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8年, 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10
院校研究
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双一流建设
高等工程教育
高等教育法治化
探索争鸣
教师发展
学生管理
全选
|
院校研究
Select
院校研究
中国院校研究规范发展的路径
刘献君
2018, 12(1): 1-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院校研究起源于对美国院校研究的研究,在借鉴美国多年院校研究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之上,从事院校研究的中国学者深切体会到院校研究“中国化”的必要性。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使得中国的院校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可以说中国的院校研究已经由最初的初步形成而逐步走向规范发展。在这样的转变下,中国院校研究必须处理好四对关系:服务领导决策与服务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数据分析与质性研究的关系;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关系;机构的行政性与研究的专业化的关系。
Select
院校研究
高校管理事务的专业性与院校研究的制度化
王建华
2018, 12(1): 7-12.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高等教育系统规模的不断增大,其复杂性也不断增加,高校管理事务的专业化水平对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无论是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还是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要以院校内部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为基础。而要实现院校内部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必须依托制度化的院校研究。唯有通过制度化的院校研究才能将管理科学的最新成果与高等教育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遵循高等教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大学治道变革的具体路径,以最终实现高校的善治和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Select
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部制改革的思考
关少化, 李悦, 李庆丰
2018, 12(1): 13-19.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为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设立学部。地方高水平大学学部制改革的必要性在于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能力亟待提高、学科建设与发展急需进一步优化与促进,通过学科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的发展。地方高水平大学学部制改革的设计应遵循目的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整合与流动性原则和保障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地方高水平大学要理解学部制的本质、把握学部制改革的关键点;要摸清学科现有情况、明确学部制改革思路;要密切关注实施过程、做好全程动态跟踪研究。
Select
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中国博士后制度演进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突破——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视角
牛风蕊, 张紫薇
2018, 12(1): 20-2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85年建立至今,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发展了三十余年,形成了独特的制度体系。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看,博士后制度变迁呈现出多重的特征,但总体上发展缓慢,创新不足。受初始路径选择的影响、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以及配套制度存量不足的限制,博士后制度在发展中出现了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尤其是制度延续的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导致了博士后制度的失效。为打破制度的路径封闭,我国应当从制度的顶层设计、体系创新及配套改革三个方面实现路径突破。
双一流建设
Select
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 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反思
陆小兵, 王文军, 钱小龙
2018, 12(1): 27-3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往的三十年里,国际化理论和实践都历经起步期和井喷期,两者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国际化水平还较低,研究及实践还存在不少弊端,还远未契合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当下“双一流”建设的需求,同我国大国地位不相符。回顾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和不足,通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动因、路径、人才培养等理论层面及国内外大学校级合作、学科建设、外语教学改革、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政策执行及国际化实践效益等实践层面所存在问题进行必要的反思,文章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双一流”建设。
Select
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大学精神引领“双一流”建设
章维慧, 殷学东
2018, 12(1): 35-4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2.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的大学精神造就不同的大学,而一流大学精神是一流大学的根基。一流的大学精神是以探究智识、造福人类为目的精神,是独立思考、捍卫真理、无私无畏、纯粹专注的精神。这一精神既是激进的、又是保守的;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一流的大学精神涵育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学术,唯有如此方可建成“双一流”。生成这一精神需树立以大学师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养成师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开阔师生的眼界并提高师生的境界。
高等工程教育
Select
高等工程教育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精神
王宝玺
2018, 12(1): 41-4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精神是工程活动共同体运用特定的工程科学和技术,遵照必要的程序、设计文件、规范,在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等一系列创造人造自然的过程中,将工程本身、工程与人、工程与社会、工程与自然对象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特质,包括有意识的工程思维、意志和情感活动,以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工程精神具有普遍性、实践性、动态发展性、主导性、综合性、群体性等基本特征。工程精神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满起来的,它的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文章分析了认识论层次的主体精神、功利精神和科学精神,功能性层次的创造精神,社会关系层次的伦理精神和团队精神,以及价值观层次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Select
高等工程教育
《华盛顿协议》毕业生素质规定及其对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
齐书宇, 李国香
