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陆颖1, 吴琳2, 齐春华2, 何岚2, 张丹艳2, 刘芳2
    2012, 21(1): 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分析了本院39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儿童射频消融治疗情况。 结果 39例患儿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其中男21例,女18 例;年龄4.7~18.4(11.0±3.5)岁。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房室折返25例(64.1%),房室结折返11例(28.2%),持续性房速3例(7.7%)。25例房室折返患儿中,显性旁道12例,隐匿性旁道13例;左侧游离壁旁道9例,右侧游离壁旁道8例,右侧间隔旁道8例。本组消融成功率37例(94.9%),2例复发(5.1%),术后随访所有患儿无消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
  • 论著
    向黎明, 刘鸣, 王曼萍, 夏菲, 赵良桥, 黄汉钦
    2012, 21(1): 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比较Cornell指数与Sokolow指数在儿童心电图中诊断左心室肥厚(LVH)的性能来评估两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分析我院自2008至2010年的儿童患者共1 082例,根据年龄分为1月~3岁组(男232  人,女184人),3~13岁组(男198人,女143人)及13~17岁组(男186人,女139人),每组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内径(LVD)分为正常组和LVH组,计算Cornell指数和Sokolow指数的诊断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率。 结果   在1月~3岁年龄组中,Cornell指数的男女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率均高于Sokolow指数;在3~13岁年龄组及13~17岁年龄组中,特异性差别不大,均>95%,但Cornell指数的灵敏性及准确率高于Sokolow指数。 结论 Cornell指数在儿童心电图中诊断LVH的性能要高于Sokolow指数。  
  • 论著
    孙海燕
    2012, 21(1): 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检测技术对恶性心律失常性心脏猝死的临床预测价值。 方法   对8例心脏猝死和17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观察组)的心率减速力测定资料与28例非猝死/恶性心律失常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以心率减速力<4.5 ms为异常和<2.5 ms为显著异常的标准,观察组心率减速力异常率和显著异常率分别为68%(17/25)和64%(16/25),明显高于对照组异常率14.3%(4/28,χ2=15.9,P <0.01),显著异常率  3.6%(1/28,χ2=22.1, P <0.01)。 结论 心率减速力测定技术对于临床恶性心律失常性心脏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用心率减速力<2.5 ms作为异常标准更具有临床实用性。
  • 论著
    陈浩刚, 陈敬霞, 姜凤兰, 代少华, 罗海娟, 陈艺英, 王如强
    2012, 21(1): 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电向量图联合超声心动图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63 例临床明确诊断的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做心电图、心电向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比较三者的诊断符合率。 结果   心电向量图、超声心动图以及这两者联合检测时的符合病例数分别为58例、54例及60例,符合率分别为92.06%、85.71%和95.24%,均明显高于心电图的符合率(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心电向量图和超声心动图对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的符合率较高,两者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论著
    郭真真1, 石亚君1, 马燕兰2
    2012, 21(1):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心室内传导障碍的心电图特点及与疾病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  非特异性心室内传导障碍的表现形式与年龄结构、疾病的关系。 结果 非特异性心室内传导障碍发生的男女比例为65∶ 6;在3个年龄组(10~39岁、40~59岁及60岁以上)的病例分别为23例(32%)、21例(30%)及27例(38%);单纯性特异性室内阻滞的发生率为35%、33%及30%;40岁以下组,无器质性心脏疾患及正常人占78%;  60岁以上组,高血压、冠心病人群占59%;非特异性心室内传导障碍合并ST-T改变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占59%。 结论   非特异性心室内传导障碍的发生无年龄差别,但多见于男性患者。年轻人群中,非特异性心室内传导障碍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疾患及正常人;老年人病因以高血压、冠心病为主。非特异性心室内传导障碍合并其他心电图异常时临床意义较大。
  • 论著
    姚光辉
    2012, 21(1): 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高龄病例心房颤动(AF)的病因、房颤类型、左房内径。 方法 对62例≥80岁的老年人房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分别为21例(33.87%)、14例(22.58%)、27例(43.55%)。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高血压、瓣膜退行性病变和电解质紊乱。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相比,左房内径均小于后两者( P值均<0.05)。62例中发生动脉栓塞22例  (35.48%),脑卒中20例(32.26%)。有21例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结论 高龄患者房颤常见原因是冠心病和高血压病,脑卒中是其重要并发症,抗血栓治疗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对高龄房颤患者抗栓治疗应该谨慎。
  • 论著
    谈家红
