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网刊维护  |  留言  |  联系我们  |  返回杂志社  |  English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Email Alert
   
 

常用链接

 
· PDF阅读器福昕下载
· 江苏大学
· 外文期刊参考文献查询
· 中国知网
· 万方医学网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 28卷 05期
刊出日期:2018-09-30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检验医学
经验技术交流
综述
   
基础医学
369 卞慧琴1, 谷雨1,2, 陈瑾楠1, 王倩1, 吕耀娟1, 郑其平1, 谷俊侠1
URI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对顺铂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癌蛋白非经典前折叠素RPB5相互作用因子(unconventional prefoldin RPB5 interactor, URI)
2018 Vol. 28 (05): 369-375 [摘要] ( 267 ) [HTML 1KB] [PDF 2385KB] ( 746 )
376 胡兴, 陈霞, 颜一丹, 栾晓瑾, 于骏
CG5033基因在果蝇睾丸中调控生殖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
目的:探讨CG5033基因在果蝇睾丸中对生殖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 采用UAS/Gal4系统驱动果蝇睾丸生殖干细胞(nosGal4)、分化的精原细胞(bamGal4)和包囊细胞(tjGal4)中UASCG5033 RNAi的表达。在F1代果蝇中挑选单只nos>CG5033 RNAi、bam>CG5033 RNAi及tj>CG5033 RNAi基因型成年雄蝇,与3只野生型处女蝇杂交,观察是否可获得后代果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野生型和CG5033 RNAi雄性果蝇睾丸中Vasa、眼缺陷蛋白(eyes absent,Eya)、DEcad、锌指结构域1蛋白(Zn finger homeodomain 1,Zfh1)和1B1的表达模式。结果:  与野生型果蝇组比较,nos>CG5033 RNAi组和tj>CG5033 RNAi组果蝇呈雄性不育,而bam>CG5033 RNAi果蝇组生育率未受影响。光学显微镜下,与野生型果蝇组比较,用nosGal4驱动UASCG5033 RNAi雄性果蝇的睾丸明显变小。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果蝇组比较,用nosGal4驱动UASCG5033 RNAi的雄性果蝇睾丸中的生殖细胞消失,包囊细胞代偿性增多,而用tjGal4驱动UASCG5033 RNAi的果蝇睾丸中出现生殖细胞肿瘤;bam>CG5033 RNAi睾丸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 CG5033基因编码的蛋白在果蝇睾丸生殖干细胞中影响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并可通过体细胞干细胞影响生殖干细胞的分化过程,最终导致生殖细胞肿瘤的形成。
2018 Vol. 28 (05): 376-380,385 [摘要] ( 586 ) [HTML 1KB] [PDF 5024KB] ( 1061 )
381 鲁翰林1, 宋盈莹1, 申春苹1, 陈晨1, 刘小草1, 冯超3, 卢斌峰1, 朱一蓓1, 孙中文2, 王雪峰1
紫杉醇对IL-36γ介导的抗肿瘤作用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紫杉醇对IL36γ介导的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DEF3IL36γ,再经基因转染、亚克隆筛选和实时定量PCR(RTqPCR)鉴定,构建可稳定表达IL36γ的转染细胞株B16IL36γ;利用荷瘤小鼠模型,观察转染表达的IL36γ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将肿瘤细胞转染表达的IL36γ联合不同剂量紫杉醇(0,12.5,25和100 μg)进行C57BL/6J雌鼠腹腔注射,分析紫杉醇对肿瘤直径的影响,并检测肿瘤中干扰素γ mRNA的表达。结果:  成功获得能稳定表达IL36γ的转染细胞株B16IL36γ;IL36γ可显著抑制B16肿瘤的生长;100 μg剂量的紫杉醇明显抑制了IL36γ介导的抑肿瘤生长作用和肿瘤中干扰素γ表达,而12.5 μg剂量的紫杉醇则对IL36γ介导的抑肿瘤生长和肿瘤中干扰素γ表达具有促进作用。 结论: 采用IL36γ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同时,不宜采用高剂量紫杉醇,但可联合低剂量紫杉醇达到一定的协同效果。
2018 Vol. 28 (05): 381-385 [摘要] ( 395 ) [HTML 1KB] [PDF 1899KB] ( 636 )
386 张巍1, 林江2, 陈巧云2, 钱震1, 克晓燕3, 钱军1
B7共刺激分子在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的表达特征
目的: 探讨B7共刺激分子在人类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的表达和分布特征。方
2018 Vol. 28 (05): 386-392 [摘要] ( 297 ) [HTML 1KB] [PDF 1824KB] ( 703 )
393 汤梦雨, 徐文婷, 王彩红, 王利红
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妊娠期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优化方案
目的: 探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妊娠期糖尿病大鼠模型的优化方案,明确STZ的最佳剂量。方法: 将6周龄的SPF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之后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按照雌鼠与雄鼠2 ∶1的比例进行合笼,次日阴道涂片镜检发现精子记为孕第1天。将所得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STZ不同剂量(15,25,35,45 mg/kg)组,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同等剂量枸橼酸缓冲液(0.1 mol/L,pH=4.2)及STZ,观察体重、空腹血糖以及成模率、死亡率、仔鼠情况,HE染色观察孕鼠的胰腺、肝脏及脂肪组织的变化。结果: 25 mg/kg组成模率(62.5%)最高,死亡率(12.5%)最低;注射STZ后25、35、45 mg/kg组血糖均明显升高,且25 mg/kg组较平稳。 结论: SPF级6周龄Wistar大鼠高脂饲养8周联合孕第1天注射25 mg/kg STZ为建立稳定的妊娠期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可靠方式。
2018 Vol. 28 (05): 393-396 [摘要] ( 295 ) [HTML 1KB] [PDF 865KB] ( 723 )
