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PDF全文
  • PDF全文
    2023, 32(6): 378-3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封面
  • 封面
    2023, 32(6): 379-3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次
  • 目次
    2023, 32(6): 380-3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笔谈: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QT/QTc间期延长作用
  • 专题笔谈: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QT/QTc间期延长作用
    张兆国,赵兰婷,孔令云,张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 QT 间期延长的定义、测量方法,列举 QT 间期延长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一些临床研究证据,总结了 QT 间期延长导致心血管事件和猝死的发生机制可能与 QT 间期离散度增加、心肌电兴奋-机械收缩耦联不协调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不平衡等多元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因此,建议临床医生高度关注某些药物可能引发的获得性 QTc 延长,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 专题笔谈: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QT/QTc间期延长作用
    邸成业,王群,吴岩熹,李龙雨,张岩,林文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伊伐布雷定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QT 间期和窦性心律的影响。 方法  选择179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行 12 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查,口服伊伐布雷定30~45 d后再次复查动态心电图,比较用药前后 QT 间期和心率的变化。 结果 143 例患者完成临床随访,入选本研究。 口服伊伐布雷定后,所有 143 例患者中最大 QT 间期[(467. 9±62. 6) ms vs.(473. 6±63. 4) ms]、最大 QTc[(489. 3±56. 0) ms vs. (496. 6±55. 4) ms]、平均 QT 间期[(390. 5±41. 1) ms vs. (398. 6 ±43. 7) ms]、平均 QTc[ (417. 2 ± 31. 4) ms vs. (414. 4±36. 9)ms]、最小QTc[(377. 5±36. 0) ms vs. (361. 3±37. 0) ms]与服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最小 QT 间期[(348. 3±42. 8) ms vs. (349. 6 ±38. 9) ms]服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最慢心率[(50. 3± 8. 6)次/ min vs. (47. 7±7. 8)次/ min]、平均心率[(69. 9±11. 7) 次/ minvs.(64. 9±10. 6) 次/ min]和最快心率[(116. 6±23. 1)次/ min vs.(109. 0±20. 1)次/ min]服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 随访期间,无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事件发生。 结论 伊伐布雷定可以明显缩短最大 QT 间期/ QTc、平均 QT 间期并减慢心率,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 肿瘤心脏病学
  • 肿瘤心脏病学
    陈心玥,王璐洁,赵夕黎,杜海蓉,再米拉·阿布力米提,王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Tp-Te 间期及 Tp-Te / QT 比值等心电图指标的变化与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首次化疗乳腺癌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确诊的乳腺癌患者 150 例,均为女性,所有患者首次化疗均采用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 根据治疗后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心律正常组,n = 90)、室性心动过速组(室速组,n =26)和室性早搏组(室早组,n = 34)。 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DL-C、LDL-C、K+、Na+、Ca 2+)及治疗前后心电相关指标 ( QT 间期、Tp-Tec、Tp-Te / QT)。 通过相关性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简称 ROC 曲线),分析心电相关指标对乳腺癌患者治疗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预测价值。 结果 治疗后室速组和室早组患者 QTc、Tp-Tec 及 Tp-Te / QT 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均高于心律正常组患者,其中室速组患者各心电相关指标升高最明显(P 均<0. 05)。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表明,QT 间期、Tp-Tec 及 Tp-Te / QT均乳腺癌患者治疗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 05)。 ROC 曲线分析表明,Tp-Tec 对乳腺癌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的预测价值均明显高于 QTc和 Tp-Te / QT,最佳界值分别为 93. 54、83. 07 ms。 结论  QT 间期、Tp-Te 间期及 Tp-Te / QT 比值对以蒽环类化疗药物为基础方案的首次化疗乳腺癌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且 Tp-Te 间期的预测价值最高,未来可能作为重要心电指标应用于临床以实现早期预测、评估乳腺癌化疗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为乳腺癌的及早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肿瘤心脏病学
