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当期目录

  • 全选
    |
    PDF全文
  • PDF全文
    2025, 34(2): 154-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封面
  • 封面
    2025, 34(2): 155-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次
  • 目次
    2025, 34(2): 156-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任志义, 陈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  选取肾功能不全诊断明确的住院患者18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常规心电图、再入院及死亡情况。根据心电图有无fQRS,将他们分为fQRS阳性组(96例)及fQRS阴性组(85例)。利用队列研究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再入院及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fQRS阳性组再入院时间早于fQRS阴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2.486,P<0.01)。fQRS是肾功能不全患者再入院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两组患者死亡发生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患者死亡发生速度相关(P=0.025,0.020)。结论  合并fQRS的肾功能不全患者更容易发生再入院,且肾功能越差、NT-proBNP水平越高的患者死亡率越高,死亡发生速度越快。早期筛查fQRS及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评估这类患者的预后。
  • 论著
    吴明海, 唐俐伶, 陈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PCI组患者行PCI术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采用PCI术联合IABP术治疗,每组各30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及心功能、炎症因子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PCI组[(104.06±9.79) mmHg vs. (91.27±8.84) mmHg,P<0.01],而心率明显低于PCI组[(85.37±8.13)次/min vs. (94.72±8.94)次/min,P<0.01]。与PCI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IL6峰值提前至术后24 h出现,TNF-α升高幅度显著小于PCI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45.27±4.35)%]、心输出量[(5.52±0.77) L/min]、每搏输出量[(78.89±7.75) mL]均明显高于PCI组[分别为(40.84±3.81)%、(5.01±0.64) L/min、(71.28±7.03) mL],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小于PCI组[(50.09±4.87) mm vs. (55.27±5.36) mm,P<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CI组(均P<0.05)。结论  联合采用IABP与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心功能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单纯PCI治疗,可能与联合治疗可减轻心肌梗死急性期炎症反应相关。
  • 论著
    邵蒙恩, 张景宾, 边恒凯, 施余飞, 苏瑞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图、心音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疑似冠心病的102例患者,其中阴性患者7例,阳性患者95例。在阳性患者中,管腔直径狭窄程度<50%的患者3例(A组),50%≤管腔直径狭窄程度<75%的患者36例(B组),管腔直径狭窄程度≥75%的患者56例(C组)。以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心动图、心音图这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冠心病的阳性率及其对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的检出率。结果  经超声心动图共检出7例(7.37%)冠脉狭窄患者,其中,A组未检出,B组检出1例(2.78%),C组检出6例(10.71%);经心音图检出78例(82.11%),其中,A组检出2例(66.67%),B组检出28例(77.78%),C组检出48例(85.71%)。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冠心病阳性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100%、敏感性7.37%、准确率13.73%;基于心音图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14.23%、敏感性82.11%、准确率77.45%。结论  基于第四心音得到的心音图的诊断结果比较符合金标准的诊断结果,因此心音图对于冠心病诊断价值较高,同时其整体的诊断符合率也高于超声心动图。
  • 论著
    杜艳丽, 董素英, 尚祎, 王庆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cute viral myocarditis,AVM)的效果,并分析其对心功能、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左卡尼汀组、联合组,每组均为48例。两组除常规治疗外,左卡尼汀组予以左卡尼汀静脉滴注治疗,联合组予以灯盏花素联合左卡尼汀静脉滴注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14 d。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肌损伤标志物[c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左卡尼汀组(91.67% vs. 70.83%,P<0.05)。与左卡尼汀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LVEF、SV、CO升高,而血清cTn I、CK-MB、LDH、AST、肌酸激酶、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降低,白介素-4水平升高(均P<0.05)。与左卡尼汀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升高,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丙二醛水平降低(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灯盏花素联合左卡尼汀用于AVM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且对心功能有明显改善,可能与抑制炎症-氧化应激反应有关,且安全性良好。
  • 论著
    李艳红, 何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 ratio,NLR)联合心肌组织平扫初始T1值在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56例VMC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12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40)和预后良好组(n=116)。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L-6、NLR、初始T1值对VMC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ROC曲线评估上述参数对VMC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预后不良组IL-6、hs-cTn I、NT-proBNP水平及NLR、初始T1值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提示,IL-6、NLR、初始T1值均为VM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IL-6、NLR、初始T1值分别以12.895 pg/mL、3.495、1 122.0 ms为最佳截断值,三者联合预测VMC患者预后不良的效果优于单项指标,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6.6%。结论  VMC预后不良患者血清IL-6、NLR、初始T1值明显增高,可作为患者预后的辅助预测指标。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VMC预后不良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 论著
