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封面
  • 封面
    2023, 32(1): 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次
  • 目次
    2023, 32(1): 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PDF全文
  • PDF全文
    2023, 32(1): 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心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 心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章德云,魏国栋,耿世佳,王凯,徐伟伦,刘兴鹏,洪申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使用深度学习方法直接对纸质心电图进行处理的可行性,并提出一种能从纸质心电图中快速准确地识别房颤的方法。方法 从CPSC 2018 挑战赛数据中选取1 040例房颤患者和1 344 例非房颤患者的12 导联心电信号,并将其绘制成心电图。将这些心电图打印在纸上,并重新扫描成图像,再通过一系列预处理得到带白色背景的纸质心电图。利用这些纸质心电图构建房颤识别数据集,并以挑战赛提供的真实标签为金标准,对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训练、验证和测试。结果 基于纸质心电图建立的人工智能算法的敏感性、特异性、F1得分分别为0. 957、0. 978、0. 96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下面积为0. 994。基于Grad-CAM 的特征可视化结果表明,算法判断房颤的依据主要是纸质心电图中的P 波位置及房颤发作过程中的F 波位置,这与临床上房颤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是一致的。结论 基于纸质心电图的房颤识别算法性能较好。可视化结果表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直接分析纸质心电图高效且可行,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 心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薛政凯,耿世佳,郭少华,穆冠宇,徐伟伦,洪申达,陈康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的人工智能模型从大致正常心电图中预测主要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或其主要分支重度狭窄(≥90%)的性能。方法 收集行择期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术前心
    电图,并将筛选出来的392 份大致正常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匹配,建立数据集。按照主要冠脉或其主要分支的狭窄程度,对入选患者进行分组,其中138 例为重度狭窄(狭窄程度≥90%,病例组);254 例为无或轻度狭窄(狭窄程度< 50%,对照组)。采用根据心电图从头训练、根据心电图融合临床信息从头训练,以及从已训练心电图分类模型进行迁移学习三种方法,分别构建三个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模型1、模型2 和模型3。结果 最终模型1 的AUC 值为0. 65,敏感性62. 5%,特异性66. 7%,F1 评分0. 483。模型2 的AUC 值为0. 66,敏感性63. 0%,特异性69. 2%,F1 评分0. 563。模型3 的AUC 值为0. 63,敏感性55. 6%,特异性53. 8%,F1 评分0. 438。结论 模型2 的性能优于模型1,而模型3 的性能略低于模型1。人工智能模型根据大致正常心电图预测冠脉重度狭窄具有一定的价值。
  • 心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耿世佳,周杨,徐伟伦,刘兴鹏,洪申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人体由内及外的抽象结构顺序,分别从心脏电传导系统、心脏结构(包括瓣膜、心肌、冠状动脉等)、心脏外部其他系统等方面,列举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特别是深度神经网络在心电分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介绍了AI 心电分析技术在识别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方面的应用,还涉及其在个人身份识别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及迁移学习等AI 技术如何用于实际研究,以期催生更多跨领域合作,挖掘心电图的深层价值,从而实现多系统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
  • 心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陈来特,蒋晨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手持设备用于房颤复发筛查的可行性,评估其配置的人工智能算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AIA)对房颤复发的识别效能。方法 选择阵发性房颤并行射频消融术的67 例患者,术后进行1 年随访,其间患者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时,采用手持式单导联设备采集其心电信息并上传至云端。使用AIA 对采集的心电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对房颤复发事件进行识别。以两名心电图室医生对心电信号人工审核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通过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F1 评分来评估AIA 的效能。结果 在67 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AIA 筛查出30 例房颤复发患者;而经心电医生诊断,25 例出现房颤复发。AIA 识别房颤复发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F1 评分分别为83. 33%、100. 00%、88. 10%、92. 54%和0. 91。AIA 和心电图室医生人工审核对房颤复发患者的诊断具有强一致性(Kappa 系数= 0. 85)。结论 基于AIA 的手持式单导联设备可用于识别消融术后随访期间的复发房颤。
  • 心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谢冰歆,刘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 VHD) 是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年升高。随着人工智能与医学领域的交叉融合,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已成为多种心脏疾病的有效识别工具。人工智能心电图(artificial intelligence-enabled ECG, AI-ECG)诊断模型通过对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出VHD 患者,未来可能成为VHD 识别的临床辅助工具。本文对AI-ECG 诊断模型在VHD 识别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论著
  • 论著
