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董德福, 朱小颖, 吴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论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文化方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国情世情党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取舍和改造,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为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改善全球治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滋养,也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共赢奠定价值观基础。习近平不仅在理论上倡导,而且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新国际关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知行观、义利观、和合观,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祁志伟
    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以其独特的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作为关键词,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通过运用理论与实践对照的研究方法,以国内“精准识别”与“实践效果”样本案例为对象,能够有效检视并回应习近平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基于此,本研究根据既有的实践成效与发展趋势,拟尝试性地归纳并总结出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话语原则,以坚持人民为中心理念作为话语核心,以走群众路线作为具体路径及以追求人民“获得感”作为诉求目标的本土化实践方案。  
  • 文学与传媒
  • 文学与传媒
    张经武
    在传媒多元化时代,文学传播一方面因多元传媒“裂”变,文学的存在形式多样化,文学意味在蔓延。另一方面又因强势传媒“聚”变,受影视传媒、网络传媒等强势传媒影响,文学传播聚焦于“触电”和“触网”方式传播。在此视域下讨论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议题,可以看到基于口头传播、纸媒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等多方面的机遇,还可发现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的创新策略应定位于两个维度。一是在多元化传媒维度,应该重视发挥从旧媒体到新媒体再到“准媒体”的各自优势,还应该重视不同传媒之间的合作传播以及文学和文化之间的融合传播;二是在强势传媒维度,应该借力影视传媒和网络传媒,积极推动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触电”和“触网”传播。  
  • 文学与传媒
    鲍远福

    新媒体促进了文艺实践的意义载体和符号系统的剧变。图像符号实现了从手绘、机绘到数绘的技术性跨越,语言文字也从可阅读、可书写的物理形态转变为可操作、可交互的虚拟形态,语图符号彼此混融、“缝合”乃至同构,共同参与新媒体文艺的意义建构。在此情境下,对新时代的文艺实践进行认真检视,同时对语图符号与文艺作品意义的建构、传播与接受之间关系的梳理显得十分必要。语图符号的混融推动了新媒体文艺生产和传播的转向、跨界、融合,“表情包”“施为图像”和“图文体”等文本类型则是构建文艺理论研究新型话语范式的重要参照系。  
  • 农村发展论坛
  • 农村发展论坛
    蔡瑞林, 张国平, 钱敏
    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既是新时代“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构建包括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农民工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可以从“自我感知”的研究视角有效弥补主观设定评价指标、采集统计数据测度带来的偏差。当前全社会需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诠释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内涵,采取通过就业稳定性提高农民工工资福利水平、全方位提高农民工就业声望、提升农民工就业软环境质量和强调农民工就业的社区嵌入等对策,切实推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  
  • 农村发展论坛
    李俏, 刘亚琪
    招赘婚作为一种特殊的婚姻模式,因其对养老资源的分配和安排为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基于山西农村的实地调查可以发现,农村招赘婚中的代际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并表现出“居住的分离”与“分钱不分家”共存、“情感的深化”与“代际间和谐”互促的新特点,招赘一方父母的养老诉求也由最基本的经济供养向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转换。形式上的“明娶暗招”和内容上的“两宗兼顾”,使农村招赘养老面临着不同以往的挑战,因而有必要从现实出发进一步探讨农村招赘婚的发展转向。  
  • 法学研究
  • 法学研究
    孙雯, 邱欣宜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文化领域国际投资面临复杂的法治环境,沿线国家文化领域国际投资争端的解决机制仍需进一步构建。而在文化领域国际投资及仲裁中,因其同时具有的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东道国对本国文化的保护与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之间不可避免存在冲突。勒米尔案是典型的适用公平公正待遇裁决的涉文化因素的国际投资争端,其裁决中对公平公正待遇的界定以及作出的违反公平公正待遇的损害赔偿裁决,对适用公平公正待遇解决文化领域国际投资争端中若干法律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法学研究
    张健
    基于法律治理化的传统,法律被定位为国家自上而下贯彻理念与治理技术的工具。尽管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改革已被提出,但此项改革面临法律治理化、国家本位的诉讼结构以及政法传统等障碍。变革的内在逻辑难以在更深层次支配刑事司法的资源分配与程序运作。鉴于以审判为中心内涵的模糊与伸缩性,改革可以作出近期、中期与长期规划。就当前而言,可以从强化侦查公诉工作服务审判的意识、强化一审工作、完善庭审质证与辩护制度等措施入手以逐步实现庭审实质化。
  • 经济管理研究
  • 经济管理研究
    朱永跃, 马媛, 欧阳晨慧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国内学界针对工匠精神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中国知网2013—2018年间发表的工匠精神相关文献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尚未形成核心团队和校际合作,学界对制造业工匠精神回归的研究仍以职业教育培育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文献从工匠精神的内涵、维度与测量、驱动和影响因素、培育策略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未来相关研究应从深化工匠精神内涵、科学界定工匠精神维度、拓展工匠精神前因变量、强化工匠精神结果变量、丰富工匠精神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  
  • 经济管理研究
    朱浩
    随着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快速推进,老年人的基本需要已经初步得到满足,整个体系正从“补缺型”走向“适度普惠型”,如何通过精细化进一步改善养老服务供给效率,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就成为重要议题。基于4PS理论构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精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对杭州市三个社区的精细化评价中发现主体合作机制、供需信息匹配机制、定价机制以及监督反馈机制是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精细化的重要因素,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持续加强和改善。  
  • 教育学研究
  • 教育学研究
    王俊
    我国大学—校友关系的演进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依次经历了诞生“初创期”、存续“隐匿期”、生长“萌芽期”、发展“突进期”等阶段,在现时期呈现出关系维系的浅层化、关系拓展的功利化等现实问题。在关系认知上把握大学—校友之间“准熟人社交”的关系特性,守护公益性和互惠性的关系要件,确立情感性、组织性和契约性的关系圈层结构是实现大学校友关系转型的基础;同时,在关系实践中大学一方主动更新校友观和校友工作观,构建现代化的校友组织网络,着力提升服务校友的能力,兑现服务—回馈契约是推动大学—校友关系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