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政治哲学研究
  • 政治哲学研究
    罗骞
    以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政治评论为标志,马克思早年思想表现出现代性的基本定向,亦即持一种非批判的启蒙主义立场。从“传统”的专制极权走向“现代”的自由民主成为早年马克思的根本实践诉求。由于《莱茵报》时期思想的内在张力,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了思想上的原则性转折,最终走向了对启蒙主义的辩证扬弃。发掘马克思思想的启蒙主义出发点,能够回应将马克思与专制和集权思想联系起来的曲解,当然也应该避免将马克思的思想还原为一种早年的自由主义立场。
  • 政治哲学研究
    焦佩锋
    马克思主义并不拒绝平等,而是拒绝抽象地谈论平等。平等原则是资产阶级登台的宣言,但是,当其成为统治阶级之后,这种宣言变成了假宣言;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资本主义否定性的一面,它不仅从理论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虚伪性,而且以“制度预设-典型示范-扩充推广”的方法推动了平等问题的实践化。然而,马克思的批判性分析表明:真正的平等只有基于现实的生产和交往关系才有可能,我们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本质内涵和世界历史时代的新要求对这种平等观予以认知和巩固。
  • 政治哲学研究
    盖立涛1,2
     社会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总是想建构“善的制度”,即最为理想的社会秩序。自罗尔斯出版了《正义论》之后,人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西方的正义理论。其实,我们中国的思想家也以不同的方式探讨着正义,在中国最早提出正义概念的是荀子。荀子从阐述人之性恶开始,指出人之性恶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的存在,利益冲突导致了社会混乱,所以需要礼义规范,而礼义规范需要以正义为指导原则。荀子还阐述了正义原则、正义制度,并追问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荀子强调了人的社会性,但没有重视人的内在主体性,这是荀子社会正义理论的缺失。
  • 中国当代史研究
  • 中国当代史研究
    张成洁
     胡乔木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当代历史上体制内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他身上兼具知识分子的一般特征和鲜明的体制内特征。对他的体制特征要从“文革”前与“文革”后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对胡乔木一生的评价,则依据他毕生所从事的意识形态工作。胡乔木参与起草的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他1951年所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和主持起草的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既是评判中国革命意识形态的主要依据,也是分析胡乔木一生功过是非的重要文献。
  • 中国当代史研究
    邢恩源
     人民公社是毛泽东提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之一,也是导致“三年灾害”的祸根之一。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坚决支持并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上海和华东地区的人民公社化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3年的“大跃进”彻底失败后,人民公社的弊端暴露无遗,但柯庆施仍然极力维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正确总结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的教训制造了障碍。 关键词: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刘达科
    王寂《辽东行部志》和《鸭江行部志》记述了大量寺庙、僧侣和佛事,对宝严、崇寿、灵岩三寺和辽僧海山、金僧渊唯识、金尼智相的描述尤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叙及炽盛光佛信仰和禅宗渗透、流传辽东的史实,还保存了许多作者考订佛籍真伪和寺院始末盛衰以及即事诗文。其内容使不少当时辽东一带佛教存在和活动的踪迹得以流传后世,为佛教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王永
    《滹南遗老集·文辨》是金代学者评述韩愈散文的重要文献。作者王若虚不仅从文体、文理、文势等方面全方位评述了韩文,还重点就韩文的语言运用方面以 “不惬”“不安”“不当”“不须”“赘”等术语予以指摘。在韩柳之争的问题上,王若虚鲜明地站在了韩愈一边。 关键词: 
  • 社会学研究
  • 社会学研究
    冯敏良
    慈善超市是社会救助的一种创新模式,政府的强势推动使之迅速普及,并兴盛一时。但普通民众对慈善超市运作的知晓程度较低,对公益慈善行动的实际参与不足,导致慈善超市“高调开业、惨淡经营、悄然关闭”。研究表明,只有立足于慈善超市的发展现状,以政策解读为逻辑起点,通过勾勒政策文本中慈善超市的发展蓝图,深入剖析阻碍慈善超市发展的现实阻力,才能寻找到激发慈善超市活力的现实路径。
  • 社会学研究
    刘海健1,2
    “抽象农民工”的总体化思维方式并未从根本上揭示青年农民工处境形成的具体机制。资本(市场)和工人行动(反抗)之间的关系在生产场所、劳动过程中得到清晰展现。青年农民工的社会需求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相关部门应在青年农民工的劳动过程和工作场景中融入柔性管理的精神,从政策层面加强青年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使青年农民工受到更多的尊重,从而进一步融入城市社会。 关键词: 
  • 历史学研究
  • 历史学研究
    张怡歌1, 张先昌2
    隋代后期,在推进政治、经济改革和国防建设的同时,隋政权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把实现深层次的文化发展与融合作为隋政权获得稳固政治统治的基础;把兴办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主要手段。隋代后期的学校教育和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与隋炀帝超越北方文化局限,以融通南北而创造统一文化的历史精神分不开的。
  • 历史学研究
    刘景超1, 刘丽群2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科书以全新的文本形式和政治关怀开启了焕然一新的女性公共空间,它打破了“女子无学”、“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格局,为女性才智的发展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广泛的可能性。然而检视教科书文本却不难发现,在“女德”和“女才”的关系问题上,这一全新的文本形式与传统保持着十分清晰的连续性——它们认同“道德优先于才学”。它们嘲笑传统社会的“女子才学”行为,追求传统女性读本所倡导的道德和实用原则,它们塑造的两类新形象——贤妻良母和国民之母——均是“女德”的新型政治形式。 关键词: 
  • 经济管理研究
  • 经济管理研究
    吴湘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形成都难以规避市场的考验,市场能够起到大浪淘沙的作用。同时,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容替代,它能起到“助推”或“催化”作用。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夜,在此背景下,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无疑要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但如何把握“介入度”,从而保证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这是各经济体在确保经济顺畅发展的同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 经济管理研究
    马国建1, 唐瑞1, 陈健2
     企业以联保、互保形式向银行融资形成担保圈,复杂的担保关系使得担保圈风险一旦爆发就危害大、治理难。从银行信贷风险治理与防范的视角,探讨如何挖掘现有的征信数据,研究担保圈风险识别、风险传染时的切割方法,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规避担保圈风险。
  • 艺术学研究
  • 艺术学研究
    王令中
    改良艺术教育需要从基础理论建设着手。理论脱离实际的学风导致艺术理论的空泛与虚浮。对艺术的客观性质、主观感受和社会基础进行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可以突出艺术研究的三个要点:直面可感的艺术形象,以人为本的价值判断,面对社会影响的辩证分析。我们应该端正学风,立足艺术本体,研究人与社会,总结艺术实践中的道理,使艺术理论教育有效于艺,有益于人,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 艺术学研究
    张凯
    行为水平的情感需求满足是产品的核心,传统民间造物艺术在人与物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的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创造和智慧。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民间造物艺术中蕴藏的“致用”“巧用”“节用”“乐用”等造物思想,对于满足真实合理的行为需求,提升行为的效率和舒适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可以为正确创设欢愉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体验,提供了充满东方智慧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