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1年, 1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1-30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政治学研究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中国当代史研究
语言学研究
赛珍珠专题研究
法学研究
经济管理研究
法学研究
经济管理研究
全选
|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Select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马克思主义影响与20世纪30年代左翼
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
陈方竞
2011, 13(6): 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整体上的理论自觉意识是在20世纪30年代表现出来的,这与马克思主义影响直接相关。20世纪30年代较为完整的批评理论首先出现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左翼文学批评家中,突出表现就是建立起整体阐释框架和“历时性”观照方式的“作家论”。左翼文学批评直接带动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批评整体上的发展,具有说服力的是1936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Select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中国左翼知识界的形成及其价值旨归
陈红旗
2011, 13(6): 7-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左翼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发达的现代文学生产方式和左翼文艺团体的勃兴是左翼知识界形成的前提。左翼知识界的形成是中国左翼文学“发生”的根本条件、历史文化语境和动力资源。
政治学研究
Select
政治学研究
国民革命中革命政治文化的裂变及其历史启示
郭智勇
2011, 13(6): 1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族主义是大革命时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主旨所在,从民族主义的视角解读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政治文化裂变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新时期两党政治价值观念的和合与民族情感的增进,推动两党政治文化共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民族主义为纽带,以政治文化为分析路径,谋求两岸关系、两党关系的新发展,或将裨益于未来。
Select
政治学研究
论以人为本的苏区精神
聂国林, 陈世润
2011, 13(6): 16-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区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史上的一座丰碑,蕴涵着以人为本“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依靠人民”的工作路线和“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追求三个维度。考察苏区精神的以人为本之维,对于深刻理解苏区精神的内涵,并在当代更好地将苏区精神发扬光大具有切实意义。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Select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城市建筑,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从现代建筑运动反思建筑与人、环境和历史的关系
陈后亮
2011, 13(6): 19-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笛卡尔普遍数学模式的影响,现代主义建筑偏向于从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崇尚清晰、规范、标准和统一。它忽视了大众个性化的需求,漠视公共环境,并拒绝传统。现代城市在建设规划上只顾追求城市的片面利益,却忽略了真正属于人性的整体需求。它要通过建筑的理性规划来重塑社会生活的乌托邦梦想却带来了普遍的压制。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充分考虑建筑与公众、周边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关系,从而建造出真正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是我们需要从现代建筑的经验教训中反思的问题。
Select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论玛格丽特·爱特伍《羚羊与秧鸡》的
末世地景想象
张雅兰
2011, 13(6): 25-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玛格丽特·爱特伍的小说《羚羊与秧鸡》所创造的末世地景表达了作者对理性科学推至极致的批判态度。从印度裔文化人类学家阿帕度拉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景观说出发,作品中存在着三处地景的象征意义及流动的概念:灾难前充满强烈排外感的基因工程控管的世界,以顶尖的雷吉文·埃森思园区的权力景观为代表;相对于园区的戒备森严、严密监控,“杂市”,一个科技文明的实验处,剩余残渣倾倒处,病毒、罪恶滋生的温床所在,正是绝望景观的写照;灾难后全数灭绝、废墟般一片荒芜的荒原地景,透过先进的基因工程打造出来的科技乌托邦面貌,是否真是人类永无止境追求的日常生活景观。
中国当代史研究
Select
中国当代史研究
新中国华侨参政议政问题探讨
张赛群
2011, 13(6): 32-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政府承袭民国时期华侨参政的传统,尊重和保障华侨的参政议政权。但与此同时,新中国华侨参政议政权的维护和实现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近年来,华侨可以“列席”各级政协会议,这是对华侨参政制度的有益探索。
