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 全选
    |
    特稿
  • 特稿
    高书国
    2025, 19(2): 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作为复杂的社会机构,其功能持续演进和发展,经历了从人才培养到科研研究,再到社会服务的演进过程。从工业时代到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结构功能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战略引领力量是高等教育功能在智能时代的系统跃升,主要指在知识传授、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发挥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人才引领、科学引领、产业引领和文化引领等核心能力,包括战略思想力、战略创新力、战略支撑力、战略影响力等核心要素。高等教育战略引领力量进一步确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战略地位,拓展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功能定位。我国应着眼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质变与跃升,立足高等教育战略引领力量的生成机制,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目标,以提升高等教育战略使命感为重点,实现战略性跃升;以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重点,实现系统性跃升;以服务人口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普及化水平为重点,实现阶段性跃升;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为重点,实现结构性跃升;以实现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为目标,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为重点,实现层次性跃升。
  • 高教理论与政策研究
  • 高教理论与政策研究
    王宝玺, 王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遴选人才的重要保障。基于1981—2023年158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文本,以政策工具结构论和过程论为基础,构建“政策工具招生环节政策目标”三维分析框架,探究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的现实困境及政策实施中的利益博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变迁是内外动力耦合与多元主体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多维政策工具、规定性招生环节和多元化政策目标的作用下,招生政策虽实现了公平、质量与效率的动态平衡,但存在政策工具单一依赖与组合失调,分类选拔不足和准入标准单一及政策实施过程“棚架现象”凸显等问题。鉴于此,相关政策制定者应优化政策工具结构,推动招生政策精准实施;逐步解决分类选拔不足问题,实行弹性化入学,探索分权治理模式;渐进式消除“棚架现象”,强化动态监管和信息公开,提升招生透明度和公信力。
  • 高教理论与政策研究
    汪洋, 刘星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三角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是省域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生规定性要求。以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审视,长三角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政策的变迁历程大致经历了酝酿萌芽期、探索发展期、提速完善期三个发展阶段,其政策变迁的阶段性形态主要表征为渐进性政策更续和突破性政策跃迁。政策更续主要通过学习效应与适应性预期等机制实现,具有路径依赖色彩;政策跃迁的动力机制要素主要为多元协同治理主体的治理实践,具体表征为地方政府的自主协同促动政策位阶上移、中央政府的顶层介入释放政策牵引功效以及域内高校的合作深化积蓄政策跃迁动能。长三角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政策变迁的基本走向主要受结构、环境与行动者等要素的约束,应明确域内多元协同治理主体责任,提高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深化域内监测评估改革等,以进一步优化长三角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政策。
  • 高教理论与政策研究
    辜刘建, 袁济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从情境适应性和预期纯收益双视角构建政策变迁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教师教育政策中权利义务、培养体系及教师资格制度等要素的研究发现,教师教育政策变迁通常源于低情境适应性与低预期纯收益,从师范生免费到收费再到免费的权利义务调适、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与改革,以及三级培养体系向二级培养体系的过渡,均展现为长周期、以点带面的渐进性变迁;公费师范生取代免费师范生反映出低情境适应性与高预期纯收益的双重变迁动力;随着政策知识的外溢和决策部门的前瞻性布局,尽管二级培养体系具备良好的情境适应性,但新三级培养体系因更高的预期纯收益,在各方利益主体的合作支持下,通过创建示范推动预见性变迁;政策要素的核心信仰具备高情境适应性与变迁的低预期纯收益特征,权利义务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教师资格制度对师德师风的重视以及培养体系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坚持,通常通过政策表层信仰的调整得到强化。基于教师教育政策要素的演进趋势,教育主管部门及培养单位可综合运用四种政策变迁机制以优化教师教育政策要素,推动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发展。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公钦正, 李枝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叉学科发展呼唤人才评价革新。对传统学科人才评价理念和方式的“移植”,导致交叉学科人才评价面临双重“技术失灵”困境。从本体论的评价本质和方法论的评价范式上看,传统学科在科学主义评价范式下,将人才评价作为规训学科成员、巩固学科利益格局的“权力技术”,导致交叉学科的发展缺少宏观制度支撑与微观实践动力。我国需要重新审视评价的本质,转变认知视角,即从权力技术转变为政治技术。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我国应大力鼓励评价范式从科学主义向建构主义过渡,为人才评价范式的突破提供助力。
  •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江苏省优秀社科栏目资助)
    马晓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其优化调整直接关系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从二者的互动关系出发,揭示了国家战略需求引导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反哺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存在四个突出问题:单一的学科专业教育模式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学科专业设置细化与同质化阻滞了拔尖创新人才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资源配置固化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封闭性的学科专业结构抑制了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针对这些结构性问题,高校要通过重构知识供给模式、打破学科专业分化壁垒、革新资源配置模式、构建开放协同体系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互动发展的格局。
  •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
  •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
    马君, 郭小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上的必然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是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重维度,职业教育以应用性技术突破的创新机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增产机制、产教深度对接的保障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基于此,职业教育应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路向入手,发挥技术创新支持力、强化高技能人才竞争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力,积极回应新质生产力对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创新的需求。
  • 民办与职业教育管理
    王化笛, 陈林, 徐生梅, 顾雪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借鉴以个体为中心方法和以变量为中心方法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高职学生群体实际状况,确定了高职学生生涯决策困难的类型,探讨了高职学生生涯决策困难类型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了父母生涯干预行为对高职学生生涯决策困难的影响。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生涯决策困难存在类型化特征,可分为轻微、低度、中度和高度四种类型;生涯决策困难在性别与年级上存在异质化表征;父母生涯干预行为对高职学生生涯决策困难存在多元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父母生涯干预行为对不同性别、年级和类型高职学生生涯决策困难存在差异化的影响路径。为此,我国要强化高职学生自主决策能力,提高学生自身对生涯决策行为的理念认知与主动考量;完善家庭帮扶,提升对高职学生生涯决策的认知与干预能力;推进生涯教育,建立健全高职学生生涯决策培训与指导机制。
  • 人才培养
  • 人才培养
    邬正阳, 郭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14—2024年近2.8万条本科专业调整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专业结构调整,新增备案、审批和撤销点数逐年增多,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产业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专业迭代传统专业是主线样态。专业调整背后的实践逻辑彰显了政策靶向、知识生产和生源与就业市场等多方压力情景的交织影响,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分别表现出学术逻辑主导的新专业开设“渐进式”探索和市场逻辑主导的专业备案和撤销“急进式”推进。未来的专业结构调整要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学术逻辑为根本遵循,探索面向学科前沿的交叉融合“大专业”,同时应坚守“传统”和“冷门”专业底色,切忌盲目跟随政策和市场导向开展不切实际的“追新”和“裁旧”,专业建设重点应在课程体系等内涵建设,而非一味探索新名称和新建制。
  • 人才培养
    赵志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性不仅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服务成效,而且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性。基于供需匹配逻辑,运用描述性统计、耦合协调度模型、差值法和改良CD生产函数对我国2011—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样态、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趋势、学科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进行剖析,得出以下结论: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总体呈“三产学科>二产学科>一产学科”的分布格局,且三产学科比重在持续上升;双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趋势,偏离度呈波动缩小趋势;一产、二产和三产学科对第一产业存在正向影响,二产和三产学科对第三产业存在正向和负向影响。据此,我国应完善三产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健全内外部交互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提升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