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共同富裕与绿色发展
  • 共同富裕与绿色发展
    董德福,王文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变革,形成流量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流量经济具有数字化、平台化、共享化、空间化等理论特质,与共同富裕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经济建设实践中流量经济发展是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流量经济服务于共同富裕进程发挥着保障性作用。综观理论契合、实践促进、制度保障三个维度,规范发展流量经济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 共同富裕与绿色发展
    于少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生产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生产方式领域的根本体现,对于扬弃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对绿色生产方式的研究需要跳出原有研究的全视域分析观,实现关注生产方式研究的主体转变,从而在批判全视域分析观“见分不见合、见物不见人”的基础上,探索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内在理路。绿色生产方式在价值旨归上需要打破资本逻辑对生产方式的束缚,回归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中人的本质维度,彰显实现生态共同富裕的价值归宿。
  •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
  •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
    刘震,张晓星,魏威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正与农村发展紧密融合,在农业碳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农村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考察了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在经过替换被解释变量、剔除部分样本等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农村数字经济的农业碳减排效应在东部、西部地区以及高科学技术投入地区更加显著。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如下建议:打造完备完善的农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加快农村信息互联共享,建设统一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加大对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财政投入,加强各地区合作,推动实现区域间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增加科学技术投入,鼓励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
    聂昌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数字能力和数字素养差异所带来的数字化红利不平等现象,制约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采用内生增长模型研究人力资本变动及人力资本与数字资本相互作用对数字资本回报的影响,并通过逆向积分模拟方法考察数字资本与人力资本比率以及不同部门的人力资本分配份额在经济发展中的动态调整过程,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数字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供需将趋于平衡,且人力资本的相对重要性更高,人力资本越高的经济系统越有助于数字资本的不断提升;优化人力资本在各部门的分配,有助于协调人力资本与数字资本的互动关系和更充分地发挥数字资本的作用;通过教育投入等方式增加对人力资本的补贴将提升数字资本的相对回报,对经济发展和再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
    王儒奇,陶士贵,刘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选取中国2011—2018年26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分别测算了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抑制效应和净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和负向双重影响,其中促进效应占73.48%,抑制效应仅占26.52%,即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正向影响远远超过负向影响,较好地提高了城市创新能力;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东部城市创新能力的作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城市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35个大中型城市创新能力的赋能作用强于其他城市。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和人才集聚程度的提高可以强化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而政府管制力度过强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抑制效应,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 中国当代史研究
  • 中国当代史研究
    邢恩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3—1956年,借农业合作化运动之际,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群众文化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在此期间,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形态向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形态急剧转型。包括农村剧团在内的大量群众文化团体在经费给养、组织形式、领导管理、业务活动等各方面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体现出明显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征。此次变革一举奠定了集体化时期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在整体上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 法学研究
  • 法学研究
    李天生,伍方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较于《布鲁塞尔公约》和《布鲁塞尔条例Ⅰ》,《布鲁塞尔条例Ⅰ(重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仲裁除外条款适用范围的有限性给仲裁独立性带来的挑战。重塑仲裁的独立性有助于支撑其在跨国商事纠纷解决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对于“一带一路”仲裁合作有着重大意义。“一带一路”商事仲裁合作需要处理好仲裁庭自裁管辖权与法院司法审查权之间的“拉锯”问题,强化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国际礼让原则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影响力,并逐步建立统一的仲裁协议法律适用法。
  • 法学研究
    孙海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假释案件审理程序至今尚未真正被纳入诉讼程序,程序启动完全由刑罚执行机关掌控,诉讼主体功能运行失位与错位并存,裁判权异化为审查权,现行裁判程序和裁判逻辑难以保证裁决结果的正当性。如何通过程序运作保障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假释案件审理程序之所以运行失范,主要源于价值定位上“权力”而非“权利”的制度设定、在诸多诉讼主体眼中呈现不同面相的认识因素、实体条件判断复杂和诉讼运行规则缺失的规范因素以及配套机制不够健全的机制因素。因此,应当秉承从“奖励说”到“权利说”的基本理念,确立规范程序运作,防止司法腐败的制度目标,建构有别于普通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从诉讼模式的对抗式改造转向协作为主的二元司法模式,明确审理模式而非审查模式的功能定位,通过多元诉讼程序的选择与分流,实现假释案件的实质化审理。
  • 教育学研究
  • 教育学研究
    张务农,曹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教育政策落实的行动往往面临着制度环境的纠缠。“双减”的有效落实重在其价值理念得到各执行主体的认同,需要突破层层观念、规范和文化制度的阻碍。以社会学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发现支持学生负担的制度意义结构难以在短时期内消解、制度嵌入网络中对学生的实用化角色期待难以消除以及父母认知伦理文化对学生的固有价值期待难以扭转共同构成了“双减”落实的制度化困境。推动维持学生负担的社会制度意义结构的变革,改变制度嵌入网络中对学生的实用化角色期待和扭转父母认知伦理文化中对学生的不当价值期待是“双减”落实困境的超越之道。
  • 教育学研究
    李月,刘义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扎实推动农民共同富裕亟须走基于优势视角的可持续共富之路。教育是赋能农民实现可持续共富的关键举措之一,将“优势视角”引入教育赋能农民共同富裕事业中,有助于打破长期禁锢农民优势潜能发挥的“蚕食效应”束缚,突围因“权力差异”而将农民问题化、客体化与边缘化的消极行为,降低因外部教育资源投入与援助减少而带来的脱贫后返贫风险,使农民在学会挖掘并善用内外部优势中实现自力创富与长远发展。开展“优势视角”教育,着力促进农民自我权能提升、自我主体性重建与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的成功“复元”;予以农民平等“赋权”,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共同富裕的教育期盼;链接多元主体资源,构筑农民共同富裕的教育支持网络等,是推动农民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共建美好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