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0年, 1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1-10
高教管理
创新创业研究
探索争鸣
专题企划:学术创业
国际比较教育
治理研究
全选
|
高教管理
Select
高教管理
高等教育分化与整合的演变规律及功能取向
董泽芳, 邹泽沛
2020, 14(6): 1-15.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化与整合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两大基础功能。两种功能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及与社会的协调有序发展。分化与整合交替是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变化与自身逻辑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在回顾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研究分化与整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分化与整合的经验与教训,探寻分化与整合的有效对策。研究发现,若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和谐、健康、有序地发展,则必须实现分化与整合并重发展,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又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而要实现合分并重发展则必须处理好国家建设、社会建设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政府调控、市场调节与高校自主之间的关系,党委领导、院校自主与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
Select
高教管理
一流学科建设的理性审视和优化路径——新制度主义合法性机制视角
王璞, 孙士茹
2020, 14(6): 16-2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科是大学的核心要素,高质量地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是大学走向一流的基本要义。实践中,一流学科建设生发出学科设置机械化、学科发展指标化和学科评估行政化等异化行径。根据新制度主义合法性机制理论,一流学科建设既是强意义下制度规约的有限性行为,又是弱意义下利益诱致的自觉性行动,其执行偏差和实践中的问题均是大学囿于外部制度环境而寻求合法性的结果。也就是说,为了最大限度地寻求合法性,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既受政策制度规制、分类格局固化和观念认识偏差等强意义机制约束,又受资源利益和模仿机制等弱意义机制驱动。为了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长效推进,我国亟待优化学科发展制度,扩大高校学科建设自主权;转变学科发展观念,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实行学科分类治理,促进学科特色发展;创新学科组织建制,推进学科交叉协同发展。
Select
高教管理
高校学科群组织的发展逻辑与类别分析
陆晓静,罗鹏程
2020, 14(6): 25-3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关于学科群组织形态分类的相关研究,一方面存在划分标准不一、划分维度不明问题,另一方面存在分类过于抽象、与实际形态难以有效对接问题。学科群的发展应遵循内在知识发展、组织制度建设和外部权力影响三重逻辑。在三重逻辑的作用下,学科群形成了知识并置与知识整合、组织性与非组织性、规划性与自主性三个维度的差异,据此本研究将学科群组织分成八种形态,其形态作为高校学科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相互支撑。高校在未来的学科群组织建设中,应加快各类学科群组织内在能力建设,以使学科群组织承担起知识整合的使命;进一步推进管理及文化层面的改革,以促进学科群组织价值的实现;保证各类学科群组织共存并相互支撑,以促进学科生态系统的发展。
创新创业研究
Select
创新创业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假设与实践意蕴
王洪才,郑雅倩
2020, 14(6): 34-4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项实践性难题,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师生充分参与。只有证明创新创业教育关乎每个师生的切身利益,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参与热情,为此就需要进行哲学审辨。研究发现,创新与创业关乎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实现,均具有个体性与社会性双重含义,且以个体性为本,而人们往往偏重其社会性而忽略其个体性。从个体意义看,创新即实现自我超越,创业即追求理想价值实现;从社会意义看,创新是指实现了科技突破,创业是指获得了经营成功。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从关注个体创新创业潜能开始,经过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才能达到发明创造与经营成功的终点。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其中包含七个关键能力,即目标确定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大胆尝试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把握机遇能力、规避风险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此七者不仅构成一个序列,而且循环上升,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创新带动创业”、“创新创业融合”和“创业引领创新”三种类型进行突破。
Select
创新创业研究
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教育促进策略
林刚,刘芳
2020, 14(6): 41-49.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将大学生创业失败作为一种常见创伤事件,探索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内在机理及其教育促进策略。创业失败创伤会促使大学生改变创业认知评价,诱发大学生改变创业态度、人格因素,引发大学生改变创业行为。个体身心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创业失败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高校应分步实施认知干预策略,正向建构创业经历意义;全程融入情绪干预策略,正视接纳创业负面情绪;分类实施行为干预策略,调整重塑创业意向目标;强化人格干预策略,不断提升积极人格品质;健全创业心理支持体系,优化创业心理环境;科学导入创业失败教育,厚实提升创业心理资本,不断促进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伤后成长。
探索争鸣
Select
探索争鸣
高校社科教师科研生产力评价的反思与重构
崔玉平,陈允龙
2020, 14(6): 50-59.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反思的基础上重构高校社科教师科研生产力评价理路,有利于扭转当前社科科研评价中的不良导向、解放社科科研生产力。文章在对高校社科教师科研生产力的内涵与评价目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高校社科教师科研生产力评价进行多维反思发现,当下我国高校社科教师科研生产力正陷入“个适性”发展能力被漠视、“内适性”创新能力被遮蔽以及“外适性”科研价值难彰显的评价困境。对量化考核的推崇、对科研产出的追逐以及增值性科研评价理念与规制的缺失是评价困境出现的主要原因。为此,我国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重构高校社科教师科研生产力评价理路:在“个适性”发展能力上从“考核”向“培育”转变;在“内适性”创新能力上从重“量”到提“质”再到立“新”转变;在“外适性”科研价值上从“自足”向“外溢”转变。
Select
探索争鸣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科选择及建设策略——兼论职业学科
侯长林, 陈昌芸, 罗静
2020, 14(6): 60-6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科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客观存在及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应归属于职业技能型高校进行管理。职业学科是职业技能型高校应建的主要学科,因此发展职业学科是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职业学科不是指具体的某门学科,它是以“职业性”为导向,利用知识尤其是技术知识成果解决职业岗位中关键问题的学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可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职业学科建设:增强研究力,彰显学科价值;打造内核力,凸显学科技术特征;强化驱动力,落实学科职业导向;提升支撑力,依托专业建学科;重视保障力,推动学科有序发展。