    方玉强,温春兰,杨丽丽,杨立,邹雪,刘渔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现象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 057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其中896例诊断为AVNRT(当中的874例有明确心动过速史)并行慢径改良。分析所有患者的电生理特征,特别是心房S1S2刺激S2R跳跃与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的临床特征及其对心动过速发作和术后复发的预测作用。结果  全部AVNRT患者中,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心房S1S2刺激S2R跳跃的检出率分别为92.9%和79.8%(在明确心动过速患者中检出率分别为95.3%和79.3%),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在AVNRT的诊断中,心房S1S2刺激S2R跳跃的阳性预测值96.9%,阴性预测值84.5%,特异性97.8%,敏感性79.3%,阳性似然比36.400,阴性似然比0.211;而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的上述指标分别为100.0%、96.0%、100.0%、95.3%、941.600、0.047。AVNRT消融后心房S1S2刺激S2R跳跃仍存在的比例为10.9%(95/874),显著高于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1.3%,11/874,P=0.017);9例复发患者均存在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但只有6例(66.7%)存在心房S1S2刺激S2R跳跃。结论  在AVNRT患者中,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对心动过速发作、术后复发的预测作用显著强于传统的心房S1S2刺激S2R跳跃,是实用价值更大的电生理特征。
  • 论著
    臧奥琪,汪利超,宣玲,张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的短时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变化,并探讨HRV指标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76例,并根据PCI术后6个月内是否出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进行分组,将未出现MACE者设为对照组(55例),出现MACE者设为研究组(21例)。比较两组的HRV线性指标SDNN、rMSSD、LF、HF,以及非线性指标近似熵(ApEn)、样本熵(SampEn)及Poincaré散点图指标SD1和SD2。比较患者PCI术前和术后HRV指标的变化。对所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Gensini评分,并与PCI术后HRV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随访半年,通过对MACE发病和HRV指标的二元 Logistic线性回归,探讨MACE发病的风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SDNN、LF、SD2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rMSSD和SD1显著降低(P<0.05),而HF、ApEn、SampEn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CI术后SDNN、rMSSD、LF、HF、SD1以及SD2均明显低于PCI术前(P<0.05),而ApEn、SampE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冠脉Gensini评分与SDNN、rMSSD、LF、HF、SD1、SD2及ApEn均无相关性(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F和SD2是MACE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有所改善,HRV指标LF和SD2可以有效反映术后短期预后。
  • 论著
    田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  选择158例OSAS患者,并按照不同年龄分别纳入青年组(<40岁,38例)、中年组(40~70岁,56例)、老年组(>70岁,64例)。选择同期住院且无OSAS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时域指标,包括昼夜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Day、SDNNNight)、昼夜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Day、SDANNNight)、昼夜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Day、rMSSDNight),以及HRV频域指标,包括昼夜低频功率(LFDay、LFNight)、昼夜高频功率(HFDay、HFNight)、昼夜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之比(LFDay/HFDay、LFNight/HFNight)。结果  老年组的颈围及体重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青年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年组AHI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青年组,老年组AHI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SDNNDay、SDNNNight、SDANNDay、SDANNNight、LFDay、LFNight、HFDay、LFDay/HFDay、LFNight/HFNight显著高于对照组,rMSSDDay、rMSSDNight、HFNigh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年组和老年组SDNNDay、SDNNNight、SDANNDay、SDANNNight、LFDay、LFNight、HFDay、LFDay/HFDay、LFNight/HFNight显著高于青年组,rMSSDDay、rMSSDNight、HFNight显著低于青年组(P<0.05);老年组LFDay显著高于中年组,HFNight显著低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和老年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青年组,老年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年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OSAS患者年龄与SDNNDay、SDNNNight、SDANNDay、SDANNNight、LFDay、LFNight、HFDay呈正相关,与rMSSDDay、rMSSDNight、HFNight呈负相关。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OSAS患者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且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的失衡现象更加明显。动态心电图监测HRV对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 论著
