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政治传播学研究
  • 政治传播学研究
    张爱军, 曹腾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政治次生舆情是网络空间中继原政治舆情之后再次产生的政治舆情,具有良性和危机性双重特征。网络政治次生舆情以舆情来源多元化、舆情传播衍生化、舆情结果复杂化为显著特征。网络政治次生舆情是五种因素合力而产生的舆情现象,具体包括:深度匿名性、全隐蔽性与高时效性的网络空间的推波助澜;网络民粹主义、非主流政治意识冲击与网络管理“真空化”导致的政治信息源头污化;主体多元化、内容失真化与政治话语泛娱乐化的媒体传播方式对政治信息真实性的影响;朋友圈的差序传播、意见领袖掌控舆论与网络暴力压制言论的网民传播方式对政治安全的冲击;网民群氓化、网民极端情绪与网民模仿催眠的群体心理催生政治次生舆情。网络政治传播中次生舆情的纠偏与治理需要从建设网络政治领域管控和预警机制、优化网络平台把关制度、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引导、明确舆情疏导权责机制与政府引导网民自觉营造网络和谐舆论氛围等五方面入手,以实现突发社会事件中网络次生舆情的良性传播。
     
  • 农村发展论坛
  • 农村发展论坛
    郭红东, 白军飞, 刘晔虹, 王晶晶, 曲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力地助推了中国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连接,成了小农户进入大市场的重要途径,也将有助于促进以安全、营养、可持续、有韧性的中国新型农食系统的转型。研究发现,电子商务通过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推动小农进入全球价值链,帮助小农更好地进入市场。物流和通讯基础设施、对小农具有包容性的数字商业平台以及新农人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构建一个由网商、政府、服务商或公共服务主体共同组成的、适合小农发展的电商生态系统。网商是电商发展的主力,负责整体的网络市场运作;政府是电商发展的助力,负责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发展氛围,政策引导和统筹协调;服务商则提供代运营、网商孵化、人才培育、资源整合、园区运营等一系列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此外,电子商务也可能将无法参与数字经济或缺乏所需技能的小农排除在市场之外,因此,“数字鸿沟”成为在发展农产品电商过程中带来外部区域失衡和内部农户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 农村发展论坛
    秦秋霞, 郭红东, 曾亿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巨大的数字赋能空间,数字技术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引擎和持续动力。数字赋能助推乡村振兴,即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化基础设施为硬件基础,以数据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互联网信息平台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然而,目前我国在数字赋能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进展上,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应用水平较低、专业人才匮乏、政策供给不足等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民信息素养与技能、推动数字化专业人才下乡、加大政策出台与配套力度,从而更加充分地释放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王社坤, 吴亦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必须首先准确界定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的诉权基础。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作为政府索赔的诉权基础,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存在诸多问题。以淡化权利、强调义务的国家环境义务论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进行重塑是目前较为适宜的选择。基于国家环境义务构建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理论上可以弥补现行权利论作为诉权基础的弊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国家环境义务论为出发点构建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廓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定位,优化生态环境损害磋商制度,改进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规则。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郭武, 秦萱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实践始于政策性制度的确认。中办、国办于2015年、2017年先后印发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均规定了属于法律绝对保留事项之一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这一“诉讼制度”。而试点成熟之后,该政策性诉讼制度必将面临法律化的选择。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目的实现而言,用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私权权源来救济环境公共利益的制度设计显然是错位的,对自然资源权属侵害的救济和对生态环境利益侵害的救济必须通过私益和公益两条救济路径来分别独立实现。为此,通过政策确立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化应当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剥离为以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侵害为基础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和以生态环境功能下降为基础的(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并将(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现有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进行整合,用专项立法的方式重新规定。
  • 环境资源与能源法治
    孙昭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经历了从试点试行到全面推广的实践发展历程,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过程中,索赔请求权基础、赔偿磋商性质辨识、赔偿磋商与赔偿诉讼的程序衔接、赔偿诉讼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关系协调等关键问题亟待明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与变革,既应注重实体层面的规则制订,也应重视程序方面的科学设计;既应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的自身建设,也应推动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既应关注内部控权机制的完善,也应关注外部监督机制的健全。
  • 历史学研究
  • 历史学研究
    沈世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代化研究中,要把现代化范式与革命范式结合起来,现代化范式并不否定革命动力作用,现代化历史包含了革命史,通过中日比较更能理解革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动力作用。现代化范式、革命范式和比较研究范式结合起来,共同形成现代化比较研究范式。中日近代化动力是人民斗争,并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近代两国革命形态主要是农民土地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日本幕府末期和明治维新时期革命具有这样的形态和性质,而中国晚清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革命不具有这样的形态和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具有,因而日本近代化速度快于中国。中日近代化历史研究要充分肯定革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动力作用,反对否定暴力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
  • 社会学研究
  • 社会学研究
    黄粹, 夏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女性政治参与水平是女性地位的突出表征。城市事业单位女性的政治参与水平对其他女性群体的示范和引领意义重大。研究表明,年龄、政治面貌、政治效能感、政治参与渠道顺畅程度、接触大众媒体的频率、对法律保障政治参与的认知程度因素对城市事业单位职业女性政治参与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对这一群体的政治参与无显著影响。提升城市事业单位职业女性的政治参与意识、建立健全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强化大众传媒的宣传普及能力等,有利于推进城市事业单位职业女性政治参与。
     
  • 社会学研究
    张正, 金丽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获得感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知网2015—2020年间发表的获得感相关文献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年度发文量呈递增趋势,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学者们对获得感的内涵、维度和测量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标准不一,多为定性研究,缺乏科学性;大多数学者对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缺乏实证检验,对获得感的作用结果研究较少。在未来研究中,学者们可从不同领域,针对不同对象的获得感进行深入持续、科学合理的研究,注重对获得感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提升获得感的策略。
  • 教育学研究
  • 教育学研究
    朱永跃, 过旻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提升教师师德水平成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劳动契约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环境变量对和谐劳动关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教师产生高师德水平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劳动契约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影响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劳动契约对高校教师的师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高校教师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在劳动契约与师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教育学研究
    蒋惠凤, 刘益平, 张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线教育生态系统是在线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要素日益丰富,种群多样性充分发展,系统内外部环境不断优化,运行机制趋于成熟后结成的共同体结构。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在线教育从生态学视角出发,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构建种群间共生演化动力模型,研究不同共生模式下核心企业种群与卫星企业种群间的共生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种群间的共生演化均衡态取决于共生系数和环境资源约束。种群间共生关系目前大多处于寄生共生模式和偏利共生模式,互惠共生模式是最佳模式。因此,有关部门应重视优化在线教育生态环境,保持种群多样化发展,保障生态系统教育和商业效能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