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笔谈:呼吸调节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 专题笔谈:呼吸调节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沈仲元, 竺英祺, 闫世彪, Shin Lin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呼吸频率调节下,观察家兔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前后、呼吸停止前后的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血压即时变异(blood pressure instant variability,BPIV)与呼吸的关系。方法  选取10只标准实验家兔,建立兔机械通气模型,在麻醉下施行呼吸机机械通气,潮气量恒定10 mL/kg,呼吸频率70次/min。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前后和呼吸停止前后连续记录心电、呼吸和血压;分析呼吸频率变化与HRV、BPIV变化的关系。结果  在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前,R-R间期、BP-BP与呼吸相呈同步周期性变化,趋势一致,HRV及BPIV的中心频率均与呼吸功率谱密度中心频率一致。在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R-R间期、BP-BP与呼吸同步周期性变化和趋势一致性被破坏,HRV及BPIV的中心频率基本消失,与呼吸功率谱密度中心频率不一致;呼吸停止后HRV及BPIV消失。结论  呼吸调节下的HRV、BPIV符合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生理机制,是RR间期变化的二次效应,反映了自主神经平衡调节的结果,符合肺牵引受体兴奋所引起的Hering Breuer反射的机制。
  • 专题笔谈:呼吸调节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Shin Lin, 沈仲元, Timothy Ross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是非侵入性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的常用方法。在许多研究中,低频变异性(LF,如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产生的功率谱中所示的<0.15 Hz)被认为是交感神经功能的指标,高频变异性(HF,>0.15 Hz)作为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指标。通过对15位心身锻练习练者和20位非习练者的对照研究,我们发现以下是影响HRV的重要因素。第一,呼吸周期的频率反映在由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SA)产生的功率谱中的峰值频率中。在涉及年轻受试者的情况下,即使以单一速率严格控制他们的呼吸,也能在功率谱中看到多个峰;第二,由RSA产生的HRV峰的大小取决于每次呼吸的潮气量和受试者的姿势;第三,在相同条件下,与年龄较大的受试者(年龄在50~70岁)相比,年轻受试者(年龄在20~25岁)通常显示更大的RSA峰值。这种效应常常掩盖了基于其他因素的差异,例如多年的心身锻练。总之,这项研究表明了HRV分析用于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的心身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需注意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所有上述因素。
  • 专题笔谈:呼吸调节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竺英祺, 沈仲元, Shin Lin, 夏春梅, 朱大年, 曹银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呼吸频率的改变对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的调节作用及其对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  方法  选取17只标准实验大白鼠,其中正常组9只,心肌缺血模型组8只,在麻醉下施行呼吸机机械通气改变大白鼠的呼吸频率,基础潮气量恒定10 mL/kg,改变呼吸频率(在基础呼吸频率上升高10%、20%和降低10%、20%)。连续记录心率和血压,分析呼吸频率变化与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血压即时变异(blood pressure instant variability,BPIV)变化的关系;观察呼吸频率与心率变化、血压变化趋势的同步性;观察降低呼吸频率对两组心电的影响。  结果  RR间期、血压与呼吸频率呈同步周期性变化;HRV及BPIV的中心频率均与呼吸功率谱密度中心频率一致,呼吸频率、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尤其是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  结论  呼吸调节下的HRV、BPIV符合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的生理机制,是RR间期变化的二次效应,反映了自主神经平衡调节的结果。心率和血压的同步性趋势变化与心搏频率有关。降低呼吸频率可能能减少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律失常。
  •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顾菊康, 蔡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远程贴片式心电图是近几年国际上开发的一种无心电图导联线的远程心电新技术,只要将这种只有5~15 g的微型心电图机贴在胸部等人体皮肤上,就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图信息数天、数月,甚至一年,并随时可通过远程信息技术,将采集和储存的心电信息发送到指定的心电信息分析中心。远程贴片式心电图技术应用方便、心电信息量庞大,是长期动态心电图和埋藏植入式心电图的有效竞争技术,尤其适用于养老人群和基层医疗机构。
