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9年, 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3-3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中国当代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
不动产与土地管理专题研究
哲学研究
经济管理研究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Select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人民立场——兼论江苏民生共享战略的生成逻辑
王萍霞
2019, 21(2): 1-6.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19.014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以彰显人民情怀为政治底色,以代表人民利益为价值追求,以激发人民活力为实践依托,具有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特征。江苏民生共享战略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人民立场落地生根的现实体现,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人民立场是该战略生成逻辑的原点。江苏民生共享战略以“以人民为中心,回应美好生活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为逻辑中介;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为逻辑旨归,体现了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人民立场。
Select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罗连祥
2019, 21(2): 7-13.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19.015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是中华先哲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将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到国家治理实践中,创建出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依法治国新体系。研究习近平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程度与方式,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当代史研究
Select
中国当代史研究
改革开放的第一份政治宣言——再读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张成洁
2019, 21(2): 14-19.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19.016
可视化
收藏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是一份公开发表的深刻反省极“左”错误、宣示改革精神的重要文献。公报对“文革”时期一些标志性冤案的甄别和果断中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真正结束了“文革”,为即将开始的历史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前提。公报充分肯定了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历史意义,重新强调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等,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起点;公报果断做出了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公报确立了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和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方针,成为我国走上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重要转折点。公报提出了“改革”的历史性号召,指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从而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公报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份政治宣言。
Select
中国当代史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几个基本原则——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法治的贡献
刘王芳
2019, 21(2): 20-24.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19.017
可视化
收藏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真正起点。它抛弃了法律的意识形态论和阶级斗争工具论,从现代性的法制观念出发,提出或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拨乱反正、振聋发聩的重大社会影响,推动当代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而且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长远指针,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当代中国继续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伟大事业具有极大的参考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
Select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属性
赵刚1, 李墨文2
2019, 21(2): 25-32.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19.018
可视化
收藏
时代是思想之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近代觉醒以来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属性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在何种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都是围绕着国家、民族主义和社会发展道路展开的,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时代属性的基本规律。
Select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
试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
孔亭
2019, 21(2): 33-40.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19.019
可视化
收藏
“中华民族”是现代民族概念和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是现代中国的国家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发展与深化,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一体性特征,彰显了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是有机统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观认知,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评价和认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的历史逻辑,有利于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工作。
不动产与土地管理专题研究
Select
不动产与土地管理专题研究
不动产登记簿推定力制度研究——以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为视角
朱健辰
2019, 21(2): 41-49.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19.020
可视化
收藏
不动产登记簿是不动产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不动产登记簿的推定力是指登簿后其记载事项被推定与真实的权利主体与物权状态一致。推定力的适用对象应当是登记簿上记载的全部内容。不动产登记簿效力高于不动产权属证书。不动产登记簿的记载依法均可以被推翻,其更正并不影响不动产登记簿具有的推定力,而对记载事项的推翻最终通过更正登记制度实现。不动产登记簿推定力在民事诉讼中影响了举证责任的分配。
Select
不动产与土地管理专题研究
论空中空间权的所有权属性及行使
房梁
2019, 21(2): 50-58.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19.021
可视化
收藏
传统上,不动产所有权以土地平面为界分为地表及地表上、下空间进行讨论,地下空间的开发和立法发展较快,空中空间相比明显迟延。近年来,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科技产品,触动了人们对地表上部空间的权利需求,但空中空间权的属性和行使仍需法律予以解释和明确。地表上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客观存在一项单独的所有权,即空中空间权,它是国家或集体所有的一项财产权。现阶段它的行使方式以公权力为主导,但不应排斥私权利的合理诉求,行使目标是平衡权利的自由与限制。明确空中空间权的所有权属性,是平面土地法走向立体空间法的必然。
哲学研究
Select
哲学研究
论焦竑的身体与哲学——兼谈晚明哲学中的“认知”与“体验”
代玉民
2019, 21(2): 59-64.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19.022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一种预设,即将哲学家视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很少涉及身体状况对哲学家思想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确实存在。以焦竑为例,一生身体健康的他,对于尽性至命等形而上学问题,多具有好奇、求知的认知需求,因而其突破泰州心学传统,形成哲学上的认知进路。以此考察晚明哲学界,就身体与哲学的关系而言,晚明哲学家可分为两种类型: 身体健康的认知型哲学家受疾病影响小,在哲学上以认知需求为主导,形成认知进路,以焦竑为代表;身体欠佳的体验型的哲学家受疾病影响大,在哲学上以身体需求为主导,形成体验进路,以公安三袁为代表。
Select
哲学研究
经学传承与哲学诠释:《诗》儒家经典化的途径
王国雨
2019, 21(2): 65-71.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19.014
可视化
收藏
“《诗》的儒家经典化”过程指《诗》由“先王之政典”成功转化为儒家“六经”之一的过程,是《诗》之意义和精神发生转化与升华的过程。其途径有二:首先有赖于早期儒家经典之学亦即早期经学系统之授受与传承,这是《诗》儒家经典化的现实基础;其次有赖于早期儒家对《诗》的引用和诠释,以及对“《诗》言志”之整体意义的化约,从而使其内涵儒学化,这是《诗》儒家经典化的内在根据。这是一个双向运动过程:一方面,儒家的价值理念不断地被“注入”《诗》文本之中,使其“本义”不断发生延伸、扩充,使其“次生意义”不断被固定化;另一方面,《诗》作为先在的权威文本,以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诗”的灵动性参与到了早期儒家哲学建构之中。
经济管理研究
Select
经济管理研究
工作场所中多层集体主义:回顾、启示与展望
陈建安1, 邓海生1, 陈武2
2019, 21(2): 72-85.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19.024
可视化
收藏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落实到企业就是引导员工关心集体,并以集体利益为重,这需要准确把握集体主义的内涵、测量、前因后果作用机制。集体主义的内涵从文化价值观扩展到群体氛围再到个体导向或倾向,随情境而变的灵活性不断增强;测量工具包括单维两极、两维单极、多维单极和多维两极四类,存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二元悖论或并存论之争及关系集体和泛集体的参照群体之争;组织和团队层面集体主义的前因研究相对欠缺,个性和情境是个体层面集体主义的关键驱动因素;集体主义对个体、团队和组织结果的影响存在双刃剑效应。最后,从可行性、必要性和切入点三个方面提出对工作场所中集体主义实施干预的管理启示,并展望研究主题。
Select
经济管理研究
农民工城市落户影响因素的文献梳理、述评与展望
肖璐, 马成成
2019, 21(2): 86-92.
https://doi.org/10.13317/j.cnki.jdskxb.2019.025
可视化
收藏
现有的关于农民工城市落户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个体特征、家庭状况、经济基础和社会心理等视角展开,多是针对未落户农民工的意愿调查,缺乏对农民工实际落户行为以及“意愿—行为”转化机制的深入探索,多偏重实证研究方法,假设检验结论呈现差异性。后续研究需进一步将落脚点从意愿转到行为研究上,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农民工落户问题进行分类和比较研究,同时关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落户行为新的变化趋势。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