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法学研究
  • 法学研究
    卢炯星
    2012, 14(6):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也为宏观调控法的发展提供契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应对我国宏观调控基本法、规划法、产业调节法、财政税收法、金融法给予立法建议。
  • 法学研究
    章剑生
    2012, 14(6): 7-11.
    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属于绝对不公开范围。国家秘密由内容、程序和时空三个要件构成,若政府信息符合此三要件的,应当运用“事后加密权”将其认定为国家秘密,不得公开。与国家秘密相关的“工作秘密”、“内部公开”与“内部资料”,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应当从严解释,不得以此收缩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 法学·碳交易与碳排放法律专题研究
  • 法学·碳交易与碳排放法律专题研究
    王文革
    2012, 14(6): 12-14.
    王文革《关于我国碳税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一文探讨了碳税制度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而设计了碳税制度的具体内容。颜士鹏《欧盟航空碳税之合法性质疑及中国的法律应对》一文对欧盟航空碳税性质进行解读,质疑其合法性,并提出中国应对欧盟航空碳税的法律路径。陈红敏《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看中国的碳税发展前景》一文从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碳减排压力、为参与绿色经济时代世界规则的重新制定积累制度经验、中国税制的绿色化改革的需求以及发展方式转型的需求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开征碳税的必然性,并通过对发达国家碳税发展经验的梳理,对中国未来碳税的开征提出了几点建议。邹敏、张璐《论中国碳税制度的建立》一文提出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开征碳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应加强对碳税开征时间、税率标准与征税对象的确定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的研究,为中国碳税制度的逐步确立与完善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 法学·碳交易与碳排放法律专题研究
    颜士鹏
    2012, 14(6): 15-17.
    王文革《关于我国碳税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一文探讨了碳税制度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而设计了碳税制度的具体内容。颜士鹏《欧盟航空碳税之合法性质疑及中国的法律应对》一文对欧盟航空碳税性质进行解读,质疑其合法性,并提出中国应对欧盟航空碳税的法律路径。陈红敏《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看中国的碳税发展前景》一文从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碳减排压力、为参与绿色经济时代世界规则的重新制定积累制度经验、中国税制的绿色化改革的需求以及发展方式转型的需求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开征碳税的必然性,并通过对发达国家碳税发展经验的梳理,对中国未来碳税的开征提出了几点建议。邹敏、张璐《论中国碳税制度的建立》一文提出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开征碳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应加强对碳税开征时间、税率标准与征税对象的确定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的研究,为中国碳税制度的逐步确立与完善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 法学·碳交易与碳排放法律专题研究
    陈红敏
    2012, 14(6): 18-20.
    王文革《关于我国碳税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一文探讨了碳税制度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而设计了碳税制度的具体内容。颜士鹏《欧盟航空碳税之合法性质疑及中国的法律应对》一文对欧盟航空碳税性质进行解读,质疑其合法性,并提出中国应对欧盟航空碳税的法律路径。陈红敏《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看中国的碳税发展前景》一文从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碳减排压力、为参与绿色经济时代世界规则的重新制定积累制度经验、中国税制的绿色化改革的需求以及发展方式转型的需求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开征碳税的必然性,并通过对发达国家碳税发展经验的梳理,对中国未来碳税的开征提出了几点建议。邹敏、张璐《论中国碳税制度的建立》一文提出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开征碳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应加强对碳税开征时间、税率标准与征税对象的确定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的研究,为中国碳税制度的逐步确立与完善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 法学·碳交易与碳排放法律专题研究
    邹敏、张璐
    2012, 14(6): 21-26.
    王文革《关于我国碳税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一文探讨了碳税制度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而设计了碳税制度的具体内容。颜士鹏《欧盟航空碳税之合法性质疑及中国的法律应对》一文对欧盟航空碳税性质进行解读,质疑其合法性,并提出中国应对欧盟航空碳税的法律路径。陈红敏《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看中国的碳税发展前景》一文从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碳减排压力、为参与绿色经济时代世界规则的重新制定积累制度经验、中国税制的绿色化改革的需求以及发展方式转型的需求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开征碳税的必然性,并通过对发达国家碳税发展经验的梳理,对中国未来碳税的开征提出了几点建议。邹敏、张璐《论中国碳税制度的建立》一文提出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开征碳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应加强对碳税开征时间、税率标准与征税对象的确定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的研究,为中国碳税制度的逐步确立与完善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 赛珍珠专题研究
  • 赛珍珠专题研究
    孙宗广
    2012, 14(6): 27-32.
    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史诗般表现了王龙、王虎、王源等几代中国人的欲望、光荣与梦想,勾画出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的运行轨迹及上升曲线。基于对中国社会的长期观察与了解,赛珍珠在作品中隐含了一个政治文化的视角,借助这一视角,赛珍珠深刻揭示了王龙发迹后蜕化为地主、王虎“革命”后摇身一变为军阀的内在原因,即使对理想人物王源,赛珍珠也真实描述了他摆脱传统羁绊的心理嬗变过程。赛珍珠对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观察与想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更高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带有前瞻性和预言性。赛珍珠的中国书写应该获得“民族寓言”的地位,为我们不断自省和超越提供了一个足资参考的坐标,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 赛珍珠专题研究
    潘亚莉
    2012, 14(6): 33-35.
    2012年6月8日,历史文化名城镇江隆重举行赛珍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暨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朋友。在这次研讨会上,大量赛珍珠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以及新生力量呈现出来,研究思路较以前有很大拓宽,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研究重点从对赛珍珠作品的研究转向多个方面。
  • 哲学研究
  • 哲学研究
    李霞
    2012, 14(6): 36-40.
