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名家论坛
  • 名家论坛
    宇文所安, 程相占
    2010, 12(2): 1-08.
    中国文论的“传统性”指它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特征,“现代性”则指它所隐含的现代文论因子及其与西方文论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古代文论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反思和清理。一种普遍的误解是以为西方文论都是大部头的体系性著作,对“西方”的理解也过于狭隘。“中西比较”这样的研究方式几乎是不成立的,因为它将原本庞大、复杂的文化发展过程大大简化、割裂,抽取出一些所谓的特征来进行比较;如果一定要比较,至少要在中、西、南亚3个传统之间进行。历史在变化,不可能“回到”古代文论,只能不断地学习它、使用它。学术研究的要义是把问题搞清楚,不能把纯粹的学术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或文化问题。
  • 哲学研究
  • 哲学研究
    陈 林, 冯 玲
    2010, 12(2): 9-14.
    爱尔维修以利益为核心探讨人的问题,提出利益是道德的原则、是人发展的动力。马克思认为,利益需要驱使人们去劳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由此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邓小平提出人人都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离开个人的集体利益纯粹是空谈,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是硬道理”。唯物主义利益观的三次飞跃促成了发展观的三次提升。三位思想家的利益理论是唯物主义利益观发展历程中的三座丰碑。
  • 哲学研究
    田智忠
    2010, 12(2): 15-19.
    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提出,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在逻辑上与其多次强调“至善是心之本体”构成了矛盾。实际上,“无善无恶心之体”与儒家传统所讨论的“已发未发”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阳明对“心体”的理解和对心、性、气的理解与朱子“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有着较大的不同,但也有相等同的一面,它凸显了心体与天理的一贯。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是和“至善”、“良知”、“天理流行”紧紧相关的,联系的中介即“未发之中”,而“无善无恶心之体”与“有善有恶意之动”则为一体之两面。
  • 县政改革研究
  • 县政改革研究
    苑丰 刘武芳
    2010, 12(2): 20-25.
    20世纪中国县政权力架构的演变是具体历史情境下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演绎,又因其自身权力的“两面性”表现出了相对于整体国家制度构建的独特的演变进路。在20世纪前半个世纪县级权力结构关系重点表现在“官治”与“自治”的不同结合方式上。在20世纪后半个世纪则突出表现在党与政、国家与社会的不同结合方式上,其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构成县级层面党与政结合方式的政治生态。
  • 县政改革研究
    申恒胜, 王玲
    2010, 12(2): 26-30.
    无论是在统治能力极为薄弱的传统国家还是渗透能力极强的现代国家,国家都不能完全有效地渗入到以县为基点的乡村社会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县域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不同。在每一特定的时空场域,国家都在县域社会遭受不同的境遇,并深刻影响了国家与地方的行为和选择。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周惠泉
    2010, 12(2): 31-42.
    金朝是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古老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人从兴兵反辽到挥师入汴,从崛起于北方一隅到占据人文荟萃的中原地区,灭辽克宋仅仅用了12年时间。就其发展速度之快、征战效率之高而言,在肃慎族系内部和外部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个中奥妙,是一个尚待深长思之的未解之谜。金代文化,在中华各民族文化和各区域文化相激相融、互动互补中,给北雄南秀、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因子,增加了新的活力,大大地提升和丰富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张芙蓉
    2010, 12(2): 43-46.
    刘祁的《归潜志》保存了极为丰富的金朝文学的史料,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主要体现在: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金末文坛各种创作思想与审美取向;十分翔实地记载了对金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各种时代背景性因素;保存了许多有关作家家世、传记、创作和评论的资料;录存了大量的诗、词、文作品;为考订金朝文学史料的真伪、正误提供了不少重要的材料;流露出作者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观点以及对各种文学现象的审美判断。由于有关金人诗歌活动的史料流传稀少,《归潜志》尤其显得珍贵,它对今人认识、了解和研究金朝文学具有非常显著的学术意义。
  • 新诗探索
  • 新诗探索
    周渡, 周仲器
    2010, 12(2): 47-54.
