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PDF全文
  • PDF全文
    2020, 29(5):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封面
  • 封面
    2020, 29(5): 3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次
  • 目次
    2020, 29(5): 3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姚慧强,张先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4例AMI患者,依据AMI后心衰Killip心功能分级分为心衰组(68例)和非心衰组(136例),根据临床数据及冠脉造影结果,分析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MI后早期心衰的概率、影响预后的基本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AMI患者产生早期心衰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  心衰组与非心衰组的年龄、冠脉病变支数、梗死相关血管、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脑钠肽(BNP)、白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前降支病变、NLR、BNP是患者出现心衰的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是患者出现心衰的保护因素。结论  患者体内NLR增大、BNP过高、年龄较大以及前降支病变可预测AMI患者出现急性心衰。
  • 论著
    王热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0例更年期女性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为同一年龄段的男性受检者100名,对比两组的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ST-T段改变阳性率为35.00%,高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25,P<0.05);观察组受检者中,ST-T段改变者和ST-T段未改变者的心率分别为(76.65±5.71)次/min和(78.05±4.08)次/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3,P>0.05);观察组症状严重程度不同的更年期女性的心率变异性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49岁、 50~54岁、 55~59岁年龄段的更年期女性心电图ST-T段改变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4,P>0.05);普萘洛尔试验显示ST-T段下移恢复正常率为71.43%。结论  更年期女性的动态心电图改变以功能性为主,需要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提高重视程度并予以积极的治疗。
  • 论著
    徐良洁,王春靓,周翠翠,梁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性联合超声心动图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进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144例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成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LVDD)组(LVDD组,76例)和左室舒张功能(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function,LVDF)正常组(LVDF正常组,68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心率变异性对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诊断意义,并对主要终点事件进行随访。结果  心率变异性参数中,24 h内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预测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27,P<0.01),cut-off值为92 ms。根据cut-off值,进一步将LVDD组分为低SDNN组(cut-off值<92 ms,40例)和高SDNN组(cut-off值≥92 ms,36例)。生存曲线显示,低SDNN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较高SDNN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SDNN可作为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敏感指标。
  • 论著
    刘梅,陈旺,刘中龙,刘志刚,曾玲,潘娟芳,张建,席贻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社区体检人群中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的心电图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合肥市滨湖医院远程心电图检查中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完整的、年龄在18~75岁的社区人群共6 612例,依据ERS的心电图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分型,记录人群的生化指标及临床资料。结果  6 612例社区人群中,ERS 185例(2.8%),非ERS 6 427例;ERS组平均心率明显低于非ERS组,QT间期及QTc均较非ERS组明显延长(P均<0.05)。ERS亚组分析提示,有黑矇史人群QT间期明显长于无黑矇史者(P<0.05)。两组性别、吸烟史、黑矇史、BMI、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提示,心率、PQ时间、QRS时限、QT间期、QTc是ERS的危险因素(P均<0.05);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均非ERS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合肥社区体检人群中ERS者心率明显减慢,QT间期及QTc显著延长;黑矇发生率明显升高,且与QT间期明显相关。P波时间、PQ时间、QRS时限、QT间期和QTc可能是ERS的危险因素。
  • 论著
