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共享经济与合作治理专题研究
  • 共享经济与合作治理专题研究
    谢新水, 刘晓天
    在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一些传统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建构了平台型组织,形成了共享经济新业态。由于这些新经济业态降低了参与者门槛、减少了交易成本,最初还有游离于规制制度之外的相对优势,从而得到了资本的青睐,因此得以快速发展,并呈现出共享、合作和按需三个主要特征。目前,社会对共享经济的发展持接受和赞同的态度,期待其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甚至期待其颠覆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但公众对共享经济的真假依然难以判断,由此产生的新变化引发了诸多“痛点”,于是对于共享经济的规制而言,就在合法性、共享平台的性质、行业冲击和雇佣关系等层面形成了诸多分歧。认识和最大可能地消除规制分歧是政府治理共享经济的基础,也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关键。
  • 共享经济与合作治理专题研究
    周雪梅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于工业社会的典型的产品生产型经济形态正在向服务型共享经济形态转变,这一转变成为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前奏。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新经济模式已经作为一种主流生活方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极大改变。面对这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再用传统经济模式的管理方式来治理无疑是南辕北辙,用传统经济的监管方式可能有害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因此,破除共享经济中的集体非理性困境,建立以信任整合为机制的合作治理,是保障共享经济良性运行的主要治理方式。
  • 共享经济与合作治理专题研究
    周军1, 訾大丽2
    人类在工业社会历史阶段所建构起来的各种制度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格式化,并因而建构了一个领域分化、个性崩溃、自我迷失的分裂社会,被镶嵌在其中的人不再是完整的人,而是碎片化的人。而在后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这个时代而生的“新人类”具有极其强烈的个性追求欲望,并在社会性格上表现为对总体性的追求,他们要求打破工业社会单向度的生活,寻求通过“自己动手做”的生活方式来追求一种非标准化、非格式化、非模式化的社会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反映的不仅是个性化的追求和总体性的社会性格,更是社会走向成熟自治和自我服务的趋势。这是正在生成的合作行动条件,它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去辨识社会治理变革的合作治理方向,并致力于合作治理行动方案的积极建构。
  • 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专题研究
  • 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专题研究
    理查德·拉撒路斯1 著, 王慧2, 李龙飞2 译
    1909年到2009年间,美国环境与自然资源部经历了光辉的百年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名称从最初的公共土地部逐步改变为现在的环境与自然资源部,其名称的变化就昭示了它的光辉历程。在其百年历史发展进程里,环境与自然资源部经历了起源、公共土地的放开与回收、环境时代的拂晓、现代环境法的诞生与分立四个时期,在不同时期里,该部门的领导人不断更迭,不同程度上对该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然,新世纪下的环境和自然资源部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该部及其工作人员也做好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充足准备。
  • 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专题研究
    张百灵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诉讼方式既符合我国司法实务发展的需要,又是国外司法实践中的普遍之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明确授权部分地区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但司法实践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障碍。在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应该明确“公益诉讼”的含义和法律依据,把“生态破坏”案件纳入公益诉讼范围并进一步扩大案件范围,从内、外两个方面扩展案件线索来源,分配和完善检察机关的举证责任,强化其调查取证权,同时又赋予检察机关有限度的处分权,并对检察机关撤诉等权利进行严格限制。
  • 政治哲学研究
  • 政治哲学研究
    刘科
    在英语世界中,natural right既表达自然权利,也表示自然正当。通过考察启蒙思想家对拉丁语ius和lex的使用情况,可以清楚地发现语词背后的人的地位的转变。这一转变带来了自然权利概念的演进,从自然法到上帝意志,再到人的道德主体性,自然权利获得了新的内涵,并最终形成了人权概念。
  • 政治哲学研究
    包大为
    在卢梭的政治哲学中,“自然状态”概念的政治伦理意义是基础性的。通过对人类从野蛮人到社会人的“自然历史”的叙述,卢梭试图在现代政治设计的框架中寻找“自然法”与善治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划定“自然状态”概念的伦理外延,卢梭将人之自然的“异化”指认为“社会状态”和善恶区分的起点。但是,卢梭所定义的“自然状态”更多的是一个结构主义的概念,是人类政治生活本已有之的良善状态的可能性,而不是在线性历史层面“异化—生成”的状态。作为文明异化的结果,市民社会虽然与“自然状态”相对立,但是其内在结构和人性基础却足以提供人为建构新的“自然状态”的可能。当然,在卢梭哲学中,这一可能愿景的实现则需要通过基于社会契约的现代政治得到建构。
  • 政治哲学研究
    汪堂峰
    洛克政治自由思想的铺陈与演绎离不开其哲学地基。其中,对永恒、全能和全知的上帝的确证,构成为其确认政治自由之不可侵犯的基本前提;对人类自由能力及其限度的确证,构成为其确认政治自由之存续、扩展和限制的逻辑主线;为上天的启示留下一席之地,在其理论中构成捍卫政治自由的最后武器。从根本上说,洛克所追求的政治自由,并非如其所声称的那样,具有普遍、充足和彻底的属性,而是蕴含着特定的立场和诉求。正是基于此,洛克对人类追求理性的努力小心翼翼地保留着一种暧昧的态度,而其关于政治自由思想的哲学演绎也未能实现逻辑上的彻底自洽。
  • 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 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罗峰, 魏兰
    致力于推进中西文学、文化交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深切地了解中国农耕文化,并对中国人立足田亩、眷恋乡村的土地崇拜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以赛氏的两部农村题材小说作品为例,可以揭示和分析赛珍珠在其跨文化书写中对中国人“土地崇拜”的理解,以及对异域丧葬习俗的客观文本展示。
  • 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沈梅丽
    现有赛珍珠及其小说研究成果中,因缺乏基督教在华传教观念史的视角介入,相关研究留有可待深入辨述的空间。传教士宗教民俗观形成于明末以降数百年间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儒释道文化两种文化冲突的历史语境中,赛珍珠宗教民俗观的生成有传教思想史及其传教家庭等影响因素,体现于其传教反思及中国小说批评中。
  • 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姚望
     新时期以来,中国赛珍珠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包括以艺术样式来评价赛珍珠及其创作。卢章平主编的《大地珍珠——赛珍珠主题诗书画选萃》以三种艺术样式,对作为作家的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大地”主题做出阐发,也让我们得以一睹赛珍珠的艺术家身份,就此成为中国赛珍珠研究领域里的一枚别样的果实,值得学术界和读书界关注。
  • 文学研究
  • 文学研究
    周锡山
    王世贞是晚明的杰出文坛领袖,他在文艺理论领域有很大的建树,他的系列性文艺观点涵盖了诗文、戏曲、小说和书画,即晚明所有重要的文艺领域,发表众多独创性与权威性兼具的宏论高见,并以其文坛领袖的崇高地位和得风气之先的精辟观点,引领当时的理论建设和文艺创作,影响巨大。如果没有王世贞,就没有晚明先进的文艺思潮。
  • 文学研究
    张红波
    冯梦龙的文人身份对“三言”的影响异常显著,科举因素几乎浸染到了他的每一篇作品之中。按科举与篇章联系的紧密程度划分,他的作品可以划分为完全围绕科举展开的篇章,科举因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篇章,科举成为叙述话语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篇章三类。科举对小说情节叙述的影响,可以从故事的空间维度、故事的叙述张力、故事的道德维度三方面进行观察。故乡到京城之间以及京城本身,都是科举小说关注的重点地点;名落孙山的主客观原因以及金榜题名能带来的种种现实功效都影响了小说情节的设置。科考成功后的报恩或负心举动,同样影响着故事的情节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