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8年, 1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1-10
专题企划: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
大学治理
高等教育国际化
“双一流”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
教师发展
综述
全选
|
专题企划: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研究
Select
专题企划: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研究
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变迁的历史考察
刘宝存, 张继桥
2018, 12(6): 1-1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8.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涵盖出国留学教育、来华留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汉语国际推广、外国专家与外籍教师引进等实践领域。作为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组成部分,以上领域的政策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呈现出不同的变迁路径,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并逐步走向完善,有效地推动了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尚存在着诸多短板,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应更加注重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与系统性。
Select
专题企划: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研究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研究主题嬗变
张忠华, 叶雨涵
2018, 12(6): 14-2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8.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制度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的四十年。为了满足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德育理论研究在各个时期都有明确的主题与之相适应,四十年来德育研究主题的嬗变大体上遵循科学化研究现代化研究人性化研究生活化研究的逻辑。每个研究主题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我国德育理论多元发展的特征。全面梳理、考察分析与反思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于丰富发展德育理论、改善德育实践和今后加强德育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发意义。
职业教育
Select
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的特质与提升策略
肖凤翔, 肖艳婷, 于晨
2018, 12(6): 22-28.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520.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主体所表现出的化解阻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形成是高等职业教育治理走出实践困境、由无序状态转向有序状态的过程,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治理有序状态的特点即高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的特质包括:相关利益主体互动实践的治理行为以共同价值为中心,其治理效力的发挥有赖于治理体系要素的系统化,即治理场域的形成以及文化因素的引入。应对治理困境,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其基本策略包括: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制定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规范;基于产业发展需求,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整合资源,统筹城乡,建立城乡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提升治理“软实力”,塑造治理文化。
Select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的现实背景、合法性危机及化解路径
韩喜梅, 潘海生, 王世斌
2018, 12(6): 29-3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8.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三方教育评估在实现教育“管办评”分离、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功能。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应然举措,是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在实践推进中常常因合法性不足而陷入合法性危机之中,如职能转变受限、制度供给不足,使其面临行政合法性危机;法律法规缺失、法治监管缺位,使其陷入法律合法性危机;评估人员短缺、评估能力不足,使其遭遇专业合法性危机;评估思想封闭、评估独立性孱弱,使其面临社会合法性危机。为化解危机,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的顺利推进,我国需要加快职能转变、强化制度供给,为第三方评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立法建设、规范法治管理,为第三方评估发展提供法律保护;加快队伍建设、提升能力水平,为第三方评估发展提供专业支撑;更新评估理念、提升独立品格,为第三方评估发展提供社会认同。
大学治理
Select
大学治理
从公司治理到大学治理的理念移植与遮蔽误用
蔡连玉, 吴文婷
2018, 12(6): 37-4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8.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善大学治理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大学治理渊源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旨在解决权力分置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以激励约束机制为基础,通过多元共治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诉求。大学组织与公司企业具有共同性,大学管理移植公司治理理念,应纵向构建完善的委托代理关系,设置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横向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共治。大学组织的独特性在于其学术本性、强公共性,以及人才培养、科研产出的长效性与外部性,因此,在理念移植过程中我们需要克服行政权力主导对学术本位的遮蔽、简单共治忽视复杂利益诉求和短期量化考核损害大学真正绩效等问题,以实现大学之善治。
Select
大学治理
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 模式、困境与整合改进
田贤鹏
2018, 12(6): 44-5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9.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三角协调模型”的理论框架,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可归纳为行政干预、市场调节和学术自治三种不同模式。实践运行中,这三种模式常常是复杂交织、密切联系的矛盾综合体,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局限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日趋完善、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特征,但由于行政干预过度、市场调节失灵和学术自治缺位导致诸多共生性问题始终伴随其中。解决此类问题,需以整合思维重构政府、市场和高校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中的关系生态,优化改进各方主体职责权限,动态调整技术手段和决策依据的指标体系,继而使得各方主体都能够基于自身的不同利益诉求参与到调整的过程之中。
高等教育国际化
Select
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校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权力边界与行动准则
王夫寿, 胡仁东
2018, 12(6): 51-5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8.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二级学院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共存的组织,其内部存在多个治理主体。从样本考察、权力依赖、资源配置和组织惯性四个维度分析,党政联席会议作为重要事项的决策机构在制度设计和实践导向上居于“权威”地位。在二级学院权力场域内,实现党政联席会议与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力,应廓清党政联席会议权力边界,并围绕党政联席会议权力行使建立学术本位、协同共治、尊崇法治和效率至上的行动准则,更好地保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行不悖、相互支撑。
“双一流”建设
Select
“双一流”建设
