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09年, 1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5-30
名家论坛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政治学研究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词汇语义学论坛
语言学研究
全选
|
名家论坛
Select
名家论坛
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劳》与《巫言》所引起的反思
王德威
2009, 11(3): 1-10.
可视化
收藏
莫言的《生死疲劳》与朱天文的《巫言》在2008年“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终审时对决。《生死疲劳》从人畜六道轮回的观点,写半个世纪中共政权下的农村变化;《巫言》则由一位深情却孤意的女性娓娓诉说生活与创作经验。决选的结果由《生死疲劳》胜出,《巫言》的成就其实可以等量齐观。若以1949年标志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至2008年适为一甲子的结束,60年来的中文小说精彩纷呈,以朱天文和莫言各自所占的位置为探索的起点,可以探讨他们各自所承袭的写作渊源和所延伸的谱系,并且进一步借着这两位作家的创作,反思当代中文小说的来龙去脉。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Select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五四运动90周年学术综述
赵入坤
2009, 11(3): 11-23.
可视化
收藏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90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大致分为4个时期:起步时期(1949年以前)、发展时期(建国初的十七年)、繁荣时期(文革结束至90年代中期)和拓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期间,学界就五四运动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学术成果丰富,而且学术争鸣之热烈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课题中所少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五四运动研究从单纯的政治运动、文化运动的视角转向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考察,开辟了五四运动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研究的深入。
Select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关于五四运动研究的三个问题——从国共两党纪念五四运动谈起
董德福
2009, 11(3): 24-28.
可视化
收藏
90年来,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一些问题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例如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五四诠释模式问题、五四价值的时代性问题等。五四运动是多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不是共产党或国民党或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所单独发动和领导的。五四诠释中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话语系统之间应打破霸权之争,实现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式的多元的五四话语系统。研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研究者那里,五四运动具有非常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五四研究和五四价值被赋予了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正当的,但应给予必要的限制,其底线是不能有悖于历史真实。
Select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探寻五四的传统渊源——余英时的五四观及文化重建论
史云波
2009, 11(3): 29-33.
可视化
收藏
余英时在相对承认“外缘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内在理路”的分析框架,揭示五四文化运动的传统渊源,实现了五四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余英时反对以西方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中国不需要文艺复兴,启蒙之说在中国也是无根的。他一方面肯定五四的价值,一方面对五四的缺点给予无情的批判,主张继承五四,超越五四,在对中西文化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潜心研究,以退而结网的精神重建中国文化。
政治学研究
Select
政治学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张国宏
2009, 11(3): 34-40.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由理论前提、国情基础、文化基因、实践源泉、思想主线、逻辑主题、价值取向、实现主体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诸要素构成,它们互为条件、协同作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基本规律,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Select
政治学研究
增强中国意识形态感召力的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张华
2009, 11(3): 41-49.
可视化
收藏
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增强其感召力。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边缘化”危机,迫切需要从现实出发,发展其学术性、人民性、渗透性、包容性,以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提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Select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
杨镰
2009, 11(3): 47-51.
可视化
收藏
元代文学具有中国文学史上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群体。元代文学的特色之一,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家使用母语以外的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形成双语文学现象。元代双语文学现象与双语文学家的出现,是社会和谐因素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从元代开始,来自北庭而在江苏落地生根的双语文学家族,如定居如皋的不花帖木儿家族(冒氏)、定居溧阳的楔氏等。蒙古别不花家族的不花帖木儿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一定成就,高昌回鹘的锲氏文学家族先后出现了侯玉立、俟逊等诗文作家,为古代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元代文学和地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课题。
Select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元遗山诗系年考辨十则
狄宝心
2009, 11(3): 52-55.
