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 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姚君伟
    2013, 15(5): 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赛珍珠1938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参与和组织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包括发表演讲、成立东西方交流协会、协助《亚洲》杂志编务、创建赛珍珠基金会等,充分体现出她的跨文化对话意识。赛珍珠的社会活动中包含着强烈的对话意识,对其社会活动及其特征的研究是全面把握赛珍珠一生中美文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梁志芳
    2013, 15(5): 5-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是20 世纪中美文化交流史上一位重要而独特的人物,其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后30余年(1950—1987年)间一度受到“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控制,长期被误解、误读,甚至被遗忘和抛弃。改革开放后,赛珍珠作品在中国才逐步“解禁”,对赛珍珠的评价也逐渐趋向客观理性。
  • 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顾钧
    2013, 15(5): 1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汉学家卜德(Derk Bodde)是西方最早研究中国秦代的学者,他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第一个统一者:从李斯的一生研究秦代》填补了西方学者秦代研究的空白;他执笔的《剑桥中国秦汉史》“秦国和秦帝国”一章认为秦帝国虽然时间短暂,但历史意义重大;他将《史记》中和秦代关系最为密切的四个传记翻译成英文并成书出版。
  •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专题研究
  •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专题研究
    [美]杨泽铭1著, 魏旭2译
    2013, 15(5): 17-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全球变暖应对法案》是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典型代表,其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创立了世界上最广泛且最复杂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该法案的碳减排目标设定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碳排放总量、覆盖范围、碳配额抵消与存储机制、报告与履行程序、与其他排放权交易体系对接等问题的制度安排,对应对气候变化法律的构建与完善具有先锋榜样意义,同时也彰显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地方措施的重要作用。
  •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专题研究
    杨泽伟
    2013, 15(5): 2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议题以及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是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背景。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原则和共同参与原则,并应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为立法目标。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应蕴含体现国情、结合省情、移植借鉴、协调统一和平衡利益等特点。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框架主要包括总则、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保障措施和监管责任等五部分。
  •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专题研究
    赖力1, 徐建荣1, 顾芗1, 曹明德2
    2013, 15(5): 28-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是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的实施主体,通过立法来保障和支持地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十分必要。在国家专门性立法空缺的背景下,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立法面临着立法时机、模式选择、利益协调和执行机制等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地方立法者要重点把握经济关系变革性、利益相关者需求、社会实践成熟性、法律效力等级、立法路径、专门性制度、立法起草机制、法律执行机制等要素,以保障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的预期实效。
  •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美]乔尼·亚当森1 著, 张玮玮2 译
    2013, 15(5): 34-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地方”和“正义”等概念是正在勃兴的社会和环境正义运动的基石。与倡导“荒野伦理”的美国主流环保主义者相比,美国印第安裔诗人西蒙·奥提斯更关注位于自然与文化的中间地带的园地,并倡导一种“园地伦理”,展现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自然观。在此基础上,当代生态批评学者对“中间地带”的探讨将有助于人们思考在特定的地方生态、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推动社会与环境正义运动的进程。
  •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美]史蒂芬·吕斯特1, 萨尔玛·莫娜尼2 著, 侯娇婴3译
    2013, 15(5): 42-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电影研究不仅简单局限于直接传递环境意识信息的电影,而且也考量电影的维度。《生态电影理论与实践》关注各种生态电影理论和不同体裁,并结合生态电影研究的历史发展实践,启发我们应当将视线转向该领域内理论创新动力的需求,同时模糊体裁关注中的历史划界。
  • 政治学研究
  • 政治学研究
    唐永泽
    2013, 15(5): 50-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义是指中国人民践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提炼和培育应当注重特质性,兼顾普适性;注重根基性,兼顾引领性;注重现时性,兼顾久远性;注重民族性,兼顾世界性。“共富”“互助”“自强”应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
  • 政治学研究
    贾泽松, 葛恒云