    2012, 21(1):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患者异常心电图(ECG)检出率和ECG异常类型,探讨ECG对T2DM患者并发微血管病变时心脏损害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T2DM未并发微血管病变(对照组)患者和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观察组)患者各110例。对每例患者ECG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对照组患者ECG异常39例,异常检出率35.45%;观察组患者ECG异常98例,异常检出率89.09%;两组ECG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ECG异常类型均以ST-T改变最为常见,其次为心律失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患者ECG异常检出率高于未并发微血管病变患者。临床应定期对T2DM进行ECG检查,并动态观察分析,及时发现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时心脏损害,对预防和早期治疗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和糖尿病心肌病(DCM)有重要意义。
  • 论著
    韦方1, 罗罕2, 李安杰1, 周永刚1, 梁青龙1, 周松1
    2012, 21(1): 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脐血干细胞移植对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方法   选择40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多支血管弥漫病变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干细胞移植组(实验组),实验组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冠状动脉内脐血干细胞移植,于移植前及移植后1周、8周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行心律失常评分。 结果实验组移植后1周、8周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低于移植前及对照组(P <0.05、0.01),移植后8周心律失常评分较1周时降低(P <0.05)。 结论  冠状动脉内脐血干细胞移植可降低心律失常评分,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 论著
    陈芳
    2012, 21(1): 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步长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 方法   将65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步长稳心颗粒+美托洛尔)35例和对照组(美托洛尔)30例,治疗4周,对动态心电图和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结果   步长稳心颗粒+美托洛尔组对心律失常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用美托洛尔的疗效。 结论   步长稳心颗粒+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论著
    刘玲玲, 孟军
    2012, 21(1): 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动态心动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治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138例冠心病(心绞痛型)确诊患者行24 h动态心动图监测。 结果   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到138例患者因心肌缺血所致ST段下移516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439次(占85.08%)。 结论   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较高,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准确性较高,对于该类型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赵娓, 王彦梅
    2012, 21(1): 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安放前后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ST、ST/HR、  SDNN)的变化,初步评价其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安放支架术前后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青年糖尿病患者(对照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实验组),采用12导动态心电图仪观测ST、ST/HR、SDNN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各组患者中ST、ST/HR、SDNN各指标与冠状动脉支架术的相关性。 结果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60岁组ST、ST/HR、SDNN各指标安放支架前与>60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安放支架后相比有差异(P<0.05);青年组与老年组冠脉造影术前后各自相比有差异(P <0.05)。 结论   ST、ST/HR、SDNN各项指标青年组、老年组各自冠脉造影术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冠脉造影术改善了心肌缺血。安放支架前后,≤60岁组与老年组ST、ST/HR、 SDNN相比皆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心肌缺血有直接相关性。
  • 论著
    刘鸣
    2012, 21(1): 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动态心电图检出的心律失常特征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201例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 结果  所有病例均出现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次为ST段改变。 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多有频发的室性心律失常,而ST段改变提示的心肌损害会促进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若不及时了解并有效控制,则会在多种诱因的作用下发展成为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跳骤停、猝死,危及生命。
  • 论著
    徐卫红1 , 高健2, 于阿信3
    2012, 21(1): 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诊心电图检查在基层医院急诊中的作用。 方法   对急诊就诊的1289例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组、对比和诊断,分析心电图主要改变与患者主要症状的关系,以及与临床诊断的关系。 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以胸痛、胸闷为主者,心电图示ST-T改变和异常Q波者多见;周期性麻痹,呕吐,腹泻,夏季过劳结合实验室检查,以低血钾多见;心电图示心律失常者,患者多表现为晕厥、心悸;呼吸困难者结合病史等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急诊异常心电图检出1093例(84.79%),其中以ST-T改变为主,共247例(36.16%),心律失常占37.00%,其它占11.63%,正常者54例(15.21%)。 结论  急诊心电图检查在基层医院已成为临床诊断及监测的重要方法,在急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论著
