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当期目录

  • 全选
    |
  • 2025, 34(3): 310-3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2025, 34(3): 311-3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2025, 34(3): 312-3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笔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
  • 专题笔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
    王惠歆, 吴毅程, 宿燕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与脉压、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5例确诊为OSAH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完成基本资料收集、多导睡眠图及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型,将研究人群分为杓型血压组(n=92)及非杓型血压组(n=113)。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特征,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AASI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再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AASI与脉压、血压变异性的关系。结果  非杓型血压组AASI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年龄、24 h平均收缩压、脉压与AASI呈正相关,24 h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比值与AASI呈负相关(均P<0.05)。脉压在控制血压变异性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与AASI存在关联(P<0.05)。结论  OSAHS患者AASI与脉压、年龄存在关联,AASI可能是一个反映动脉硬化的良好指标。
  • 专题笔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
    樊明辉, 谢锦成, 王量弘, 张希铃, 王新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迁移学习与心电图数据建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分类模型,以提升分类准确性与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Apnea-ECG和MIT-BIH多导睡眠图数据库,将呼吸信号选作输入,利用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去除噪声并构建原始数据集。针对呼吸信号数据量不足的问题,提出基于迁移学习的模型训练方法:先以样本量较大的心电信号预训练模型,再将其迁移至呼吸信号域进行优化,完成二分类及多分类任务。提出一种结合残差网络与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的级联结构模型,以更好地捕捉信号的时序特征并提升分类性能。此外,将该模型与多种经典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使用迁移学习方法能够加快模型的收敛,提高其整体性能。经测试集验证,本研究提出的级联结构模型在二分类及多分类任务上都显示出较好的性能:在二分类任务上的准确率为95.43%、在多分类任务上的准确率为91.26%。结论  本研究为较小样本量情况下的疾病分类模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并验证了迁移学习对提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分类准确性的作用。
  • 专题笔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
    苏桂珠, 卓丽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与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及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住院及门诊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02例,并根据是否合并有OSAS分成高血压合并OSAS组(55例)和单纯高血压组(4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均排除器质性病变,且未合并高血压、OSAS)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和分析3组的HRV时域指标SDANN、rMSSD和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以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夜间平均血氧水平、白昼及夜间血压水平、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高血压合并OSAS组的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arterial oxygen,SaO2)、夜间平均SaO2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而AHI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均P<0.05);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的上述睡眠呼吸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的白昼、夜间血压水平及非杓型变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合并OSAS组与对照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血压合并OSAS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变化的发生率较其他两组显著增高(均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高血压合并OSAS组患者的SDANN、LF值更高,而rMSSD、HF值更低(均P<0.05)。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LF、HF及SDANN、rMSSD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OSAS患者夜间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张力增大,迷走神经张力减小,心脑血管病危险性增加。
  • 专题笔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
    陈尚丽, 陈璇, 陈若瑾, 秦涛, 王珍艳, 唐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其代谢关键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性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OSAHS患者85例、非OSAHS患者77例,检测患者的基因型和血清Hcy、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同时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将Hcy水平≥10 μmol/L定义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比较各基因型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比较OSAHS并发症组、单纯OSAHS组、对照组(即无OSAHS且无并发症)的Hcy水平、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C/T等位基因频率;再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控制混杂因素的情况下,探讨OSAHS患者合并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C、CT、TT基因型患者的Hcy水平分别为10.11(9.15,11.07)、10.86(9.58,11.10)、15.81(11.43,50.76)μmol/L,TT基因型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CT基因型及CC基因型(均P<0.05)。OSAHS并发症组、单纯OSAHS组、对照组的Hcy水平分别为11.16(10.05,13.80)、9.88(9.31,11.41)、10.38(9.29,11.34)μmol/L,OSAHS并发症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单纯OSAHS组(P<0.05),三组基因多态性及等位基因频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控制混杂因素后显示,HHcy是OSAHS人群合并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95%CI)为4.682(1.261~17.380)。结论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影响血清Hcy水平,HHcy是OSAHS患者合并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及C/T等位基因频率与OSAHS人群合并并发症风险无关。