    张玮,袁伟,董艳,曹克将,杨兵,李小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既往有肿瘤病史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69例行射频消融的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有肿瘤病史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16例)作为肿瘤组,以无肿瘤病史的患者为非肿瘤组(共25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肿瘤组中既往肿瘤主要为消化系统肿瘤(37.50%)、妇科肿瘤(25.00%)和呼吸系统肿瘤(18.75%)。围手术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房颤复发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肿瘤病史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与无肿瘤病史者相当,射频消融可作为该类患者的治疗选择。
  • 论著
  • 论著
    曹丹宁,周碧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选取门诊或住院的HC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CM患者合并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  入选了144例HCM患者,其中房颤组32例(22.2%),非房颤组112例(7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增大(OR=64.301,P<0.01)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降低(OR=29.922,P=0.025)是HCM患者合并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平均随访2年3个月,房颤组再入院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P<0.05);主要终点事件(死亡)与其他次要终点事件(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发生率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M患者合并房颤后的再入院治疗率显著上升,LAD增大和LVEF降低是HCM患者合并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 论著
    姜珊,刘彤彤,栾春雨,张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and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d-LDL)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26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检验结果,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并采用Gensini评分,对患者的冠脉进行定量评估。分别根据Gensini评分的平均分及疾病类型,对所有患者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间性别、高血压病史、L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糖化血红蛋白、sd-L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sd-LDL(OR=1.129,95%CI 1.075~1.221,P<0.01)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其预测冠脉狭窄程度的敏感性57%,特异性88%。结论 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sd-LDL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 论著
    麦麦提阿卜杜拉·麦麦提敏,杨徐,张玲,麦麦提艾力·麦麦提敏,曹桂秋,李耀东,孙华鑫,马嵋,汤宝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比较开胸植入电极法与X线透视下经颈外静脉植入电极法制作心房快速起搏模型的安全性,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动物模型的制作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起搏器电极植入途径的不同,将12只实验犬随机分为两组,开胸组(n=6)开胸后在左心耳固定起搏电极,介入组(n=6)经颈外静脉途径植入起搏器电极至右心耳或右心房。待一般情况稳定后,开启起搏器予以连续起搏6周,两组起搏频率均为400次/min。分别在基础状态和持续起搏6周后进行心脏B超检查,评估心脏结构的变化。术后通过观察伤口、监测体温、检测降钙素原以及NT-proBNP,评估是否有皮下感染、囊袋感染、血性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结果 12只犬中,开胸组1只术后第3天死亡,介入组1只术后第7天猝死,其余10只犬均完成实验。两组均能诱发房颤。起搏前和起搏6周后,两组心脏结构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右心房以及右心室内径均较起搏前增大。但两组射血分数起搏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开胸组心衰发生率明显高于介入组(50.0% vs. 16.7%,P<0.05),两组感染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66.7% vs. 33.3%,P<0.05)。结论 制作心房快速起搏犬模型时,从降低感染率和心衰发生率的角度而言,X线透视下颈外静脉植入电极法要优于开胸植入电极法。
  • 论著
    杜召丽,张羽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电图改变在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支原体肺炎患儿296例,根据心电图是否异常分为心电图正常组(82例)及心电图异常组(214例);选取健康儿童100例为对照组。分析和比较3组之间基本情况及心肌损害的差异、心电图异常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各种类型心电图异常的占比。结果 各组儿童年龄、性别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各项指标心电图异常组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组和对照组,仅对照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心电图异常与心肌损害具有显著相关性(χ2=8.248,P<0.05),即心电图异常患儿合并心肌损害概率显著升高。在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发现各种类型的心电图异常,包括心律失常及ST-T改变,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窦性心律不齐较常见,分别占44.86%、34.11%和12.15%。结论 心电图异常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合并心肌损害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心肌损害并改善预后。