397 钮婧歆1, 郭晶2, 郭青1, 李杰3, 刘珺1,*, 刘朝晖1,*
EGCG对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 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对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leucine rich repeat kinase 2, LRRK2)活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用DdcLRRK2G2019S品系果蝇,分为7组,对照组用标准玉米培养基饲养,各实验组果蝇分别用含LRRK2抑制剂GW5074、N乙酰半胱氨酸(NAC)及浓度为0.1、1、10和100 μmol/L的EGCG加药培养基饲养,检测并统计果蝇生命周期和运动能力,筛选出药物作用的最佳浓度与最适时间点;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果蝇脑组织中pLRRK2、pp38 MAP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Nrf2)、pERK1/2和酪氨酸羟化酶(TH)等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10 μmol/L EGCG延长果蝇寿命、改善果蝇运动能力的效果最为突出,1 μmol/L EGCG效果较好(P<0.05);各组果蝇第5周时行为学变化最显著(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10 μmol/L 和1 μmol/L EGCG组Nrf2、pERK1/2、TH表达均明显增加(均P<0.05),pLRRK2、pp38 MAPK表达明显降低(P<0.05)。 结论: EGCG可能通过Keap1Nrf2ARE、MAPK等信号通路有效抑制LRRK2激酶活性。
2018 Vol. 28 (05): 397-402 [摘要] ( 290 ) [HTML 1KB] [PDF 2098KB] ( 648 )
临床医学
403 孙文荣, 叶院宁, 施慧, 陆恒, 汪芳裕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联合比沙可啶对门诊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
目的: 评价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联合比沙可啶对门诊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360名拟行结肠镜检查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 L聚乙二醇+10 mg比沙可啶)和对照组(2 L聚乙二醇),使用Boston肠道准备评分量表(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BPS)对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进行评估。观察并比较两组肠道准备合格率、腺瘤检出率、盲肠插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肠道准备合格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77.2%,χ2=13.028,P0.05)。 结论: 2 L聚乙二醇联合10 mg比沙可啶可以明显改善门诊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提高腺瘤检出率,且不会增加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2018 Vol. 28 (05): 403-406 [摘要] ( 353 ) [HTML 1KB] [PDF 719KB] ( 1117 )
407 石键1, 周武碧2
Lnc-OC1和miR-3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卵巢癌相关1(long noncoding RNAovarian cancer associated 1,LncOC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购得8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15例癌旁组织的cDNA芯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LncOC1和微小RNA34(microRNA34,miR34)的表达;分析LncOC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LncOC1表达与miR34表达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LncOC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19.315,P<0.001),且结肠癌组织中LncOC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均<0.001);LncOC1表达与miR34表达二者呈明显负相关(r=-0.967,P<0.001);LncOC1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较LncOC1低表达患者明显降低(P<0.001);结直肠癌组织中LncOC1表达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LncOC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
2018 Vol. 28 (05): 407-410 [摘要] ( 382 ) [HTML 1KB] [PDF 814KB] ( 674 )
411 朱海涛, 吕进泉, 常明, 王秋霞, 卢红艳
脐血、羊水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脐血及羊水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含量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早产儿97例,根据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脑损伤组和无脑损伤组(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脐血及羊水EPO含量,分析脐血、羊水EPO含量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关系。结果: 脑损伤组早产儿脐血及羊水EPO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脐血EPO预测脑损伤的敏感性为83.8%,特异性为 78.3%;羊水EPO预测脑损伤的敏感性为75.7%,特异性为 83.2%。联合检测脐血及羊水EPO预测脑损伤的敏感性为75.7%,特异性为93.3%。 结论: 脐血及羊水EPO含量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2018 Vol. 28 (05): 411-413 [摘要] ( 298 ) [HTML 1KB] [PDF 821KB] ( 687 )
414 迪丽拜尔·吾守1, 艾克白尔江·艾尼瓦尔1, 木合塔尔·吾布力卡斯木1,祖丽比亚·司马义2, 艾斯卡尔·艾沙3