  • 论著
  • 论著
    吴健民, 夏雨, 胡志成, 吴灵敏, 丁立刚, 姚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应用国产微创Columbus 系统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因房颤采用Columbus 系统及其配套导管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手术的患者26例,记录手术即刻成功率、术中相关参数、手术相关并发症等,并观察随访期间房颤复发及不良事件。结果  入选的26例患者均为阵发性房颤,术中均成功实现了肺静脉隔离,围手术期均无射频导管消融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5.92±1.94)个月,有5例(19.23%)患者复发。随访期间无栓塞、出血、心房食管瘘、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应用国产微创Columbus 系统行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且近期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 论著
    赵波, 张梦遥, 冯振勤, 杨昕宇, 于宗良, 唐枫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比较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胸导联心电图相关指标的特征,探讨能更精准地鉴别流出道室早起源点的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并获得成功的流出道室早患者78例,其中,52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26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分别测定两组室早V2移行指数、SV2/RV3指数、RV1波时限指数(RdV1/QRSdV1)及RV1/SV1振幅指数,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及其鉴别流出道室早起源点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脏结构及功能参数、术前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律失常负荷、术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等临床特征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2移行指数、SV2/RV3指数、RdV1/QRSdV1及RV1/SV1振幅指数在两组患者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通过ROC曲线分析、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探讨各参数鉴别流出道室早起源点的诊断效能:V2移行指数的AUC值为0.837,最佳截断值为0.76,敏感性0.718、特异性1.000,准确率0.780;SV2/RV3指数的AUC值为0.859,最佳截断值为3.48,敏感性0.718、特异性1.000,准确率0.780;RdV1/QRSdV1的AUC值为0.741,最佳截断值为0.35,敏感性0.487、特异性1.000,准确率0.600;RV1/SV1振幅指数的AUC值为0.836,最佳截断值为0.34,敏感性0.692、特异性0.909,准确率0.740。V2移行指数和SV2/RV3指数具有更高的诊断预测价值。DCA结果显示,SV2/RV3指数的净受益最高。基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术前室性心律失常负荷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构建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V2移行指数指标后,模型的区分能力显著提高(C-index达0.924,95%置信区间:0.851~0.996,P=0.003);加入SV2/RV3指数后,模型的区分能力进一步提升(C-index 0.953,95%置信区间:0.905~1.000,P<0.001)。结论  V2移行指数和SV2/RV3指数对定位流出道室早起源点有较高鉴别价值,尤其是SV2/RV3指数对在V2—V3导联移行的室早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论著
    陶立生, 朱昕, 周永勍, 邓兆群, 姚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定植元对九联益生菌在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的影响,以及九联益生菌联合定植元对肠道功能紊乱的疗效。方法选取20例肠道功能紊乱患者,根据九联益生菌与肠黏膜上皮细胞共孵育时是否联合定植元,分为实验组(九联益生菌菌液联合定植元与肠黏膜上皮细胞共孵育)和对照组(仅以九联益生菌菌液与肠黏膜上皮细胞共孵育),采用自身对照的方式进行观察。分别于共孵育4、12 h后提取出黏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九联益生菌,统计形成的菌落数,分析定植元对益生菌在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的促进作用。根据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评分,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共孵育4 h后,从实验组提取出的黏附于细胞上的九联益生菌在培养24 h后形成的菌落多于对照组(P<0.05);共孵育12 h后,再培养的菌落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经联合治疗,患者GSR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腹痛、腹泻等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定植元对九联益生菌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的黏附有促进作用。益生菌联合定植元可能成为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之一。
  • 论著
    欧昌元, 李衢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预后的不同分为预后不良组(67例)和预后良好组(50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占比及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多支血管病变、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是这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水平,优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策略,对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李京秀, 高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的情况。方法  收集因晕厥或晕厥前兆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检测结果分为HUTT阳性(混合型)组和HUTT阴性组,各53例。对比分析两组间HUTT检测前与HUTT检测过程中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各项指标。结果  试验前两组的HRV时域指标[正常窦性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SDNN)、每5 min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每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 index)、正常连续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pNN50)、时域分析三角形底边宽度(TIN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RV频域分析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比值(LF/HF)]两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UTT过程中,即时HRV比较,HUTT阳性(混合型)组rMSSD明显高于HUTT阴性组(P<0.05)。结论  即时HRV指标较HUTT前HRV指标更具临床意义,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晕厥即时存在迷走神经功能亢进。
  • 论著
