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1年, 1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3-10
职业教育
专题企划:教育评价改革
国际比较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学生发展
综述
全选
|
职业教育
Select
职业教育
从标准化到现代化: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建设现状、困境与展望——2010—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数据的测度分析
朱德全, 沈家乐
2021, 15(2): 1-1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206.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9年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数据以及实地调研分析发现: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纵向增幅较大,横向区域已全部达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大幅提升且结构日臻多元;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素基本达标,核心要素稳步优化。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达标水平参差不齐,结构性短板明显;自东向西持续走低,区域性差异显著;供需错匹利用率低,适用性建设不足。为此,高职院校办学条件需从“标准化”迈向“现代化”,通过因地制宜建立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均衡化制度体系、鼓励利益相关者共建共享办学条件和建立健全办学条件信息化水平提升机制以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向现代化转型。
Select
职业教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2006—2018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
潘海生, 翁幸
2021, 15(2): 12-2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206.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经济社会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文章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考察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区域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就全国范围而言,耦合协调度从起初的低层次极度失调逐渐转变为高层次良好协调,耦合协调类型从高职教育发展滞后型向发展超前型转变;就区域而言,整体变化趋势与全国相似,耦合协调水平由东部优于中部、西部向中部优于东部、西部转变。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水平,我国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区域统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专题企划:教育评价改革
Select
专题企划:教育评价改革
新时代高校科研评价改革的思考
王顶明, 黄葱
2021, 15(2): 24-3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206.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有利于充分彰显高校科研职能。文章通过梳理我国高校科研职能的演进历程发现,从教学为主到教学科研并重再到重科研轻教学,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新管理主义理念下科研评价数字化倾向与日俱增、重点建设模式下科研评价精英化倾向不可避免、绩效问责背景下科研评价功利化倾向愈发明显以及排行榜导向下科研评价人本化倾向逐渐缺失,是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所在。新时代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可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伦理维度和价值维度着手,努力构建立德树人导向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Select
专题企划:教育评价改革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绩效评价改革为例
余达淮, 邹阳
2021, 15(2): 37-45.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206.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苏省自2016年启动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以来,制定并完善了高水平大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新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动态调整机制,突显了重大标志性成果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性,强化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对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未来,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教育评价改革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以引导高水平大学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一流的创新型人才,推进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以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同一类型不同层次高校根据自身特色产出不同类型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探索并推进增值性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水平大学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活力,加强教育评价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更好地引导高水平大学走向“世界一流”。
国际比较教育
Select
国际比较教育
创新创业驱动下英国大学发展的动向与借鉴
崔军
2021, 15(2): 46-5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206.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不确定和复杂动荡的外部环境挑战及大学面临的经费和知识组织转型内部压力,英国大学通过创新创业来实现转型发展。在创新创业驱动下,英国大学将创新创业融入战略规划,驱动大学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更加重视创业课程与创业课外活动的实施;转变知识组织方式以促进知识交换与转移;持续优化升级大学组织管理模式;强化合作以保持大学与利益相关者的平衡。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大学应规划创新创业发展愿景,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样化的学术创业路径,提升大学对创新创业的领导力。
Select
国际比较教育
美国大学非传统型校长兴起及启示
刘爱生, 王文利, 金明飞
2021, 15(2): 54-6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206.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美国,来自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校长一般被称为传统型校长,来自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的校长通常被称为非传统型校长。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美国大学校长角色的嬗变、传统型校长候选人的缩减以及大学校长遴选过程中猎头公司的引入,促进了美国非传统型校长的兴起和发展。美国非传统型校长具有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强烈的改革意愿、出色的筹资能力及高超的政治能力等优势,但也存在大学文化不适应和大学教师不认同等问题。在新形势下,我国应回归校长角色定位,制定能力本位的大学校长遴选标准;创新校长领导概念,发挥集体领导作用;拓展大学校长来源渠道,创建校长人才市场;继续完善遴选机制,优化大学校长选任制度。