  •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中国远程心脏监护联盟专家指导委员会,山西省医师学会心电图医师分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郭冰丽, 张树龙, 洪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影响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的危险因素,并研究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l syncope,VVS)患者无症状期间的24 h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方法  对173例疑诊为VVS的晕厥患者进行HUTT检查,包括基础HUTT(BHUTT)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HUTT(SNHUTT)。根据结果分为HUTT阳性组和HUTT阴性组,分析二者的临床特征及HRV,并进行Logistic分析。  结果  在173例患者中,HUTT阳性组82例,HUTT阴性组91例。(1) HUTT血流动力学类型:82例HUTT阳性患者中,8例为BHUTT(血管抑制型6例,混合型2例),74例为SNHUTT(其中血管抑制型55例,心脏抑制型3例,混合型16例)。(2) 临床表现:HUTT阳性组晕厥时常见伴随症状依次为胸闷或胸痛(51.22%)、头晕或头痛(50.00%)、心悸或心慌(47.56%)、大汗或出汗(39.02%)、乏力(37.80%)。(3) 单因素分析:女性(χ2=4.242,P=0.039)、≥60岁(χ2=5.449,P=0.020)、有恶心或呕吐临床表现(χ2=4.759,P=0.029)、有腹痛临床表现(χ2=5.410,P=0.020)是HUTT阳性的危险因素。(4) 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为HUTT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0.520,P=0.041)。(5) 24 h HRV比较:反映时域指标的rMSS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41±24.19)ms vs.(30.76±13.16)ms,P=0.024]。  结论  性别、年龄、有恶心或呕吐、腹痛临床表现是HUTT阳性的相关因素,VSS患者无症状期间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 论著
    王冬, 杨新, 贾邢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慢室率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  以平均心室率<60 次/min,最大心室率<90 次/min为选择标准,结合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7例慢室率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并研究>2.0 s的长RR间期发生的频次及分布状态。  结果  本研究24 h总心室率为61 877~80 520次。24 h平均心室率为51~59次/min的19例,43~49次/min的8例。>2.0 s的长RR间期6 808次,其中白天1 994次(占29.28%),夜间4 814次(占70.72%)。最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点在白天的11例(占44%),夜间的14例(56%)。  结论  慢室率心房颤动的发生除基础病变外,其传导系统的退行性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长RR间期及最长RR间期发生时间点的分析,也证明了在房颤时房室传导功能降低及丧失的客观存在,应在临床上引起高度重视。
  • 论著
    吕航, 刘鸣, 库雷志, 李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心电图在诊断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pulmonary artery,ALCAP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至2016年9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住院,经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诊断且手术证实的ALCAPA患者16例,将其分为<12个月组即婴儿组(4例)及>12个月组(12例),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征。  结果  <12个月组患儿主要表现为哭闹、吸奶费力等,>12个月组主要表现为胸痛、腰背痛等;两组均可在心尖部或胸骨左缘第4肋间闻及杂音。两组Ⅰ、aVL导联异常Q波伴ST-T改变的发生率均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组V5、V6导联T波倒置的发生率明显高于>12个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LCAPA的心电图特征是Ⅰ、aVL导联出现异常Q波伴STT改变;<12个月患儿缺血面积大时可出现V5、V6导联T波倒置。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结合体格检查,有助于ALCAPA的诊断。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2017, 26(2): 123-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王晋华, 李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支架植入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筛选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行PCI术的患者401例,其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64例,男39例、女25例,平均年龄(66.2±11.0)岁。根据治疗药物分为三组:第1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16例,第2组(阿司匹林+华法林)27例和第3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21例。平均抗凝治疗观察时间(8.4±2.6)个月。根据ISTH标准定义的大出血的发生,TIMI出血分级标准和GUSTO出血分级标准,观察治疗的安全性;根据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观察治疗的有效性。  结果  第1组0%的受试者出现临床显著出血的主要安全终点,第2组0%,第3组52.4%;第1组0%的受试者出现临床相关非显著出血,第2组66.7%,第3组42.9%;第1组68.75%的受试者出现少量出血,第2组29.6%,第3组4.8%。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期间观察到2例心源性死亡,占总观察人群的3.1%,8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9例脑卒中和/或心绞痛再入院。其中,第1组43.75%的患者发生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第2组为44.4%,第3组为47.6%,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3)。  结论  PCI支架植入的房颤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治疗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及阿司匹林+华法林治疗方案相比,具有临床显著出血的高风险,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对于PCI支架植入的心房颤动患者,基于风险评定选择抗凝药物治疗策略会减少临床出血的发生。