    高煦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舒格利单抗联合顺铂+紫杉醇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效果。方法  选取70例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舒格利单抗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顺铂+紫杉醇方案治疗,舒格利单抗组在对照组用药方案基础上联合舒格利单抗治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预后情况及治疗前后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FRA21-1)、癌胚抗原、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类抗原50(carbohydrate antigen 50,CA50)水平以及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EORTCQLQ-C30)评分。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舒格利单抗组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28/35) vs. 57.14%(20/35),P<0.05],舒格利单抗组CFRA21-1、癌胚抗原、SCC-Ag、CA125、CA50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EORTCQLQ-C30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功能评分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舒格利单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25/34) vs. 51.52%(17/33),P<0.05]。结论  在顺铂+紫杉醇方案基础上联合应用舒格利单抗,可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肿瘤标志物水平和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生存率,且安全性良好。
  • 论著
    蔡许, 张国庆, 赵勇辉, 王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艾司氯胺酮在老年骨科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80例行骨科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艾司氯胺酮实施麻醉,联合用药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艾司氯胺酮实施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指标,以及术前(T0)、术后6 h(T1)、术后12 h(T2)和术后48 h(T3)的生命体征、镇静程度、疼痛程度、认知状况,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联合用药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组内不同时刻心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组内不同时刻心率、MAP、SpO2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刻,联合用药组心率、MAP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组内不同时刻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组内不同时刻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时刻,联合用药组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组内不同时刻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T2、T3时刻,联合用药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组内不同时刻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24 h,联合用药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72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两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P<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使用艾司氯胺酮麻醉,右美托咪定联合艾司氯胺酮用于老年患者骨科下肢手术能显著缩短麻醉恢复时间,稳定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提升镇静与镇痛效果,降低术后24 h认知功能障碍风险,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
  • 论著
    张玉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热射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T-T是否异常将这些患者分为ST-T异常组(n=40)和ST-T正常组(n=19)。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T-T异常组的年龄、血糖、乳酸脱氢酶、cTn I、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例占比、体温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ST-T正常组(均P<0.01);Ca2+、抗凝血酶Ⅲ水平明显低于ST-T正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T、INR是热射病患者ST-T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心电图ST-T异常可作为热射病患者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的重要预警指标,早期识别此类心电图异常有助于指导临床干预,降低患者多器官衰竭风险。
  • 论著
    董师师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MR)患者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NT-proBN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变化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02例MR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研究),依据二尖瓣成形术术后1年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7例)、预后良好组(65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血清NT-proBNP、Lp-PLA2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评估术后1、3个月血清NT-proBNP、Lp-PLA2水平对术后1年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1、3个月,预后不良组血清NT-proBNP、Lp-PLA2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1);血清NT-proBNP、Lp-PLA2水平均与预后不良相关(均P<0.01)。术后1个月NT-proBNP、Lp-PLA2单项及联合预测预后不良的AUC值分别为0.738、0.741、0.879;术后3个月NT-proBNP、Lp-PLA2单项及联合预测预后不良的AUC值分别为0.762、0.777、0.925。联合预测的AUC值大于单独指标预测,且术后3个月各血清指标预测预后不良的AUC值均大于术后1个月(均P<0.01)。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术后MR预后不良患者血清NT-proBNP、Lp-PLA2水平升高,联合检测其水平变化对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联合检测有助于筛选高危患者,从而优化临床早期治疗方案。
  • 论著
    郭东海, 刘晓梅, 潘建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不同给药途径下替罗非班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的抗血小板效果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替罗非班给药途径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静脉给药组(62例)和冠脉给药组(6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心脏功能指标,术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血清内皮素-1和NO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以及两组患者颅内出血、渗出性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冠脉给药组术后LVEF、LVEDD、LVESD三项心脏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静脉给药组(均P<0.01);TIMI血流分级情况和内皮素-1、NO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也显著优于静脉给药组(均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冠脉给予替罗非班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抗血小板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
  • 论著
