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政治学研究
  • 政治学研究
    祝彦
    2012, 14(4): 1-6.
    托派问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及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政治历史问题,由于某些原因,许多人对这一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名词并不熟悉。对中国托派历史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厘清,有利于我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过程中,全面掌握相关人物和事件,了解历史的原貌。
  • 政治学研究
    张殿军
    2012, 14(4): 8-14.
    当今世界,文化外交不仅是争取良好国际舆论,树立国家积极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自觉地把握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和开展文化外交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不仅集中反映在对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和文化外交战略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理论认识方面,更是体现在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外交的实践活动中。灵活、多样的文化外交为优化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政治学研究
    李建国
    2012, 14(4): 14-20.
    纪念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在当下就“南方谈话”的思想内涵、理论创新和重大意义进行全面的梳理,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哲学研究
  • 哲学研究
    胡锐军
    2012, 14(4): 20-23.
    围绕政治主体(实体)、社会规范、政治秩序力这三个政治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机理,儒家构建了其政治秩序的基本样式。这一基本样式的理论内容和构成要素在儒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多有所补益和增减,在秩序构成、运作等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和强调,呈现出了原生形态(先秦样式)、次生形态(两汉样式)、再生形态(宋明样式)和衍生形态(清代样式)等不同的理论和样式形态。但其共性却是一致的,都以大同世界为理想归依,且在基本构成体系上都遵循“己—家—君(国)”为政治秩序实体,以三纲五常为政治秩序规范,以仁政和家长式权威为秩序力。
  • 哲学研究
    刘华初
    2012, 14(4): 24-29.
    杜威通过对经验的改造,将它分为原初经验和反思经验两个阶段,并在反思经验中发现了人的选择行为。选择行为的发现揭示出主体的能动性、理性反思和行动中的倾向性。杜威对选择行为的分析解构了传统哲学对确定性的寻求根源,选择性和偶然性不是要消除的东西,而是生活与经验得到生长以及产生意义的必要前提。杜威认为选择行为导致生活的多样性,而且日常经验中的行为选择性本质上就是个人对于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自由的体现。
  • 哲学研究
    苏小松
    2012, 14(4): 30-35.
     战后西方兴起的现代化理论对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早期现代化理论秉承西方历史中的自由主义传统,强调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并试用于第三世界的发展实践。在现实中碰壁之后,西方现代化理论转向寻求强势国家在稳定政治秩序、调控经济、整合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并结合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国家在现代化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估价,提出了一些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研究富有启发的理论见解。
  • 文学研究
  • 文学研究
    段怀清
    2012, 14(4): 35-40.
    19世纪中后期,从对文言文的选择实验到对区域方言的选择实验,从对南方方言的选择实验到对北方官话的选择实验,从对北方官话的选择实验到对一种基于北方官话基础的时代共同语与共同文(“新白话文”或“传教士白话文”)的选择实验,新教来华传教士倪维思夫妇在释经及宣教布道文的语言实验方面的道路,既彰显出他们夫妇二人在此方面的实践努力,亦昭示出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在此领域的自觉探索、实验路径与实际成效。这种语言实验与语言转型,客观上为“五四”新文学的语言实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 文学研究
    顾钧
    2012, 14(4): 41-44.
    在19世纪30年代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前,美国商人中只有亨德一个人认真地学习过汉语。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教士裨治文和卫三畏陆续编写了三部工具书,标志着美国人的汉语学习已经脱离了最初的筚路蓝缕的阶段,开始走上了一条逐渐成熟和发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