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郭红梅1,徐标2
    2011, 20(2): 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不同指标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的预测价值。 方法   对7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可以预测罪犯血管[即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电图改变。 结果   7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右冠状动脉(RCA)闭塞者59例(81%),左回旋支动脉(LCx)闭塞者14例(19%)。经χ2检验,合并右室梗死、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STV1抬高≥0.5 mm、STⅢ抬高>STⅡ抬高、STⅠ和(或)STaVL压低≥0.5 mm、V2和aVF导联ST段偏移之和> 0等指标提示IRA为RCA;其中STⅠ压低≥0.5 mm、STV1抬高≥0.5 mm及合并右室梗死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均达100% ;灵敏度则以ST抬高Ⅲ导>Ⅱ导为最高,达81%。而预测IRA为LCX的指标中STV2压低≥0.5 mm灵敏度最高,为93%,STaVL 抬高≥0.5 mm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高达100%。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对预测IRA有重要价值。
  • 论著
    尹琳,李波,纳志英,韩雪,张红珊,王月
    2011, 20(2): 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运动时的心血管反应。 方法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95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有无昼夜节律分为:A组为非杓型组52例和B组为杓型组43例,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运动中心率、血压、运动耐量及运动时间变化。计算分析心率变时性反应指数(CRI2),最大心率收缩压双乘积(RPP);心肌耗氧量(MVO2)等参数。 结果   A组峰值心率[(150.27±13.81)次/min比( 162.34±9.63)次/  min]、心率上升幅度[(71.76±13.14)次/min比(81.46±14.02)次/min]及CIR2(0.86±0.25比0.98±0.17)低于B组,(P <0.05,0.01,0.001);发生变时性不良(CI)的人数及CIR2<0.8的人数A组[27例(51.92%),23例  (44.42%)]明显多于B组[12例(27.91%),10例(23.26%)],(P <0.05);表明A组在运动中存在心率反应迟钝,有CI的改变;且运动耐量降低,运动时间缩短,(P <0.05,0.01)。A组峰值收缩压(SBP)(175.54±16.83)明显高于B组(166.18±7.74),(P <0.05);RPP、MVO2较B组增加,(P <0.05)。 结论  由于非杓型EH患者运动时可能出现CI,SBP及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等心血管反应,康复治疗时应个体化。
  • 论著
    王彦梅,赵娓,李兴杰,陆红,宁可
    2011, 20(2): 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自发Ⅰ型Brugada波患者的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意义。 方法  对15例自发Ⅰ型Brugada波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描记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离散度,比较呈典型Ⅰ  型Brugada波与无Brugada波之间的差异及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患者自发Ⅰ型Brugada波时,QT间期,QT离散度,与无Brugada波时有显著性差异, P <0.05。对照组为身体健康者同年龄组15例,各指标与Brugada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结论  患者自发Ⅰ型Brugada波时,QT间期,QT离散度,可明显高于无Brugada波时及对照组,猝死的风险明显增加。
  • 论著
    黄杏梅,高美雯,金建玲,杨向军
    2011, 20(2): 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 方法  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50例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计算并比较2组患者心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与  HRV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糖尿病组的HRT减弱,HRV降低,且震荡初始与SDNN、SDANN及低频成分具有明  显相关性(P <0.05),震荡斜率与SDNN、RMSSD及高频成分具有明显相关性(P <0.05)。 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HRT现象减弱,且与HRV明显相关。HRT对诊断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损伤更有价值。
  • 论著
    植爱容,张小云,黄露,池莲花
    2011, 20(2): 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ST段抬高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平板运动试验中ST段抬高组与ST段压低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结果   ST段抬高组与ST段压低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阳性率、血管狭窄程度以及受累支数均有显著差异(P <0.05)。 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的ST段抬高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痉挛所致心肌局部严重缺血损伤的标志,是诊断冠心病准确有效的重要指标。
  • 论著
    赵星海,高履冰,程刚,王寒松,刘炜,孙丽萍,陈晖
    2011, 20(2): 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食用猪甲状腺中毒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比较其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心电图表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对27例食用猪甲状腺中毒患者的心电图,与8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患者及86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心电图进行对照。 结果   中毒组患者心电图中心律失常,ST-T改变、  左室高电压的发生率与甲亢组相比,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 >0.05)。二组患者心电图改变均以窦速、ST-T改变为主。但两组与健康体检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  食用猪甲状腺中毒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其心电图存在明显异常。但食用猪甲状腺中毒患者心电图改变与甲亢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提示两者的心电图表现可能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 论著
    王幸,朱韵,张春丽
    2011, 20(2): 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形成一过性J波伴T波高耸的相关因素及其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行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是否出现J波伴T波高耸,分为有一过性J波伴T波高耸组(观察组18例)与无一过性J波伴T波高耸组(对照组37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受累情况、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肌钙蛋白(cTnI)升高情况及年龄。 结果  观察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病例为94.4%(17/18),对照组则为32.4%(12/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冠状动脉狭窄90%~100%者观察组占88.9%(16/18),而对照组则为35.1%(13/37)。手术持续时间均>3 h观察组中18例,而对照组仅有15例(40.5)%,两组差异明显(P <0.005)。术后cTnI一过性升高(>0.1μg/L)、年龄>60岁的比率观察  组分别为55.5%(10/18)和83.3%(15/18),而对照组分别为16.2%(6/37)和27.0%(1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P <0.005)。 结论   OPCAB术后出现一过性J波伴T波高耸者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范围广、年龄大、手术损伤大、心肌缺血、损伤程度严重,有潜在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论著
    侯亚芹,周丽,付卫鹏,雷莉