胸苷酸合成酶和二氢嘧啶脱氢酶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 TS)和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 DPD)在南疆地区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中TS和DPD的蛋白表达;分析TS和DPD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TS和DPD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TS和DP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67%(34/60)、46.67%(28/60),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6.67%(33/60)、26.67%(16/60),均P<0.05];癌组织TS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或P<0.05),而DPD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TS阳性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显著低于阴性患者(P<0.05),而DPD表达与生存期无明显相关(P>0.05)。 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TS和DPD异常高表达,TS表达与部分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生存时间相关。
2018 Vol. 28 (05): 414-417,422 [摘要] ( 315 ) [HTML 1KB] [PDF 891KB] ( 722 )
418 赵越1, 钱唯韵2, 王东1, 杨玲1, 赵丽1, 李彦彦1,洪霞飞1, 邓家良1, 王璇3, 袁国跃
代谢综合征联合高尿酸血症评估冠心病发病风险的价值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联合高尿酸血症评估冠心病发病风险的价值。方法: 选取因胸部闷痛就诊患者412例,其中代谢综合征患者188例及非代谢综合征患者224例,以血清尿酸水平420 μmol/L(男性)或360 μmol/L(女性)为切点分为非代谢综合征未合并高尿酸血症组(A组)、非代谢综合征合并高尿酸血症组(B组)、代谢综合征未合并高尿酸血症组(C组)、代谢综合征合并高尿酸血症组(D组)。比较4组间各项临床指标及冠心病患病比例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综合征、尿酸及相关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与非代谢综合征组相比,代谢综合征组体重、体重指数(BMI)、舒张压、尿素氮、尿酸、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均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P<0.05)。各亚组间体重、BMI、尿素氮、尿酸、空腹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病比例在A组、B组、C组、D组依次升高,D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A组、B组、C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代谢综合征、年龄、中高水平尿酸、AST及男性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尿酸浓度的增加,冠心病患病风险性显著升高。 结论: 与单用代谢综合征或单用高尿酸血症相比,两者联合预测冠心病发病风险价值更高。
2018 Vol. 28 (05): 418-422 [摘要] ( 267 ) [HTML 1KB] [PDF 731KB] ( 638 )
423 杨佩芳, 丁小星, 于骏, 陈霞
PIK3R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hosphoinositide-3-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 1, PIK3R1)及其编码蛋白p85α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8例宫颈鳞癌组织和39例良性宫颈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鳞癌宫颈和良性宫颈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85α蛋白的表达;分析宫颈鳞癌组织中p85α的表达与各临床参数的相关性;选取19例宫颈鳞癌组织和19例良性宫颈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PIK3R1和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gene of phosphatas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some ten, PTEN)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与良性宫颈组织相比,p85α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P<0.01);病理分期越高,p85α的表达越低(P<0.01),有远处转移的肿瘤组织中p85α的表达较无远处转移的肿瘤组织表达低(P<0.05)。与良性宫颈组织相比,PIK3R1和PTEN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下调(P<0.01)。相关分析表明,PIK3R1和PTEN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呈中度相关(r=0.567,P=0.011)。 结论: PIK3R1及编码蛋白p85α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均下调,二者在宫颈鳞癌中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发挥关键作用。
2018 Vol. 28 (05): 423-426,436 [摘要] ( 307 ) [HTML 1KB] [PDF 1532KB] ( 882 )
427 刘学奎1,2, 梁军2, 杨曼青2, 王玉2, 邱勤勤2, 王守宇1
社区人群颈围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社区人群中颈围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体检的社区人群11 091人,测量参与者的颈围、腰围、血压等体测指标,留取空腹血并检测血常规、血脂、血清肌酐、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等相关生化指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中国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资料校正的MDRD公式。结果: 随着颈围的增大,体检者的血清肌酐、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也逐渐升高,其趋势P值均<0.001;校正性别、年龄、BMI、血脂、血压、血糖、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后,体检者的eGFR仍随着颈围的增大而降低,其趋势有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与颈围、总胆固醇与颈围均对eGFR的数值变化存在交互作用,且在空腹血糖或总胆固醇的不同水平,eGFR均随着颈围的增大而降低。 结论: 颈围作为eGFR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且能与空腹血糖或总胆固醇产生交互作用使eGFR进一步降低。