    2013, 15(5): 54-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正义观和空想社会主义正义观的基础上阐发其正义思想的。而资产阶级正义观和空想社会主义正义观又源于西方正义思想传统,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思想也是在批判继承西方正义思想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必须把握西方正义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而明晰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正义观的批判思想,从而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正义思想的内核。与此同时,澄清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几个争议问题可以更好地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正义思想的内涵。
  • 江苏区域经济研究
  • 江苏区域经济研究
    储东涛1, 于本瑞2
    2013, 15(5): 59-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的审议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围绕城镇化问题,指出了我省城镇化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强调要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目前把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三大重点”之一。
  • 江苏区域经济研究
    李宗尧
    2013, 15(5): 66-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江苏省委第十二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新体系”,这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拓展,也是对生态文明体系的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应由五个方面有机组成:生态格局、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应重点加强规划引领、分类考核、政策导向、依法行政和群众参与五个方面的工作。
  • 江苏区域经济研究
    梁曙霞, 祖强
    2013, 15(5): 71-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导致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上升。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政策取向将对我国经济走势和宏观调控带来挑战,同时也会对江苏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带来明显的影响。当前江苏利用外资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弱化,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而必须以质谋变,以延伸产业链、攀升价值链为重点调整和优化江苏利用外资结构,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江苏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创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
  • 社会学研究
  • 社会学研究
    曹艳春, 王建云, 戴建兵
    2013, 15(5): 78-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农民工面临的排斥有劳动排斥、社会网络资源排斥和社会地位排斥等。通过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回报率和受教育程度,提高其社会地位,避免其边缘化。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消除社会排斥需要一定的条件:农民工要被授予获得教育培训的权利,所获得的补助金额要足够满足培训支出,农民工能通过有效的渠道获得教育培训信息,积极申请并利用教育培训。在此基础上,应建立新发展观,重视农民工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培训的福利性和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帮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建立国家补贴机制和分担机制,运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农民工教育培训费用,并形成长效机制;同步推进农民工教育培训与子女教育,以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 社会学研究
    吕吉
    2013, 15(5): 84-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义是教育公平的尺度,它决定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化针对的是由外在于个体的因素所导致的不平等问题。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在义务教育中同时并立。从公正的视角看,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实践往往重视一体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忽视权力转换的“暗箱操作”;重视显在的物质资源配给,忽视潜在的精神排斥;偏于资源配给的数据“信仰”,漠视资源获取、转换的能力机制。为避免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流于形式,相关的责任机构应正视和弥补实践中的“盲点”,面向所有儿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
  • 语言学研究
  • 语言学研究
    王葆华
    2013, 15(5): 88-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词汇语义学(Lexical Semantics)理论考察汉语位移介质动词的论元表达情况,探讨位移介质动词与位移方向动词在论元表达方面的差异,可以揭示汉语部分位移动词在论元表达中表现出的语义因素,并分析出动词家族相似性的基本表现:不同语义类的动词存在着“大异小同”,同一个语义类动词的不同成员存在着“大同小异”。不同动词成员在意义上存在着相互关联,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语义网络。
  • 语言学研究
    岳中奇, 庄艳
    2013, 15(5): 93-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因事题元是动作行为或情状产生的原因,具有[+事件]、[+已然]和[±主体共享]三个特征;标记因事题元的介词往往是“因(为)”、“由(于)”、“为(了)”几个,其功能则存在着标记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的不同,正是这种功能上的差异制约着它们彼此间的相互替换;因事介词短语蕴含句则有直接指称因事与间接指称因事的差别,但二者均是由因事所述事件与其引发的结果事件两个句法表达式合并而转换生成的。
  • 语言学研究
    施建平1, 2
    2013, 15(5): 101-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这等”是近代汉语中在宋代出现的一个代词。从《错斩崔宁》、《忠义水浒全传》到《型世言》及《儿女英雄传》,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等”一词发展衍化的脉络:滥觞于话本的“这等”,仍然保留在文人的书面语中,如《忠义水浒全传》及《儿女英雄传》,但高峰之后,也就辉煌不再,从清末开始,它就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