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1年, 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09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专题企划:研究生培养改革
专题企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民办高教
探索争鸣
高教研究
全选
|
高等教育国际化
Select
高等教育国际化
新冠疫情对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与我国的策略选择——风险社会理论视角
马万华, 张颀
2021, 15(1): 1-9.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106.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给国际学生流动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一不确定性是多方面的。本研究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分析疫情对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鉴于全球社会疫情风险的复杂性,疫情对国际学生流动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流动规模将进入下行阶段;以贸易为导向的西方高校将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流动市场将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地国际化与在线国际化将加速发展;国际学生流动格局变化将进一步加剧。后疫情时代,我国应认清国际学生流动的发展趋势,把握好风险蕴含的格局变动契机,从危机管理转向战略制定,积极引导出国留学目的国与留学方式多样化转变,优化来华留学统筹工作,加快跨境教育布局,进而在未来国际学生流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Select
高等教育国际化
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的风险及规避策略
伍宸
2021, 15(1): 10-1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106.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和“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引进面临着国际贸易的一般性风险和教育性风险。一般性风险包括国家性风险、市场性风险和欺诈性风险三种。教育性风险表征在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使用与终止的各个环节。为防控风险以提高引进效益,政府需积极参与构建相对完善的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制定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宏观分布地图,建立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失败典型案例数据库;高校需客观务实地分析自身需求并制订引进计划,深化其内涵理解并强化增值性能力培养,健全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退出机制,努力构建全面且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专题企划:研究生培养改革
Select
专题企划:研究生培养改革
“申请考核”制入学的博士生培养质量更高吗?——基于“研究生满意度调查”
王传毅, 李福林, 程哲
2021, 15(1): 18-28.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106.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化博士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采用“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申请考核”制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申请考核”制入学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能力与通用能力提升更高,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消除了样本自选择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个体努力程度在申请考核生的学术能力与通用能力提升方面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申请考核”制不仅挑选出更加具有学术能力和通用能力潜质的申请人,也挑选出更加努力的申请人。为此,我国应充分发挥“申请考核”制在选拔高素质博士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申请考核”制的内部信度,探索建立申请材料结构化数据的核验与评分系统。
Select
专题企划:研究生培养改革
我国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的反思与重构
陈涛,白中英
2021, 15(1): 29-3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106.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申请考核”制作为我国新型博士生招生方式,体现了研究生招考方式多样化改革动向。这一招考方式源自西方国家,在我国实践中出现了传统笔试统考的路径依赖、名校出身的招考资格歧视、半公开下的导师权力失范等问题。西方博士生“申请考核”制经历了制度塑型、制度构型、制度转型三个阶段,呈现师徒角色社团化、教育分流双轨化、招生选拔标准化等特征,反映出这一制度安排在西方社会的自洽性。中西方在社会关系结构下的招考文化、社会分层结构下的教育制度和社会权力结构下的导师权责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我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需要挖掘笔试统考优势,建构考核兼容模式;打破名校身份限制,推行二轨并行体制;建立权力协管机制,划定导师权力范围,继续深化本土化改革。
专题企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Select
专题企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后疫情时代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要继续“走出去”——基于对院士留学经历的分析
蓝丽娇, 卢晓东
2021, 15(1): 38-4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106.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国留学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研究以本科毕业于1972年以后的两院院士为研究样本,使用简历分析法和传记研究法分析其成长中的留学经历。研究发现,大多数院士都有出国留学经历,且相关经历促进了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拔尖创新人才在科研素养的养成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极大发展,对其在国内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其成长的关键转折点。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是暂时的,后疫情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坚持统筹谋划,突出工作重点,不断提升留学工作水平,将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大规模地投入“国际化进程”,培养出我国发展所需要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强国战略,具体做到:基于历史经验,逐渐推动留学目的国分散化;促进和深化高校课程和教学改革,实现外语教学多元化;扩大留学人员规模,提高资助力度并促进资助来源多元化。
Select
专题企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杰出人才职业成长的心理特质与培养策略
黄维海, 马钰洁
2021, 15(1): 48-58.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106.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杰出人才的职业成长既需要良好外部因素的拉动,也需要自身内部因素的驱动,其中心理特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基于对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19名高校杰出人才的深度访谈,借助Nvivo11质性分析工具,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最终概括出促使杰出人才职业成长的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包括职业管理、批判创造、协作解决问题、身心调节和行为控制4个一级范畴,自我认知、创造性思维、团队协作、自我控制等11个二级范畴。基于此,高校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促进优秀内部心理特质的形成以驱动杰出人才成长:在职业认知和管理方面,需从杰出人才生命历程出发,打造完整的职业引导与管理流程;在批判和创造特质方面,不仅要为杰出人才的培养提供“硬件”,更要为其提供“软件”保障,尤其是要营造鼓励挑战的组织文化和宽松的容错氛围;在协作解决问题方面,要为相关人才提供共享资源,资助其进行多渠道学术交流,并引导其进行团队协作;在身心调节和行为控制方面,应建立常态化的心理支持与保健服务机制。
