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5年, 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24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农业农村论坛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哲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
教育学研究
全选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Select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中国全民族抗战与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自觉
孟凡东, 杨兴猛, 康基柱
2025, 27(4): 1-13.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民族共同抗战过程中,不管是在敌后战场,还是在国民党正面战场,抑或是在大后方,中华各民族都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团结一体,在共御日寇的对敌斗争中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极大增强与升华,实现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自觉,这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先锋队意识唤醒了中华民族的革命意识,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救国自觉;中华民族大联合意识增强了国人的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觉;中华民族大团结意识锻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自觉;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自觉。
Select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内容要素及其生成逻辑
孟成全, 翟成鹏, 周星江
2025, 27(4): 14-25.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便已经树立起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内容要素看,中华民族整体史观、中华民族历史连续观、中华民族发展动力观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辩证史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看待中华民族历史、剖析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主要内容。从生成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随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党对中华民族历史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形成,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抗日战争时期得以确立。
农业农村论坛
Select
农业农村论坛
沉睡资源、识别整合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罗明忠, 张宇飞
2025, 27(4): 26-39.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面临要素缺口与沉睡资源并存的现实困境。基于“沉睡资源—识别整合—产业发展”的分析框架,山西省G村和D村两个村庄的案例揭示了依靠发展产业激活资源,进而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赋能的运行逻辑。结果表明,要素缺口是制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从内外两个维度,识别比较优势、优化要素配置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是唤醒沉睡资源,从而突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瓶颈的关键之钥;村干部是识别比较优势,推进资源整合与优势转化的重要行动主体。因此,要在因地制宜选择乡村产业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内外协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筑牢根基。
Select
农业农村论坛
大历史观视域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沿革与未来进路
曾耀岚, 舒展
2025, 27(4): 40-53.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历史观为审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轨迹及其历史贡献提供了宏大视角,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其发展状况并精准预判未来趋势:从时空向度审思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可见,其形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历史逻辑,是保障新中国独立自主发展的内生性策略;从发展向度审视市场经济时期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需在实践层面聚焦“统”“分”平衡的结构性难题,在价值层面探讨效率与公平的协同困境;从规律向度构思新发展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的调适路径,应在历史镜鉴中强化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构建“统”“分”结合、以“统”为主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期实现“第二个飞跃”。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Select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海上公共卫生治理:现实挑战与中国路径
全永波, 熊奕成
2025, 27(4): 54-65.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类用海活动的密集化发展,海上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引致全球海洋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受阻。“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凭借其有力回应多元治理需求的治理属性与整合多层级规范体系的制度属性,逐渐成为科学重构海上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的关键。然而,受全球海洋治理赤字、非传统安全威胁扩散、海洋治理规则加速变革以及公共卫生治理规则执行力缺口等因素制约,“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海上公共卫生治理实践,仍面临国际合作失序、复合安全风险、遵行实效不足以及规则衔接障碍等现实挑战。为此,中国需紧扣治理与制度双核心,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本遵循,推动国际社会凝聚整体性治理共识、革新治理机制,并通过完善涉外法治、深度参与国际法治建设等路径,提升海上公共卫生治理效能。
Select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新污染物治理的法典化证成与路径构建
宋丽容
2025, 27(4): 66-75.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污染物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新兴重点任务。当前,相关政策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制订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条例。但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背景下,应将新污染物治理纳入法典,以构建融贯协调的法律体系。新污染物治理法典化需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坚持风险预防理念,通过整合现有制度形成完备的治理体系,并制订专门条例作为内容支撑。同时,需厘清条例与法典的关系,明确新污染物治理在法典中的体例定位,构建以公众健康为核心、风险预防为原则的制度框架,综合运用动态风险管控机制、全过程保障措施及多元规制手段,形成科学化、体系化的治理模式,为新污染物防控提供长效法治保障。
Select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反“绿洗”气候变化诉讼:进展、难题及中国因应
金权, 王慧
2025, 27(4): 76-90.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气候变化语境下,“绿洗”泛滥的趋势已经引发针对企业主体气候问责的全体行动。围绕企业误导性宣传、虚假环境营销、不实信息披露等“绿洗”行径,以消费者、投资者、同业竞争者及政府等为代表的类型化诉讼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涌现。立足中国法治语境,可类推适用商业诋毁类司法判例的经验,强化“绿洗”类商业言论的法律属性界定。在证券投资领域,通过认定交易因果关系来推断“绿洗”投资信赖关系的成立,可降低“合理信赖”和“重大性”的证明难度;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确立专门规制“绿洗”的禁止性规范能够扩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空间;并且需要完善涉外司法建设,规避域外可能通过“长臂管辖原则”产生的恶意诉讼和管辖权争议。
哲学研究
Select
哲学研究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的挑战及应对
王晓丽, 李伟鑫
2025, 27(4): 91-101.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既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也变革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作为人脑功能外化的新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虽然依赖于人而存在,但也表现出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人的主体性问题再次引发学界关注。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语境中,资本逻辑和技术逻辑凌驾于人的逻辑之上的风险客观存在,表征为人的深度思考能力弱化、情感单调钝化、劳动异化等问题,从而可能引发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失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恢复人的逻辑对资本逻辑和技术逻辑的引领地位,是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挑战的基本逻辑,也是协同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依此建构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人的主体性风险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消除资本对社会关系的宰制;引领人机共生发展方向,消解技术对人的支配;明晰人机界限,贯彻人的逻辑。
社会学研究
Select
社会学研究
城市更新战略下“中产化”社会空间的发展路径研究
陈蛟
2025, 27(4): 102-112.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产化”社会空间发展有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提质增优,城市更新作为重构社会空间的核心政策工具,正驱动着“中产化”进程向纵深发展。城市更新重塑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形态,城市更新战略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中产化”社会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也带来了社会空间的分化与隔离、社会结构固化、“中产化”进程扭曲等风险挑战。为此,宜遵循梯度转移的空间再构、产业集群导向的要素协同、空间建设的差异化路径这一“中产化”社会空间发展的整体思路,从“物质服务制度”三位一体的角度建构城市“中产化”社会空间的实践进路,夯实“中产化”社会空间发展的物质空间基础,优化“中产化”发展的社会服务环境,建立健全“中产化”社会空间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通过“中产化”社会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助力共同富裕。
教育学研究
Select
教育学研究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教育数字包容:数字弱势群体赋能的实践路径
李新朝, 江莞莹, 杨会娟
2025, 27(4): 113-124.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25.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持续更新迭代的数字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数字化的普及仍未覆盖到社会所有群体,导致数字差异的存在和数字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为确保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通过教育获取和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资源、提升数字素养、缩小社会的数字差异,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可以从教育数字包容中具有结构性、关系性和认知性的社会资本入手,建立教育数字包容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通过教育数字包容实现为数字弱势群体赋能,需促进教育数字资源的应用可及化、教育数字包容主体间协同多元化和数字意识宣传的全方位化。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定制化政策、资源共享机制、创新包容基金、AI赋能培训以及社区数字导师项目来全面实现。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