    2011, 20(2): 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急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三次心电图QRS波群综合电压(R+S)的观察和比对,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胸导QRS波群综合电压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前间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4例,分别测量患者入院后第1次心电图,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后半小时至1小时期间心电图,患者出院前最后一次心电图。对前间壁、前壁有关导联中的三次心电图的QRS波群综合电压分别进行比对。 结果  梗死面相关导联中QRS波群综合电压(R+S)三次心电图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胸导QRS波群综合电压(R+S)的变化不能作为一项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后提高血管再通率、挽救濒死心肌、保护心功能、改善预后、预防心衰和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指标之一。
  • 论著
    欧阳佳琴,邹仁妹,李江洁
    2011, 20(2): 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骨折患者心电图改变的特点。 方法  对1 536例因骨折就医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① 446例患者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29%。异常心电图为476例,其中心律失常223例(占46.8%);  ST-T改变182例(占38.2%);左室肥厚伴继发性ST-T改变18例(占3.8%);左室高电压40例(占8.4%):其他占   2.6%。②联合伤(两处以上骨折)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头颈部、胸腹部及四肢。③ 20岁以下、21~44  岁、41~60岁、61岁以上患者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12.7%、16. 5%、31. 8%、71.4 %。61岁以上者心电图异常率(71.4%),高于60岁以下者(2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结论  骨折所致的应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为心电图改变,心电图异常与损伤部位及伤情、年龄及自身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 论著
    王燕萍1,吴彩娟2
    2011, 20(2): 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PE)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PE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的改变。 结果   PE经治疗后窦性心动过速、SQ T、胸前导联T波倒置加深、aVR导联出现终末R波增高、顺钟向转位、电轴右偏、期前收缩等心电图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心电图在PE诊断中虽然是非特异性的,但是如能结合临床症状并及时仔细观察心电图改变,对P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 论著
    辛本强,李光华,王岩,孟凡杰,顾法霖,崔维刚,吴茂源
    2011, 20(2): 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探讨完全性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的特征和鉴别诊断及治疗。 方法  分析40例具有完全性预激图形的心电图特点及QRS表现。 结果   25例伴发房颤,其中8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别使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及电复律治疗转复为窦性心律;2例房扑均发生在房颤终止治疗的过程中。伴发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40例中窦性心律表现为完全性预激10例,其中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双束支阻滞1例,植入起搏器7例。 结论  完全性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者均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波的不同组合。合并房室正常通路一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全  部为完全性预激图形。
  • 论著
    张雪杰
    2011, 20(2): 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心电图表现特征。 方法  对80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8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的心电图资料作为对照。 结果  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33例(41%),正常对照组心电图异常改变8例(1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糖尿病患者心电图改变以ST-T改  变、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为主。 结论  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女性高于男性,多表现为ST-T改变、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 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高岩萍
    2011, 20(2): 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参数在运动平板试验中的意义。 方法   对我院58例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43例冠状动脉造影真阳性病例运动试验中伴随的其它参数变化明显高于假阳性病例。 结论  观察多参数变化有助于提高运动平板试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研究报告
    朱静安,韩鄂辉,刘锦萍,李欢,黄福樱
    2011, 20(2): 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心电图异常特征,并观察近期变化。 方法  以静态体表心电图12导联记录为准,分析急性脑梗死入院当天至7天内不同时间的异常心电图变化。 结果  检查心电图者80例,其中51例合并心律失常,占63.75%;14例合并ST-T改变,占17.5%。 结论  心电图异常与脑梗死患者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 研究报告
    骆秋平,赵培,陈明星,孙晓宁,焦云根
    2011, 20(2): 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联合最小维持量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联合用药组给予稳心颗粒,每次9 g,3次/d,同时口服胺碘酮0.2 g,3次/d,5~7 d后改为0.2 g,2次/d,再5~7 d后改为0.1 g,1次/d维持。对照组仅给予胺碘酮治疗,开始10~14天剂量与治疗组相同,之后为0.2 g,每日1次维持,疗程均为4周。 结果   两药联合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3.6%、92.3%,胺碘酮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3.6%、94.9%,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中均无严重副反应发生。 结论   稳心颗粒联合最小量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室性早搏与单用常量胺碘酮比较,疗效相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研究报告
    耿晓玲,董晓杰
    2011, 20(2): 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干燥综合征(pSS)心脏损害的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7例pS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心电图检测。总结pSS患者心脏损害的临床特点。 结果   67例pSS患者,心电图异常26例(占38.  8%)。 结论   pSS影响心脏时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及时检查心电图有助于提高pSS所致心脏损害的检出率,及早  诊治可改善pSS患者预后。
  • 研究报告
    胡仁学
    2011, 20(2): 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肺心病急性期并发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其治疗,提高对肺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178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以室上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共109例次,室性激动异常和(或)传导阻滞及多种心律失常并存均可见;电解质、酸碱失衡与心律失常明显相关。纠正心律失常以治疗原发病和(或)改善呼吸功能及纠正电解质、酸碱失衡为主,辅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结论    肺心病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控制感染,纠正低氧血症、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为纠正心律失常的关键。