    王凤, 靳潇曼, 杨艳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IS患者128例(病例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32例、中度66例、重度3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6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以及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IS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包括颈动脉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以及血清CysC水平。病例组予以常规治疗,依据治疗后3个月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42例)、预后良好组(86例),比较其治疗前后的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血清CysC水平。分析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评价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血清CysC对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病例组治疗前PSV、EDV及血清Cys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治疗前病例组PSV、EDV及血清CysC水平呈上升趋势(均P<0.01)。预后不良者治疗后1个月时的PSV、EDV及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均P<0.01);PSV、EDV及血清CysC水平升高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治疗后1个月时的PSV、EDV、CysC联合预测治疗后3个月内预后的AUC值优于各单项指标预测(P<0.05)。结论  IS患者PSV、EDV及血清CysC水平明显升高,且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这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对IS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 论著
    晁胜艳, 陈洁如, 谢志飞, 韩如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超声检查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颈性眩晕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108例颈性眩晕患者并设为研究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再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ystolic maximum blood flow velocity,Vmax)]和血清CGRP水平。比较研究组不同眩晕程度患者LVA-Vmax、RVA-Vmax、BA-Vmax及血清CGRP水平。研究组予以常规治疗,依据治疗1个月后的效果分为有效亚组74例、无效亚组34例,并比较其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后LVA-Vmax、RVA-Vmax、BA-Vmax、血清CGRP水平。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探讨LVA-Vmax、RVAVmax、BA-Vmax、血清CGRP水平对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结果  研究组LVA-Vmax、RVA-Vmax、BA-Vmax及血清CG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LVA-Vmax、RVA-Vmax、BA-Vmax及血清CGRP水平排序:眩晕重度者<中度者<轻度者(均P<0.05)。无效亚组治疗1个月后LVA-Vmax、RVA-Vmax、BA-Vmax及血清CGRP水平均低于有效亚组(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为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LVA-Vmax、RVA-Vmax、BA-Vmax及血清CGRP水平为治疗效果的保护因素(均P<0.05)。治疗1个月后LVA-Vmax、RVA-Vmax、BA-Vmax及血清CGRP水平联合评估治疗效果的AUC值大于单项指标评估(均P<0.01)。结论  颈性眩晕患者超声检查参数LVA-Vmax、RVA-Vmax、BA-Vmax及血清CGRP水平降低,且与眩晕程度、治疗效果有关,联合检测其水平对治疗效果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 论著
    郭歌, 张静敏, 王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胎儿脐动脉血流参数[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血流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峰值(systolic peak/diastolic peak,S/D)]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  纳入85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分为发生组(25例)、未发生组(60例)。比较两组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胎儿脐动脉血流参数,采用Spearman法分析这些参数与病情严重程度及FGR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PI、RI及S/D对FGR的预测价值。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分析,探讨不同水平的胎儿脐动脉血流参数对FGR的预警作用。结果  发生组PI、RI及S/D值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PI、RI、S/D值比较:重度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RI及S/D均与病情严重程度、FGR呈正相关(均P<0.01);胎儿脐动脉血流参数联合预测FGR的AUC值为0.885,约登指数为0.770,最佳预测敏感性为92.00%,特异性为85.00%。高水平PI、RI、S/D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发生FGR的RR分别是低水平患者的6.115倍、6.729倍、3.857倍,对FGR发生具有明显预警作用(均P<0.01)。结论  胎儿脐动脉血流参数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FGR的发生关系密切。各指标联合检测对这类患者的FGR结局有一定预测价值。
  • 论著
    刘晓静, 陈文豪, 郭宏杰, 丁世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铁调节蛋白2(iron regulatory protein 2,IRP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A(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A,CDKN1A)、人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human alveolar type Ⅱ cell surface antigen,KL-6)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肺功能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136例COPD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3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预后患者血清IRP2、CDKN1A、KL6水平,并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与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的比值(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predicted value,FEV1%pred)]。分析血清IRP2、CDKN1A、KL-6水平与FEV1%pred、FEV1/FVC及预后的相关性,并分析各血清指标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IRP2、CDKN1A、K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FEV1%pred、FEV1/FVC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预后不良患者血清IRP2、CDKN1A、KL-6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均P<0.01)。血清IRP2、CDKN1A、KL-6水平与FEV1%pred、FEV1/FVC呈负相关,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均P<0.01)。血清IRP2、CDKN1A、KL-6水平联合预测COPD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值为0.937,约登指数为0.77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12%、83.3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血清IRP2、CDKN1A、KL-6水平随着COPD患者肺功能及临床预后的不同而改变,且存在较强相关性。各指标联合检测可为临床预测患者预后提供一定参考。
