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李永宁,张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文明促进法是关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蕴含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立法。生态文明促进法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维护生态系统整体利益,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合理期待,引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使生态文明观内化于社会机体。生态文明促进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凸显自然生态系统的固有价值,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指引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引领整部立法的结构布局和制度体系。生态文明促进法的法律制度要与基本原则相互呼应,与既有政策相互协调,既要体现生态文明的价值意蕴,对现行成熟的制度进行整合和完善;又要注重制度的体系化建设,使制度之间互相衔接,提升制度体系的自洽性。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郭武,孙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作为特殊环境诉讼类型,存在权源不清、内涵不明以及专项立法阙如等问题。探究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实质,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是完善海洋环境诉讼的逻辑前提。对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进行二元建构,分别从海洋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和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两个方面展开,是完善未来我国海洋环境诉讼制度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将二元建构的海洋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和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分别结构在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是我国环境诉讼类型整合的必由之路。
  • 农业农村论坛
  • 农业农村论坛
    罗明忠,岳凤姣,邱海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基于2016年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两期数据,采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劳动力回流对农民福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劳动力回流对农民福祉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回流通过促进创业对农民福祉产生积极作用;社会网络则强化了劳动力回流对农民福祉的正向影响。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劳动力回流对福祉水平处于下50%分位数、中西部地区以及转出土地的农民的影响更明显。因此,开放村庄,疏通劳动力“城-乡”流动渠道;优化环境,激励回流劳动力开展包容性创业;搭建平台,健全回流劳动力的社会网络链条,最大限度地发挥回流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优势,并与本地资源禀赋有效对接,是保障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选项。
  • 农业农村论坛
    郑瑞强,赖文欢,陈洋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殊类型地区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建构“以要素禀赋改善为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引擎,协同驱动区域共同富裕”的逻辑框架,计量分析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实证检验三者之间互动关联并探讨其理论蕴含,有益于加快构建支持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在要素禀赋影响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实现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可以更好推进区域共同富裕,二者耦合协调程度在要素禀赋促进区域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门槛效应;要素禀赋及其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发挥正向作用时,其滞后一期变量对促进区域共同富裕具有阻滞作用。据此针对要素品质提升、产业结构高阶演进以及政府与市场作用协同发挥等领域给出相关建议,力争推动特殊类型地区在要素禀赋改善与产业结构优化良性互动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 文学与传媒
  • 文学与传媒
    周根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建国十年优秀创作选拔本”丛书,对新中国文学的经典化产生了重要作用。“建国十年优秀创作选拔本”丛书所表现出的对革命历史主题的偏重、篇目的增删、内容的修改和副文本中亲身讲述式的政治认同强化等现象,是“十七年”时期文学经典化的重要生产机制。“建国十年优秀创作选拔本”丛书的出版,奠定了“十七年”时期文学的基本格局,也成为后来“红色经典”的话语源起。
  • 政治学研究
  • 政治学研究
    李克明,尹晓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理路与互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契机。这一内在理路主要呈现在可能性、必要性、现实性三个层面:二者开放、包容的文化禀性以及相通的文化内核所呈现出的内在耦合性为其相结合提供了可能;二者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各自独具的理论特质、亟待交织的相异理论场域所表现出的内在差异性使得二者相结合成为必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必然伴随着二者相结合的实现,二者的相结合在普遍性与特殊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群众掌握理论与理论掌握群众的辩证统一中嬗变为现实。
  • 政治学研究
    赵兴联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廉政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的有力保障。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了廉价政府的一系列思想,阐释了廉政机制保障,提出了约束贪腐的罢免制度,明确了揭露腐败的监督机制,揭示了规范权力运行的法律制度等。马克思廉价政府思想在本质上要求廉政建设必须具有自我革命的实践性、整合重构的系统性、管党治党的权威性。当代中国廉政建设实践对马克思廉价政府思想的创新发展取得突出成效,以建设党内法规体系保证党对廉政建设的坚强领导,以改革纪检监察体制保证党的执政地位长期巩固,以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保证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深化。马克思廉价政府思想的当代价值要求我们必须持续加强党对廉政建设的坚强领导和自我革命的政治使命,持续强化廉政建设的科学性和时代变迁的适应性,持续探索增强廉政建设执行力的内在动因和运行规律,持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成果和治理效能。
  • 经济管理研究
  • 经济管理研究
    毕文泰,田瑞,陈素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管理者是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决策的主体,其特征如何影响食品安全信息质量值得关注。以中国A股食品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可探究出CEO学术经历与食品安全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EO学术经历能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信息披露质量,具有学术经历的CEO更倾向于披露战略理念而非实际行动。另外,制度环境和声誉压力在CEO学术经历和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良好的制度环境更有利于CEO学术经历对食品安全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媒体负面报道对企业造成的压力越大,学者型CEO披露食品安全信息越积极。从高管学术经历这一微观层面扩展食品安全信息披露领域的文献研究,对于优化食品类企业管理者结构和选聘机制,提升公司食品安全信息披露质量可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证据。
  • 社会学研究
  • 社会学研究
    马好,马和民,李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道德判断及其理由倾向的选择反映了行为者的道德发展水平。本研究依据《道德的理由》一书中探讨的道德理由观编制了道德两难问卷,重点探究00后青少年群体的道德判断及其理由倾向,研究以其父辈为参照对象,发现两代群体在道德问题的判断上一致倾向于功利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道德理由,且都不太认同将相对主义和责任伦理作为道德判断的理由。相较而言,00后比父辈较少倾向于利他主义、国家主义、绝对主义以及功利主义,但较多倾向于个人主义和相对主义。尽管如此,社会取向的道德理由在00后的道德观念中仍占主导地位。为进一步提高00后青少年群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学校道德教育应进一步深化集体主义内涵,倡导个人与集体的辩证统一;树立底线思维,坚守公平正义的道德价值观;强化责任教育,促进利他主义行为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