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5年, 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10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探索争鸣
高等教育法治化
教师发展
院校研究
人才培养
全选
|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Select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全球变局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黄福涛
2025, 19(4): 1-1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50606.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正面临地缘政治动荡、逆全球化趋势增强、技术壁垒加剧与国际合作信任下降等多重挑战,全球高等教育合作的生态与逻辑被重塑。全球变局下,学生与学者跨境流动、课程国际化、跨境教育项目开展、全球科研合作以及虚拟国际化等多元模式交织发展,共同构成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中国作为高等教育大国,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同时,还面临国家层面战略资源配置与全球合作机制承压、地方政府层面区域发展不均与支持能力不足以及高校层面治理结构失衡与文化融合困难等挑战,亟须构建更具战略性与韧性的国际化体系。为此,国家层面应构建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支撑与制度保障体系,地方政府层面应提升构建区域协同机制与地方国际化行动能力,高校层面应推进大学治理的国际化重构与组织转型,进而构建多层面协同治理体系,以实现从响应式国际化向前瞻性、规范性与可持续性并重的新型国际化转型,服务于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与全球教育治理的中国参与。
Select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历史脉络与未来展望
张雷生, 于蒙蒙
2025, 19(4): 11-19.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50606.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先后经历概念引入与规模扩张、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矛盾凸显、质量提升与教育公平深化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高质量发展等阶段。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教育发展与质量保障的理念错位、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结构和布局不均衡、对教育公平定位和认识的片面化和狭隘化等问题。面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要主动变革和超前谋划,从“以量谋大”转向“以质图强”,从“资源集中和依赖”转向“科学均衡布局”,重构教育公平理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Select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知识管理视域下我国高校交叉学科组织结构变革研究
殷朝晖, 蒋潇檬, 童珮茹
2025, 19(4): 20-28.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50523.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叉学科是多学科知识异质性增长驱动下产生的新兴学科。作为知识型组织,我国高校交叉学科组织结构应遵循交叉学科知识的特性,促进其知识增值。但现有的组织结构在适应交叉学科知识生产时面临文化认同方面难以实现交叉学科知识共享、制度设计方面难以推动交叉学科知识创新、资源整合方面难以促进交叉学科知识增值等困境,从知识管理视域探究推进我国高校交叉学科组织结构变革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高校交叉学科组织结构应以超级文本结构为变革方向,即以知识效益最大化为变革目标,知识共享为文化认同,组织管理柔性化为制度趋向,虚实结合、多向推进为资源耦合路径。
Select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进路
周翔宇, 沈锦璐, 吴伟
2025, 19(4): 29-38.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50606.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资源编排理论重在探究“动态的组织资源管理行动”,运用该理论搭建“资源组合构建资源集成捆绑资源杠杆利用”三阶段模型,发现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赋能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存在资源分块配置与低质重复投资、资源流动梗塞与整合逻辑冲突、资源撬动不足与统筹机制缺失等困境。未来“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加强以重大需求为牵引的战略规划设计、完善资源跨界融通的制度保障机制、激活校地联动的产学研价值转化链,以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探索争鸣
Select
探索争鸣
论教育的工业化与独异化
王建华
2025, 19(4): 39-4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50606.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社会中教育不可避免地被工业化。工业化教育的繁荣造就了工业文明,但生产主义、经济主义导致了教育本身的异化,并因即将来临的工作危机而失灵。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进步,使工业化教育体系培养的人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结构中独异性逻辑对普适性逻辑的取代,适应工业社会的普适性教育体系需要向适应数字社会的独异性教育体系转型。需要注意的是,独异性逻辑虽为工业化教育的转型提供了可能,但独异性教育本身并不必然意味着是好的教育。独异性逻辑自身的悖论可能加剧教育的新异化和社会的两极化。在未来的社会转型中教育改革发展既要克服工业化教育带来的异化,也要警惕正在兴起的独异性逻辑给教育带来的新异化。
高等教育法治化
Select
高等教育法治化
论国家教育考试立法中的考生权利救济机制构建
王思杰
2025, 19(4): 48-6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50606.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生权利救济机制是国家教育考试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制度规范存在位阶较低、权威不足、规范欠缺、衔接不畅、内部冲突等问题。立法机关应当在教育法典编纂的立法语境下,以保障考生权利、有效监督考试机构并确保其权责明确为价值基准,构建逻辑严谨、程序完整、体系充备且能融贯于教育法典体系的国家教育考试考生权利救济机制。立法技术层面上,立法者应在教育法典分则“学校教育编”下设的国家教育考试项目框架中设计考生权利救济机制,注重采用准用性规则,将机制与外部法律相衔接,同时优化界定概念,促进体系化规范。具体机制设置层面上,立法者应添加申诉、仲裁等方式,形成一个更加完整、连贯的救济机制,建立能够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救济模式,以更好维护学生权利,促进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的发展。