Select
中国当代史研究
新中国建立前后苏北行政区的救灾与生产
茅坚鑫
2011, 13(6): 37-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建立前后(1949—1952年),苏北行政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连续几年,民众生活极其困难。在中央政府和华东局的领导下,苏北行政区党政领导机关和各级领导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生产救灾,取得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良好成绩。
语言学研究
Select
语言学研究
“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
相关概念辨析
——译者行为研究(其七)
周领顺
2011, 13(6): 42-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译者行为研究是对译者借翻译活动参与社会的社会化过程(角色化)的研究,译者的角色化之于译文上的表现需要通过构建评价模式加以描写和解释,而“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具体化的产物。该评价模式与译者行为的研究和评价涉及一些概念,廓清其中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如“求真”、“忠实”和“求真务实”、“忠实”和“忠实度(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忠实”、“忠诚”和“原文”、“原意”等,纠正传统认识上的一些偏颇,有益于该评价模式的不断完善。
Select
语言学研究
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及物性选择与意识形态建构
——《沁园春·长沙》的译本分析
孙志祥, 卢炜, 孙楠
2011, 13(6): 50-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沁园春·长沙》及其三个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意识形态为视角,采用CDA的分析方法,结合SPSS17.0软件,从及物性系统选择角度进行分析,译本在过程类型、相同类型中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选择存在差异,表明及物性系统的不同选择是译者建构意识形态的方式。
Select
语言学研究
基于评价理论的人际意义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中Elizabeth的话语分析为例
赵霞, 陈丽
2011, 13(6): 54-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价理论是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补充和拓展。用评价系统中的态度系统对《傲慢与偏见》中Elizabeth的话语进行分析,可揭示小说通过人物对话表达态度以及实现人际意义的方法。
赛珍珠专题研究
Select
赛珍珠专题研究
历史考察·中西比较·他者智慧
——论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研究的对话性
姚君伟
2011, 13(6): 58-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赛珍珠在创作中国题材小说的同时,长期阅读西方小说,同时博览中国作品,特别是小说,最后走上了研究、宣传和翻译中国小说的道路,发表多篇中国小说论,包括诺奖受奖演说《中国小说》。她的研究跨越中西文化,将中国小说置于中国文化语境之中进行历史考察,同时带有自然而强烈的比较意识和对话性,并倡导、也体现出一个跨文化对话者所应具备的他者智慧。研究赛珍珠所做的中国小说研究的特征以及其中存在的局限,对于当下的赛珍珠研究、中西小说比较以及跨文化对话的深入展开,对于国际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启示作用。
Select
赛珍珠专题研究
从《大地》、《母亲》看赛珍珠中国
题材小说中的“现实感”
周俐玲
2011, 13(6): 64-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赛珍珠“中国叙述”的真实性和文学性与她敏锐而深切的“现实感”密不可分。这种“现实感”与赛珍珠早期在中国比较独特的生活经历有着内在的情感和精神联系,同时亦与她破除一切自我禁忌的以“生存—生活”为中心的现实哲学浑然一体。而她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发自生命本体的超越种族、国家与文化的悲悯意识,为她突入到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提供了超越时代主流意识和思想的个人精神信念。而在理性与抒情之间的适当平衡,不仅成为她的中国叙述的方法支点,亦成为她的中国题材小说在叙述方式上的一种鲜明的个人风格。
Select
赛珍珠专题研究
赛珍珠的异族婚恋观及其
在《同胞》中的实践
周思源
2011, 13(6): 68-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赛珍珠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着她企盼中西文化交融的美好愿望,对异族婚恋的理解与支持即是赛珍珠对此的一大主张。小说《同胞》涵盖了多对情侣的婚恋故事,既有美国小伙与中国女子的异族婚恋,也有受到西方教育的留学生与传统的中国女子的“异族”婚恋。赛珍珠在这部中后期小说中反映出了渐趋成熟的异族婚恋观。
法学研究
Select
法学研究
论行政指导的可复议性
王太高
2011, 13(6): 72-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并未涉及行政指导行为是否具有可复议性,但由于行政诉讼制度将行政指导行为明确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尤其是不适当地强调行政指导行为的非强制性以及行政复议制度与行政诉讼制度的衔接,行政指导行为一直被排斥在行政复议的大门之外。从严格依法行政的角度看,将行政指导行为纳入行政救济范围不仅具有现实必要性,而且与我国行政复议制度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依托行政救济机制,国家可对行政指导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与合理性审查,并可实现包括信赖利益和期待利益在内的相对人的权益保护。
