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OA声明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版权和许可
道德声明
剽窃审查
出版伦理
编辑制度
伦理政策
基金审查
在线期刊
电子期刊
推荐文章
视频点播
专题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信息公告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5年, 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2-28
专家述评
专题笔谈: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心电散点图
论著
起搏器与起搏心电图
经验技术交流
全选
|
专家述评
Select
专家述评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胡喜田
2015, 24(1): 1-8.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现已经70多年,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良性心电图变异而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2008年报道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猝死相关,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筛查出猝死高危患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从基因组学到离子通道、J波形态,均可提供早期复极综合征危险分层的信息,综合运用效果可能更好。目前对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治疗仅限于二级预防,射频消融、ICD植入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Select
专家述评
心脏summit区的解剖及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
孙源君, 张树龙
2015, 24(1): 9-12,15.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脏summit区包括位于心外膜部和心内膜部的心大静脉(great cardiac vein, GCV)和前室间静脉(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vein, AIV)区、主动脉窦二尖瓣连接处(aortomitral continuity, AMC)、左冠窦(left coronary cusp, LCC)以及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RVOT)]后部区。起源于心脏summit区的室性早搏心电图有其特殊性,术前通过体表心电图定位可能的室性早搏起源,对手术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专题笔谈: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Select
专题笔谈: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努力提高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王福军, 罗亚雄, 向红菊
2015, 24(1): 13-15.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一直以来被定义为长期存在的心动过速损害左室功能,并导致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最终引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当患者的心率得到控制或快速性心律失常被纠正后,心功能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复,即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随着心脏电生理的发展,人们发现能根治的心律失常种类越来越多,且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都能引起心肌病。因此,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概念已发展和变化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概念。而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引发机制不同,主要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Select
专题笔谈: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心动过缓性心肌病
向红菊, 詹洪吉, 王福军
2015, 24(1): 16-17,21.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仅持续性或反复性心动过速可引发心肌病,持久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可引起心肌病。心动过缓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心室舒张期显著延长、容量负荷过重、房室顺序收缩丧失、心室激动顺序改变、心室收缩不均一、心肌灌注不足等因素有关。诊断主要依据心动过缓病史、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主要治疗措施为心脏起搏器(特别是三腔起搏器)治疗,治疗后心功能可恢复正常。
Select
专题笔谈: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周照顺, 赵恩朋, 王福军
2015, 24(1): 18-21.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长期心动过速或快速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机械重构和心肌电重构等有关。可逆性是该病重要的临床特征,即快速性心律失常控制后,损害的心功能得到恢复。药物及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Select
专题笔谈: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预激性心肌病
罗亚雄, 龚小鹏, 王福军
2015, 24(1): 22-23,27.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预激综合征可诱发扩张型心肌病,以往常报道预激综合征伴反复发生或持续性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即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另外,预激综合征可合并肥厚型心肌病。而预激综合征还可诱发另一类扩张型心肌病,即预激性心肌病,也称为预激介导性心肌病,是由于心室同步兴奋和收缩的电机械特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心脏的机械功能,造成心室重构而引起的。它除了具备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条件外,尚具备下述两个特点:① 无症状的预激综合征,即临床上没有反复或持续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史;② 体表12 导联心电图提示显性预激,并且为右侧旁道。对于预激性心肌病,射频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Select