2018 Vol. 28 (05): 427-430,440 [摘要] ( 237 ) [HTML 1KB] [PDF 748KB] ( 645 )
检验医学
431 朱静和1, 徐昌辉1, 钱雷2, 刘青员1, 蒋凤1, 于建秀2, 刘娟利2
IL-35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IL35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70例T2DM患者,其中单纯T2DM 36例,T2DM合并CAS 34例,同时选择年龄、体重指数(BMI)、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35例作为对照组。实时定量PCR检测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P35 mRNA和EBI3 mRNA表达水平;通过液相芯片仪检测各组患者血清IL35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浓度。体外建立高糖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模型,设低糖处理组(5 mmol/L葡萄糖)、高糖处理组(25 mmol/L葡萄糖)、甘露醇组(25 mmol/L甘露醇)、IL35+高糖组(50 ng/mL IL35+25 mmol/L葡萄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HUVECs凋亡率和VCAM1阳性率。结果: 与对照组\[9.37(3.72~14.55)ng/mL\]相比,单纯T2DM组\[5.01(2.37~9.87)ng/mL\]和T2DM合并CAS组\[3.92(2.15~6.36)ng/mL\]患者血清IL35浓度明显降低,且T2DM合并CAS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对照组\[687.4(664.2~832.6)\]相比,单纯T2DM组\[785.2(754.5~938.1)\]及T2DM合并CAS患者\[932.4(892.6~1 028.3)\]血清sVCAM1浓度明显升高,且T2DM合并CAS患者sVCAM1浓度升高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单纯T2DM组和T2DM合并CAS组外周血PBMCs 中P35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体外培养HUVECs后,高糖组刺激24 h及48 h后HUVECs凋亡率比低糖组明显增加(P<0.05),IL35+高糖组刺激48 h后HUVECs凋亡率比高糖组明显降低(P<0.05);高糖组刺激48 h后HUVECs VCAM1阳性率比低糖组明显升高(P<0.05),IL35+高糖组HUVECs VCAM1阳性率比高糖组明显下降(P<0.05)。 结论: 体内外实验证实IL35在高血糖相关的内皮细胞损伤中可能发挥保护作用。
2018 Vol. 28 (05): 431-436 [摘要] ( 251 ) [HTML 1KB] [PDF 1171KB] ( 576 )
437 纪润璧, 顾红兵
胃癌患者血清Ⅺ型胶原α1链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血清Ⅺ型胶原α1链(COL11A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OL11A1基因在健康体检者(n=25)、浅表性胃炎患者(n=25)和胃癌患者(n=50)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胃癌患者术前血清COL11A1表达(5.196±1.417)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1.398±0.182,t=2.659,P0.05)。胃癌患者血清COL11A1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95%可信区间(CI)为0.680~0.942,当临界值为1.583时,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6.5%。 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COL11A1基因高表达,且与肿瘤浸润深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新的临床诊断指标。
2018 Vol. 28 (05): 437-440 [摘要] ( 264 ) [HTML 1KB] [PDF 722KB] ( 584 )
经验技术交流
441 刘彬, 陶政*, 车媛
改良膝位结扎分段抽剥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膝下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分析改良膝位结扎分段抽剥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膝下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选取43例行传统高位结扎剥脱术的膝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43例同期行改良膝位结扎分段抽剥术的膝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阿伯丁静脉曲张问卷(aberdeen varicose vein questionnaire, AVVQ)评分、静脉临床严重程度(enous clinical severity, VCS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AVVQ评分、V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AVVQ评分、V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 =4.441,P<0.05)。 结论: 与传统手术比较,改良膝位结扎分段抽剥术可有效减少膝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2018 Vol. 28 (05): 441-443 [摘要] ( 247 ) [HTML 1KB] [PDF 703KB] ( 784 )
444 陆峰1, 刘成宸1, 陈威鹏1, 颜勋1, 韩玮2,*
小脑锌指结构5在结肠癌中的蛋白表达及预后评估价值
