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马克思主义研究
    颜军
    马克思虽然没有给幸福下过明确的定义,也没有直接系统论述过幸福问题,但是,我们分明又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清晰地解读出马克思的幸福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阐释其幸福思想的根本理论出场。历史唯物主义也为我们敞显了马克思言说幸福的逻辑进路,马克思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揭示出:生产力是实现幸福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是实现自身幸福的主体力量,斗争是实现其幸福的现实道路,幸福是个历史的实践范畴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 马克思主义研究
    徐德斌
    共产党宣言》是理解国际关系演变与发展的重要线索,集中体现在对世界性交往和国家性质的基本认知,对阶级关系和国际社会变革力量的准确分析以及对激进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性构建上。马克思以独有的辩证思维和方法论取径,以鲜明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向度,为构建全球治理新格局、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探索国际政治实践的伦理秩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 农村发展论坛
  • 农村发展论坛
    罗明忠, 邱海兰
    江西LN公司基于声誉和利益联结视角下的农业企业资源整合合作治理问题说明,公司依据合作阶段的不同需求,匹配相应的治理机制,突出运用不同机制的比较优势,建构完整的合作治理体系。初始阶段,公司借助声誉嵌入机制获取农户信任和自我身份认同;发展阶段,公司建构“利益共享、风险多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与农户的合作纽带;扩张阶段,公司运用声誉扩散机制,吸引潜在合作者加入,突破地域限制,构建合作网络。声誉和利益联结机制协调耦合,助力LN公司与农户合作关系的稳定持久。
  • 农村发展论坛
    张胜军, 陈方
    农村社区教育在振兴乡村经济、普惠民生、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和谐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表现出很强的公益性。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公益性正面临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利益相关者参与度低、有效供给短缺等现实挑战,需要在制度建设、投入机制改革、治理模式创新等方面采取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加以保障。

  • 农村发展论坛
    孙文浩, 张益丰, 王剑锋
    在当前精准扶贫目标牵引下,如何通过有效量化扶贫政策的实际效果形成针对性的扶贫纠偏措施,对我国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山东东营女性创业农民政策扶持效果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综合扶贫项目是女性创业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第二,分类检验发现贴息贷款、土地流转、电商平台等扶持项目能显著提升女性农民创业收入,而职业培训、直接补贴以及供货渠道等扶持项目不利于女性创业农民增收;第三,综合扶贫项目在异质性女性农民创业增收维度上存在“扶强不扶弱”现象,扶贫目标与扶贫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背离。政府应对综合扶贫项目进行“降维”处理并在结构上进行优化,瞄准综合扶贫项目的目标靶向。

  • 法学研究
  • 法学研究
    李一丁, 邹玥屿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之一,南非尤其重视本国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法律体系的创设、实施和完善,现已创设《宪法》为纲领、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为前提、《国家环境管理法》为指导、《国家环境管理:生物多样性法》为依托、生物勘探相关规则为辅助的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法律体系。不论从体系机构、制度设计还是实施效果来看,上述法律体系都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领域国别立法典范。以“生物勘探”为主要行为模式的南非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法律体系具有“分阶段规范”“双协议保障”“重许可管理”“多主体参与”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推动南非生物遗传资源生物勘探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鉴于南非生物遗传资源法律体系现状和法制实践的成效及经验,我国生物遗传资源获取管制立法应借鉴该国分阶段管理方式,引入生物勘探许可制度理念和内容,注重实质惠益分享和推动生物遗传资源获取活动信息公开。

  • 法学研究
    张怡歌
    当下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存在功能界定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统一规范、案件甄选标准模糊、诉调对接中调解期限与诉前保全期限衔接不协调、缺少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配套制度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合理定位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的功能,合理建构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的具体制度,明确法院对调解的指导、协助职能,快速高效地解决知识产权纠纷。
  • 公共管理研究
  • 公共管理研究
    高冉
    新世界主义是中国学界在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结合中国经验,对世界主义多个层面的发展成果进行的有机整合。世界主义哲学观念虽位于当下全球关注的边缘地带,但其构想下的法律体系框架却可能对全球治理的逻辑带来启发。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国际主义、全球主义的观念不同,将世界主义放在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中考察,能够使传媒对世界主义理念发展的影响得以显现。而作为对世界主义的一种超越,新世界主义理念的全球传播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全球传播能力。
  • 公共管理研究
    徐荣, 陈祝康
    跨境环境治理是跨境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跨境环境“治理赤字”应当统筹已有资源、呼吁多行为主体积极参与治理。“洋垃圾”跨境走私已成为对中国跨境环境安全的一种现实威胁。在治理“洋垃圾”跨境走私过程中,中国企业是参与跨境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同时,中国企业必须利用自身力量与外部力量,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为价值引领,坚持绿色循环的企业发展模式,健全企业责任伦理制度,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功能,努力探索出企业参与治理的伦理路径。
  • 文学研究
  • 文学研究
    曾祥金
    《现代》编读栏目在体现编者编辑立场和建构公共讨论空间、作为“副文本”对“正文本”进行阐释和补充、保存现代文学史料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它体现出的良好的编读关系,对当下期刊界的编读互动来说不无启示意义。由此,在现在的出版大环境下,编者只有把读者当成朋友,以诚相待,一本杂志才能走得更远。

  • 文学研究
    吴怡垚
    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观。诗教、礼教与乐教从此成为历代儒生的必修课。先秦儒家乐教文化既是一种音乐伦理教化思想,也是一种音乐美学思想。杜甫是唐代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人称“诗圣”。杜甫热爱音乐,通晓古琴、箫、笛、舞蹈等乐舞技艺。儒家文化的诗教与乐教同源异体,两者互为影响,相辅相成。杜诗的心系黎元及其乐政诗句,寄寓着儒家的民本思想和礼乐归仁理想;杜诗的达观气度,折射着儒家乐教文化的乐和天人精神;杜诗的真诚本色,践行着儒家乐教文化音由心起、言为心声的美学原理;杜诗的意象营造和情景交融,蕴藉着儒家乐教文化的感物取象联想;杜诗的情感张力,借用了儒家乐教文化的哀乐相生表现手法。杜甫并无音乐理论阐述,但儒家乐教的思想、精神以及美学原理,已渗透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杜甫是唐代集大成的儒学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体大思精,其中也有儒家乐教文化潜在影响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