专题笔谈: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室性早搏性心肌病
王福军, 刘红霞, 罗亚雄
2015, 24(1): 24-27.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频发室性早搏(尤其是>10 000次/24 h)可引起心肌病,其临床特征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消除室性早搏后心肌病变可以逆转,称为室性早搏性心肌病。这类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室性早搏导致心脏机械性收缩、电激动不同步,心室负荷过大,激活神经体液机制,心脏有效泵血量减少及舒张功能减退等有关。室性早搏的负荷是心肌病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诊断室性早搏性心肌病,多是回顾性诊断。如消除室性早搏后心肌病变可逆转,即可确诊。恰当的药物或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能清除或减少室性早搏,改善心功能。
Select
专题笔谈: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左束支阻滞性心肌病
向芝青, 田君华, 王福军
2015, 24(1): 28-29.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的真性左束支阻滞可引起左室扩大、心功能进行性下降,进而发展为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病。这种左束支阻滞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左束支阻滞所致的电机械活动失同步有关。该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与获得性心肌病一致,关键是识别真性左束支阻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有效逆转左束支阻滞性心肌病。
Select
专题笔谈: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心动过速性心房心肌病
石翔, 吴晓琴, 王福军
2015, 24(1): 30-31.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反复发作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或心房颤动,可引起心房代谢重构、电重构、收缩重构及解剖重构等多方面的重构,导致心动过速性心房心肌病。及时复律治疗,能逆转心房重构、恢复心功能。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Select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养老机构老年人远程心电监护心电图1 992例次分析
顾菊康, 陈淑华, 武迪, 王冬梅
2015, 24(1): 32-33,39.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电图信息,为老年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12导联CTM 8000远程心电监护仪,收集上海4家养老机构60岁以上老年人在2014年4月1日至10月31日这7个月间的1 992例次12导联心电图资料。结果 1 992例次心电图中,正常和大致正常心电图为376例次(18.9%);异常心电图1 616例次(81.1%),明显高于一般国内外远程心电监护异常心电图发现率。异常心电图主要包括:心房颤动185例次(9.3%)、房性早搏179例次(9.0%)、室性早搏117例次(5.8%)以及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在内的其他异常心电图共1 135例次(57.0%)。在其他异常心电图中,发现急性ST段抬高型缺血性改变者12例次。监测结果还提示心房颤动是养老机构老年人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结论 远程12导联心电监护系统能够及时捕捉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电异常信息,尤其是在心房颤动、急性缺血性病变防治以及危重病例远程处理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能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Select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国内外远程无线实时多参数健康监护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陈青萍
2015, 24(1): 34-39.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加强全民卫生保健工作、降低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远程实时多参数监护技术目前已应用于心律失常、血压和血糖监测,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偶测血压和血糖等常规检测手段的不足。特别是针对慢性病患者、老年人以及亚健康人群的监测,能够及时捕捉和传送异常生理数据,帮助临床医师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可有效降低院前死亡率。本文对国内外远程多参数监护技术的发展现状、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Select
现代远程心电监护
未来全球无限量心电图蜂窝大数据网络系统设计与应用
刘力, 刘朝晖, 赵文姣, 芦永红
2015, 24(1): 40-43.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无限量生命体征仪器蜂窝大数据网络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各模块技术方案构想基础上,运行数字化网络心电图系统,以实现全球各国各地区医院心电信息联网传输,在院内、院外、院前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电图诊断平台,向临床医生及时提供全面的心电图诊断报告,并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尤其是为危重患者赢得抢救时间。以心电图蜂窝大数据网络系统为基础,可进一步构建全球专家会诊中心,整合全球医疗资源,促成国内外心电学科的无缝学术交流,缩短国家和地区间心电诊疗水平的差距。
心电散点图
Select
心电散点图
心电散点图快速诊断结性逸搏与结性逸搏心律
景永明, 黄焰
2015, 24(1): 44-47,69.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房室交接区发生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间歇或连续出现的RR长间歇总是被结性逸搏或结性逸搏心律所消除。这其实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结性逸搏或结性逸搏心律的出现,使原本相对复杂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更加复杂,而24 h动态心电图更是囊括了长短周期的各种可能组合。然而,分析软件中的心电散点图则从不同角度,一目了然地显示了结性逸搏与结性逸搏心律的两个显著电生理特征,即逸搏周期相对固定和逸搏心律随时重整。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总结了逸搏心律的三种散点图特征及其分析方法。特征性的心电散点图为临床上快速准确识别结性逸搏与结性逸搏心律提供了可能。
