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哲学研究
  • 哲学研究
    胡发贵
    2010, 12(3): 1-05.
    中国文化以伦理型而著称,而古代中国伦理有一种显著的低调取向:反对张扬,崇尚内敛谦虚,视谦、让、忍为美德,以谦逊、屈躬、克制为理想人格。由此也形成了重温良、尚敦厚、贵内秀的人生哲学,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也因此别具风韵。
  • 哲学研究
    张竹云, 邵维国
    2010, 12(3): 6-09.
    道德规范可普遍化是指它可适用于境况、条件、范围相同的各种个案事实。道德规范可普遍化隶属于价值判断可普遍化。代表越多人群利益的道德规范,其可普遍化范围越广。任何道德规范都有例外。要正确适用道德规范,就必须把握住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排除其例外情况。
  • 哲学研究
    张云飞
    2010, 12(3): 10-15.
    哲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哲学凭借概念展开推理,在它的叙述过程中,实例和说明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学侧重于重现过去的历史事件,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它的叙述中占有本质重要的地位。由于哲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差异,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总是相互攻讦,哲学家认为历史学过于重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而忽视理性,历史学家认为哲学把自己的发明和先天的虚构放在了历史当中。但是他们都不否认哲学与历史学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二者融合的观点。克罗齐主张哲学与历史学的融合,但认为历史哲学不能成立,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历史哲学不仅可能而且具有内在的结构。
  • 政治学研究
  • 政治学研究
    齐英艳
    2010, 12(3): 16-20.
    邓小平历来重视社会管理工作,他不仅注重从宏观上研究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而且对于微观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也十分关注,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和创新,提出了集体领导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方法等具体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
  • 政治学研究
    曲云进
    2010, 12(3): 21-24.
    现行党章虽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好的一部章程,但一些条文仍存在缺陷:上级党组织可以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负责人的规定实际上阻碍了党内民主的发展;对党的基层委员会可否设立常务委员会未作规定;未把按期交纳党费明确作为党员的义务;关于派出代表机关、党小组、特定组织等的条文欠缺或表述不够严谨。为强化党章的科学性、规范性,提升党章的权威性,需要对有关条文加以修改与完善。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狄宝心
    2010, 12(3): 25-28.
    对宋诗的批评,元氏从"风雅正体"着眼;严氏从"别材别趣"着眼。关于纠正江西派"资书以为诗"弊端的措施,元氏主张开阔视野,写真景,咏真情;严氏主张学习盛唐诗歌,重在"兴趣"。在宗唐方面,元氏不分时段,继承面广,侧重于表达的内容,对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多选中、晚唐诗也予肯定,对韩愈诗推奖甚力;严氏划分时段,独推盛唐,侧重于内容的表达,对王安石诗选、韩愈诗作极为不满。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邹春秀
    2010, 12(3): 29-34.
    施宜生在宋朝官职卑微,参加农民起义被捕。后逃入金,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曾使宋贺正旦,涉嫌泄露金人南侵意图。施宜生使宋泄密一事在南宋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对施宜生其人其事的记载,宋代史料和文人笔记有一定出入,后者有明显的虚构成分。从这些虚构的情节中,可看出南宋文人士大夫对施宜生品格的歧议,折射出"施宜生事件"在南宋社会激起的道德反应。
  • 中国当代史研究
  • 中国当代史研究
    汤兆云
    2010, 12(3): 35-40.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粮食和副食品严重短缺而直接导致了全国性、普遍性的大饥荒,加之国家对城镇地区实行较为倾斜的社会政策,这些对农村人口的生育、死亡及发展都产生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饥荒使人口结婚率下降;大饥荒使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下降;大饥荒使人口总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中期以后。
  • 裴伟
    2010, 12(3): 40-40.
  • 中国当代史研究
  • 中国当代史研究
    周艳敏
    2010, 12(3): 41-48.
