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胡兆义,闫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两个大局”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它完善了中华民族概念、超越了西方民族国家话语、发展了传统共同体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这一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摆脱了西方民族理论对中国民族研究和民族事务治理的束缚,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的巨大勇气,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处理民族事务的重大贡献。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李学成,康丽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有着重要的文化根脉与现代文明新使命。民胞物与、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念是其文明源泉,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思想是其文明根基,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和合”文化是其文明核心。作为文化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家园,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驱动力。当前,面对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要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这一现代文明新使命,需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入手,建构有效的文化发展策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和文明形态。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黄锡生,冯春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中,具有“一体三面”关系的基本概念“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资源”亟待明确。四者内涵交织不清,传统方法难以厘定。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应从禁止性规范—侵害原因行为—三面防治—一体保护的路径出发,以词源学、语法学和法教义学作辅,界定各概念基本范畴,并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侵占资源”划定界限。单纯讨论保护环境、生态、资源无意义,任何保护措施的最终目的都是保护生态环境整体,要素只是切入点,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分类依据。由点及面,法典体系结构亦应调整,将“绿色低碳发展编”汇入“总则编”和“生态保护编”中,新增“自然资源保护编”,由此实现法典体系融贯。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冯瀚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经历了从分散立法到统一立法的历史变迁,恢复性司法理念在环境刑事司法实践中得到深入贯彻。环境刑事立法模式存在单一法典论与分散立法论之争,症结在于法典化与解法典化的二律背反,应以功能主义的进路应对。基于外部功效和内部功能的考量,环境刑事立法应在总体上延续统一刑法典模式,但不宜在刑法典中规定生态修复责任。为了适应环境刑事司法的发展,考虑到生态修复责任是环境法所特有的责任形式,应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的刑事责任转致条款中规定生态修复责任,在刑事责任体系中的性质应界定为非刑罚处罚措施。
  • 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
  • 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
    倪琳,许芷鸥,梁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金融对绿色经济效率有何作为是亟待探讨的热点问题。“两山”理论对于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提供了指引。基于“两山”理论的数字金融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机理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从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特征;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内生性分析后依然成立,且这种提升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金融对东部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显著大于中部和西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金融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中介渠道;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数字金融的作用效果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提升邻地的绿色经济效率。
  • 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
    张恩典,李湛,薛安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金融是近年来的金融新业态,其发展对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政策效应均会对碳排放产生不同影响;数字金融发展显著降低碳排放,同时会引发碳排放回弹效应,而异质性分析表明,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回弹效应并不明显。进一步使用调节效应模型探究回弹效应的影响机制,发现经济规模的增长会部分抵消数字金融的减碳效果,而绿色技术进步和环保政策实施会加强数字金融的减碳效果,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则存在异质性。因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协调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加强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统筹制订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
  • 文学与传媒
  • 文学与传媒
    唐梅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跨学科议题,环境问题为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提供了现实基础。环境传播学者对话语与修辞的重视和研究,不失为一种对生态批评忽视文学特质研究的反拨。奥拉维克指出的缪尔对于“崇高感”的表达,基林斯沃思和帕尔默归纳的由雷切尔·卡森开启的“启示式叙事”,作为气候变化象征符号的站在冰块上的北极熊、集体迁徙的帝王蝶以及戏剧影视作品的图像化呈现等,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环境传播研究与生态批评相结合的思辨空间。难能可贵的是,环境传播学者对生态文学经典叙述策略的理性反思,对于过分着眼于挖掘生态思想资源的生态批评和生态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哲学研究
  • 哲学研究
    潘依林,涂良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活动的社会历史性遗传成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根基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看待这一遗传方式积淀的过程、呈现的方式以及未来的可能,是我们把握时代、理解自我、批判现实的重大根本问题之一。工业化之后的第三持存依循生物学的逻辑将社会历史性的人性异化为表征政治自由物化、政治权力技术化、政治逻辑控制化的社会记忆,以资本技术化与技术资本化合一的方式复活了“传统权力形式”。因此,要使人工智能时代的第三持存真正成为表征人现实力量的社会记忆,就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重新追问其本质,在对其政治叙事逻辑的解构中真正使第三持存的技术化与技术化的第三持存服务于人的自由与解放。
  • 哲学研究
    王永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由专用性向通用性的突破,将引发人类现有生产生活的重新塑形。众多领域的直接劳动将逐渐被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形态逐渐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数字资本通过平台技术对可见性的精细操控,加上工厂车间的云端化,造成劳动者与监管者肉身的实际隐退,劳动形态越来越隐蔽,以至于不断趋于幽灵化消隐。工人直接劳动逐渐退场的生产方式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带来了新的追问:劳动者的活劳动还是价值生产的唯一来源吗?探赜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的度量危机,剖析人工智能的劳动对象化本质及其在生产过程中价值转移的中介角色,甄别劳动幽灵化的形态演变渊薮,挣脱资本逻辑的价值范式,对于破解新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困境具有重大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