Select
心电散点图
应用Lorenz散点图确定短联律间期室早的易发部位
郑文凯, 刘林勇, 康虹, 许智永
2015, 24(1): 48-53.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短联律间期室早的发生与心室解剖位置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Lorenz散点图找出室早点集中显示最短联律间期点,并通过逆向技术确定室早起源部位。测量401例单源性和93例多源性、不同起源点室早的最短联律间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短联律间期室早的易发部位。结果 左、右室心尖部起源的室早在单源性及多源性室早中形成的联律间期均为最短,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其他部位起源的短联律间期室早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左、右心尖部起源室早形成短联律间期,可能与心尖部的结构及功能有关。同时,该部位室早是否是一些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因,尚待进一步做大样本研究。
论著
Select
论著
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电风暴临床观察
唐民
2015, 24(1): 54-57,61.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电风暴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电风暴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 分析总结8例患者性别、年龄、心肌梗死部位、心室电风暴发作距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时间、心室电风暴持续时间、治疗效果及预后等临床特点。结果 8例患者中6例(75%)为男性,70~79岁4例(50%),6 h以内发病5例(62.5%),下壁梗死5例(62.5%),心室电风暴平均持续时间(107.4±110.9)min,2例单用胺碘酮,3例胺碘酮加用硫酸镁,1例胺碘酮加利多卡因,2例胺碘酮治疗无效的患者使用艾司洛尔后心室电风暴立即终止。死亡2例,抢救成功6例,抢救成功率75%。结论 心室电风暴好发于老年男性,常于急性心肌梗死后6 h以内发病,右冠状动脉病变更易诱发心室电风暴,早期电复律、除颤及合理应用包括β受体阻滞剂在内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关重要,抢救同时静脉溶栓开通罪犯血管是安全有效的。
Select
论著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早期复极综合征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王蓉
2015, 24(1): 58-61.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12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的检出率,揭示前者对ER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 967例12导联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利用上述两种心电检查手段筛查ERS。比较并分析两种不同导联连接方式下心电图ST段和T波各自的差异。结果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共筛选出ERS患者81例,检出率2.04%,其中男73例(90.12%)、女8例(9.8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31~45岁年龄组检出率比其他年龄组高。而81例中常规12导联心电图已经诊断并拟诊为ERS者9例(检出率0.23%)。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ERS的检出率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能更好地反映该病的心电图特点,尤其是ST-T段的特征性变化及其与心率、患者自觉症状之间的关系,因此对ERS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Select
论著
长RP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研究
张麟, 李波, 纳志英, 尹琳, 王月, 冯夏
2015, 24(1): 62-65.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长RP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依据。方法 采用12通道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对35例长RP心动过速患者进行监测,对心动过速发作时的诱发及终止状态、持续时间、频率,P波极性及临床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持续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PAVRT)、房性心动过速(AT)及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F-S-AVNRT)三组患者中,心动过速发生时P波于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RP间期均>PR间期。6例PAVRT发作时均呈无休止状态,心动过速发作占24 h总心跳的32.8%~50.0%,由室早诱发,发作时频率110~160次/min。15例房速均由房早诱发,发作阵数在1~186阵,发作时频率107~150次/min;两例F-S-AVNRT由房早伴PR间期延长所诱发,发作时频率127~182次/min。12例房扑伴2 ∶1房室传导由房早诱发,发作时心室率120~165次/min,符合Bix定律时心室率150次/min。结论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长RP心动过速发作时的诱发及终止状态、持续时间、频率等有鉴别诊断意义,有助于诊断长RP心动过速。
起搏器与起搏心电图
Select
起搏器与起搏心电图
基础起搏心电图解读系列讲座(8):双腔起搏器真、假感知功能低下的心电图甄别和诊断
何方田, 卢海燕, 吕钽
2015, 24(1): 66-69.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对6个图例的分析,阐述了双腔起搏器感知功能的基本概念和起搏模式,真、假感知功能低下的心电图表现及判别,同时辨析了双腔起搏器难以确定其感知功能是否真正低下的心电图表现。
经验技术交流
Select
经验技术交流
“5+3”医学生培养模式下心电图技能试题库的构建与应用
张永军, 杨浩, 王寅泽, 徐尚银, 鲁其乐, 程陶玲
2015, 24(1): 70-72.
https://doi.org/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1.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适应我国当前“5+3”医学生培养的主流模式,更好地开展心电图技能带教,推进心电图操作技能的规范化进程,以本单位构建的心电图技能试题库系统为例,主要探讨了试题库构建的具体流程及应用。通过构建试题库,完善了心电图技能考试,提高了心电图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了心电图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网刊发布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