亚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特点及启示——以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为例
王宝玺, 于晴
2018, 12(6): 57-6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8.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是我国的理想和追求,一流大学建设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又要借鉴国际经验。文章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作为筛选亚洲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选取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为例,从历史的视角研究亚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特点。文章通过研究发现,亚洲的一流大学与政府之间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政府直接对大学进行设置、管理与重点拨款;大学强化办学理念,服务于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大学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一流师资从事教学和研究;大学实施“重点研究领域”发展战略,进行一流学科建设。鉴于此,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应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明确大学办学定位、加强环境营造和平台搭建工作、建设一流的学科。
Select
“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学科专业评价创新研究
杨频萍, 汪霞
2018, 12(6): 65-7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8.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我国学科专业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问责和分配资源,学科分割过细但在评估时却不能照顾到学科的特殊性,结果性指标多、过程性指标少。21世纪以来,国际上学科专业评价正在发生三个转变:目的由问责转向服务,方式由单一转向多维,指标由重科研转向重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和专业评价应该一体化,重心下移至课程,回归学生本位、强化过程性指标,发挥形成性功能,助推高校学科专业文化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
Select
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型大学分类体系的探讨与构建
付八军
2018, 12(6): 74-8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8.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学界针对创业型大学主要有三种分类体系:一是基于创业型大学理论鼻祖的案例高校分成“革新式”与“引领式”,或称为非线性模式与线性模式,或称为欧洲模式与美国模式;二是基于中国现有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定位分成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学术创业、专业创业、创业教育、企业经营五种模式;三是基于科学能力与创业能力将研究型大学分成创业Ⅰ型、创业Ⅱ型、一般研究型、学术研究型四类。为了消除人们将创业型大学定位为创收性大学、商业化大学的思维惯性,又体现转型为创业型大学的主体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中国实际,文章基于现有创业型大学分类体系研究的合理因素,将创业型大学分为教学服务类与学术应用类两类,每类又分成营利型与公益型两种。
Select
创新创业教育
基层工作角色实践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优化研究
李滋阳, 李国昊, 王海军
2018, 12(6): 82-89.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8.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践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提升大学生创业素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基于基层工作角色实践对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提升作用,文章借鉴基层工作角色实践过程的阶段划分理念对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对大学生创业者主体角色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匹配的三层次创业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优化路径进行探索,并厘清大学生创业者主体角色特点演变的内在逻辑,构建出基层工作角色实践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优化概念模型,最终形成“3+3”教育思路,即基于“角色认知角色实践角色构建”三阶段的“引导式计划式主体式”三层次创业教育新思路。
教师发展
Select
教师发展
大学教师的组织发展
林杰
2018, 12(6): 90-9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8.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发展是大学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大学教师的组织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学者率先提出,并由个别大学付诸实践。大学教师组织发展的定义指向个体层面与团体层面,前者是通过教师对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的适应来提高教师个人工作绩效,后者是通过教师参与管理与领导力的提升来提高大学组织的效能。大学教师的组织发展源于大学管理的复杂性和大学教师社会化的需求。对大学教师赋权是组织发展的前提;将教师的组织发展纳入大学战略规划是其实现的保证。大学教师的组织发展有利于组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最早通过系统项目的实施对大学教师的组织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尝试。
Select
教师发展
大学教师教学资本效能研究——基于大学生优势项目的调查
许国动
2018, 12(6): 98-10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8.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教师教学资本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动力源泉,是衡量教师教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学界对教师教学资本效能的关注尚处于学业成就层面,但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影响愈显重要。文章基于优势理论,通过探索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大学教师教学资本的效能结构由执行、关系建立、影响和战略思考四个因子构成;其中,教师教学资本的效能给学生发展带来的更多的是提升执行水平方面的影响,而在战略思考方面的效果较差。文章通过进一步对样本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大学教师教学资本在性别、生源地、年级、求学经历、学校数与地域数、求学期间担任班干部年数、成长家庭环境以及学科等方面体现出了效能结构因子的差异性。
Select
教师发展
“双一流”建设下高校教师职称改革的困境与突破——基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视角
马国顺, 甘真玮
2018, 12(6): 107-11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8.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一流”建设为高校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强大的外部动力,而作为高校发展的内在驱动,高校教师职称改革尚不能与“双一流”的要求相匹配。本研究结合“双一流”建设的特点,从教学提升、业绩评价、人才发展三个方面分析高校教师职称改革面临的困境。鉴于高校教师职称改革的特点,本研究引入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从“场域资本惯习”的研究视角,对职称改革困境形成的原因作行为分析和制度分析,指出“迎合外部评价的惯习”“单一资本依赖和符号权力失衡”是职称改革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据此,本研究提出通过重构教学价值、优化任职条件、完善同行评议、推动制度改革等手段探索实现高校教师职称改革的突破。
综述
Select
综述
院校研究之研究:国内研究进展、热点与前沿
李孝更
2018, 12(6): 115-12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1108.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研究范式,院校研究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2002—2017年中国知网收录的357篇有关院校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发现院校研究在我国已成为常态化的问题、院校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院校研究机构在不断拓展、研究成果展示渠道增多、研究问题聚焦发生转变、本土化研究取得初步进展。院校研究虽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其本土化有待加强、接受资助水平不高、实证研究较少、研究范式有待进一步规范、跨机构合作研究有待深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