目的: 检测结肠癌组织中小脑锌指结构5(zinc finger protein of the cerebellum 5, ZIC5)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对结肠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ZIC5蛋白的表达,分析ZIC5蛋白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利用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ZIC5蛋白位于结肠癌细胞核内,ZIC5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平均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ZIC5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高龄(P=0.005)、癌组织低分化(P<0.01)、淋巴结转移(P=0.009)以及Dukes C期(P=0.015)密切相关。ZIC5阴性患者生存期明显优于阳性(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ZIC5蛋白表达水平(总体生存期:HR=2.34,95%CI 1.22~4.46,P=0.010;无病生存期:HR=1.91,95%CI 1.31~2.79,P<0.01)是结肠癌患者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 肠癌组织中ZIC5蛋白呈高表达,且ZIC5蛋白表达阳性预示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不佳。
2018 Vol. 28 (05): 444-446 [摘要] ( 257 ) [HTML 1KB] [PDF 833KB] ( 761 )
447 万瑛
糖尿病足患者血清IL-18和IL-6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致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浓度与糖尿病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00例糖尿病足患者和100例无足部溃疡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别检测血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中性粒细胞、白细胞,IL18和IL6等指标。结果: 糖尿病足组患者年龄和病程均显著高于T2DM组,三酰甘油含量明显低于T2DM组患者(均P0.05)。糖尿病足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IL18、IL6等炎症指标均明显高于T2DM 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IL18和IL6均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监测T2DM患者血清IL18和IL6浓度对糖尿病足早期预防和指导抗炎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8 Vol. 28 (05): 447-449 [摘要] ( 259 ) [HTML 1KB] [PDF 709KB] ( 636 )
450 唐宝康1, 叶炳华1*, 史爱梅1, 戚文群1, 李伯堂2, 陈国华3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脂肪含量及血浆脂联素、FGF-21的影响
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脂肪含量及血浆脂联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二甲双胍作为基础药物治疗,23例加用利拉鲁肽皮下注射3个月(利拉鲁肽组),另外23例加用胰岛素治疗3个月作为对照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FGF21及脂联素浓度,采用定量腹部超声评估肝脏脂肪含量。结果: 两组HbA1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利拉鲁肽组降低的幅度与胰岛素组无明显差异(P>0.05)。利拉鲁肽组肝脂肪含量、体重、肝酶、血脂谱较干预前显著改善,FGF21浓度显著降低,且肝脂肪含量变化和降低的FGF21浓度、肝酶、三酰甘油水平及体重变化正相关。采用利拉鲁肽干预后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P<0.05),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但两者与肝脂肪含量变化相关性均不显著。 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患者采用利拉鲁肽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同时能明显减少肝脂肪含量,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FGF21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
2018 Vol. 28 (05): 450-453 [摘要] ( 321 ) [HTML 1KB] [PDF 720KB] ( 595 )
综述
454 邢子禾, 张荣雪, 李杨, 陈京燕, 钱晖*
miRNA 146b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2018 Vol. 28 (05): 454-458 [摘要] ( 291 ) [HTML 1KB] [PDF 954KB] ( 690 )
459 肖丽华, 傅庆萍, 唐芹芳*, 颜冬梅, 金浩, 孙明忠
胆囊结石患者血液中检出1株O1群霍乱弧菌
2018 Vol. 28 (05): 459-460 [摘要] ( 638 ) [HTML 1KB] [PDF 739KB] ( 781 )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公告

 
· 编辑部关于网站维护的公告
· 编辑部关于开具《稿件录用证明》的公告
· 本刊入选武书连研发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D
· 本刊荣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 作者投稿请从本网站注册登录!
                  更多 
 

下载中心

 
·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中英文引用格式(2021—2023年)
· 2023年总目录
· 2022年总目录
· 2021年总目录
· 论文写作格式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
主  编:许文荣
国际刊号:ISSN 1671-7783
国内刊号:CN 32-1669/R
刊  期:双月刊
编辑出版:《江苏大学学报(医学
     版)》编辑部
地  址: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
     301号江苏大学杂志社
邮  编:212013
电  话:0511-84446824
 

版权所有 © 2012《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Medicine Edition)
编辑部电子信箱:xbyx@ujs.edu.cn或xbyx@mail.uj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