Select
法学研究
信访投诉纳入行政复议范围的法理论纲
程洁
2011, 13(6): 77-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政机关的信访处理行为应当纳入行政复议的范围,因为信访是否可以纳入行政复议的范畴,根本上取决于信访本身的属性及其与复议和诉讼的关系。具体而言,信访作为监督和(特殊)救济机制,是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机关的信访处理获得是针对信访投诉所做的具体行政行为,符合行政复议的受案条件。此外,从信访、复议和诉讼的关系来看,信访既不应是超越于法律监督和救济制度之上的机制,也不应当是独立于法律监督和救济之外的机制,它只能是在法律范畴内、能够与既有法律监督和救济机制相衔接的机制。
Select
法学研究
学位评定和授予的行政程序控制
柳文彬, 张传
2011, 13(6): 81-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位评定和授予事关学生的重要权益,其合法性备受关注,对其进行程序控制是一种有效手段。学位评定和授予程序是一种行政程序,其设定和实施应当遵循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优位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行政公开和行政参与是程序的重要构成要素。决定的作出和告知、听取陈述和申辩以及实施听证则是程序的关键步骤。
Select
法学研究
健讼与惧讼:清代州县司法的一个悖论解释
赵晓耕, 沈玮玮
2011, 13(6): 85-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州县自理案件为视角来讨论清代诉讼文化是一个很好的进路。通过考察清代州县自理案件的参与者(诉讼两方、作为诉讼帮助人的讼师和司法官员)的诉讼心态和策略选择,可以发现州县自理案件参与者的心态和行为存在一种“健讼”和“惧讼”的悖论式决策博弈过程,这是构成清代健讼风气乃至司法文化的关键。
Select
法学研究
论贸易保护主义法律措施的新发展
顾燕, 冷正珍
2011, 13(6): 90-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法律措施不仅包括传统的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还包括贸易救济措施之滥用与绿色、蓝色壁垒、投资措施等。这些措施具有名义上的正当性、形式上的合法性等特征,它们发端于贸易理论之创新,助长于多边贸易体制之脆弱,根源于全球经济发展之失衡,其正当性虽存争议,但其危害却不容置疑。为了消除新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法律措施之危害,应从加强WTO谈判、完善WTO规则、善用WTO机制、完备国内立法等方面努力。
经济管理研究
Select
经济管理研究
论当前中国政府治理理论的层次结构
刘爱莲, 李莹
2011, 13(6): 94-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政府治理理论包括元理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元理论为中国政府治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为现阶段中国政府治理指明了方向;应用理论是中国政府治理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法学研究
Select
法学研究
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
朱珠, 张欣
2011, 13(6): 97-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真正实现集约化、智能化、统一化的智慧旅游管理,必须构建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并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智慧旅游管理平台,以安全的平台、互联互通的应用功能为游客、涉旅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标准化的信息服务。
经济管理研究
Select
经济管理研究
江苏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业务经济效益研究
马国建, 陆钻, 张冬华
2011, 13(6): 101-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苏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建立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运用系统动态学方法,模拟江苏再担保业务经济效益演化趋势,发现代偿率是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能实现江苏再担保业的长远发展。
Select
经济管理研究
金融危机视域下关于西方消费主义的理性思考
王志国
2011, 13(6): 105-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政府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失当以及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但反思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就会发现,消费主义早就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注下了必然的因子,且对金融危机的深入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构科学消费观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种有效举措,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又能避免消费主义的缺陷。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