    方旭,王君,杨吉猛,史培青,董海翠,张郁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上P波时限指标异常预测阵发性房颤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0例作为房颤组,并选取心电图正常的窦性心律体验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上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WD)及P波最大时限(Pmax),并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  房颤组患者的PWD明显高于对照组[(51.08±12.03) ms vs. (33.19±8.98)ms],而Pmax也高于对照组[(121.57±15.33) vs.(101.94±9.89)],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通过测量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上的P波指标可以早期筛查阵发性房颤患者,对该类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 心电向量专题研究
  • 心电向量专题研究
    熊田珍,龙佑玲,刘明,栗莹,戴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电向量图对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94例经心电向量图诊断为LVH的高血压患者,回顾性分析心脏超声及相关临床资料,并按左心室质量指数分为正常组、LVH组(异常组),比较两组的心电向量图指标和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异常组的左向力、横面QRS环电压、额面QRS环电压、QRS环最大空间向量、QRS环起始向右向量电压、QRS环起始向右前向量电压、T环异常、QRS环方位等心电向量图指标均较正常组增高(P均<0.05);在高血压病程长短及是否规律服用降压药等临床指标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是否合并糖尿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RS环起始向量、QRS环电压、T环、QRS环方位等心电向量图指标对LVH具有诊断价值;高血压病程长、未规律服用降压药是导致LVH的重要临床因素之一。
  • 心电向量专题研究
    黄雯,龙佑玲,刘明,戴静,卢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电向量图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心电向量图和心电图均符合CRBBB诊断的患者134例,按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心脏结构正常组(正常组)及心脏结构异常组(异常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向量图指标。结果  两组比较显示,异常组在T环长宽比异常率、QRS环电压与T环电压比值(R/T)异常率、QRS环时限、QRS环空间最大向量(QRS环电压)等指标上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大(P均<0.05)。而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QRS环运行方向、T环电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心电向量图分析指标可对CRBBB的临床意义进行初步评估。
  • 经验技术交流
  • 经验技术交流
    宋小武,王晋丽,郜玲,董颖,石亚君,李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研心血管内科专科会诊现状,梳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以提高会诊质量。方法  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各临床科室申请的心血管内科专科会诊为研究对象,应用我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PRIDE系统)统计在线申请的心血管内科会诊,并追踪48 h内完成会诊的病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心电图诊断及会诊目的等信息。依据申请会诊所在科室,将会诊病例分为外科、内科、急诊科和肿瘤科4类。结果  共入选会诊病例583例,其中外科393例,占67.4%;内科96例,占16.5%;急诊科80例,占13.7%;肿瘤科14例,占2.4%。会诊量排名前5位的科室依次为骨科(93例,占16.0%)、急诊科(79例,占13.6%)、泌尿外科(58例,占9.9%)、普通外科(54例,占9.3%)和肝胆外科(52例,占8.9%)。非急诊科住院患者主要会诊目的是协助诊断治疗(42.7%)、单纯心电图异常诊断(27.4%)、术前常规会诊(15.7%)和原有及疑似心脏疾病患者诊治(14.1%)。急诊科患者的主要会诊目的为原有及疑似心脏疾病诊治。因心电图异常会诊病例中,除2种及以上心电异常外,T波改变占比最高,达15.1%;其次为窦性心律不齐,占11.5%。结论   心血管内科专科会诊需求量大,但实际上必要的专业会诊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未来能否减少程序性会诊有待进一步研究。
  • 经验技术交流
    孙敬和,张瑾,何小莲,谢慧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在中医院校心电图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传统讲授式授课模式比较,探讨前者的教学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以我院2017级、2016级中医学方向专业本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2017级本科班)及对照组(2016级本科班),其中,试验组89人,对照组90人。试验组采用传统+实践模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教学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统一考核,并通过问卷调查客观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课堂测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96.12±3.34)分、(17.22±3.8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应的成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教学效果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在中医院校心电图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能明显提升中医院校学生心电图理论考试成绩及心电图临床诊断分析能力,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 经验技术交流
    李艺,袁杰,陶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房扑动时扑动波常与QRS波群及ST-T段相融合,影响心电图间期、振幅测量的准确性。数学工具与数学思维在心电图波形及数据的整合中尤为重要。本文使用Matlab工具提取目标心电图坐标,同时结合心房扑动的电生理特点对原始坐标数据进行编辑修改;再将处理后的坐标重新拟合为新的心电图波形,尝试还原无房扑波叠加的QRS波群及ST-T段形态。
  • 综述
  • 综述