    吴凤娟, 刘娜, 赵亚楠, 陈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并发胃肠道出血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  收集112例GIST患者的病历和术后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下肿瘤挖除术或腹腔镜肿瘤切除手术治疗,并根据是否合并胃肠道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n=43)和未出血组(n=69)。观察两组患者肿瘤病理特征、手术治疗预后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患者肿瘤位于胃外组织的比例较高、肿瘤较大、危险分级较高、核分裂象较多(均P<0.01)。出血组患者术后切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CD34、CD117、平滑肌肌动蛋白、DOG1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患者(均P<0.05);出血组患者随访期间的肿瘤复发或转移率、死亡率亦明显高于未出血组(分别为37.21% vs. 15.94%、18.60% vs. 4.35%,均P<0.05)。结论  GIST合并胃肠道出血的患者肿瘤多分布于胃外组织,且生长速度更快,恶性程度更高,术后复发或转移率和患者死亡率亦明显升高。
  • 论著
    蒋均仕, 赵小鹏, 贾成文, 纪召娟, 宋昱军, 崔换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经腋静脉通路植入心脏电子设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万方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从各数据库建立之初至2024年12月,共检索到604篇关于腋静脉通路植入心脏电子设备的随机对照研究。通过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然后提取数据,采用I2和Cochran-Q检验完成异质性检验,运用RevMan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共2 34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腋静脉组穿刺成功率相对更高(RR=1.07,95%CI 1.01~1.13,P=0.020),穿刺时间明显缩短(MD=-2.13,95%CI -3.01~-1.24,P<0.01);腋静脉途径手术操作时间更短(MD=-9.86,95%CI -11.70~-8.02,P<0.01),并发症数量更少(RR=0.66,95%CI 0.50~0.87,P=0.003)。结论  腋静脉通路植入心脏电子设备成功率高、耗时短、不良反应少,可作为首选的穿刺途径,但仍需要更大样本、更科学合理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
  • 论著
    李爱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后进行预后评估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PCI术的AMI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在1年随访期间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依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7例)与预后不良组(23例)。记录两组的心电图参数,分析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中有5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其中再次血运重建3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高血压1例;在预后不良组中,有8例患者再次心肌梗死,5例再次血运重建,7例心力衰竭,3例心原性休克。两组QT离散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SDNN)、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震荡斜率、震荡初始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969,其预后预测价值高于上述单一检测参数。结论  动态心电图检测对AMI患者行PCI术后的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能够准确预测其不良事件风险。
  • 经验技术交流
  • 经验技术交流
    罗玮敏, 雷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电图危急值报告制度对临床及时发现与救治心血管危急重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该制度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心电诊断医师由于对临床资料掌握不足而导致诊断偏倚;地方专业学会制定的相关标准不统一;部分疾病相关心电图表现的诊断效能差异较大;未动态调整并及时纳入新的危急值。鉴于此,本文建议对心电图危急值报告制度进行修订,使之内容更明确、标准更清晰,并增设亚类“重要阳性发现”,引入分级报告制度,以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诊疗。
  • 经验技术交流
    王晶晶, 景永明, 申继红, 刘士超, 耿一鸣, 李世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电瀑布图诊断间歇性QRS波增宽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动态心电图中伴有间歇性QRS波增宽的典型病例,观察并总结其心电瀑布图特征。结果  间歇性QRS波增宽时心电瀑布图表现为R峰带增宽、变色,并伴有T峰带变色。P峰带正常延续且PR带在正常范围的情况见于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和VAT心室起搏心律等;P峰带漂移、断裂或消失的情况见于室性自主心律、VVI起搏心律;P峰带正常延续而PR带变窄的情况见于间歇性心室预激。结论  心电瀑布图适合用于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间歇性QRS波增宽,能有效弥补散点图技术忽略形态信息的不足。
  • 经验技术交流
    丁小利, 陈新伟, 张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Lorenz-RR散点图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情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Killip分级标准分为轻症组(n=120,Ⅰ、Ⅱ级)和重症组(n=80,Ⅲ、Ⅳ级)。比较两组患者的Lorenz-RR散点图指标[低密度分布区占比(L)、中密度分布区占比(M)、高密度分布区占比(H)、散点图总面积(S)、散点图头端面积(S1)、散点图短轴处面积(S2)]。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Lorenz-RR散点图指标与Killip分级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分析Lorenz-RR散点图对AMI病情的评估价值。结果  重症组的L、S1值明显高于轻症组,而M、H、S、S2值明显低于轻症组(均P<0.05)。L、S1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r=0.610、0.616,均P<0.01),M、H、S、S2值与Killip分级呈负相关(r=-0.620、-0.603、-0.613、-0.481,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L、M、H、S1、S2、S指标评估心肌梗死病情进展的AUC值分别为0.784、0.865、0.881、0.787、0.764、0.793,敏感性分别为71.25%、96.25%、97.50%、73.75%、76.25%、77.50%,特异性分别为75.83%、70.00%、81.67%、75.00%、74.17%、70.83%,其预测效能均较高(均P<0.01)。结论  AMI患者的病情进展与Lorenz-RR散点图中的密度指标和面积指标相关,监测其Lorenz-RR散点图中的面积与密度分布,有助于指导临床评估病情进展。
  • 经验技术交流
    黄菊香, 张芳芳, 井艳, 聂连涛, 景永明, 李中健, 李世锋
    2025, 34(3): 423-4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电散点图在插入性室性早搏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插入性室性早搏、室性反复搏动及室房早搏连发等类似的动态心电图病例,结合心电散点图逆向技术,分析其RR间期的恒变性质及其电生理机制,并总结与插入性室性早搏相似的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散点图特征及其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插入性室性早搏的代偿间期(VN′)为变量,其变异性大致等同于NN周期的变异性;室性反复搏动与室房早搏连发的VN′、VS周期为恒量,提示折返机制。插入性室性早搏的心电散点图特征表现为VN′层分布于NN层之下并随之上下起伏;VN′N点集倾斜分布于短长周期区;NVN′N倾斜分布于y轴正侧向右下延伸,VN′NN点集分布于x轴正侧向左上延伸。室性反复搏动与室房早搏连发有共同的散点图特征:VN′/VS层水平分布于NN层之下;VN′N/VSN垂直分布于短长周期区;NVN′N/NVSN倾斜分布于x轴正侧之下。结论  RR间期的恒变性质决定了心电散点图的形态特征,反之,心电散点图可以清晰地反映RR间期的恒变性质,故应用心电散点图技术可以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插入性室性早搏。