Select
高等教育法治化
国家教育考试法调整范围的逻辑证成
任海涛, 刘扬
2025, 19(4): 62-7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50606.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教育考试是个人能力转化为社会资源获取资格过程中的枢纽系统,是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由经批准的教育考试机构承办,通过现场测验对考生考查和甄别的测试活动。围绕“国家教育考试”的立法应当通过单独立法予以实现,不得混同“非学历教育国家考试”和“学校教育考试”进行“撮合式立法”。综合考量国家行政权力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法律外部体系的形式融贯性及法律内部体系的价值融贯性等要求,国家教育考试法的调整范围应限定于高等教育阶段学历教育学生招生、学历认证及学位授予类考试。在规定考试类型时,立法部门应当使用明确列举式立法,避免因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增加造成法律适用困难。
教师发展
Select
教师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行为的双刃效应——效能感 压力与认知重构的作用
许哲, 许祥云
2025, 19(4): 72-85.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50606.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感知思考行动”理论范式,结合认知负荷理论与压力交易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同高校教师群体的技术效能感或技术压力,对其教学创新的行为存在明显的驱动或阻碍作用,即“双刃效应”,由此进一步拉大了高校教师群体的创新“鸿沟”,并导致潜在分化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认知重构的双重中介效应,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既带来了认知转化机遇,也产生了去技能化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只有通过对教师的固有认知进行重构,才能激发其基于育人本质的创新动力;在高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群体中,其创新动能呈弱化特征。鉴于此,高校要通过构建技术适应性培训体系并定制跨学科培训,构建配套的技术保障机制并降低教师的技术使用成本,关注高校教师的角色重塑、教学设计的转型及元能力的提升,构建适配组织制度的长效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协同推进,以激发和引导教师的教学创新行为。
Select
教师发展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的制度逻辑、实践特征与优化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叶嘉琪
2025, 19(4): 86-9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50606.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100所样本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文本的内容分析,建构了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文本理论逻辑模型。模型显示,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设计总体呈现从“概念原则”到“理念导向”再到“制度保障”的基本逻辑。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在准入标准、评价体系、评聘制度等方面取得实践成效的同时,仍面临“科研至上”的价值导向背离教育初心、“数量为王”的评价标准陷入功利陷阱、“规范同形”的考核范式限制自主创新、“聘任缺失”的管理模式阻碍教师持续发展等现实困境。基于此,高校应细化育人评价考核标准,推动教书育人回归本位;完善质量评估体系,确立量质并重的鲜明导向;建立差异化评价机制,打造人尽其才的发展格局;推动评聘有效衔接,激发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推动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进一步优化完善。
院校研究
Select
院校研究
大学与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双向增效:机制与挑战
马佳妮, 孙国瑶
2025, 19(4): 97-11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50606.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大学不仅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也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组织与功能的优化,构建起“推动反哺”的双向增效关系。协同效应理论为理解大学与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互动机制提供了学理基础。在战略协同、教育协同、科研协同、社会协同与文化协同五个维度上,大学通过目标整合、课程改革、跨学科创新、社会服务与绿色校园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地,同时推动内部治理结构调整、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文化理念更新。但双向增效机制的推进仍面临理念分歧、组织惯性、学科壁垒和服务边界模糊等挑战,需通过明确大学对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理解与定位,建立制度保障机制,推动战略落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科研和教学体系,推动跨界合作,达成可持续发展文化共识,进一步释放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制度动能与实践潜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更强支撑。
人才培养
Select
人才培养
高层次卓越工程师培育何以取得预期成效?——基于内容分析法与fsQCA方法的研究
时玉坤, 王梅
2025, 19(4): 111-12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50521.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研究生国家教学成果奖中高层次卓越工程师培育相关获奖项目为案例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高层次卓越工程师培育取得预期成效的要素及组态路径。研究发现,高层次卓越工程师培育成效受到思政引领、课程改革、产教融合、科研赋能与制度保障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要素间通过“培育体系各要素全面驱动型”“产教融合制度保障主导下的思政引领与课程改革驱动型”“产教融合制度保障主导下的课程改革与科研赋能驱动型”“课程改革主导下的思政引领与产教融合驱动型”“科研赋能主导下的产教融合驱动型”五种组态发挥作用。各高校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网络;注重要素整合,打造特色育人路径;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关键要素效能,推动高层次卓越工程师培育取得良好成效。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