  • 论著
    于晓磊, 李艾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QTc联合ST段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5例冠心病患者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以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为金标准,统计各指标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及诊断效能;以Kappa检验验证不同指标诊断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85例冠心病患者经金标准检出50例心肌缺血发作,其中QTc检查检出44例阳性(88.00%);ST段检查检出45例阳性(90.00%);QTc与ST段联合检查检出49例(98.00%)阳性。联合检查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的敏感性、准确率较QTc、ST段单独使用时明显上升,且阴性预测值较QTc检查也明显增高(均P<0.05)。Kappa检验显示,QTc、ST段检查及联合检查与金标准诊断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0.716、0.738、0.927,联合检查的一致性明显增高。结论  将QTc与ST段检查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的诊断效能。
  • 经验技术交流
  • 经验技术交流
    罗艳华, 景永明, 申继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和总结竞争性心律失常的心电散点图特征与心电瀑布图特征,探讨快速分析此类病例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4例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窦性心律合并房性、交界性、室性自主心律病例,分别查看其心电散点图与心电瀑布图,总结两类图形特点及其分析技巧。结果  竞争性心律失常的散点图特征不明显,但其瀑布图各具特征,其中房性自主心律可见P峰带间歇性的变化,交界性自主心律可见P峰带间歇性断裂漂移,室性自主心律则可见P峰带间歇性断裂漂移伴随R峰带、T峰带同步变化。结论  心电散点图与心电瀑布图优势互补,两种工具联合运用能快速而准确地处理心电大数据,尤其适用于竞争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大数据分析。
  • 经验技术交流
    戴玉婷, 张璇, 吕娜, 屈沪军, 肖春霞, 范咏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远程心电诊断系统在基层社区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家社区医院传输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的心电图。结果  经远程端诊断,纳入的1 890例患者中有窦性心律失常554例、房性心律失常71例、室性心律失常43例、心脏传导阻滞120例、急性心肌梗死20例、T波改变等其他类型心电图异常776例。以远程端异常心电图结果为判断标准,社区端窦性心律失常检出率99.3%,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97.2%,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100.0%,心脏传导阻滞检出率110.0%,急性心肌梗死检出率160.0%,T波改变等其他类型心电图异常检出率97.2%。在社区端异常心电图中,误诊率以急性心肌梗死最高(75.0%),漏诊率以房性早搏最高(18.3%)。社区端上半年的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T波改变等其他类型心电图异常的检出正确率均显著低于远程端(均P<0.05)。社区端与远程端上半年的心脏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检出正确率比较,下半年各类异常心电图检出正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社区端上半年单份心电图的平均诊断时间显著长于远程端(P<0.05);社区端和远程端下半年单份心电图的平均诊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程心电诊断系统可显著提高基层社区医院异常心电图检出正确率,缩短诊断时间。
  • 经验技术交流
    刘儒, 张芳芳, 郭璐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电瀑布图在诊断起搏器自动阈值管理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不同品牌起搏器运作自动阈值管理功能时的动态心电图,观察心电瀑布图的变化规律,并总结其特征。结果  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运作时的动态心电图心电瀑布图特征如下:(1) 双腔起搏器,① 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心房起搏钉峰带或P峰带断裂,向R峰带靠近,伴或不伴R及T峰带同步变化。② 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P峰带断裂并转变为靠近R峰带的心房起搏钉峰带;或心房起搏钉峰带断裂,向R峰带靠近,伴或不伴R及T峰带同步变化。③ 心房、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鉴别要点: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运作时,时间散点图同步出现起搏层下移或分层;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运作时,时间散点图无变化。(2) 单腔起搏器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R峰带出现双起搏脉冲现象,时间散点图同步出现起搏层下移或分层现象。结论  起搏器运作自动阈值管理功能时,选择起搏脉冲振幅或P波振幅较大的导联,观察心电瀑布图上脉冲钉峰带、P峰带颜色及其与R峰带距离的变化。临床医师据此可以快速诊断,清晰掌握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运作的时刻、运作规律;再结合逆向技术,根据运作自动阈值管理功能时的心电图表现,可初步判断起搏器品牌,了解起搏器的其他功能,同时应用时间散点图对心房、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进行鉴别。
  • 经验技术交流
    吴炉芬, 姚任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心电图中ST段抬高的导联可判断心肌梗死部位,进而推断罪犯血管,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少数情况下,通过心电图判断的心肌梗死罪犯血管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有一定出入。本文报告3例心电图推断的罪犯血管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不符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供基层医院临床参考。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吴闯举, 刘明江, 周杰, 熊雁, 文鹤龄, 唐艺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治疗方式多样,但效果有限。本文报道1例老年男性因“反复胸闷5年,再发加重1月余”为主诉入院,心衰合并心房颤动诊断明确,反复住院治疗效果欠佳。经房室结消融+心脏再同步化一站式治疗,术后继续规律用药纠正心衰;2年后随访发现,左心房缩小约17.5%,左心室缩小约41.2%,射血分数提高42%,心衰症状得到纠正,射血分数恢复正常,NYHA心功能分级由Ⅲ级提高到Ⅰ级,整体表现为超反应。
  • 病例报告
