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 全选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王战军, 张泽慧, 翟亚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教育强国的核心标志。在建设教育强国与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我国亟须把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基于博士研究生培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教育范式创新,打破围墙构建融合培养机制,分类发展构建“双元”培养模式,基于国家战略需求重塑博士研究生教育新范式。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陈嘉诚, 黄亚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政策目标与政策措施的双重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152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政策目标经历了中心化、均衡化与梯度化的发展阶段,政策措施逐渐从碎片化、成型化走向成熟化;政策存在目标维度中社会性与个体性目标配置偏弱、选拔维度中计划性思维主导、培养维度中单一化路径依赖、评价维度中管理价值导向较强等优化空间。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应夯实多元价值导向,加强三维政策目标的协同联动;深化动态识别理念,建立规模化与常态化的人才选拔机制;汇聚多方培养力量,探索系统化与组织化的人才培养措施;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维度与多层次的增值评价体系。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郭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拔尖创新人才得以成才在于选拔与培养的有机配合。对当前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环节进行分析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在选拔过程中存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在考试中公正要求与区分需求间的选优失衡,在竞赛中比较悖论与排名陷阱间的竞优假象,在推荐中专业信任与封闭失信间的推优质疑;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可持续与不可持续之间的冲突,具体表现为能力具备的结果目标与志趣忽略的过程目标的背离,特色培养的理想模式与趋同策略的现实行动的矛盾,学科交叉的知识期待与学科中心的知识坚守的争论。基于此,我们要在选拔和培养的一体化中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具体表现为识别和引导与领域发展相匹配的引领者以及孕育和期待跨领域研究突破的开拓者。
  •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刘振天, 周子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趋势。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来看,高等教育多样化具有不同的生成动因和衍化路径,回应着国家、社会、市场、高校、个体等多方发展诉求。高等教育多样化是从外在结构到具体教育教学过程及方法的全方位多样化,涵盖结构要素的异质重组、权力关系的动态平衡与人才培养的个性适配。我国应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动态调整和特色发展机制;构筑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促进自然人主体性活化;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制度支撑与技术赋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荀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样化发展将成为未来高校发展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策略。从欧美研究型大学多样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来看,自主办学是保持大学多样化发展的基础,市场驱动是促进大学多样化发展的动力,组织与制度自由是大学多样化发展的关键,平衡与妥协是大学维持多样化发展的有效策略。大学多样化发展要得以推进,就要避免大学与各个机构组织的过度竞争,避免学术漂移对大学多样化发展带来的可能影响,并充分意识到多样化发展是政府、市场、大学自主办学及其多样化组织制度共同作用下的一项长期策略。
  •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陈亮, 刘艺璇, 王彦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多样化发展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本质上是以可持续创新生态系统为价值内核的“空间功能情感”三维重构过程,二者植根于知识生产、资源循环与价值共创形成的共生耦合关系:依托大学、城市与青年的交互形成职业能力、城市认同、创新浓度与文化温度的四维螺旋递进体系,在场域文化的黏合作用下形成知识枢纽、创新枢纽与人才枢纽的城校互动图景。在社会急剧变革时代,大学多样化发展与青年发展型城市之间的双向互动面临人口流失危机、文凭学历崇拜、资源共享壁垒与城市转型乏力等现实冲击,亟须以“大学青年城市”高质量互动来应对未来挑战。大学多样化发展赋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需基于青年友好型生态构建人与城市共生机制,依托政产学研协同推动高校与城市共融,面向青年创新创业需求推动城市资源共享,并以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激发社会共鸣。
  • 高等教育国际化
  • 高等教育国际化
    周作宇, 李传宗, 杜瑞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全球发展战略面临逆全球化浪潮冲击、地缘政治博弈增加国际交流合作变数和民粹主义思潮泛滥等严峻挑战,而势不可挡的全球化历史发展趋势、全球性问题治理需求上升以及中国和平发展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当推行责任驱动的全球发展战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遵循世界主义取向的发展理念和“美美与共”的文化立场,通过推进人、制度和技术三个维度的全球化转型,在谋求全球公共福祉的过程中实现大学的全球发展。
  • 高等教育国际化
    兰国帅, 宋帆, 肖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全球教育深刻变革,高等教育5.0作为融合技术赋能与人文引领的新范式,正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高等教育5.0核心内涵是加强技术赋能与人文引领的新型教育范式建设。政策赋能、产学协同、技术基础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及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关键动力与系统保障。为促进高等教育5.0的转型升级,我国应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深化产学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教育数字生态建设、强化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优化三大支柱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新质教育与新质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高等教育5.0建设,从而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案。
  •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龙宝新, 高伊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既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数智化的重要依托,也是助推高等教育治理主体协同化与治理环境生态化的现实需要。在数智时代,由于数智技术强势介入、治理环境发生剧变,高等教育治理方式从“经验惯性”转向“数智驱动”,治理主体从“单极主宰”转向“多元共治”,治理环境从“意义阐释”转向“环境搭建”。在现实推进中,数字技术所架构的景观秩序致使高等教育治理深陷数智化所引发的技术赋魅、组织剥削以及环境失序等幻象。面向未来,高等教育要在“技术赋权”与“技术持存”相统一的治理原则指引下,建立“组织赋能”与“主体能动”相协调的治理结构,推进“环境赋权”与“责权明晰”相匹配的治理体系建设,充分释放数智时代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育人价值。
  •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许士道, 吴恩慈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以此分析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不过,这种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并不显著。从新质生产力的分维度异质性来看,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维度的影响最大,而对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维度的影响大致相当。在调节效应方面,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会受到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的显著调节。门槛回归结果显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显著的门槛“自增强”效应。在空间层面,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作用,并且其中的间接效应显著大于直接效应。未来的高等教育要注重结构性优化,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需求并打造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高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持续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