可视化
收藏
元遗山金亡后所作20余首诗的具体写作时间,李光廷《广元遗山年谱》和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纂》或未编年,或编年有误。笔者于从事《元遗山诗集编年校注》的工作中,根据新发见的史料及研读文本所得,对上述两谱中相关内容的阙误作了清理、辨析、补充和订正,并提出新的看法。
Select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金代士人的遭遇与元好问的悲剧意识
贾秀云
2009, 11(3): 56-61.
可视化
收藏
元好问的前半生生活在金末士人群体比较活跃的时期,金亡前他已处在士人群体的中心位置。蒙古族军队的入侵给金代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士人群体也难逃厄运,大量的士人在战争中死亡。元好问侥幸存活,但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他,亲友的离去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伤痛,而他超人的精神境界决定了他的痛苦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他要把整个士人群体的悲剧展示给世人。在他的《中州集》作家小传、碑记铭文、诗歌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强烈的悲剧意识,同时也可以看到他内心的孤寂和痛苦。
词汇语义学论坛
Select
词汇语义学论坛
《经律异相》的校理与异文语料价值
董志翘 赵家栋 张春雷
2009, 11(3): 62-68.
可视化
收藏
成书于南朝梁代的最早的佛教类书《经律异相》,其收录的佛经故事性强,语言也较为通俗,较全面地反映东汉至梁代丰富的语言事实,是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之一。运用各种文献材料对《经律异相》进行校理,汇集其异文类语料,考察分析异文材料的语言价值,是中古汉语语料建设和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Select
词汇语义学论坛
论词义的两种形态——对20世纪汉语词义学领域一些理论分歧的新审视
曹炜
2009, 11(3): 69-74.
可视化
收藏
词义具有两种形态:客观形态与主观形态,两者存在着巨大差异。所谓词的科学意义与通俗意义,究其实质,是词义主观形态的两种表现形式。而词义的深化,实际上是只发生在词义主观形态的一种现象,用来表述词义的发展演变——词义客观形态的演变则欠妥。词义的定义,着眼的应该是词义的客观形态,而不该是词义的主观形态。词义的分析也应如此。
Select
词汇语义学论坛
论词汇在语言中的中心地位——兼论从信息学的角度看自然语言的词汇的优越性
武占坤
2009, 11(3): 75-78.
可视化
收藏
词汇在语言中居中心地位,是语言基础的基础。语音是依附于词汇的,是以词音的物质形式表现存在的。语法是词的语法形态变化和词的构句组合规则的抽象概括的总和。没有词汇,就没有语法规则。如果没有词汇,语音、语法都会失去所依附的主体,成为空洞的概念。
语言学研究
Select
语言学研究
语用能力评估中的构念效度探究
姜占好
2009, 11(3): 79-83.
可视化
收藏
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体现在其对语用知识的掌握和实施中,该知识包括话语者语用体系的内容和对语用体系知识的适当应用。对语用能力的测试需要我们建立语用能力评估的构念效度,具体包括逻辑分析、编制试卷以及从内容、方法两个层面来确立构念效度这3个步骤。如何把关于语用能力测试构念效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Select
语言学研究
对互动广告中的性别身份建构的统计分析
景秀辉 庄晓敏
2009, 11(3): 84-88.
可视化
收藏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篇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我们从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出发,以男女两组英语互动式性别广告为语料进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男性广告在“祈使语气”、“消费者充当的主语一限定成分”、“消费者充当的动作者一物质过程”的构形分布上均明显高于女性广告;而女性广告在“消费者充当的感觉者一心理过程”的构形分布上明显高于男性广告。这些构形分布的显著性差异说明,这类语篇建构的不同性别的身份是不同的,即建构不同的性别身份。
Select
语言学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的特征及作用的辩证论析
张婧
2009, 11(3): 89-92.
可视化
收藏
克拉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给语言教学带来一派生机,也引起不少争论。区分“习得”与“学得”,并研究它们的特征和作用是有意义的。“习得”与“学得”的关系是自然语境与教学语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外因与内因、归纳与演绎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习二语,需要“习得”与“学得”的二元视角并将两者相互整合,以求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