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农村发展论坛
  • 农村发展论坛
    蒋和平, 蒋黎
    中国粮食环境和市场不断发生变化,探索如何适应、引领新常态,在改革视角下创新具有中国特点的粮食流通新体系势在必行,建立和健全中国粮食流通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和加强“双创”体系;坚定市场化改革取向,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更大力度运用市场机制,完善科学的粮食价格体系;确保“舌尖安全”,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体系;完善粮食储备结构,提升现代粮食储备体系;加强现代物流建设,健全粮食物流系统;积极推进融合化发展,提升粮食工业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 农村发展论坛
    朱红根, 康兰媛
    在退耕还湿背景下,鄱阳湖区农户的替代生计选择呈现以下特征: 农户主要选择外出打工、做生意和发展畜牧业,并且农户对替代生计的选择表现出个体特征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农户对替代生计的选择偏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年龄、文化程度、农技培训、家庭人口数、家庭收入水平、社会资本、农户类型等因素分别对不同替代生计选择影响显著。因此,政府应深入了解农户选择替代生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根据不同个体特征、区域特征以及家庭的情况设计相应的转型政策促进农户尽快提高生计能力。
  • 农村发展论坛
    庄晋财, 陈宸, 徐占东
    工程化高效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工程化高效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产业链的高端化延伸出现了两个维度:技术维度和市场维度。与此相对应,农业产业链的高端化延伸可以有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是通过使用高端工程技术增加农业产业迂回程度以创造出新价值的纵向延伸路径;二是通过拓展农业的市场边界实现高端市场嵌入的横向拓展路径。
  • 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专题研究
  • 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专题研究
    杨荣刚, 俞良早
    十月革命后,苏俄所处的国际环境十分复杂严峻,列宁审时度势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灵活应变的策略:努力做到“尽可能地机动灵活”;适时实行“机动、通融、妥协”;善于利用“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对西方资源“千方百计地加以利用”等。列宁应对国际局势的策略思想为我国国际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党应对国际局势必须善于洞悉世界大势,努力争取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积极转换国际合作视角,构建既考虑共性又区分个性的新型国家关系;着力打造命运共同体,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 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专题研究
    窦凌, 孙玉玲
    列宁十分重视对群众的政治宣传工作。他认为,政治宣传是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完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需要;政治宣传的主要任务在革命时期是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进行经济宣传和培养民众的共产主义意识;无产阶级政党要依据实际状况灵活采取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宣传。列宁的政治宣传思想对于我国今天的政治宣传建设依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 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专题研究
    朱冠艾, 王仕松
    列宁坚信人民群众是党的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从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活的联系等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他提出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应纯洁党员队伍、注重党员质量;在作风建设上党的舆论宣传应贴近群众,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在制度建设上应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集体领导原则的联动效应。列宁党建思想为当前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有益启示。
  •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钟燕
    地球实为水球。在人类转向海洋大开发,海洋频频陷入生态困境的二十一世纪,受问题驱动的生态批评亟须一种阅读海洋、关注水球环境的新视野。如果说传统的生态批评是“阅读大地”的“绿色批评”,那么关注以海洋为主体的水球环境的生态批评则可称为“阅读水球”的“蓝色批评”。从哲学、生态学和生态文学角度论析蓝色批评中水球有机论这一核心话语,可以洞察新时期生态批评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袁霞
    艾丽丝·门罗的“南安大略哥特”兼具哥特式小说和来自南安大略的加拿大地域文学的特征。它们有的描写了父权制下女性和动物的悲剧命运,作为客体的动物和女性成了男性实现其优越性和统治权的工具;有的则刻画了女性走进荒野,与父权制文化传统相抗衡,实现了自我的旅程。门罗将她的女性角色融入具有哥特式氛围的自然之中,一方面揭示了二元论和父权制对两者的危害,一方面体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怀。
  • 中国当代史研究
  • 中国当代史研究
    卢立菊, 付启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组织的治理是中共改造中国社会的重要环节。1949年南京城市解放后,中共开展了政权接管与社会改造工作,通过取缔、清理原会道门、民间社团,建立和发展新型群众组织等方式将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组织在新的社会体系里,实现了城市社会的高度组织化。新政权在清除原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以原来的底层民众为核心重建了社会基础,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整合与控制。
  • 中国当代史研究
    胡勇军
    20世纪50年代,大量外地农村劳动力流向上海,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到1959年达到顶峰。这些流入的人口,大体分为来沪劳动谋生和投奔亲友两种类型,他们主要来自江苏、安徽和浙江等省,其中以苏北扬州地区为多。大量外来农村劳动力的流进,影响了上海的社会生活秩序,尤其是给粮食供应、社会治安以及政府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对此,上海市政府不得不采取社会动员、遣送劳动力回乡和严格管理探亲人员等措施,以控制农村人口的流入。
  • 历史学研究
  • 历史学研究
    陈杰
    民主与集中并行不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重要特征。在中国革命语境中,民主意味着民众意志的践行,集中意味着党的意志的贯彻。民主与集中的并存在党内关系上表现为集中为主,民主为辅。其中集中是刚性的,居于主导地位;民主则是柔性的,处于辅助地位。二者并存在党群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居于前台,集中处于后台。二者经由相互适应、调整、协调而达到统一,很难分出主次轻重。
  • 历史学研究
    向明
    194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是一个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兼顾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955年召开学部成立大会后,因为和意识形态关系紧密,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所走的道路较为特殊,和中国科学院的隶属关系呈现了阶段性特征。身为院长的郭沫若同时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从筹划到组建学部,他是事实上的掌门人。学部党组力量加强后,郭沫若逐步将领导权转交。当学部划归中宣部领导后,郭沫若的学部主任职务仅是挂名,除了形式上参加学部的重大活动,事实上已经脱离了对学部的领导。
  • 教育学研究
  • 教育学研究
    蒋俊明, 张海玲, 李战军
    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及大学发展逻辑既使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面临着动力不足的弊端,又内在地包含了自我解决动力不足问题的政治能力,其重要抓手是推进高校权力监督体制现代化。权力监督体制现代化蕴含着权力监督周延性、协同性、制度化及可持续性等具体要求。推进高校权力监督体制现代化,是国家主导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性环节,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效应。高校权力监督现代化推进的逻辑路线是重构权力监督主体性,明确监督主体的权力(权利)和责任,完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制度体系。具体实践策略是增强同体监督的异体性特征,纠正异体监督的同体化偏向。
  • 教育学研究
    李洪波, 童祥波, 薛凌云
    大学生网络能力可具体分为网络构建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通过对131家大学生新创企业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网络能力、异质性知识对创业成长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大学生的网络构建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知识获取影响显著;理论知识获取对大学生创业成长有积极影响,而社会知识获取对大学生创业成长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