2018, 12(1): 48-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反观我国地方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投入为导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教育技术基础落后,教学策略亟须变革;实践教育体系不完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以结果评估为主,输入输出动态评价系统不对接等问题突出。地方高校迫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践行面向未来的OBE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立足区域经济与工程学科特点,增强服务功能实施分类发展规划;引入市场力量与工程团体,完善实践教育体系构建校企实践平台;优化工程人才动态评价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前瞻性工程师。
Select
高等工程教育
理念与现实: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后的发展趋向探析
陈涛, 邵云飞
2018, 12(1): 54-6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5.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迈上了新台阶,但这只是达到了国际认证的“底线”。在后续发展中,我国应把握好《华盛顿协议》的三大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业成果为导向、持续的质量提升,并以此为参照反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实中的跨学科缺失、国际化反差和大众化“陷阱”等问题,从而实现“理念”与“现实”对接: 构建跨学科培养机制,突出实践性就业能力;消弭国际化深层差异,重建等效性认证路径;转向大众化内涵建设,构筑制度性质量文化。
高等教育法治化
Select
高等教育法治化
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处罚的权利救济与程序正义——基于对“C9联盟”高校相关制度的考察
秦汉
2018, 12(1): 61-6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科研界的储备力量,研究生群体的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广泛关注,但救济渠道较为缺失。对研究生学术不端处罚进行救济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行政法、教育部规章、高校自制学术规范,但对救济的具体措施总体缺位。当前在实践中,采取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的维权救济方式成功率低、采用量小,使学生更愿意通过法律以外的途径进行救济,包括校内求助与校外求助。通过法律与实践的经验分析,“C9联盟”各高校在研究生救济方面普遍存在程序正义的保障力度参差不齐、制度调整对象的差异性区分不足、与我国科技法律的谦抑性要求尚有差距等问题,需要由此进行针对性改革。
Select
高等教育法治化
论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的理念意蕴
陈亮, 李莹
2018, 12(1): 68-7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术不端行为问责是内生于学术本质中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学术“教化善”手段。除了具备完善的内容体系外,正义理性且科学合理的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的理念意蕴价值追求已成为现代大学学术问责的内在旨意。科学规范气质、权责一致与善治治理是其理论导向;人本向善转向的灵魂召唤、正义能量释放的“安全阀”与互动交往的共生生态是其价值目标;比例原则与责任自觉是其遵循的原则。唯有以明确的理论导向、价值目标以及应有原则为理念意蕴的学术不端行为问责,才能为推动学术治理走向规范化、秩序化发展起到价值指引性作用。
探索争鸣
Select
探索争鸣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教授治学之前提、内容与任务
吴振利
2018, 12(1): 77-8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之教授治学要想切实深入和形神兼备,还任重道远。教授治学的前提是明确教授治学的逻辑与边界、完善校内外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框架以及推选出具备治学意愿和能力的教授;主要内容包括非常学术事件、重要学术事务和日常学术生活;主要任务是倡导规范与示范引领、传播解释与收集争议、指出问题与提交议案、议政资政与评议投票、确立事件与举证质证、据实裁决与惩治腐败。
Select
探索争鸣
中国大学治理的“三元文化”冲突论纲
李枭鹰, 唐德海
2018, 12(1): 84-9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大学自清末孕生以来,大学治理一直纠缠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超越、集权与分权、计划与市场、借鉴与创新等“二元文化”的冲突中“摸着石头过河”。事实上,中国大学治理还伴随着一系列“三元文化”的冲突,恰切地理解和平衡这些文化冲突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治理结构不可回避的行为抉择,也是中国大学治理从理性走向自觉、从规范迈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教师发展
Select
教师发展
北美大学教师发展工作者的胜任力模型研究
林杰, 魏红
2018, 12(1): 92-98.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胜任力模型既是将表现平平者与优异者进行区分的概念模型,也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进行专业人员招聘、评价、晋升的重要依据。合理的胜任力模型也能够促进员工的专业认同和职业发展。美国和加拿大是开展大学教师发展专门活动的先发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加两国学者提出有关大学教师发展工作者的胜任力模型,以确定从业者所需的品质与能力。90年代之后,大学教师发展工作环境与条件的变化对大学教师发展工作者的能力建设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加拿大学者按不同职业生涯阶段提出大学教师发展工作者三层次胜任力模型具有较高的普适性与可操作性。
Select
教师发展
美国欠发达地区公立研究型大学教师的“离”与“留”——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
刘爱生
2018, 12(1): 99-10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2.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欠发达地区高校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文章通过分析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教师离职与学校挽留情况发现:较低的薪酬和不友好的外部环境是教师离职的主要原因;学校主要的挽留手段是加薪、改善科研条件和出台个性化的留人举措。这些手段挽留了大部分拟离职的教师,但一些教师基于对州政府政策的不满或其他原因最终仍然辞职,并于2015—2016学年达到历史的最高点。美国高校挽留教师的经验,对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生管理
Select
学生管理
从毕业生“母校认同度”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
许祥云, 胡林燕
2018, 12(1): 107-114.
https://doi.org/doi: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科毕业生的母校认同度直接反映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文章通过对本科毕业生母校认同度的实证研究发现,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度总体偏低,且认同度不取决于毕业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上的收获,而取决于其母校的“管理服务”、“环境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其中“管理服务”是最重要的因素;毕业生在校期间的“任职经历”显著影响其对母校的认同。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文章从高校人才培养环境的优化、管理模式和育人方式的调整、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价值观和学习观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Select
学生管理
高校来华留学生支持服务满意度调查与思考——基于上海高校的数据
丁笑炯
2018, 12(1): 115-12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104.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在教学之外提供的各种支持服务,是决定留学生整体留学感受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上海高校留学生的调查表明,我国在提供支持服务方面,不仅质量亟待提升,而且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服务范围较为狭窄,与国际上主要留学生接收国相比相差甚远。要实现把我国打造成亚洲最大留学生目的地国家的目标,我们必须在改进教学质量的同时,以“全景”的视角,完善从留学生入学前的信息提供到毕业前的就业咨询在内的“一条龙”式的支持政策与措施。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