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专题研究
  •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专题研究
    柯坚
    2013, 15(4):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欧盟是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积极倡导者。在2012年里约+20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欧盟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欧洲议会通过的《关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的欧盟共同立场的决议》体现了欧盟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共同立场,也表明了 欧盟关于可持续发展体制和绿色经济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专题研究
    吕江
    2013, 15(4): 7-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变化法的科学性在于能否将科学悖论纳入其中。在当代,科学悖论已成为一种技术进步与科学创新不可或缺的内在驱动力。无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预设,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之际,气候立法科学性的彰显势必影响到国家在未来气候科学领域以及国际气候政治中的主导权地位。因此,只有将科学悖论理念与制度预设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最终实现气候科学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领域的科学进步。
  •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专题研究
    陈惠珍1, 2
    2013, 15(4): 14-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排放交易体系正成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而目标设定是碳排放交易体系法律框架中的第一个关键要素。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在减排目标与总量设定的立法与实践为考察对象,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总量目标设定分为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两种模式。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在碳减排目标的选择、总量目标设置权限配置与水床效应问题的预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中国当代史研究
  • 中国当代史研究
    李良玉1, 李文2
    2013, 15(4): 24-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年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学术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保障之一。制度化的读书,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对于博士生教育而言,要在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写作锻炼、预答辩、修改定稿五个环节上进行系统训练,使学生得到十个方面的提高。要正确认识中国当代史的知识属性,划清它和意识形态的界限,与现实政治保持距离,与现实社会若即若离,与现实课题亲密接触,不断提高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公信力。要正确理解社会史的学术内涵,科学设计选题,从资料工作开始,扎扎实实地推动中国当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 中国当代史研究
    邢恩源
    2013, 15(4): 3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是最早具体落实毛泽东提出15年赶超英国,提前实现工业发展纲要的地方官员。三年“大跃进”时期,上海在“大炼钢铁”运动中首当其冲。由于全国范围内各级领导对城市工业的管理与发展不很了解,因此特别希望原来具有相当工业基础的上海能够在工业“大跃进”上拿出经验和成果,走通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上海逐渐成为大炼钢铁的典型。
  • 中国当代史研究
    茅坚鑫1, 2
    2013, 15(4): 4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跃进”时期,全国范围内在工业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所谓“技术革命”运动。但是,这场运动是在政治挂帅的旗帜下进行的,弥漫着“大跃进”时期的狂热“左”倾气氛,主要依靠发动下层群众的方式,而忽视了技术发展固有的规律。这场运动不仅未促进技术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危害,因此只是一场科技浮夸。而当时错误的知识分子政策,亦是造成“技术革命”运动南辕北辙的重要原因。
  • 社会学研究
  • 社会学研究
    胡宏伟1, 高敏1, 王剑雄2
    2013, 15(4): 48-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人作为享受社会保障、福利项目的主体人群,对公共服务效率反应更为敏感,研究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可以衡量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益。基于2012年全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健康状况、收入、与子女关系、居住满意度、社会保障水平和到达最近医疗机构需时等变量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需要从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物质保障功能和加强精神保障宣传三方面进行努力。
  • 社会学研究
    栾文敬, 赵英丽
    2013, 15(4): 55-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贫困老年人由于处于不利的生活环境中,其心理健康状况十分堪忧。基于实证调查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贫困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贫困老年人较非贫困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城市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农村贫困老年人;年龄对数、健康状况、家庭收入、与主要赡养人的关系等因素对贫困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对城乡贫困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既有相同的影响因素,也有不同的影响因素。