  • 研究报告
    李晓君1,柳丽萍1,杨淑英2
    2011, 20(2): 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观察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术后窦性心率震荡(HRT)及QT离散度(QTd)的变化,了解PCI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和心肌电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对入选的32例AMI患者分别测量PCI术前、术后HRT的两项常用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和QT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CI术后与术前比较,TO明显降低,TS明显增高,而QTd则明显减少。 结论   PCI能提高心脏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和心肌电稳定性,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
  • 病例分析
  • 病例分析
    孙勇,周丽,侯亚芹
    2011, 20(2): 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谈剑诚1,高永雯2
    2011, 20(2): 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曹明亮1,祁平东2
    2011, 20(2): 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电图ST-T改变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方法   对180例ST-T改变的患者行18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检查,并且对ST-T改变与造影结果对比分析。 结果   80例ST-T动态改变的患者确诊冠心病52例,符合率65.0%,而100例ST-T无动态改变的患者确诊冠心病仅37例,符合率37.0%。 结论   ST-T无动态改变诊断冠心病可靠性小,ST-T改变有动态变化较无动态变化诊断冠心病价值相对较大,对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的确诊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 病例分析
  • 病例分析
    魏冬云1,王存英2
    2011, 20(2): 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徐卫红
    2011, 20(2): 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重新审视正常男性青年人的窦性心率范围。 方法  采用深圳邦健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ECG-1200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对1916名健康青年体检中的心率进行研究。 结果   心率在96~100次/min之间者占3.08%,60~95次/min之间者占79.65%,55~59次/min之间者为4.28%,<55次/min者占2.45%。 结论   我国健康男青年的正常窦性心率范围宜确定为55~95次/min。
  • 研究报告
    柳丽萍1,李晓君1,杨淑英2
    2011, 20(2): 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室电风暴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心室电风暴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9例心室电风暴患者均出现一项或多项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室速/室颤,但在室速/室颤发作前常有交感神经激活,伴有相应的一些预警性心电图表现。 结论  早期识别心室电风暴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研究报告
    冯育新
    2011, 20(2): 1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老年人健康体检的心电图表现。 方法   用FCP-2155三导中文自动分析心电图机观察100例60岁以上老年人的心电图。 结果   100例老年人中完全正常的占22%,78%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结论    合理的饮食,科学地锻炼才能延缓心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质量。
  • 研究报告
    单成花
    2011, 20(2): 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恙虫病对心肌的损害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恙虫病引起心电图改变35例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 结果  本组35例出现心电图改变及部分心肌酶的升高。 结论  恙虫病患者并发心肌损害常见, 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研究报告
    郝东娜
    2011, 20(2): 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老年人通过健康体检心电图,发现异常率较高。因此,老年人应该定期做健康体检。 方法    体检60以上的老年人,男性1 139例,女性443例,采纳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图,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12导同步心  电图机,描计12导同步心电图,常规安置12导电极,记录增益10 mm/mV,卧位。 结果  异常心电图检出率高达  56%。 结论  说明,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应引起高度的注意和重视。
  • 研究报告
    李丽杰,张玉珍,盛爱芳
    2011, 20(2): 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参加征兵体检青年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对800例应征青年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对异常特征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心电图初查异常者有133人(16.6%),以窦性心律失常,ST-T改变,右束支传导阻滞,各种期前收缩多见。其中有39人(29.32%)为外在因素干扰所致,经复查后体检心电图合格。 结论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各种异常心律,复查心电图可排除外在因素所致的心电图异常,对心血管病的早期发现及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员具有重要意义。
  • 病例分析
  • 病例分析
    李晶,吕艳玲
    2011, 20(2): 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寇艳
    2011, 20(2): 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张利敏, 耿旭红, 李增平, 郑希相
    2011, 20(2): 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刘功来, 周连杰
    2011, 20(2): 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刘燕1, 宋国琴2, 刘莉3
    2011, 20(2): 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李拥军, 曲智杰, 王文杰
    2011, 20(2): 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 病例分析
    陆静瑜
    2011, 20(2): 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许金兰
    2011, 20(2): 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张贺
    2011, 20(2): 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病例分析
    刘莉,钟杭美,周银
    2011, 20(2): 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郭美琴
    2011, 20(2): 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于树君, 王宏涛, 聂玲, 吕晓冰
    2011, 20(2): 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综述
    房莉,张建义
    2011, 20(2): 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李江洁,钱激,马燕燕,张正
    2011, 20(2): 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冯宏玲
    2011, 20(2): 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贾丽霞, 陈晓丹, 林志阳
    2011, 20(2): 1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