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 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王予霞
     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伊始,美共领导的左翼女性文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其影响也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产生于两次女权主义浪潮间的低谷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传承作用;其次,它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坚持在性别、族裔和阶级三重关系中探索妇女问题,为新浪潮奠定理论基础;第三,它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女权主义作家,不仅传承了女权主义思想,也为新浪潮储备了人才。
  • 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冯涛, 岳晓英
    来自社会公益组织或个人的无偿资助是推动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安迪·沃霍尔视觉艺术基金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对美国视觉艺术发展和研究的扶持。他们对艺术的资助涉及艺术活动、艺术研究、艺术机构以及艺术家的资助等许多方面,他们专业化、高效率、全方位、多层次的资助体系对美国视觉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美国的艺术资助机制对我国正在发展的艺术资助事业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 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乔世华
    董晨鹏《走向世界的中国与世界主义的赛珍珠——文化动线视角下的赛珍珠现象研究》一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赛珍珠现象的专著,该书以文化动线理论的方法对赛珍珠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判,带来许多令人欣喜的发现;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新问题。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杨匡和
    元代诗序文是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其中蕴含着元人丰富的诗学思想与颇成体系的诗学理论。元人对诗学本源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多方阐述,他们在前人文章论及传统诗论的基础上,标举“诚”“志”“理”“气”“人情”“性情”等诗学本源命题,并探讨其互联关系,渐次由哲学本体推衍至文学本体,最终达成“诗以性情为本”的共识,从而建构起尚自然的“性情之真”与尚伦理的“性情之正”的“双核”诗学本源理论。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杨亮
    元代扈从纪行诗以新奇的眼光透视异域文化,通过对居庸关、李陵台等地理意象的衔接组合,开辟了诗歌描摹对象的新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唐宋之后诗歌的内容和视界,并在情感表达上表现出地域文化的陌生感与内地书写交织的特点。元代的扈从纪行诗使上都成为一个新奇的文学场域,而这一场域促成了元代文学群体的形成。作为元代文坛上一种独特且长期存在的文学现象,对后世的纪行诗创作有着持续的影响。同时,扈从纪行诗是元代文人生活场景的一种真切表达,也有着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 哲学研究
  • 哲学研究
    张永奇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高度重视中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的作用,并提出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重要论断。弄清楚这一论断的内涵,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伦理型文化”独特优势,构筑中国精神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完成现代转型的内在需要。梁漱溟先生基于对“文化即生活”的主张,以解构传统文化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化为路线,深入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短缺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了解他的文化思想对我们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促进“伦理型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契合共生,促进民族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 历史学研究
  • 历史学研究
    周棉, 李新亮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是20世纪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变革。甲午战败之后,白话报刊兴起,至维新运动时期,白话报刊掀起第一次高潮。百日维新的失败使白话报刊的发展陷入低谷。清末新政以后,清政府推行兴学堂、办报馆等措施,推动了白话报刊的发展。其间,以留日学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革命派知识分子和其他人士担任了一些重要报刊的主编和主笔,他们借助白话报刊这一平台,传播革命思想和先进文化,不仅将白话报刊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促进了辛亥革命,也因为自身的白话报刊编撰实践,为此后的五四文学革命做了必要的人才储备和语言文学变革准备。
  • 教育学研究
  • 教育学研究
    陈正
     在这次“跨文化对话”中,韩友耿教授讲述了自己跨学科的学术背景,两次与中国结缘的故事。对于跨文化教育与交流,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可以“真实”进行文化现象重建的研究方法;跨文化教育与交流的主导地位仍然被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暂居,但是每个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对个体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韩友耿教授从德国跨文化教育与交流研究现状讲到跨文化教育与交流中“中国模式”发展,他对“文化”“跨文化交流”的独到见解以及多年来一直推崇的“主位”研究方法和在跨文化交往中“处处留心”的治学态度等,对研究者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 教育学研究
    李国仓
    关于高等教育现代化本质、目的及功能等有关问题的理论认识,影响和决定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践选择,只有将理论认识与实践选择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达致目的的顺利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实践中必须以此为根据选择、组织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但是,理论和实践之间间隔的伴生性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完全按照理论认识的预定轨道平稳前行,它必然在理论认识和实践选择的张力中呈现出波浪形、螺旋状发展态势。
  • 社会学研究
  • 社会学研究
    石宏伟, 孙静
    由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大量农村劳动力富余并向城市流动,继而农民工成为社会转型期间分化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构也出现了代际变化,新生代农民工成为目前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渐趋“家庭化”,大量学龄阶段的农民工子女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也随之产生,并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公平需以制度公平为基础,制度公平为教育公平的首要价值,解决新生代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必须将制度公平贯穿于教育制度始终。
  • 社会学研究
    胡杰容
    预防与控制青少年的违法行为是司法社会工作的关键领域。我国澳门特区建立了少年司法的混合模式,为社工专业的介入提供了空间。澳门特区政府颁行了《违法青少年教育监管制度》,立法授权社工专业人员在少年司法领域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在少年司法程序中,澳门司法社工有权出席调查证据的联合会议和法庭听证,提出质询,对判决发表意见,参加复和会议。澳门司法社工还享有制作社会报告和判前社会报告的职权,并担负执行多项教育监管措施的职责。虽然在跨界合作、自身角色和专业素质方面,澳门少年司法社会工作还存在一些困境,但其制度与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社会学研究
    方曙光
     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武汉、合肥和淮南三市的失独老人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失独老人受到政策排斥、社会排斥和文化排斥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自我隔离和被隔离的状况。为此,政府应制订全国统一的相关政策促进失独老人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向专业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同时积极倡导尊重失独老人的社会氛围,从而降低失独老人的社会隔离程度,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参与社会生活。
  • 经济管理研究
  • 经济管理研究
    李洪波,陆剑斌
    将大学生创业动机因素划分为经济因素刺激、个人发展需求、家庭关系影响和高校创业支持,将创业模式分为生存型和机会型创业,运用因子分析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江苏省6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经济因素、个人发展和高校支持对于两类创业模式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关系对于生存型创业有正向影响,但对机会型创业影响不大。在四类动机因素中,经济因素对创业模式的影响最大,高校创业支持带来的影响较小。
  • 经济管理研究
    董田甜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之所望是政府施政所向,构建民生政府则为民心所向。通过对江苏民生政府治理进行中国化、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能着重解决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政府问题。在政府治理理论体系内综合多维立场,阐明民生与民生政府相关理论,并结合江苏政府民生实践的发展状况对江苏民生治理进行综合评估,通过统计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得相关数据,建立江苏民生政府的治理模型,进一步增强理论的可操作性,同时为改善民生和发展民生的实践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