  • 论著
    谌秀玲, 刘鸣, 向黎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5导联对心律失常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描记常规心电图时P波识别不清疑为心房颤动,且F波也不清的22例门诊患者,22例患者均加做S5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种操作方法下心房波的检出率。  结果  S5导联清楚显示了8例P波,4例P′波,2例F波,2例逆行P波,1例可疑F波经确认无心房波,1例可疑P波经确认无P波,4例心房波同常规心电图。  结论  S5导联P波比常规心电图P波检出率更高,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
  • 论著
    熊小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老年H型高血压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86例老年H型高血压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HDS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延续性护理应用于老年H型高血压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可有效改善血压值,使其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并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综述
  • 综述
    杨曼, 郑明奇, 刘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心病患者修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会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死亡率,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通常与术后的补片及患者异常的解剖情况、高龄和心脏扩大等因素有关。本文通过对不同术式治疗先心病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
  • 综述
    王城超, 谈剑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是近年来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无创心电学指标。fQRS波最常见于冠心病患者,fQRS波的出现和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肌灌注情况的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风险的评估和预后判断等都有比较大的参考价值,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当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程度较轻时,却较早出现fQRS波,这对于早期诊断冠心病有很大的提示作用。本文就碎裂QRS波在冠状动脉病变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系统阐述。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2017, 26(2): 143-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张伟强, 刘树均, 罗宇萍, 罗素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一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房室阻滞的心电图演变:从右束支阻滞到三度房室阻滞时逸搏心律为室性,再到右束支阻滞和左前分支阻滞并一度房室阻滞,提示后者阻滞部位在左后分支,故判断为三支阻滞。经积极治疗后左后分支阻滞消失、左前分支阻滞好转,考虑阻滞为封堵器致周围心肌及传导束炎症水肿引起。
  • 病例报告
    周芳, 尹春娥, 王福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上腔静脉综合征虽较少报道,但相关静脉的狭窄或血栓形成却时有发生,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大多无症状而未被发现。本例患者在植入永久起搏器后两年,出现颜面部浮肿、颈静脉怒张、上胸壁静脉曲张,上腔静脉CT成像(CTV)见上腔静脉局限性闭塞,符合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上腔静脉综合征诊断。
  • 病例报告
    耿学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患者男,既往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检查未见窦性心律,各QRS波群起始部粗钝似为δ波而酷似预激旁道心律,但患者既往体健无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史,半小时后复查心电图出现窦性心律且PR间期及QRS间期均正常,未见显性预激图形,基本上可以排除预激旁道心律及由此而引起的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最终诊断为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2017, 26(2): 149-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杨桂英, 谢东阳
    PR间期延长在心电图中很常见,也容易诊断,其原因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生理性的PR间期延长受迷走神经的影响,而病理性的主要是房室交接区受损或不应期延长所致。PR间期过度延长有时容易被误诊,本例患者的PR间期过度延长心电图就曾两次被误诊,后通过动态心电图观察到PR间期的变化,才发现是误诊。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2017, 26(2): 153-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