  • 社会学研究
    李兵水, 赵英丽, 林子琳
    2013, 15(4): 6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健康的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经济支持、精神慰藉、生活照料三个家庭支持方面,与赡养人的关系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与赡养人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态就越好。
  • 哲学研究
  • 哲学研究
    钱兆华, 唐超
    2013, 15(4): 69-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哲学的本质是人们对自然界总体的、抽象的、笼统的解释,这种解释在人类经验范围内不可能得到严格检验;而科学的本质是人们对自然界具体的、精确的、分门别类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在人类的经验范围内得到严格检验。但是在古代,由于实践形式的单一和实践水平的低下,人类获得的经验不系统、不精确、不全面的、不定向,因而在许多情况下无法对科学解释做出严格检验。因此在古代,科学与自然哲学无法明显区分。但实验方法的诞生使人类能够获得系统的、精确的、全面的、定向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对科学解释进行严格检验,因而科学就从自然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这充分表明,适当的科学方法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 哲学研究
    尚党卫
    2013, 15(4): 73-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传统哲学的演进过程就是理性实体化和逻各斯本体化从而也就是理性逻各斯世界的构建过程。尽管理性逻各斯世界观念在规整世界秩序、推动知识进步以及给人类精神以终极关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却与人的真正生命世界发生矛盾,使丰富的生命内涵日益抽象化。马克思初步规定了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和现代西方许多哲学家一样谋求超越理性逻各斯世界观念。借助现象学理论资源,我们能够理解感性逻各斯世界是一个非对象性的、动态历史性的、境域多面性和层次性圆融统一的意义世界,更是一个在不断“移步换景”的过渡综合中,内在结构随之扭动变形,整合既往意义又生发新意义的世界。
  • 哲学研究
    王宵前
    2013, 15(4): 80-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是两个几乎同时的批判费尔巴哈的文本。同样面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这两个文本体现了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不同批判思路。马克思通过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反对费尔巴哈将人作为“类”的“自然存在”观点,施蒂纳则试图以个人的独特性来颠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在稍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继而批判了施蒂纳,完成了对施蒂纳的超越,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 经济管理研究
  • 经济管理研究
    赵喜仓, 刘丹
    2013, 15(4): 85-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与战略新兴产业逐渐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美国商务部近期发布的“聚焦知识产权和美国经济产业”报告引起广泛关注。系统分析美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测度技术和方法对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测度方法体系的建立具有借鉴价值。
  • 经济管理研究
    姚冠新1, 2, 徐静1, 王琳芝1, 3
    2013, 15(4): 90-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新型的城市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加权聚类的算法模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的实例计算,将它们分为3类:上海一类,杭州、宁波、南京、无锡和苏州为一类,其他城市聚为一类,这种划分方法可为区域物流中心的选择及战略定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重要的科学依据。
  • 文学研究
  • 文学研究
    王伟
    2013, 15(4): 9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作为一种符号动物,其意义生产表征着文化的进程;语言是意义的模式与基石,意义在制造、规训及惩罚的机制、过程中不断地增生、积淀、稳固、动摇、失落、冲突。文学话语并非坚固不变的实体,而是回溯性的确认、功能性的存在,是生产意识形态结构与裂隙的场域。现今的意义生产愈加繁复,文学的意义在于社会话语光谱中的区别性承担,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判断历史结构中“好文学”、“称职的文学”与“坏文学”、“不称职的文学”的重要标准。
  • 文学研究
    梁建东
    2013, 15(4): 100-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重写,其实就是要把翻译当成一种呈现文化间性的主动实践,把翻译文本当成一种互文本。从文化间性的角度来观照“翻译重写”在文学和文化各个层面上的表现,其目的是为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流的流变性和杂糅性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 文学研究
    喻世华
    2013, 15(4): 104-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轼一生爱与佛教人士交游,苏轼与佛印之间发生的诸多故事大多为小说家言,但也并非一点根据没有:贬谪黄州期间,苏轼与佛印开始交往;离黄赴汝期间,苏轼路经润州与佛印交往最为密切;元祐时期,苏轼与佛印保持了相当密切的联系。苏轼与佛印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诸多故事,既与野史、戏剧、小说的传播有关,也与两人的性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