    卓闽彬,张彦,江挺,欧阳煜,李川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不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CD)风险中年人群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中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反应。方法  选取200例HUTT受检者,按ACD风险程度分为三组:低风险组(n=65)、中风险组(n=66)和高风险组(n=69)。各组均进行HUTT,全程佩戴Polar表,记录包括标化低频值(LFnorm)、标化高频值 (HFnorm)等在内的HRV参数。结果  从平卧安静状态至25 min HUTT中,高风险组LFnorm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中风险组亦显著高于低风险组(P均<0.05);高风险组HFnorm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且中风险组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均<0.05)。从平卧安静状态至25 min HUTT中,三组男性、女性LFnorm均呈上升趋势,且随着倾斜时间的延长,高风险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中风险组亦显著高于低风险组(P均<0.05);三组男性、女性HFnorm在试验过程中呈下降趋势,且随着倾斜时间的延长,高风险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中风险组亦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均<0.05)。结论  在HUTT中,高危ACD患者从安静平卧位转为头高脚低直立位后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以交感神经调节功能增强、迷走神经调节功能减弱为主要表现,提示HRV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
  • 综述
  • 综述
    优里吐孜·阿地里,苏比努尔·阿布力米提,姚娟,高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亚临床房颤(subclinical atrial fibrillation,SCAF)是指没有或几乎没有症状,以亚临床形式发生,通过对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进行程控而发现的房颤。近些年,随着CIED的发展,SCAF逐渐被学者们所认识,并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主要对SCAF的筛查手段、脑卒中风险、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杜辉,马艺波,王怡,易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功率短时程(high power short duration, HPSD)消融较传统的消融方法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放电时间与透视时间,降低了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HPSD消融不仅能维持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而且不会造成食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具有高效、安全、操作难度低等特点。近年来,90 W、4 s的极高功率短时程(very high power short duration, vHPSD)消融也逐步进入临床诊疗,初步展现出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新术式的开发与杂交手术的广泛应用,HPSD消融或将成为房颤节律控制的主要手段。本文对HPSD消融的临床应用及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探讨与争鸣
  • 探讨与争鸣
    王立娜,雷警输,李奎宝,赵京涛,谭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房颤患者在合并稳定型冠心病一年以后如何确定抗栓力度,一直是临床面临的挑战和争议性问题。既往认为,对大部分此类人群可以采取长期单一抗凝,但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不充分;目前建议根据患者的缺血和出血危险分层进行个体化精准管理,不仅要评估房颤的栓塞评分,而且还应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复杂程度。联合CHA2DS2VASc 评分和SYNTAX Ⅱ、DAPT评分综合评估个体的缺血风险,并结合HASBLED或BARC评分评估出血风险,进行抗栓分层管理和动态评估。对于高缺血、低出血风险人群,可给予抗凝联合抗血小板的双通道抗栓;针对低缺血、高出血人群,则可给予长期单一抗凝治疗。本文主要讨论房颤患者在合并稳定型冠心病一年以后的最佳抗栓策略。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冯艳,刘惠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替性左束支阻滞在心电图分析中并不多见,其电生理机制值得思考,同时须与室性早搏二联律、交替性心室预激等进行鉴别诊断。本文报告1例老年患者中出现的交替性左束支阻滞图形,心电图上交替出现宽大畸形与正常的QRS波群,酷似室性早搏二联律,而实际上是交替性左束支阻滞。临床医师对这类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医学干预,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
  • 病例报告
    郑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房室结多径路是指房室结内存在解剖或功能上传导特性各异的多条径路。多条径路的存在可形成不同折返组合,在临床上表现为各类心动过速或特殊心电现象。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具有食管导联P波易辨认、可复制心电现象或易诱发心律失常等优势,在判断心动过速的性质及发生机制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报告1例心悸患者,通过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不典型文氏现象,并诱发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从而揭示房室结多径路的存在。
  • 病例报告
    谌秀玲,刘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心电图异常是其特点之一,发热、药物等因素可诱发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本文报告1例因呼吸道感染发热而诱发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通过加做高位右胸导联而出现典型Ⅰ型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的病例;结合家族有多人猝死史,确诊为Brugada综合征。该病具有隐匿性,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风险高。通过对此病例的诊疗,旨在引起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重视,及时发现与干预,避免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 病例报告
    万晓华,陈小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电图ST段抬高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心肌梗死,还可见于早期复极、经胸心脏电复律等多种原因;对于癌症患者,还需考虑癌细胞心脏转移、化疗药物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等。本文报告鼻咽癌放化疗患者ST段抬高1例。临床要提高对非心肌梗死性ST段抬高的认识,避免延误治疗或过度治疗。
  • 读者.作者.编者
  • 读者.作者.编者
    2023, 32(1): 75-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3, 32(1): 76-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3, 32(1): 77-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3, 32(1): 78-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