    “德”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一般文献中主要是一个伦理学范畴。道家所谓“德”虽然也具有伦理学含义,但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道家之“德”深具生命论意蕴,其根本内涵是万物和人从生命终极根源“道”那里获得的生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命内在本质和个性特征,“道”是生命形成的潜在力量和终极根源,“德”则是生命得以形成的现实根据。对“德”的这种理解在道家代表性著作《老子》、《庄子》、《淮南子》中均有充分体现,由此形成了道家别具一格的德论思想传统,并以其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德论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 哲学研究
    沈茹
    2012, 14(6): 41-45.
    只有观念意识上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并还原其本性,人才能把自然界看成是自己的认识对象,人的认识水平特别是自然科学水平才能得到很快的提高。王充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系统的“天人相分”自然观的第一人,他的天人相分思想、“知物由学”的态度以及新“神秘主义”偶会论隐喻虽然没有能在中国开科学精神之先河,但是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 中国当代史研究
  • 中国当代史研究
    王舸, 何志明
    2012, 14(6): 46-5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场“镇压反革命”运动声势浩大地兴起。按照毛泽东的部署,这场运动还进行了大张旗鼓的社会动员。“控诉会”作为发动民众参与“镇反”的一种有效形式,并非“双十指示”之后立即被广泛采用,而是1951年3月后,在毛泽东的亲自推动下,才在全国大规模地推行。与土改中的“诉苦”类似,在控诉会前,基层政权对苦主的遴选、程序的设置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这些都体现出了深刻的权力制作痕迹。因此,发动民众参与“镇反”实质上是促使民众参与基层政治,在这个基础上,国家也顺利地实现了政权更迭后的权威塑造。
  • 中国当代史研究
    夏林
    2012, 14(6): 52-57.
    1950年10月23日,江阴县私立青阳中学校长谢家玉突然被逮捕。政府方面宣布他犯有包庇地主、出卖田地、隐瞒田亩、逃避秋征、开地主会议5项罪名。青阳中学校董会由当地在上海的工商界及文教界人士组成。谢家玉被逮捕后,青阳中学方面即与政府交涉,但最终,谢家玉仍然被判刑。通过对谢家玉的所谓5项罪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政府方面提出的罪名都不成立。这桩错案的产生是由于政府方面有意在土改过程中消灭乡村中原有地方精英的政治影响,可见当时的法制化水平受到那个时代社会革命的总体条件的限制。
  • 经济管理研究
  • 经济管理研究
    谢延浩, 孙剑平
    2012, 14(6): 58-64.
    个体薪酬特征的偏好与组织所提供的薪酬特征之间的匹配程度对薪酬满意产生正向影响。分配规则匹配、薪酬水平匹配、薪酬结构匹配等对薪酬满意各维度影响程度较大,薪酬研究应给予个体差异、个人—组织匹配、分选效应以足够的关注。
  • 经济管理研究
    蔡维灿
    2012, 14(6): 65-69.
    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延伸到企业内部控制领域,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治理问题和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理性选择,应从投资人、经营者、员工、债权人和政府五个维度的内部控制链提出构建方向。
  • 语言学研究
  • 语言学研究
    王晶
    2012, 14(6): 70-73.
     西周涉法铭文虽不多,但因涉及铭文考释、研究方法等问题,目前研究比较薄弱。整理出“讼”、“告”、“罚”、“白”四则法律词语并加以训释,可填补西周涉法铭文的研究空白。
  • 语言学研究
    王爱琴
    2012, 14(6): 74-77.
    在主体间性框架下分析佛经翻译三个主要阶段的译者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的发展变化,指出译者主体、读者接受、权力与赞助人、社会文化需要等因素的交互对话的间性作用才成就了我国翻译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佛经翻译。
  • 语言学研究
    张殿典
    2012, 14(6): 78-80.
    熊崇拜是萨满教文化动物崇拜的代表。比较满语词语中有关熊的词语,可以发现这些词语的同源词蕴含着满族萨满教文化熊崇拜的文化内涵。分析《五体清文鉴》中有关熊的满语词语,发掘熊崇拜文化之特点,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 文学研究
  • 文学研究
    简良如
    2012, 14(6): 81-85.
    刘勰《文心雕龙》所勾勒之文学史,非仅止于文学经验的集合,更是一必然规律的实践,文学史与“文律”是一体发生的。刘勰的态度表现在《通变》篇对文体、文数之常、变原则的讨论中。然而,在文律之外,现实中确实可见众多外于文学的偶然出现,却又作为文学创作背景之因素,特别是因君王好尚与世道盛衰所造成的时代整体境况,更是刘勰回顾文学发展过程时不能不正视的另一类变因。在文章历史中,“时代性”作为变因,其影响并不明确,不具绝对、全面的主导效力;若真有时代对文章必然之影响,唯出现在世况有道的前提下,但一旦有道,亦已因道所具有之恒常性而取消了时代的个别之特性。文律故始终是决定文章历史的最大关键。
  • 文学研究
    张丹
    2012, 14(6): 86-89.
    白蛇传传说的传播最主要得益于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但也不可忽视白蛇传传说的非文学表达及其传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民间美术为例,从白蛇传民间传说到民间美术,再回到民间传说,既是对白蛇传传说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一种拓展与延伸。
  • 文学研究
    黄维娟
    2012, 14(6): 90-92.
    高校博物馆是建设和谐文化校园的重要文化载体,数字博物馆是对实体博物馆职能的虚拟体现,是对实体博物馆职能的拓展和延伸,它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地呈现于网络,并通过网络实现文物信息的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数字博物馆建设包括博物馆网站、馆藏品管理系统、文物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及基于触摸屏的藏品展示系统和多媒体展示影像资料的制作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