民办高教
Select
民办高教
国有民办型独立学院转设的困境与对策
阙明坤,耿菊萍,雷承波
2021, 15(1): 59-68.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106.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民办型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是独立学院的重要类型之一,其办学模式多样、发展形态各异、办学水平不一。面对国家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的政策要求,国有民办型独立学院在转设过程中面临相关主体利益纠纷激烈、办学条件难以达到转设标准、政策梗阻与法律冲突并存、缺乏独立自主办学主体地位等瓶颈问题。推进国有民办型独立学院转设需要健全机制,化解利益纠纷;改善办学条件,促进转设;创新转设路径,促进政策落地;落实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其独立自主办学能力。
Select
民办高教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法人制度的反思与推进
黄洪兰
2021, 15(1): 69-7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106.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慈善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法总则》的颁布与修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和法人地位逐步得到明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不但可以定位为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法人,实施法人治理,而且可在一定条件下取得捐助法人资格。在实践中,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出现了登记管理的程序性规范与《民法总则》法人属性相冲突、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捐助法人内容不全面以及学校法人与举办者法律人格相混淆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法人制度改革基础上,加快法律法规修订,保持法律法规内容的协调统一;推进捐助法人立法,构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捐助法人制度;规范法人章程的“立法”程序,规制举办者管理权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学校法人主体地位。
探索争鸣
Select
探索争鸣
跨界与融合:在线教育与高等教育变革的联动机理与样态重构
胡德鑫,李琳璐
2021, 15(1): 77-8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106.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信息技术革新、商业价值推动与教育平权和终身教育理念发展等多重因素交互影响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深刻变革。从历史视角看,在线教育历经以网上大学与开放教育资源为核心的孕育期、以联通主义慕课为核心的萌芽期、以行为主义慕课为核心的扩张期和以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为核心的转型期四个交互、协同发展阶段,形塑了在线教育与高等教育变革多元联动的共生共长新格局,即引发了学习方式和内容的深度革命,促进了教学方法、内容与团队的颠覆式变革,推动了过程性与形成性高度耦合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革新,重塑了内外多元要素互动的高校组织。本研究构建了在线教育的“制度组织技术学习共同体”四维框架,即以多元主体协作实现在线教育善治,以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在线教育提质增效,以信息技术塑造在线教育形态,以师生多元互动构建在线教育良性文化生态。
Select
探索争鸣
“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新范式探究
岳瑞凤
2021, 15(1): 87-9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106.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范式理论,从工业革命视角研究高等教育范式演进历程,研究发现,到目前为止高等教育范式演进经历了传道、理智训练、专门化、多学科融合四个阶段。高等教育范式的转换受教育价值观、思维、技术、社会环境、制度、市场六个关键因素的影响。“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新范式是在智能技术群、巨变的社会环境、多元心智和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人工智能思维、创客制度以及创新创业市场六个关键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基于此,文章构建以数据为中心、多元数字在场的数字人交互共生新范式,形成正向循环的三层学习者成长飞轮,使学习者能够实时永续、按需学习。这种交互共生的高等教育新范式对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高教研究
Select
高教研究
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政策逻辑与实践路径
陈亮, 石定芳
2021, 15(1): 97-10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106.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充沛动力。这些政策从“为国育才”的政治逻辑、“创新驱动”的经济逻辑和“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三个维度,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定位、推进方式和价值旨归等战略规划进入改革转型期。为适应这种转型发展,我国需要从教育治理的角度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系列政策的有效实践: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推进政策实践的多主体关照;在强化多元互动中构建产学研用共同体;在聚焦治理核心中深化高等教育关键领域改革;在夯实法治保障中寻求推进变革的制度支撑。
Select
高教研究
大学教学学术的理论审视:价值、困境与走向#br#
朱炎军
2021, 15(1): 107-11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106.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教学学术成为影响大学教学和学术职业最重要的命题之一。从国际发展的情况看,教学学术的价值逐渐显现,它不仅转换了大学教学质量保障的范式,而且驱动了大学组织的学术变革以及重塑了大学教师的发展模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教学学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面临着许多困境,表现为在定义上存在模糊性和多样性,没有明确的方法和方法论,同行评价的方式饱受争议,参与群体不断分化。为了避免这些困境对教学学术发展带来的阻碍,教学学术应转向制度整合,即整合教学学术与“回归教学”理念、教学学术与学科组织规范、教学学术与教师发展制度、教学学术与具体制度语境和结构。我国发展教学学术,应将其作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理念予以重视并推广,重视学科协会与组织在推进教学学术中的作用,在制度整合中实践教学学术,做好具有中国语境的教学学术研究。
Select
高教研究
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走向与改革策略
刘梦星, 张红霞
2021, 15(1): 117-12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10106.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研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环节。文章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科研分类评价未得到明确体现、科研评价主体多元化不完备、科研内涵评价不突出、科研评价方法整合不到位、科研评价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未来高校科研评价应使分类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价主体更加多元、评价内容更注重内涵、评价方法更科学合理、评价管理制度更为完善。基于此,文章提出构建多维度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主体,实施多层面的科研内涵评价,采用多向度的科研评价方法,健全多方位的科研评价管理制度等具体的行动策略。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