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PDF全文
  • PDF全文
    2021, 30(3): 150-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封面
  • 封面
    2021, 30(3): 151-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次
  • 目次
    2021, 30(3): 152-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笔谈: 左束支阻滞的诊断与治疗
  • 专题笔谈: 左束支阻滞的诊断与治疗
    彭信怡,黄丽洪,刘兴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LBBB)是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然而,心电图呈LBBB样并不意味着左束支传导功能完全阻断(真性LBBB),尚存在左束支传导延缓、室内阻滞等假性LBBB样图形(假性LBBB)。由于真假性LBBB的病理生理学、治疗方式及预后明显不同,因此准确鉴别二者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真假性LBBB的心电图特征、临床意义及如何识别真性LBBB。
  • 专题笔谈: 左束支阻滞的诊断与治疗
    刘彤,王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比右束支阻滞更少见,且多为病理性LBBB。因LBBB改变了正常的心脏激动顺序,致使左、右心室电机械不同步,易发生心室重构,增加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风险。本文主要针对LBBB的电机械非同步化及其致病基因相关的电生理机制进行综述。
  • 专题笔谈: 左束支阻滞的诊断与治疗
    秦朝彤,侯小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LBBB)是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利用希浦系统起搏纠正 LBBB现已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希浦系统的解剖学特点、起搏不同部位纠正LBBB的效果、非典型LBBB希氏束再同步化治疗等的最新进展,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专题笔谈: 左束支阻滞的诊断与治疗
    时向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时心室激动顺序发生改变,左室除极位于QRS波后半部,因此,当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时,可干扰心电图诊断。本文介绍了Sgarbossa、Smith和巴塞罗那诊断标准,并比较其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1996年提出的Sgarbossa标准根据ST段同向改变及过度反向抬高等指标诊断LBBB合并AMI,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Smith标准将Sgarbossa标准中的“过度反向抬高≥0.5 mV”修订为考量ST段反向偏移幅度与S(R)波的比值,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巴塞罗那标准提出,LBBB时任意导联ST段同向偏移≥0.1 mV,或低电压导联反向偏移≥0.1 mV时,即可诊断AMI,显著提高了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Cabrera及Chapman征对LBBB合并AMI也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 专题笔谈: 左束支阻滞的诊断与治疗
    程超頔,彭信怡,石亮,王彦江,黄丽洪,田颖,刘兴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真性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LBBB)患者及假性LBBB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反应性的差异。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并确定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提取临床表现、心脏超声结果、治疗方式及临床结局等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及荟萃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10篇文献,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真性LBBB患者接受CRT后,其左室射血分数(SMD 0.89, 95%CI 0.64~1.14, P=0.000)、左室舒张末内径(SMD -0.78, 95%CI -1.35~-0.21, P=0.008)、QRS波时限(SMD -0.91, 95%CI -1.16~-0.66, P=0.000)等指标均具有更佳的反应性。结论  鉴别真假性LBBB有助于预测CRT的预后,从而筛选更适合CRT的人群,对临床决策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顾菊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穿戴式心脏除颤器(wear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WCD)无须手术植入,可以随时佩戴、随时脱卸,非常适用于猝死高危人群的紧急除颤。目前上市的WCD仅有美国ZOLL公司生产的LifeVest系列,在欧美已有超过10万例患者使用。远程心电监护是WCD的双保险,利用WCD的自动程序进行操纵,再加上远程心电人工干预,可进一步提高WCD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减少误操作、提高心脏除颤精确度、挽救更多生命。本文简述了WCD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现状,介绍了WCD的组成和结构、临床应用范围,并指出了WCD的不足之处及推广应用的局限性;建议我国将WCD和远程心电分析中心的优势结合起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WCD服务体系。
  •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余新艳,张伟,杨建云,崔媛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家远程医疗政策的破冰及“互联网+技术”的夯实,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国家对公共卫生建设的加强,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远程心电网络及其评估标准体系的建设,以实现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医防结合。规范的远程心电网络建设,不仅需要站在政府的视角上进行规范的管理模块、团队模块、技术模块的结构建设,还需要加强运营,培训教学以及会诊、转诊机制和绿色通道的元素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使多方获益,并承担起服务于临床和公共卫生的底层支撑体系和枢纽作用。本文同时分析了运营型负责人及远程心电网络诊断中心的建制对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强调在建设中要从“产品+技术”的层面上升到“应用+服务”的层面。
  • 论著
  • 论著
    李枚娟,黄卫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希氏束旁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射频消融的方法、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中心因希氏束旁心律失常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消融靶点的分布和消融的方法、成功率及安全性。结果  3 933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中,电生理检查提示希氏束旁心律失常71例(1.8%),其中,隐匿性房室旁道13例,显性房室旁道(B型预激)24例,房性心动过速10例,室性早搏21例,室速3例,均在Carto3或Ensite Velocity v4.0三维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71例患者中14例未消融成功,其中,10例因消融无效或距离希氏束太近,术者放弃;1例因家属不接受风险而拒绝手术;3例因手术并发症中止手术。71例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平均随访(32±8)个月,1例房性心动过速复发;56例消融成功,成功率789%;1例术中出现三度房室阻滞,2例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并发症发生率4.2%。56例消融成功的患者中,术中于右侧消融成功者36例(64.3%),于左侧消融成功者16例(28.6%),左侧+右侧联合消融成功者4例(7.1%)。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希氏束旁心律失常绝大多数可以消融成功,且安全有效。
  • 论著
    余凤琴,王曼萍,刘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电图对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手术证实的ALCAPA住院患者16例,以及1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的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APAF)患者,比较上述两组的一般情况及心电图特征。结果  两组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及心电图特征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ALCAPA患者发病年龄早于CAPAF患者,前者心电图主要表现为Ⅰ、 aVL导联异常Q波及ST-T改变,而后者心电图多无特征性表现。结论  ALCAPA患者发病年龄小、心电图特征明显,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 论著