Select
国际比较教育
澳大利亚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框架的构建与启示
洪茜, 刘路, Hamish Coates
2021, 15(2): 65-75.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206.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澳大利亚的博士生教育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为对博士生教育质量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澳大利亚政府支持的研究团队构建了包含入学准备、学习经历、学习成功3个维度以及认知、基础、个人等9项指标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框架,涵盖了从博士生入学前、在学过程到毕业后的人才培养全周期,满足了多重主体的应用需求。该框架对我国完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一定启示:将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质量观;综合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索评价具体要素;促进评价应用主体从宏观向微观“下移”,形成多重应用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Select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刘蕾, 邱鑫波, 李江涛
2021, 15(2): 76-8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206.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我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诸多矛盾与挑战,需要探索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因素和提升路径。为探究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核心影响因素及其背后的复杂逻辑,本研究基于双向嵌入理论框架提炼4个条件变量,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20个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案例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结构、认知、文化与政治因素的单一嵌入都不足以有效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现阶段存在“组织政治型”、“认知政治型”、“领导认知型”与“文化政治型”4种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路径模式,其中“认知政治型”与“文化政治型”路径在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中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高校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政治资源的嵌入,要根据学科实力与整体影响力有侧重地开展党建工作,要选派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且工作能力突出的党委书记等政策建议。
Select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高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底蕴:学理阐释与厚植路径
王莹, 孙其昂
2021, 15(2): 88-9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206.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深藏于高校课程思政教师政治素质最深层次的政治品格和精神气质,政治底蕴主要借助于教师的政治方向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是非观等为课程思政根本性质和教师主体自觉提供稳固而持久的内在保证。随着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厚植高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底蕴既是党和国家的政治要求,又是来自教育哲学的理论要求,还是课程思政实践中的现实要求。厚植高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底蕴,需要教师自身注重反思性实践,高校积极搭建教师合作平台,教育部门组织有效教师培训。
学生发展
Select
学生发展
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子女的高等教育选择差异变化研究
刘自团, 谭敏, 李丽洁
2021, 15(2): 98-11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206.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全国2007级与2017级大一新生择校数据,分析了10年间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子女高等教育选择的客观分布情况、满意度与决策依据的变化。研究发现:与2007级相比,2017级低收入家庭子女在民办本科院校和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入学机会增加,但在重点本科院校和一般公办本科院校中的入学机会减少,而高收入家庭子女在各类高校中的入学机会均有所增加;2007级不同收入家庭子女的高校选择满意度并无显著差异,2017级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满意度明显偏低;从高等教育选择决策依据来看,2017级学生较2007级发生了明显变化,即“父母、家人或其他亲属的影响或建议”重要性下降,“校园环境、设施、设备”重要性提高,2007级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子女对“学费和生活费用”“大学所在地的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性评价存在较显著差异,到了2017级已不再显著。本研究在综合运用多元无序逻辑回归分析对其他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相较于2007级,收费较低且具有公办性质的高职高专院校对2017级低收入家庭子女依然“友好”,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的竞争筛选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显著降低。
综述
Select
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变迁逻辑与发展理路——基于1949—2020年政策文本的分析
钟云华, 刘姗
2021, 15(2): 114-12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206.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政策内容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已基本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文章通过对1949—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文本的挖掘,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变迁历经了政策孕育期、起步探索期、规范建设期和继承完善期四个阶段,遵循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基层人才需要的需求逻辑、主要发挥政府作用的推动逻辑和增强政策内容具体性的执行逻辑。虽历经多次变迁,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制定时筛选培养内容尚需进一步丰富,政策资源供给及宣传多方协同仍有提升空间,政策执行绩效监控评估尚需进一步加强。基于此,文章提出优化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遴选标准与培养方案,倡导政、企、校、媒多方协同参与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绩效监督评估机制的发展理路。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