    李嘉燕, 王翠平, 刘培晶, 孙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极为严重且致命的急性并发症,发病急且住院死亡率高,其中游离壁破裂是AMI最常报道的机械并发症。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估计有0.01%~0.52%的患者会出现心室游离壁破裂,其死亡率为75%~90%。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AMI经PCI术后突发亚急性心脏破裂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旨在探讨PCI术后突发心脏破裂的诊治策略。
  • 病例报告
    尹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QT间期综合征是指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T波和(或)U波形态异常,临床多表现为晕厥、猝死的一组综合征。该病可导致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增加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风险,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特征性心律失常。按病因、有无继发因素、心电图表现等,长QT间期综合征有多种分类。在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时,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本文报道1例年轻女患者主诉晕厥以及住院期间反复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记录到的心电图改变。
  • 病例报告
    王晓丽, 牛晓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常情况下,房室结希浦系统是心房与心室电激动的传导途径,除了有正常的传导路径外,预激综合征患者还存在额外的心室旁道。虽然预激综合征很常见,但其伴发于房室阻滞在临床上罕见,同时合并旁路阻滞更为罕见。本文通过对比4次心电图检查结果,证实了预激综合征伴旁道阻滞合并三度房室阻滞的诊断。
  • 病例报告
    范连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巨R波ST-T抬高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持续时间短暂,常规心电图很难完整记录到ST-T由正常演变为巨R波的过程。本文报告1例来自乡镇卫生院远程传输的常规心电图,记录时长共5 min,显示正常ST-T演变成巨R波的过程。该病例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立即向乡镇卫生院报告了危急值,后患者在转诊上级医院途中死亡。
  • 综述
  • 综述
    冷新玥, 尹凡, 仝芳, 张宇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s,OACs)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等及新型OACs。目前临床上以CHA2DS2VASc脑卒中风险评分和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作为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用药指导,但对OACs的种类及剂量选择参考价值不大。本文就影响OACs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提供参考。
  • 综述
    陆冰清, 王姿懿, 杨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逐年增加,血管钙化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重要标志之一,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与探讨。MAPK信号通路是调节真核生物生长、分化、凋亡和应激反应等多种生理过程的关键信号通路,它不仅直接影响血管钙化,还与许多其他通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血管钙化的结果。本文将讨论MAPK信号通路在血管钙化中的各种重要作用,尤其是三种典型信号通路ERK1/2、JNK和p38 MAPK的激活,旨在加深对血管钙化病理机制的理解,并为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与治疗靶点。
  • 综述
    艾克达·阿不都外力, 武丽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由于免疫系统产生大量致病性抗体及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多个组织及器官损伤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2019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和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分类标准及SLE诊疗指南的更新,对SLE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SLE患者的预后不容乐观。在研究SLE发病机制时,Th17/Treg细胞失衡备受关注,借助深挖其平衡关系,有望开辟SLE精准治疗的新方向。

  • 综述
    唐闻, 廉姜芳, 宋勇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ether-a-go-go相关基因(human ether-a-go-go related gene,hERG)亚家族H成员2(KCNH2)所编码的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是许多药物心脏毒性的靶标。药物诱导性长QT间期综合征(drug-induced long QT syndrome,diLQTS)是由各类抗心律失常药、抗生素、抗组胺药、抗精神病药和血管扩张药等一个或多个脱靶相互作用而诱导的QT间期延长的病理状态。男性校正后的QT间期(QTc)>450 ms、女性QTc>460 ms是diLQTS心电图的临床表征之一。这种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容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继而进展为心室颤动甚至心脏性猝死。本文从化学结构、心电图学、生物学、电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这几方面,综述hERG在diLQT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综述
    林珊珊, 胡雪婷, 方哲明, 方力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脏康复作为一种有效的心血管疾病干预措施,已得到多个国家和组织的推荐,并与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策略紧密相连。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初步探索开展心脏康复,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具体实践方面仍存在不足。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心脏康复相关研究,概述基层医疗机构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旨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以提高社区心脏康复的实践水平,并为推动我国心脏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 综述
    毛维圣, 阿尔祖古丽·麦麦提, 冯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静息心率是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平衡状况的指数,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全因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子。静息心率作为一项简单易测的生理指标,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静息心率对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及静息心率的控制等方面,综述静息心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综述
    周婷, 黄承诚, 黄立忠, 陈宇翱, 荣晶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中,尽管血流储备分数、定量血流分数等高精度评估手段层出不穷,但因其属于有创检查且费用较高,临床上对怀疑心肌缺血的患者,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仍是首选的功能学初步筛查手段。本文对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筛查和微循环障碍、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该项检查的优势、减少有创检查带来的风险。
  • 综述