    郑先菊
    2012, 21(1): 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短PR间期临床意义及预后。 方法   采用日本光电92C型自动分析扫描仪,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专人监测分析。 结果 晚期孕妇中短PR间期发生率为4.68%(32/684),产后1~3月内大部分心电图恢复正常。 结论   妊娠晚期出现短PR间期,QRS波群时限正常,只要无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一般预后良好,注意产后追踪随访。
  • 论著
    张小云, 植爱容, 黄露, 刘志兰
    2012, 21(1): 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生规律及其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366 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生规律及其昼夜节律进行监测与分析。 结果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以冠心病的发生率最高(55.2%);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组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房性心动过速发作存在昼夜节律(2个高峰和1个低谷)。结论  冠心病患者受到心房肌缺血、缺氧、炎症、变性、纤维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心房肌除极速度不一致,利于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主要因素与心房肌退行性变引起心脏自律性、兴奋性及传导性发生改变有关;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存在昼夜节律,提示受植物神经的影响。
  • 论著
    庄伟华1 , 侯亚芹2, 雷莉2
    2012, 21(1): 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2004年、2011年2年体表心电图中正常心电图、异常心电图的所占比例的比较及异常心电图的构成情况,观察普通患者心脏状况的变化情况。 方法   2004年、2011年各随机抽取2 000例资料,观察正常、异常心电图的比例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所抽取样本中,2004年异常心电图1 098例(54.9%),2011年异常心电图1 242例(6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5,P <0.01)。 结论  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经济又简便的检查手段,对广大就诊患者筛查有无心脏疾患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病例分析
  • 病例分析
    温国群
    2012, 21(1): 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植爱容, 张小云, 黄露, 刘志兰
    2012, 21(1): 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的观察与分析,探讨阵发性房颤发生规律及昼夜分布节律变化。 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进行24小时监测,统计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时间、发生的频率、心率的变化以及合并其它的心律失常。 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以冠心病的发生率最高(48.3%);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老年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存在昼夜节律;发作时老年组心  室率较慢;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首位。 结论  指出房颤的发生取决于心房本身的  病变及体内的调节因素,提示阵发性房颤与触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生理过程相似。
  • 论著
    张雪杰
    2012, 21(1): 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心电图表现以及相关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诊断为COPD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60 例,男30例,女30例。心电图结果均为专业心电图医师对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进行的分析诊断,将不同心电图表  现进行比较。 结果  18例为前间壁心肌梗死,其中男12例,女6例。3例为非梗死性Q波,5例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4例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窦性心动过速10例,肺型P波6例,ST-T改变5例,房性期前收缩6例,室性期前收缩3例。 结论   COPD患者易并发前间壁心肌梗死,且男性患者发病率多于女性。
  • 病例分析
  • 病例分析
    李宁
    2012, 21(1): 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昝春辉
    2012, 21(1): 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与QT间期的关系。 方法   选取室性心律失常患者50例,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胺碘酮,全程、负荷、维持治疗,观察相关指标。 结果   通过治疗后,患者的QT  间期显著延长、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均有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96%,为发生心功能降低,肝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及皮肤、神经、眼角膜损伤、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结论   采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治疗后QT间期延长情况与个体有关,对部分QT间期不延长患者可适当增大剂量,可达到治疗效果,因此,口服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用药途径方便、安全、QT延长情况有个体化差异。
  • 病例分析
  • 病例分析
