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研究·全球治理专题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研究·全球治理专题
    刘勇, 王怀信
    在以制度规则为主要治理方式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制度性话语权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博弈主阵地。总体而言,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呈现三重特征:主权国家因占有巨大的资源禀赋和现实控制能力而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权利主体;制度规则作为主权国家表达自身权益诉求的基本工具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现实依托;权益诉求主导着主权国家的对外政策并规约着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中制度性的格局变革。从这三重视角把握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基本特征,能够为中国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视镜。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研究·全球治理专题
    刘世强, 魏雅珍
    全球治理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全球治理能力是指主权国家凭借一定实力资源参与全球问题的协商合作以影响他者的利益和价值偏好,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意志和目标的能力。国家的全球治理能力在特征上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和动态性,在内容上主要由话语供给、制度创设、议程设置、政治动员等要素构成。全球治理能力建设既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形象和地位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推动整体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国家全球治理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国内治理的积极推进、实力资源的战略转化、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及政治共识的成功塑造。

  •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
  •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
    孙英, 赵万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发于各族人民的社会交往、文化认同和价值重塑之中,是中国各民族交往的必然结果和应然之物:各族人民在多层次民族交往中呈现出具有现代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画像”,传递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表达”;各族人民在多层次民族交往认知中的“主体互动”和“文化认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积淀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在多层次民族交往中实现了现代意义的“共识达成”和“利益一致”,重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价值意蕴。
  •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
    代洪宝
    交往和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横纵相连的经纬线,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交往理论有其内在逻辑与思想意蕴,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交往”及其作用做出了科学阐述。马克思认为,交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类社会历史既是生产的历史,亦是交往的历史。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交往的必然结果。以马克思交往理论来透视民族交往的动态过程,有助于我们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交往性”形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性”生成,进而在多元民族交往中涵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农村发展论坛
  • 农村发展论坛
    郭锦墉, 肖剑, 贺雨昕
    合作社规范的农产品生产行为可以保证供货质量,而合作社提供的产品质量是影响“农超对接”合作关系的重要因子。合作社生产规范、供货质量对“农超对接”供应链稳定性的实证结果表明:合作社的生产规范和供货质量都对“农超对接”供应链稳定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供货质量在合作社生产规范与“农超对接”供应链稳定性之间起到了部分的中介作用;比较而言,在低参与程度组中,生产规范的作用更大;在高参与程度组中,供货质量的影响更大。据此提出,合作社内部应建立有效的生产行为规范,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供货质量,针对参与程度不同的合作社,渠道建设的侧重点不同,应进行分类指导。
  • 农村发展论坛
    贾亚娟
    经营者的胜任素质直接关系着养老机构的管理与发展,影响着社会机构养老的质量与水平。在对陕西、甘肃及青海439个样本关于乡村养老机构经营者胜任素质问卷实证分析基础上构建的乡村养老机构经营者胜任素质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模型包含专业能力、管理能力、道德素养、个性特征和交际能力5个维度24项胜任素质。对该模型使用AMOS软件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养老机构经营者胜任素质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为乡村养老机构经营者的选拔任用、培训及绩效评估等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刘心恬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审美意识在三个基本维度上构筑散播。其一,以徐冰、尹秀珍、宋冬等人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家借助装置艺术及行为艺术的创作活动积极地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其二,卢广、方谦华等人通过摄影艺术等途径直接反映环境危机现状,使大众直面生态破坏之丑。其三,更多艺术家通过传承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齐物比德态度,在作品中使用自然物的审美意象并借以表达内心深厚的自然之爱。中国当代艺术家通过个人影响力介入并干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进程,为改善地球环境做出了努力。这证实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视野和大国胸怀,也增进了全球艺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入了解。从重建绿色地球的愿景出发,中国当代生态艺术作品的价值超越了艺术与审美本身。
  •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姜慧玲
    劳伦斯和休斯的动物诗歌都体现出“众生平等”观,这既源于两位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相似,也源于劳伦斯对休斯的影响。比较两位诗人的生态伦理观和动物诗歌,可见同样表达对动物的敬畏与爱,劳伦斯的温暖明朗不同于休斯的冷酷血腥;共建生态和谐,劳伦斯的“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有别于休斯的“天人合一”。其差异的根源在于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战争对英国的打击、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以及休斯晚年对中国道家思想的接受。
  • 历史学研究
  • 历史学研究
    游海华, 乔梁梁
    谭震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逝世于改革开放初期。自其逝世以来的近40年中,学界对谭震林的研究,先后经历了1983年至1992年、1993年至2002年、2003年至今三个阶段,发表了研究性论文70篇左右、纪实性文章130篇左右,出版著作10部,召开的纪念谭震林座谈会或专题学术研讨会在8次以上。讨论的主题主要集中于谭震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谭震林与毛泽东的关系等方面。检阅已有成果,不难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是明显的。在前人耕耘的基础上,若进一步推进谭震林研究,不仅应加强学术原创性研究、系统整理并出版谭震林研究资料、编辑出版《谭震林年谱》,还应从研究内容、时段、视角等多方面深入拓展。
     
  • 历史学研究
    马多勇, 宋睿奇
    抗战胜利后内迁民营企业处于十分艰难的经济困境中,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以及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促使许多企业主开始着手回迁复员。工业界代表在寻求到国民政府帮助的情况下,逐步将企业返迁回到东部地区。资金的不足、商业投机的盛行加之战争破坏、美货冲击以及国家资本的影响,导致内迁工厂生产复员的极大困难。战后内迁工厂的复员加强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压力,也使得战时刚刚有所改变的工业布局回归到了战前。
     
  • 经济管理研究
  • 经济管理研究
    嵇留洋
    产学研信息披露对公共地悲剧的治理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寻租、合谋、机会主义行为抑制在产学研信息披露对公共地悲剧治理中具有中介效应,寻租行为抑制和合谋行为抑制有助于机会主义行为抑制。如果加大高校信息披露的力度,就可以通过中介效应有效地提高公共地悲剧的治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