    韩思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放射性皮肤损伤(radiation-induced skin injury,RISI)是肿瘤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期间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近90%的放疗患者会出现中至重度皮肤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治疗中断或方案调整。目前针对急性RISI的治疗标准仍不完善。中药不仅费用低廉,而且还可促进RISI患者的组织再生。黄柏、黄连作为传统天然中药,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近年来在RISI的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两药主要通过调节核因子-κB通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发挥自身的抗炎特性,从而预防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实现对RISI的预防和控制。本文综述了RISI发生机制,黄柏和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RISI的防护提供理论参考。
  • 基层医师论坛
  • 基层医师论坛
    杨璠, 孙瑞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分析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并评估两种药物在预防术后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方面的差异。方法  纳入300例ACS患者,根据其入院后接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配至两组:氯吡格雷组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n=150),替格瑞洛组则使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n=150)。通过门诊随访及电话回访,在术后1、3、6、12个月分别记录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在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HR=0.09,95%CI 0.02~0.37,P<0.01),也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HR=0.12,95%CI 0.05~0.34,P<0.05)。然而,在脑卒中、再发心肌梗死以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ACS患者PCI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预防方面,替格瑞洛相较于氯吡格雷显示出更好的效果,尤其在减少心血管死亡风险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基层医师论坛
    程钰滢, 郭璐映, 王亦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AECG)结合心肌缺血总负荷(total ischemia burden,TIB)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的价值。方法  选择疑似冠心病SMI的95例患者进行AECG检查、TIB计算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AECG、TIB单独及联合诊断冠心病SMI的结果与CAG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AECG、TIB单独及联合诊断冠心病SMI的效能间的差异。结果  经CAG检查确诊70例(73.68%)为SMI。AECG联合TIB诊断冠心病SMI的结果与CAG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均高于AECG、TIB单独诊断(均P<0.01)。AECG与TIB联合诊断冠心病SM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二者单独检查(均P<0.05)。结论  AECG结合TIB诊断冠心病SMI的结果与CAG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诊断效能更高。
  • 基层医师论坛
    武延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植入时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1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冠脉支架植入时机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92例于发病12 h内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即刻植入组),99例患者先行7~10 d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再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延迟植入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心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血栓负荷严重程度、冠脉血流状况、无复流发生率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发生率。结果  术后1个月时,延迟植入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即刻植入组[(49.63±5.42)% vs. (44.79±4.83)%,P<0.01]。术后延迟植入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0.57±4.57) 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41.15±3.67) mm、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为(20.37±1.69) U/L、cTn I为(0.12±0.02) ng/mL、肌红蛋白(75.69±4.31) ng/mL,均明显低于即刻植入组[分别为(44.32±5.36) mm、(45.01±4.24) mm、(25.46±2.44) U/L、(0.21±0.04) ng/mL、(83.21±5.09) ng/mL,均P<0.01]。延迟植入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优于即刻植入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即刻植入组(3.03% vs. 10.87%,P<0.05)。两组MACEs发生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6% vs. 2.02%,P>0.05)。结论  与即刻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相比,延迟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更利于改善STEMI患者的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降低血栓负荷,恢复冠脉血流灌注。
  • 基层医师论坛
    陈超凡, 刘新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阿利西尤单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48)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研究组(n=48)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利西尤单抗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及预后,并统计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67% vs. 75.00%,P<0.05)。经治疗,研究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TC降幅、LDL-C降幅、LDL-C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研究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利西尤单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效果较为理想,有利于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指标,能够更有效地降低TC、LDL-C水平,提高LDL-C达标率,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联合用药的临床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