    沈敏1,谈剑诚2
    2012, 21(1): 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刘燕,刘莉
    2012, 21(1): 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中心室长间歇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2 521例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中143例心室长间歇(长间期≥2.0 s)者,统计长间歇的心电图改变及其所占比例。 结果   心室长间歇的总发生率为5.67%(143/2521),50岁以上患者占81.1%;导致长间歇心电图改变的心律失常类型从高到低为心房颤动25.73%(44/171),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8.71%(32/171),交界性逸搏和交界性逸搏心律12.87%  (22/171),窦性心动过缓11.11%(19/171),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8.19%(14/17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7.02%(12/171),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4.68%(8/171)。 结论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是检测心室长间歇有效方法,了解导致心室长间歇的心电图改变,可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准确的分析。
  • 研究报告
    何义明,杨洁
    2012, 21(1): 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起搏器功能的工作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27 例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DCG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起搏器起搏、感知、特殊功能以及与自身心律、自身心律失常的相关情况以及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 结果   起搏异常4例(3.15%),感知异常10例(7.87%),特殊功能26例(20.47%)、自身心律失常115例(90.55%)。 结论   DCG能提供完整的起搏器工作信息,分析时应正确认识感知、起搏障碍,特殊功能以及自身心律失常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 病例分析
  • 病例分析
    杨佩1,王军2,李燕林3
    2012, 21(1): 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冯宏玲
    2012, 21(1): 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晚期妊娠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0例晚期妊娠孕妇的心电图资料,对心律失常及ST-T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 结果   (1) 1560例孕妇有心电图改变426例,发生率为15.76%。其中Ⅱ、Ⅲ、aVF ST段改变9例(3.65%),T波改变56例(22.76%),窦性心动过速79例(32.11%),  窦性心动过速合并ST-T改变58例(23.57%),偶发室性期前收缩10例(4.06%),频发室早12例(4.87%),短P-R 综合征22例(8.94%)。(2)第二胎心电图改变明显高于第一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产后7天复查心电图,其心电图改变与孕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晚期妊娠可引起心电图改变,主要与妊娠一系列生理改变、妊娠胎次及自身适应变化有关。
  • 病例分析
  • 病例分析
    侯亚芹1,刘天湖2,冯涛1,李宁1,周丽1,杨廷翠1
    2012, 21(1): 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吴春玲1 ,高葆春1 ,戚世钦2
    2012, 21(1): 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观察平板运动试验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数量及性质,探讨在临床研究中的价值。 方法   对180例室早患者在平板运动试验中室早情况进行分析,按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年龄是否大于35岁这2种不同标准进行分组、比较。 结果   有器质性心脏病组和年龄大于35岁组平板运动试验中室早数量比对照组增多,性质比对照组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对室早的分析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病例分析
  • 病例分析
    谈剑诚,张大东
    2012, 21(1): 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范咏梅,李敏,曾令中,资新爱,彭玲湘,陈友桂,曾晨卉,叶冰
    2012, 21(1): 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李川洁,孟巍,齐连芬
    2012, 21(1): 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苏桂珠,李雯,卓丽清
    2012, 21(1): 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乔洁,张姝兰,于洪英
    2012, 21(1): 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桑叶
    2012, 21(1): 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郭亚涛1,顾欣2
    2012, 21(1): 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贾新宁,王秀萍,徐金林
    2012, 21(1): 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张玉珍,李丽杰,李积昌
    2012, 21(1): 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季欣
    2012, 21(1): 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凌燕1,陈黎平2
    2012, 21(1): 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魏冬云
    2012, 21(1): 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综述
    公绪合,李向东,张鹏强,黄丽红,丁彦春,朱宁,陈亮,赵健,曲鹏
    2012, 21(1): 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王青云
    2012, 21(1): 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