渐升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手段以改善血管钙化。Klotho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钙磷代谢等功能的蛋白,可调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成骨转录因子2、Wnt/β-catenin、磷酸盐转运蛋白、NF-κB受体活化因子等多种钙化相关通路,抑制血管钙化的形成。因此,Klotho可能是血管钙化的干预靶点。本文就Klotho抑制CKD患者血管钙化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综述
    王维, 高雨莲, 褚延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术后传导阻滞是预激综合征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可能导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为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改善患者预后,深入理解它的发生机制并精准预测风险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预激综合征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及其风险预测;系统分析了术后传导阻滞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异常房室旁路的解剖位置特征、消融能量损伤以及术中操作相关风险。通过整合现有证据,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风险评估框架与预防策略参考,以指导个体化手术方案的制定,最大限度降低传导阻滞的发生风险,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 综述
    郭淑珂, 赛娅热·雪克拉提, 徐琪鸿, 柯佳予, 王红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口腔衰弱作为衰弱领域的新概念被提出,其特指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与年龄增长相关的口腔功能退化现象。口腔衰弱与多种老年综合征密切相关,包括躯体衰弱、营养不良、认知障碍、跌倒风险及多重用药等。本文系统梳理了口腔衰弱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评估工具及其与老年综合征的关联机制,旨在探究口腔衰弱的潜在影响因素及其与老年疾病的交互作用。通过强调口腔健康在老年整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本文为老年群体口腔健康管理提供了新视角,以期通过科学干预延缓功能衰退、提升生活质量,最终推动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
  • 综述
    阿比旦·尼加提, 冯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作为一种可靠的胰岛素抵抗生物标志物日益受到临床关注。TyG指数与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性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TyG指数在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性疾病等早期筛查、预后评估中的潜在作用。
  • 综述
    李秀梅, 杨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常合并存在,并通过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考虑到房颤合并心衰会使患者的心衰症状加重、心功能恶化、生存质量降低,甚至增加脑卒中风险,导致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升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疗策略。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重在节律控制,射频导管消融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效果显著,然而对这类患者的疗效目前尚不明晰。本文围绕合并心衰背景下房颤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