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笔谈-心电图与心脏疾病预警
  • 专题笔谈-心电图与心脏疾病预警
    郑明奇, 刘衍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主要的猝死原因之一,具有无预兆、进展快的特点,因此识别SCD高风险患者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心脏复极异常与SCD的关系逐渐被揭示出来。本文就心脏复极异常的表现与SCD的联系以及机制加以简要概述。
  • 专题笔谈-心电图与心脏疾病预警
    苏冠丽, 韩彩莉, 籍文强, 刘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ST-T改变是否能提供超越其他测量指标的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择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共385名。根据明尼苏达编码,统计入选患者心电图ST-T改变情况,分析冠状动脉造影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并对造影阳性患者进行病变程度分类统计,评估心电图ST-T改变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在所有受试的385名患者中,冠脉造影阳性患者297例,心电图有阳性改变的为177例;冠脉造影阴性患者88例,心电图有阳性改变的为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冠脉造影阳性的患者中,单支病变患者有97例,其中心电图阳性48例,阴性49例;多支病变患者有200例,心电图阳性129例,阴性7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明尼苏达编码的心电图ST-T改变标准判读心电图,ST-T改变对患者冠心病有诊断价值,在已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中,ST-T改变对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有诊断价值。
  • 专题笔谈-心电图与心脏疾病预警
    刘刚, 马芳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的形成机制被认为是心肌瘢痕造成的传导延迟所致,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也可见于心肌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fQRS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预测及防治、Brugada综合征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的预警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鉴于目前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危险分层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测参数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探索新的无创性心电学检查手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fQRS可考虑作为SCD 危险分层或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专题笔谈-心电图与心脏疾病预警
    许永顺, 刘刚, 王美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对冠心病诊断及预后风险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入我院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06例。入院2周内,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TET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诊断标准,评价TET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TET检查诊断冠心病的符合率为84.1%、特异度为73.2%、灵敏度为89.7%、诊断准确率为62.4%;1支、2支和3支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79.3%、83.1%和100%,对三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T为无创性检查,诊断符合率、特异度和灵敏度较高,值得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推广运用。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2016, 25(4): 248-2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笔谈-变异型心绞痛
  • 专题笔谈-变异型心绞痛
    谷云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变异型心绞痛是无明显冠脉狭窄而患者胸痛的病因之一,可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早期复极心电图既往多考虑良性改变,近年来,较多研究证实早复极心电图改变对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关于早复极心电图改变预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最新临床研究作一回顾。
  • 专题笔谈-变异型心绞痛
    杨琴, 张奇, 王安才, 王德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变异型心绞痛常见于冠脉正常或无严重冠脉狭窄的患者,本文主要探讨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变异型心绞痛常出现典型的心电图变化,近50%的患者出现高耸对称的T波,如果痉挛持续则出现进行性抬高的ST段,持续数分钟后逐步回落。与ST段抬高相关的心电图改变还包括R波增高和S波减小,部分病例出现TQ段斜率上升、ST段抬高和T波深倒置的电交替。除此以外,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 专题笔谈-变异型心绞痛
    武艳玲, 张奇, 杨琴, 丁丁, 王德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变异型心绞痛又称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由冠状动脉一过性痉挛收缩引起,心电图ST段可抬高或压低,可伴有心律失常。本文报道一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静息、发作及PCI术后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诊治过程。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2016, 25(4): 260-2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丁玉婷, 王德国, 王安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多心血管疾病起病凶险、病死率高,临床上常采用常规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由于受记录时间、地点等因素限制,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异常心电信号;远程心电监护仪体积小、便于携带、可长期进行实时监测。因此,为了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可运用远程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异常心电信号,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本文就远程心电监护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简要介绍。
  •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盛静宇, 石红建, 孙卫红, 杨玲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远程动态心电图(telemonitoring ECG,TTECG)信息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分院传至本部心电会诊中心的Holter数据63例。将入选患者分为网络传输组(31例)和人工传递组(32例)。用动态心电图记录器在基层医院采集动态心电信息,分别通过人工传递和局域网传输的方式将信息传至医院心电会诊中心,由心电专科医师做出诊断。将开始诊断时间划分为1 h内、1~5 h和5~10 h,对不同时间段的诊断例数进行组间对比和分析。结果    网络传输组的开始诊断时间明显早于工传递组[(1.2±0.5) h vs. (8.7±2.0) h,P<0.05]。当开始诊断时间在1 h内时,网络传输组共诊断26例(83.9%),人工传递组0例;在1~5 h时,两组分别诊断5例(16.1%)和12例(37.5%);在5~10 h时,两组分别诊断0例和20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基层医院应用TTECG信息系统可节省患者诊疗时间,实现远程的数据共享与会诊,有利于及时发现心血管事件,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中国远程心脏监护联盟专家指导委员会,山西省医师协会心电图医师分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张奇, 赵春梅, 王德国, 杨琴, 李小荣, 张凤祥, 曹克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流出道室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患者心律失常症状与体表心电图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97例流出道室早患者根据有无心律失常症状分成两组:有症状组60例,无症状组37例。