    “新诗”宜改称现代“白话诗”,它应该与文言诗一起改革与发展,以解除白话诗创作的危机,求得中华诗歌的伟大复兴。它不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不能提倡“诗的散文关”,而要加强音乐性,批评诗的散文化、自由化,讲究诗美,讲究形式美,倡导新格律诗,与散文严格划清界限。为此,它必须首先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汲取古典诗词、民歌的营养,其次才是吸收、借鉴外国优秀诗歌的某些长处,并做到为我所用。
  • 新诗探索
    李长空
    2010, 12(2): 55-59.
    格律体新诗虽然诞生已有近百年了,却依然难以登堂入室。主流诗界或嘲其形式主义,或讽其弃今复古,或讥其民歌打油,或鄙其诗意直白……格律体新诗要改变四面楚歌的局面,就再也不能单纯、片面地强调形式,其形式必须蕴含于深广的题材内容之中,形式的创造、把握必须与题材内容取得艺术上的高度统一,其形式美也才能进入佳境,而诗人们心灵的广度、密度、浓度、力度和高度,诗人的思想和意志,也才能够依附于形式美中,如冬日阳光般直达读者心灵。
  • 法学研究
  • 法学研究
    张先昌 田坤
    2010, 12(2): 60-65.
    现代司法理念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理念总是强调裁判权在刑事司法正义中的独立性,强调法官在刑事司法正义输出中的绝对地位和作用,弱化或者忽视检察官的地位与作用。但从检察制度的历史发展、检察官在刑事司法体制中的角色以及中国现实的检察制度等方面考察,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的检察权和法院的裁判权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刑事司法正义是法官和检察官司法共治的结果。
  • 文学研究
  • 文学研究
    明瑶华, 杨恩乾
    2010, 12(2): 66-69.
    通过代理人签订合同是一种普遍的商业行为,在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签订的包含有仲裁条款的合同中,当事人对代理行为的效力产生争议时,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如何认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单纯用代理理论去认定通过代理的仲裁条款的效力会得出违背仲裁制度的结论。从仲裁条款独立性的基本价值理念分析代理关系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可以对该问题有一个合理的解答,不同类型越权代理行为中的仲裁条款对被代理人及相对人应当有不同的效力。
  • 语言学研究
  • 语言学研究
    周领顺
    2010, 12(2): 70-76.
    “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评价模式的两个端点间是辩证的关系,“求真”制约“务实”,但“务实”又高于“求真”。“求真”是译者的本能行为,“务实”是译者服务的目的所在。该评价模式用于评价译者的行为能基本上做到描写的客观性和解释的合理性。
  • 语言学研究
    张璘 葛睿
    2010, 12(2): 77-80.
    “异化”和“陌生化”两个概念有类似之处,但“异化”绝不等同于“陌生化”。“陌生化”作为“文学性”的表征之一,应当成为文学翻译的目标。“异化”翻译可能让译文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就此认为“异化”翻译就一定能够产生“陌生化”的效果,更不能认为译文产生的“陌生化”效果就是原文的“陌生化”手法造成的。
  • 语言学研究
    陈欣
    2010, 12(2): 81-84.
    “真实性”既是交际语言测试区别于传统测试的主要指征,也是语言测试反映目标使用域中语言使用行为的根本保证。真实性具有无法迁移的特性,照搬真实生活情境将使得语言测试的效度下降,而以“一致性”为核心的真实性评价标准使测试任务扣情境的选择摆脱了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的束缚,最终得以将测试结果推广到其他情境之中,从而揭示出“真实性”的本质。
  • 经济管理研究
  • 经济管理研究
    祖明
    2010, 12(2): 85-88.
    竞争优势是指一种优于一般竞争对手的竞争地位。竞争优势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二要素说、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二要素说是指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三要素说是指供应、需求和规模经济,四要素说是指效率、品质、客户响应和创新。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主要受到产业环境的特点、企业的维持能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竞争优势是不断变化的,一时拥有的竞争优势是可能丧失的,关键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 经济管理研究
    杜越, 孙加燕
    2010, 12(2): 89-92.
    反补贴争端是当前中关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各种补贴政策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给予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有禁止性补贴之嫌,各种税收减免和国有企业补贴政策具有可诉性,不可诉补贴的使用不充分且存在不当之处。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完善我国补贴制度,调整现行补贴政策,完善补贴立法;借鉴发达国家实施补贴的方式与经验;充分利用WTO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