专题企划:学术创业
Select
专题企划:学术创业
大学教师学术创业校本政策的顶层设计与落地策略
付八军, 王佳桐
2020, 14(6): 68-7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新动向,学术创业应该纳入高校的整体规划,以“学术创业”之名统合诸如企业创办、技术转让、商业咨询、校外培训等多样化的学术创业活动,使得学术创业校本政策兼具稳定性、发展性与统合性。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校本政策在顶层设计上,需要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并行的基本立场、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的双元目标、基于“发明人主义”的利益驱动的价值向度,三个方面相互支撑,合而为一,奠定学术创业校本政策的基本架构。推进大学教师学术创业政策的校本实践,我国要从分类管理、搭建平台、破除“五唯”三大策略出发,落实政策设计中的三大价值向度。
Select
专题企划:学术创业
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的整合:学科建设的应然取向
黄文武
2020, 14(6): 77-85.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科建设是对学科的发展加以规划、重组的过程,是大学提升组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既是知识生产的组织,也是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并进行创业活动的机构。学术创业的兴起拓宽了大学基于学科的知识生产活动的边界并丰富了其内容。学科建设应实现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的统筹,承担起“社会(市场)”与“学术”两种责任,兼顾内在知识价值和外在社会(市场)价值。我们可以通过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激活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活力、以“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组织架构拓宽学科发展外围、建立创新创业社区整合创业文化、变革学科治理模式形成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进而促进大学基于知识生产提升学术创业能力目标的实现。
国际比较教育
Select
国际比较教育
美国高校教师长聘制的基本要素、内在机理及启示——基于加州大学的分析
刘虹
2020, 14(6): 86-95.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高校引进美国高校教师长聘制只具备了制度的“形”而不完全具备“神”,限制了这一制度作用的发挥。文章通过对加州大学教师长聘制基本要素和内在机理进行研究发现,加州大学长聘教职的任职评审是一个权力相互制衡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力量与行政力量共同参与大学治理的过程;长聘教职任职评审标准在全面的基础上以质量为核心综合考查候选人的能力,评审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教师权益的保护。文章结合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实践,提出将我国高校教师长聘制的核心理念由筛选淘汰转为保障教师权益,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师业绩评价标准,完善长聘教职评审流程以提高评审公正性三点建议。
Select
国际比较教育
澳大利亚研究型大学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启示——基于悉尼科技大学《未来学习战略》的分析
李辉, 张珊珊
2020, 14(6): 96-10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澳大利亚在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行业发展需求不断扩大、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依据社会对高校实践型人才的能力需求,持续开展系统化的教学改革。悉尼科技大学《未来学习战略》贯彻“能力为先”的培养理念,在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培养学生成为工程师所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技能,在实践教学的高级阶段培养学生获得解决真实情境中工程问题所需的专业能力,并通过设置专门的参与团队、构建专门的实习管理系统、联合社会力量构建开放式和互动式的校园环境,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我国高校推动实践教学改革,要以“能力提升”理念引领实践人才培养过程,重视实践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建设,构建多元主体共同支持的实践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治理研究
Select
治理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基于动机理论的高校负面网络舆情传播研究
陈晓燕, 何有世
2020, 14(6): 105-11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动机理论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不同舆情主体参与高校负面网络舆情传播动机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对高校回应在负面网络舆情由即时传播转向持续传播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进行群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师生群组中情感宣泄、利他动机对即时传播的影响更显著,而校外人士群组中娱乐休闲动机对即时传播的影响更显著,社会交往动机对上述两个群组即时传播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高校回应在即时传播与持续传播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且在高校师生群组中的调节作用比在校外人士群组中更显著。因此,高校在处理负面网络舆情时,应该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加强负面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完善网络舆情研判机制,提高舆情处理能力;完善舆情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机制优化建设。
Select
治理研究
大学“金课”的建构逻辑:起点、过程与走向
刘斯文,程晋宽
2020, 14(6): 117-12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依托,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金课”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教育教学系统不断演化、培养方案不断变化、课程质量不断分化的过程中由不同主体基于不同需要建构起来的课程标识,既有实体的价值,又有符号的意义。高校有必要从不同的质量意涵上把握大学“金课”建构的逻辑起点,分析“金课”的生成式与符号式建构的逻辑过程,进而更好地认识“金课”建构的逻辑走向并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为了更好地建构大学“金课”,高校应将协调多元主体不同需求与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紧密结合,建立学校教学主管部门、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协同机制;实现课程、课堂、课业等横向维度的有效连接,打造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课业学习的效用提升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要将“金课”建设作为立足当前有效提升课程质量的策略之举,还应面向长远将其作为联通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全价值链条。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