    1961年5月,江苏省盐城地区农村青年董加耕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自愿回乡务农。1962年8月8日的《新华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此后,董加耕被中共江苏省委领导发现,并经由各级组织的培养、宣传而被树立为全国青年的先进典型。截至"文革"前,董加耕的事迹有一个被发现、宣传的过程,媒体在宣传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考察董加耕及其事迹被发现、宣传的过程,可以发现这一过程在国家形势的需要、领导机关的培养方式、董加耕的个人思想品质三方面留下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 语言学研究
  • 语言学研究
    李开
    2010, 12(3): 49-54.
    古代语文学和语言学都有解释功能,语学著成名书,解释入于名学,名学为概念、逻辑之学。名书《尔雅》和古代传注,都有名理可言;作为一种知识考古,又都有自己的解释背景和思想。诸子本哲学,但到处可见语言解释和修辞隐喻。
  • 语言学研究
    刘冬青 曹炜
    2010, 12(3): 55-59.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6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既有个案的考察,也有专书的讨论,还有专著中专章专节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成果中注意吸收计量统计等新方法以及三个平面、认知语言学等新理论,从而使研讨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总体而言,研究方法相对单一,不少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深度。
  • 文学研究
  • 文学研究
    梁爱民
    2010, 12(3): 60-65.
    当"救亡"主题转变为"启蒙"的文化策略,小说在晚清被作为改良民智的渠道,承担起开化民智的重任,而被利用的小说却在客观上提高了地位,刷新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观念;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尤其是西方小说的译介,拓宽了对小说文体的认识,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得到更明确的认可;以报刊、出版业为载体,以稿酬制度为推动,小说在通俗化和平民化的道路上,实现了其商品化,中国小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而主体的这种自觉意识成为中国传统小说观念迈向现代化的直接力量。
  • 文学研究
    周衡
    2010, 12(3): 66-69.
    县居诗和郡斋诗是姚合诗歌创作最具特色的诗歌,它们展现了姚合人生和诗歌历程的发展轨迹。通过姚合人生阶段的这两个点,我们可以发现其文化心理和诗歌艺术一直是处在调整和蜕变中。在这个过程中,姚合的吏隐心理从矛盾逐渐走向融合,从而使其吏治观从无奈选择走向自觉实践,也导致其武功体开始从清僻向清雅内化。
  • 文学研究
    张小钢, 刘爱真
    2010, 12(3): 70-73.
    霍桑对普遍的原罪与救赎的独到诠释是源于超越新教伦理的泛基督精神。因而以污点主人公、写情、社会救赎为特点的《红字》所表现的艺术真实具有轰动效应,是推动新教自身改革及美国文艺复兴的重要武器。
  • 文学研究
    叶拉美
    2010, 12(3): 74-78.
    《拧紧螺丝钉》是英美文学史上一部"迷人"的小说,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解读出这部复调小说悬念迭出的原因在于:主次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且具有内在的未完成性;小说中的人物在进行对话时,听者和说者由于"概念视野"的不同,对话语的意义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女主人公在次文本中的回忆性独白使故事本身产生了时空对话,干扰了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稳定性看法。
  • 经济管理研究
  • 经济管理研究
    储东涛
    2010, 12(3): 79-85.
    长三角地区目前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科教文卫最发达因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长三角地区之所以经济发达,固然在于城市经济活力充沛,但同时得力于县域经济实力雄厚。改革开放30年来,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通过强烈的"极化效应"支撑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锻铸了宝贵经验,对全国产生了重大的"扩散效应"。然而,当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第二个30年之后,当我国进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后危机时代",长三角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审时度势,厉行变革,锐意创新,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 经济管理研究
    孙亚南
    2010, 12(3): 86-92.
    中小企业所有者漠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对中小企业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在有限条件下,应该有重点地确定几个主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中小企业的投资人(股东)需要转变心理状态,在利益分配上避免与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站在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