  • 论著
    杨剑峰,俞蓉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辅助诊断稳定型和变异型心绞痛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 选取疑似稳定型和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各50例,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记录两组QRS波时限及心电图特征。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50例疑似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阳性45例,动态心电图检查阳性符合率为97.78%。50例疑似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阳性43例,动态心电图检查阳性符合率为95.35%。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稳定型心绞痛的敏感性为95.56%,特异性为80.00%;诊断变异型心绞痛的敏感性为93.02%,特异性为85.71%。稳定型心绞痛组QRS波时限比变异型心绞痛组明显缩短(P<0.05),ST-T压低检出率显著高于变异型心绞痛组,而T波倒置占比、ST-T压低合并T波倒置检出率明显低于变异型心绞痛组(P均<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稳定型和变异型心绞痛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图像特征明确,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论著
    陆琨,张松文,储建军,彭楠,程传东,赵庆豪,洪申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在临床环境下检测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和心房颤动)及心率的准确性。 方法  招募受试者 321 例(875 条心电记录),其中男146 例(531 条心电记录),女 175 例(344 条心电记录)。 采用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采集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与心率,并与基于 12 导联心电图机的医生临床诊断结果(作为诊断心律失常与检测心率的金标准)进行对比。 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两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及一致性评价,包括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F1 得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AUC)、Bland-Altman 一致性分析、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关图。 结果  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识别心律失常的 AUC 为 0. 98,准确率为 0. 98,敏感性为 0. 96,特异性为 0. 99,F1 得分为 0. 96;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检测的心率和心电图机检测的心率相关性强,总的相关系数为 0. 84(P<0. 01)。 Bland-Altman 一致性分析显示,两种方法的均值差值为- 0. 97 次/ min,均标准差为8. 02 次/ min,95%置信区间为-16. 69 ~ 14. 75,属于可接受水平。 结论 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能够较准确地检测心律失常和心率.
  • 起搏与电生理
  • 起搏与电生理
    唐晨姗,谢雪萍,郑周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择了4例采用不同起搏方式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分别运用传统心电图机与具有独立起搏通道的新型GE MAC5心电图机进行心电图描记。通过对比发现,利用起搏通道能准确识别并标记出起搏信号,为分析起搏心电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心电医师重视并用好起搏通道,可大大减少起搏心电图的漏诊与误诊。如果能将心电图机起搏通道上的信号成功转换到心电网络信息系统中,起搏通道技术将在远程心电诊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起搏与电生理
    高于斯,周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脏植入装置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传统的经静脉心脏植入装置因导线、囊袋的存在易出现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
    对感染高危人群而言,无导线心脏植入装置因没有导线和囊袋而独具优势。本文基于目前已有的临床证据及临床应用,主要介绍无导线心脏植入装置的心室起搏功能、房室同步功能、除颤功能及心室同步化治疗的尝试,同时对该装置的优劣势以及目前临床使用的推荐等方面进行综述。
  • 起搏与电生理
    李丹,李则林,劳翼,刘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1例患者的百多力双腔起搏器动态心电图片段,分析百多力起搏器心房心室夺获控制的设计思路与运作特点,为广大心电工作者分析与诊断起搏器动态心电图提供参考。
  • 综述
  • 综述
    孔令秋,葛均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传统药物及治疗方法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患者中往往缺乏确切疗效。究其原因,可能与这类患者的病因异质性较大、病理生理学通路不一致有关。葛氏分型是一种基于病因学的新型分类方法,不仅有助于对病理生理学机制相似的HFpEF患者进行分组,而且还有助于为不同类型的心衰患者制定合适的诊治方案、预后评估及管理措施,有望成为未来针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设计的重要参考。
  • 读者.作者.编者
  • 读者.作者.编者
    2023, 32(6): 457-4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3, 32(6): 458-4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3, 32(6): 459-4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3, 32(6): 460-4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3, 32(6): 461-4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3, 32(6): 462-4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