  • 经验技术交流
    白淑雅, 施荣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寐是指由阳不入阴所引起、以经常不易入眠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证。西医通常采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治疗失眠;而李七一教授多从气血不足、心肝郁滞论治,并据症兼顾清热泻火、重镇安神等法,嘱患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本文从李教授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不寐的经验方、常用药物等方面,为失眠的治疗提供了补益气血、疏肝解郁、心肝合治的新思路。
  • 护理园地
  • 护理园地
    李宁, 魏小华, 杨解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三元联动管理模式联合鼓励-教育-锻炼-工作-评估(5E)康复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措施干预,观察组采取三元联动管理模式联合5E康复,两组均连续干预6个月。统计并比较两组干预1个月、6个月时的遵医行为得分;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时的自我管理能力[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elf-management scale,CSMS)]和生活质量[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aire,SAQ)]。结果  干预6个月时,两组遵医行为得分均较干预1个月时降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6个月时,两组CSMS评分、SAQ评分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三元联动管理模式联合5E康复可有效提升CABG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 护理园地
    解玉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呼吸肌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态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252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接受呼吸肌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和对照组(接受任务导向性训练),每组各126例,训练8周。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6 min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 test,6MW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能力、步态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Berg评分、6MWT距离及NIHSS、SS-QO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Berg评分、6MWT距离、SS-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呼吸肌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有效增强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及步态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护理园地
    江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ABC情绪护理联合个体化营养干预在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意义。方法  选取84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CRF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ABC情绪护理联合个体化营养干预。对比两组连续护理3个月后的情绪状态、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护理后,观察组前清蛋白、血清清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健康调查问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BC情绪护理联合个体化营养干预可改善CRF血液透析患者的负面情绪及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目的  探讨ABC情绪护理联合个体化营养干预在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意义。方法  选取84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CRF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ABC情绪护理联合个体化营养干预。对比两组连续护理3个月后的情绪状态、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护理后,观察组前清蛋白、血清清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健康调查问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BC情绪护理联合个体化营养干预可改善CRF血液透析患者的负面情绪及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李艾桐, 彭华云, 崔迎春, 张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1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缺血性J波患者的心电图,旨在探讨在心电图上如何鉴别诊断缺血性J波与尖顶军盔征。通过深入研究这两种心电图表现,可以提高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他相关心脏疾病的准确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治疗。
  • 病例报告
    李龙雨, 林文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子手表作为健康状况监测的重要工具,能实现心律失常监测,辅助临床诊断。本文回顾了2例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治疗过程,门诊多次行动态心电图均未能明确诊断,后经电子手表辅助检测,最终获得诊治
  • 病例报告
    陈浩, 刘腾腾, 杨宝刚, 王庆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均为心血管系统的危急重症,但两者治疗原则截然相反,单纯依靠临床症状难以鉴别。AAD患者心电图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为首发表现的病例较为少见。现报告1例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明确为Stanford A型AAD的新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胸痛患者,提示临床上应将主动脉夹层作为AMI的首位需要鉴别的疾病。
  • 病例报告
    朱明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有创的治疗手段,因此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术后也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出现囊袋积水导致起搏器功能障碍。
  • 病例报告
    张蓓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72岁,因头晕入院;高血压病史2年余,窦性心动过缓病史多年。心脏彩超示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入院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利用动态心电图的时间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并与Lorenz-RR散点图相结合的方法诊断为窦性早搏。时间散点图出现分层,Lorenz-RR散点图出现吸引子横向分离现象,差值散点图呈倒“Y”字形。
  • 综述
  • 综述
    孙莉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进行简单介绍,阐述近年来CRT技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新进展,梳理CRT潜在的新适应证,总结CRT植入和起搏技术的进展,并展望了计算机建模和数据孪生方案为CRT带来的广阔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CRT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读者.作者.编者
  • 读者.作者.编者
    2025, 34(3): 469-4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5, 34(3): 470-4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