    王春芝,徐瑛,罗昭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室内阻滞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非特异性室内阻滞患者28例作为观察组(A组),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1(B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2(C组),观察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心功能、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心脏超声心动图结果的特征表现。结果  NYHA心功能≥Ⅲ级、QRS波时限及≥4种室性早搏(室早)、≥2种特宽型室早和Lown法分级≥4B的室早患者的例数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QRS波时限比较,B组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种室早的例数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种特宽型室早的例数比较,A组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own法分级≥4B的室早例数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左室壁运动异常例数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B组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特异性室内阻滞患者的心功能较单纯束支阻滞患者更差,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更高,因此有效鉴别非特异性室内阻滞与一般束支阻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论著
    陈丽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对未达临界病变隐匿性冠心病(50%≤冠脉狭窄程度<70%)的影响。方法  选取未达临界病变的隐匿性冠心病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无临床心绞痛症状,均经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冠脉主要分支狭窄≥50%且<70%。术后1周行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同步检查,将血压晨峰≥23.6 mmHg的患者设为血压晨峰组(54例),血压晨峰<23.6 mmHg的患者设为非血压晨峰组(38例)。观察血压晨峰对不同组别患者心电图ST段的影响。结果  血压晨峰组患者清晨收缩压、舒张压及ST段压低患者占比均高于非血压晨峰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晨峰可引起未达临界病变的隐匿性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压低,因此控制血压晨峰对这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元洋洋,李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Selvester QRS评分(Selvester QRS score,SQs)与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首次因胸闷、胸痛确诊为AMI,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468例。根据SQs中位数将AMI患者分成两组:SQs<3分组和SQs≥3分组。收集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率变异性及出院后6个月发生MACEs的情况。结果  Lown分级为0~Ⅱ、Ⅴ级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Qs≥3分组中,Ⅲ、Ⅳ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SQs<3分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rMSSD、pNN50、三角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Qs≥3分组MACEs发生率高于SQs<3分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左室射血分数与SQs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56(P=0.001),提示二者呈负相关关系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Qs与AMI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以及近期预后存在相关性。
  • 论著
    林小花,张建成,张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未成年患者经心内膜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因构成及不同起搏部位与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心内膜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未成年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的术后心电图、心脏正侧位片、心脏彩超及起搏参数等。结果17例患者的原发病构成: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留三度房室阻滞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的三度房室阻滞6例,不明原因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扩张型心肌病2例,不明原因致三度房室阻滞2例。按照植入起搏器的类型分类,10例为单腔心室起搏,7例为双腔起搏。16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1例患者植入起搏器后因原发病死亡。术后对13例患者平均随访3.1年。13例术后均在门诊行起搏器程控随诊,其中7例为VVI(R)起搏模式,6例为DDD(R)起搏模式。心脏彩超检测数据显示,采用VVI(R)起搏模式的病例右心房内径(RAD)和左心室内径(RVD)术后均明显扩大(P均<0.05)。无论是心室心尖还是室间隔部位起搏,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RVD及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年、2年、3年,右室起搏阈值、阻抗、百分比及灵敏度均无变化。术后起搏器工作良好,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因起搏器电池耗竭,分别于7年及14年后行起搏器电池置换术。结论  未成年人经心内膜植入永久起搏器的主要病因有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房室阻滞,其次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的房室阻滞,不明原因导致的病窦综合征罕见。经心内膜植入永久起搏器时电极导线要预留足够长度;起搏模式及起搏部位对左室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影响。
  • 经验技术交流
  • 经验技术交流
    吕航,刘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Epsilon波从发现至今已有40余年,它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主要诊断标准之一。由于在心电图上波较小,因此时有漏诊;通过调整心电图机的频响范围及走纸速度、加做右室或Fontaine导联等多种方法,可提高其检出率。近年来,在其他疾病中也发现了波。本文从波的发现和命名、检测方法、 ε波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其他疾病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综述。
  • 经验技术交流
    潘月,潘登,龙佑玲,赵森,潘二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振铃现象即滤波产生的伪差,易导致心电信号的ST段出现逐渐衰减的波纹状曲线,严重影响心电图的分析和诊断,尤其是影响J波综合征、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Brugada波及epsilon波等的分析和诊断,而J波综合征、Brugada波及epsilon波对部分患者心脏性猝死预警十分重要,故去除振铃现象影响目前已成为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电图上振铃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对心电图诊断的影响。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2021, 30(3): 227-2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 读者.作者.编者
    2021, 30(3): 228-2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1, 30(3): 229-2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1, 30(3): 230-2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