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过刊目录

  • 全选
    |
    名家论坛
  • 名家论坛
    童 星
    2009, 11(6): 1-07.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社会整体论、社会批判论和社会发展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应从社会整体的视角考察其中的各个子系统乃至每个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论以人的尺度即人道主义为标准,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异化理论为框架,以实践即改造现存世界的学说为其结晶。马克思不仅坚持社会整体论和社会批判论,而且还坚信,社会是在不断进化和发展着的,并以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探索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及其实现途径。正确理解并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推动社会变革和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 哲学研究
  • 哲学研究
    王露璐, 朱 亮
    2009, 11(6): 8-11.
    中西契约思想在其生成和发展中显现出丰富的伦理蕴涵。契约伦理是市场经济活动中交易行为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它所蕴含和倡导的自由、平等、诚信、正义等基本伦理诉求,对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并形成良序社会具有显见的现实价值。
  • 哲学研究
    周珊珊
    2009, 11(6): 12-14.
    传统伦理学是关于善与恶价值判断的理论,因而它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环境伦理不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意识,更强调人对于自身及所处的生态环境和整个自然界的道德关怀,重视原本作为客体的自然的权利与价值。当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恰恰蕴涵了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
  • 法学研究
  • 法学研究
    冯 涛
    2009, 11(6): 15-18.
    商标法原则是商标法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应当在商标法的修订文本中予以明确。商标法原则是指商标法的根本理念,确立商标法原则的目的在于弥补具体规则之不足。商标法原则包括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两者构成原则体系。目前有关商标法原则的研究存在方法和内容两方面的缺陷。我们回顾、反思商标法原则的研究与立法现状,依据相关法律原则和商标战略政策,提出7项基本原则和若干具体原则,可以弥补商标法理论和商标法体系的缺陷。
  • 法学研究
    牛玉兵
    2009, 11(6): 19-22.
    恶意商标异议的认定应综合考虑行为人主观上不正当行使异议权的恶意心态、客观上缺乏法律或事实正当依据的商标异议行为以及异议行为给商标注册申请人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后果等方面。规制恶意商标异议的法律对策,一方面要增强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更应注意现有制度的完善。应完善商标异议的理由和异议人的资格制度,创设商标异议快速审查程序,增加被异议人的程序选择权利,同时建立针对恶意商标异议的惩罚性赔偿机制,通过制度的完善遏制恶意商标异议的发生。
  • 法学研究
    尚清锋
    2009, 11(6): 23-26.
    商标权质押是我国权利质押担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立法针对商标权质押的规定存在着制度设计的个性化缺失、制度内容的模糊以及配套制度不足等问题,致使商标权质押未得到广泛接受,其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完善我国商标权质押制度,一方面应该在立足于商标权质押的个性基础上扩充其法律渊源,明确其客体范围及设置程序;另一方面应该健全质押登记、价值评估、市场交易等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以促进商标权质押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
  •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田玉琪
    2009, 11(6): 27-31.
    金词用调从词调产生时代来看主要分3类:唐五代词调、北宋词调和本朝新调。用唐五代词调与北宋相比更加集中于流行词调,题材上极少写恋情,境界较为开阔壮大。用北宋词调则深受柳永、苏轼影响。用柳永词调,多赋道情,格调清快明丽;受苏轼用调影响,题材多写隐逸,风格豪放。本朝新调主要为道教词人创制,使用范围比较狭窄。我们从中可略窥词曲之嬗变,亦可见出词体发展之必然衰落趋势。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刘达科
    2009, 11(6): 32-40.