    秦牧,刘韬,刘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目前对心房颤动(房颤)的机制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房颤的治疗依然富有挑战性。著名的“主导环理论”对功能性折返进行了详细的定量描述,距今提出已有40余年。随后数十年的研究中,基于螺旋波的房颤驱动理论应运而生。转子是二维平面上的波旋转产生的涡流,可以生成螺旋波。在房颤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通过光学标测方法,可以识别出转子的存在。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和转子机制的复杂性,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难以统一。本文分析总结了数十年来关于转子的产生、电生理特点、三维结构多样性的理论研究,并比较临床上最新的转子标测方法,如全景标测和局部高密度标测。尽管转子的标测和消融有望成为最佳房颤治疗手段,但在全景标测和局部高密度标测方面仍然存在不一致的结果。据此我们提出,临床上转子的识别可能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① 螺旋波具有三维形式的多样性,因而其二维平面激动特点也各不相同;② 由于标测手段的分辨率不足,可产生转子识别误差。随着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弥补转子标测技术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不足,促进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的转化,以提高转子标测的准确率。
  • 综述
    翟鑫坤,陈晓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室起搏后电学的同步性是生理性起搏的目标。长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会增加房颤、心衰等的发病风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改善左右心室的不同步性,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20%~35%的无反应率,且起搏后QRS波呈现的电学同步性与正常的电学左室传导有一定差距。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的起搏激动点位于希氏束,电激动沿着希浦系统下传,是真正的生理性起搏,然而HBP在临床实践中面临成功率不够高,起搏阈值高,电极难定位、难固定,心室感知不佳等困难。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起搏理念,希冀实现起搏后电学同步与临床操作高效安全之间的平衡,但其适应证和安全性目前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的支持,尚需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证实。本文从生理性电学同步性的角度,阐述了HBP和LBBP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各自优势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 综述
    佘飘飘,王德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约1/3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原因不清,被称为隐源性卒中。过去认为隐源性卒中可能与亚临床房颤有关,通过延长心电监测时间可发现隐匿性房颤。新近的研究提示,无论是否存在房颤,一些具有明显心房结构改变和功能异常的患者容易发生心房血栓栓塞。而心房基质改变可能会在心电图上表现出来,成为心房心肌病的诊断线索。本文回顾了心房心肌病心电图标志及其与隐源性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张旭,郭倩玉,赵崇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关于de Winter综合征的个案报道多为前降支近端病变,其他血管病变鲜有报告。本文报告1例急性左主干闭塞后出现一过性de Winter综合征特征性心电图改变的病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de Winter 综合征心电图的认识。
  • 病例报告
    黄智超,杨海玉,于涛,庄洪标,邱思月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存在的特发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会引起左室扩大、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进而发展为左束支传导阻滞性心肌病,国内外相关病例十分罕见。本文系统全面地报道了本病从单纯左束支传导阻滞进展至心肌病的全过程,为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一定的病因学价值。
  • 病例报告
    张东,董颖,郜玲,王晋丽,但晴,赵成辉,石亚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又称复极延迟综合征,是指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临床上表现为心悸、晕厥且易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的一组综合征。LQTS根据病因可分为遗传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和获得性QT 间期延长综合征2种。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延长(女性QTc>460 ms,男性QTc>450 ms)是LQTS的主要心电图特征,但并不是每次检查均会出现QT间期延长。因此,充分测量QT间期及多次复查心电图对LQTS诊断尤为重要。本文介绍间歇性QTc延长的LQTS 1例,并对其分型、机制及治疗进行讨论。
  • 病例报告
    杨利娟,吴岳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支型室速也称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发作时多数患者不出现严重症状,偶尔可能发生晕厥。它可分为左后分支型室速(常见)、左前分支型室速(少见)及高位间隔室速(罕见)。左前分支型室速极易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相混淆。现报道1例儿童左前分支型室速病例。
  • 读者.作者.编者
  • 读者.作者.编者
    2020, 29(5): 381-3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0, 29(5): 382-3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0, 29(5): 383-3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读者.作者.编者
    2020, 29(5): 384-3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