患者行心脏超声和体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定患者室早负荷、PVC波宽度、联律间期、PVC联律间期指数(PVC联律间期/窦性RR周期×100%)、室早TpR间期(PVC前窦性T波顶点到PVC起点间时程)、室早TpR指数(早搏TpR间期/窦性TpR间期×100%),分析其与心律失常症状间的关系。结果    有症状组PVC联律间期指数、PVC TpR间期及PVC TpR指数显著大于无症状组(P<0.05),而两组间室早负荷、起源及其他心电参数无显著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VC症状与PVC联律间期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324,P<0.05),与PVC TpR间期呈显著正相关(r=0.272,P<0.05)、与PVC TpR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457,P<0.05)。结论    有症状的流出道室早患者PVC联律间期指数和TpR指数大于无症状组,室早症状与PVC延迟出现有关,对室早临床症状的控制有一定意义。
  • 论著
    杨晓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房室传导阻滞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而左、右冠状动脉病变均可导致下壁心肌梗死。由于心脏冠状动脉供血至心肌的部位及范围不同,因此其病变导致的心肌梗死的程度与范围也不尽相同,相应地可产生不同的心电图表现。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心电图知识有助于判断冠状动脉罪犯血管并确定其闭塞部位(近端、中端或远端),也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紧急再灌注治疗方案,挽救患者生命。
  • 论著
    卢庭义, 陈姣, 田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将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12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分别按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值的范围及HRT正常与否,将入选患者分为NT-proBNP<1 800 ng/L组和NT-proBNP≥1 800 ng/L组,以及HRT正常(TO<0且TS>2.5)组和HRT异常(TO≥0和/或TS≤2.5)组。入组一年后随访,统计在此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并比较HRT正常组和HRT异常组、HRT正常组和NT-proBNP<1 800 ng/L组、HRT异常组和NT-proBNP≥1 800 ng/L组MACE发生率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HRT异常组的MACE发生率(猝死率除外)均显著高于HRT正常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较HRT正常组与NT-proBNP<1 800 ng/L组、HRT异常组与NT-proBNP≥1 800 ng/L组的MACE发生率(猝死率除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RT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与NT-proBNP的预测作用相比差异不明显。
  • 论著
    陈旭凤, 邓小艳, 樊静静, 林凡, 黄芬, 徐春芳, 杨晓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老年人清晨血压与全天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从我院2015年9至10月接受动态血压监测的体检老年人中选取全天血压均值升高的高血压患者和全天血压均值正常者各44例,分别为高血压组(A组)和正常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的清晨血压与全天血压均值,并分析清晨收缩压/舒张压均值与全天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均值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A组的清晨和全天血压均值都高于B组。两组的清晨收缩压/舒张压均值与全天收缩压/舒张压均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老年人清晨血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天血压水平,建议在老年人中积极推行清晨血压管理。
  • 论著
    黄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梗)超急性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经我院确诊的90例急性心梗超急性期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有患者55例、18例和17例,发病时间分别为≤2 h、2~6 h及6~8 h。对三组患者行24 h心电监测,详细记录各组心电图Q波、ST段和T波的变化情况,并统计分析阳性改变率。[HTH]结果[HTK]〓经24 h心电监测发现,所有患者的心电图阳性改变主要是Q波、ST段及T波的改变。其中,ST段及T波的改变诊断急性心梗超急性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均高于Q波改变。三组的心电图阳性改变发生率依次为81.82%、38.89%和17.65%,A组均显著高于B、C组(P<0.05)。A组患者中,ST段抬高型心梗者的心电图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梗者(34.09% vs. 18.18%,P<0.05)。结论    对急性心梗超急性期患者,尤其是发病2 h内的患者进行24 h心电监护,对准确判断病情和及时施治非常关键。T波宽大、高耸及ST段抬高可作为急性心梗超急性期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论著
    薛妮娜, 吴岳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方法    对肝硬化组90例和正常对照组78例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分析和心率减速力(DC)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DNN、SDANN、rMSSD、pNN50显著降低(P<0.01),DC值明显降低(P<0.05)。对于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病变程度越重,HRV各项指标值和DC值降低越明显。结论    不同分级肝功能损害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均可发生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 探讨与争鸣
  • 探讨与争鸣
    袁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观点认为QRS-T同向是由于“先除极的地方后复极”,这是除、复极概念上的混淆,是把3相当成了复极的全部,把2相当成了除极的延续,把复极进程的差异归于外因,而忽略了心室肌本身在细胞电生理特点上的巨大差异。实际上,先除极的地方必然先复极,但后除极的地方复极更快、结束更早,使整个心室的膜电位梯度指向外膜,故QRS向量与T向量大致同向
  • 综述
  • 综述
    崔丽, 李广平, 刘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死亡率升高。胃食管反流是消化科的常见病症,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有研究报道胃食管反流可能会引起房颤。炎症、迷走神经刺激和慢性心房缺血可能是其中的重要机制,炎症反应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参与房颤和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房颤与胃食管反流间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 综述
    骆家晨, 戴黎明, 魏毅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是心肌梗死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为5%~23%。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NOAF能显著提高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长期死亡率。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NOAF的发病机制及风险预测方法的文献进行综述。目前针对这类心律失常的治疗仍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而这对NOAF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掌握尽早识别这类心律失常高危患者的方法成为预防工作的关键。
  • 读者.作者.编者
  • 读者.作者.编者
    2016, 25(4): 303-3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