    佛教在辽、金都有较充分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辽朝佛教侧重于法事活动,较受统治者重视,以华严宗、密宗为主流;而金朝佛教则以禅宗为最活跃、最有影响的派别,虽佛门与皇权的关系微妙,但佛学发展水平略高。两朝佛禅浸润士林,许多文人习染佛禅。各族文人亲近山水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与佛禅的影响有密切关系。辽、金300余年间出现了不少出入佛禅并对此有精深造诣的文人。他们对佛禅的态度可大致分为奉佛行禅者、佛内而儒外者、以佛禅为消遣和享乐者、以较为科学的精神研习佛学并从中汲取思想和创作养分者、排抑佛禅者5类。后期文坛领袖李纯甫、赵秉文与佛禅的纠葛一明一暗,典型地反映了本时期文人沾溉佛禅的趋向。出入佛禅的文人受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往往对各种学说杂采并蓄。两朝文人亲佛染禅的史例中还透露出一些关于禅宗发展史实方面颇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佛学禅法在文人圈内广泛流播是其向文学深层渗透的前提。
  • 历史学研究
  • 历史学研究
    周志初
    2009, 11(6): 41-44.
    近代以前,中日两国的土地制度有较大的差异。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对近代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不能因此得出中国的土地制度明显落后于日本的结论。甲午战争前,中国的农业产值是日本的9.4倍,但实际土地税规模仅为日本的1.3倍。按土地税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看,日本的土地税明显重于中国。从这个角度看,日本政府在通过土地税改革集中农业剩余推动近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成效,而清政府则相形见绌。日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于中国,是农民承受较重赋税的重要条件,而中国的农民除土地税外还承受具有人头税性质的盐税的负担,因此可以说,中国农民承受的赋税也较重。
  •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
    钱荣贵
    2009, 11(6): 45-49.
    一般认为,编辑活动产生于文籍出现之后。在文籍出现之前,自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编辑活动,但存在着最为原始的“编”之行为和“编”之思维。在结绳时代,绳索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编法不同(如绳之大小、结之多少),传播的信息则不同。这种“实物之编”已体现出一种原始的编辑传播思想,即通过一定的媒介(绳索)和媒介制作手段(编法)来记录和传播信息,这一点在本质上是与后世“文籍之编”的编辑思想相一致的。由此,可以说“结绳记事”是一种最为原始、最为质朴的“编辑活动”,“编”之行为、“编”之思维,先于文字而存在,正是先民的这种“结绳”活动和“结绳”思维,才孕育了后世“文籍之编”的编辑思想和编辑实践。
  • 历史学研究
  • 历史学研究
    沈星怡
    2009, 11(6): 50-52.
    沈括所撰《梦溪笔谈》除了科学技术的内容外,人文方面的记述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尤其是艺文类有关文学、语言学科的载录,史料甚为丰富,既可补北宋之前文学史、语言学史之阙,也可与正史和其他笔记等文献相互发明。沈括有关文学、语言学的观点不无鞭辟入里、洞见幽明之处,但武断、偏颇之失亦在所难免。笔记类作品的著述样式又决定了《梦溪笔谈》重在“谈噱”、率意为之的特点。
  • 文学研究
  • 文学研究
    李正春
    2009, 11(6): 53-56.
    组诗的标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早期组诗“名有实无”, “题”与“意”脱离。从屈原始,“因意命题”制题法出现,组诗制题的方式出现了转折性突破。汉代组诗标题形态处在过渡状态之中,既有传统命题方式,也有新的探求。到了六朝,组诗的标题形态逐渐规范、定型,“母题”与“子题”关系已形成固定格局,为唐代组诗标题的定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文学研究
    梁瑜霞
    2009, 11(6): 57-60.
    从戏剧结构上看,《牡丹亭》属于复线结构。主线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围绕主线展开的戏剧冲突,表达了作者对“情欲”和“礼教”关系的倾向性。副线描写南宋王朝的抗金斗争,在家国矛盾中,作者在以杜宝这个身份特殊的人物,将主线和副线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的同时,也赋予杜宝这个人物形象以复杂性和矛盾性:他既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执行者,又是作者理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派官吏形象;同时,杜宝身上还隐约渗透了作者的自我形象。
  • 文学研究
    姜德成, 仪爱松
    2009, 11(6): 61-64.
    威廉·福克纳的幽默艺术实现了南方社会问题最严重的一面与小说叙事形式最轻薄的一面的有机结合。这种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实验和创新增加了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在地理上与主题上有限的世界里难以企及的宽度和广度,体现着他作为文学大师的睿智和对于小说社会功能的理性思辨。
  • 语言学研究
  • 语言学研究
    陈 红, 包通法
    2009, 11(6): 65-67.
    任何翻译都是译者所处历史环境价值观及翻译受众所遵循的美学思想范式的体现。我们以佛经中译为研究对象,按后汉至南北朝为前期、南北朝至隋朝为中期、隋以后为后期的时段,从原文文体的虚化至调和、翻译受众的一元至三元、翻译目的从存在到弘扬这3个方面,考察中国佛经翻译美学的渊源及其从偏“文”、偏“质”到“文质兼重”翻译方法的历史嬗变。
  • 语言学研究
    李加军
    2009, 11(6): 68-70.
    由于两种文化系统的差异性,跨文化传播的受众与源语受众在接受质量和接受层面上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解读。译员作为跨文化传播和解读的中介,需要分析文化的不同层面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以帮助国外受众在接受质量上尽量实现等值解读,在接受层面上能够尽量超越信息层面。
  • 语言学研究
    徐 健
    2009, 11(6): 71-73.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不仅局限于词汇层,也常出现在语法层。我们从语气隐喻理论出发,结合收集到的广告语料进行应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作为言语功能复合体,语气隐喻在广告中能起到礼貌性、商讨性、模糊性、联想性以及语篇衔接的语用功能,反映了广告主通过与受众建立人际关系并对其进行操纵最终实现自身商业目的的努力。
  • 管理学研究
  • 管理学研究
    李战军
    2009, 11(6): 74-77.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贯坚持的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了“德”的本质属性,确立了“德”的先导地位,体现了“德”的时代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重要发展时期,应该深刻理解这一重要原则的科学内涵,全面贯彻党在新时期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加强干部“德”的培养,严格干部“德”的考核,完善干部“德”的监督,努力提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 管理学研究
    蒋伟亮
    2009, 11(6): 78-80.
    随着现代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都普遍意识到:检察机关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虽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力范畴,但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任务面前,两者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进行有机衔接,以发挥权力的共同治理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检察机关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的相互衔接,积极构建比较完善的衔接机制,从而形成一套规范有序、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执法体系和社会治理结构。
  • 经济学研究
  • 经济学研究
    丁 钢
    2009, 11(6): 81-84.
    文化资源是具有文化特征和人类进步活动痕迹的,具有人文和传统价值的资源。本体性、历史性、效用性是其特征。进入现实文化生活和文化生产之中,文化资源就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但在生产中不能被以经济资本所显现出的消耗方式消耗掉。地方经济建设要注重传统文化资源的承载能力,增强文化资源的成本意识与效益意识,保持其原生态,彰显其先进性,自觉积淀,实现文化资源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
  • 经济学研究
    陈海宁
    2009, 11(6): 85-88.
    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伴随着文化产品生产技术的革新与制度的变迁而不断发生演化。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义符合熊彼特关于创新产品内涵的界定。从文化创意产品的经济特性、生命周期以及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创意产品升级的历史轨迹可以探寻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化机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从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注重教育的文化引导功能,扩大文化内需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 经济学研究
    陈银飞, 茅 宁
    2009, 11(6): 89-92.
    在伦理决策中人们具有有限道德,包括沽名钓誉、内隐偏见、内群体互惠、漠视未来以及利益冲突。“应该自我”与“想要自我”在决策的预想、行动与评价这3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不同,行动阶段道德意识的衰退与评价阶段的认知扭曲是有限道德产生的原因。有限道德的纠正需要决策者认识到多重自我的存在,在预想阶段倾听“想要自我”的声音;在行动阶段提升“应该自我”的影响,降低“想要自我”的作用;在评价阶段克服认知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