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0年, 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5-10
治理研究
职业教育
专题企划:招生考试
教育经济
高教管理:教育法制化
探索争鸣
全选
|
治理研究
Select
治理研究
论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
龙宝新
2020, 14(3): 1-8.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0507.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我国高校对西方名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坚持走中国特色学科建设之路,探索学科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思维、中国道路,是导正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航向的客观要求,是中国高校学科治理成功的标志。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旨归是助推我国学科建设迈向“三化”——自主化、本土化与世界化,努力开创出一条自主推进、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的一流学科建设之道。该建设道路主要有四条具体路径:国家统领,走内生自主的建设之路;育人优先,走人才强学的长效之路;产学融合,走创新创业的学科知识激活之路;整体推进,走综合、协调、可持续的学科系统建设之路。在新时代,发掘、坚守、弘扬这些“特色”是我国一流学科永葆本色、走出低谷、走向巅峰的国家方略。具体而言,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应转向“守中望西”的学科建设立场,设计“中体西用”的学科建设方案,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公共核心指标的特化。
Select
治理研究
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内涵释义、互动关系与动力机制
赵哲
2020, 14(3): 9-18.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0507.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表达了多元主体间正相关的因果效应及“协同产生有序、有序引导结构和结构决定效能”的逻辑演进,两者的互动关系可以理解为自适应解释、价值增值机理和创新生态影响。目前,我国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大学人才供给体系的结构性“缺口”始终存在,从而产生人力资源错配及供给失调等问题;大学学科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衔接性不够、契合度不高,欠缺科学化、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治理机制;大学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显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亟需再调适和再深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整体效率效益偏低,科研R&D边际化现象明显。为此,我国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构建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深化大学人才供给体系的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链学科链专业链”的契合贯通;形成协同创新的优势合力及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扩散的提质增效。
职业教育
Select
职业教育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陈恩伦,马健云
2020, 14(3): 19-29.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0507.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实现这一愿景,我们需要在阐明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价值逻辑基础上,厘清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内外部共在影响关系。然而,目前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存在惯性思维与片面价值取向、职业教育内外关系离散与冲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断变化等问题,阻碍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高水平高职学校需要将“三主体联动”和“四要素融通”内嵌于“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助力育人理念革新,依托专业建设加速人才培养提质进程,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进人才培养一体化。
Select
职业教育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内涵重构与战略抉择
周丙洋,王子龙
2020, 14(3): 30-4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0507.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2006年“国家示范建设计划”到2019年“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内涵重构体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进的历史变迁特征,在动态调整中不断确立新理念、新定位、新模式、新使命。在“双高计划”引领下,站在新的起点上,高职教育应厚植开放性与类型化,塑造未来高职教育形态;强化高等性与创新力,转变内涵发展范式;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中国方案;并蓄政策引领与自主创新,形成高质量发展生态;提升校企合作与“智能+”水平,引领高标准产教融合;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开创高水平办学格局。
专题企划:招生考试
Select
专题企划:招生考试
“强基计划”的政策分析及高校应对策略
全守杰, 华丽
2020, 14(3): 41-48.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0507.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强基计划”是在回应国家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兼顾公平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进一步规范高校招生办学自主权、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等因素综合驱动下出台的高考招生政策。“强基计划”的政策特征为:“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即政府赋予高校自主权的同时,也把权力透明化,规范高校的自由裁量权;“自下而上”的博弈与反馈,即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高校善用策略空间、规制调试对象,避免负和博弈的产生。因此,高校应制定一套多元化的录取方案以规范政策的执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招生队伍以保障政策的执行,借助社会多方力量以监督政策的执行。
Select
专题企划:招生考试
国家教育考试评分救济手段之纠偏——基于62份裁判文书的分析
周钟敏
2020, 14(3): 49-59.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0507.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家教育考试中,考生申请考试信息公开的目的不是满足信息公开请求权,而是基于对考试评分行为的异议通过复核查卷改变考试评分结果,从而维护其受教育权。但是,通过对62份裁判文书的分析可知,现阶段以信息公开请求权为基础的救济途径并不足以实现考生的诉求,2019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4条更进一步增强了不予公开的合法性。为此,文章在对卷宗阅览权进行界定的前提下,将信息公开请求权与卷宗阅览权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卷宗阅览权在考试评分救济制度中的权利保障优势。在此基础上,文章重新设计以卷宗阅览权为请求权基础的考试评分救济路径,通过认定考试评分行为的可诉性以及确定司法审查的强度和标准,更好地保障考生的受教育权。
教育经济
Select
教育经济
我国一流大学经费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特征及优化研究——基于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据的分析
毛建青,吴君玲
2020, 14(3): 60-72.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0507.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我国一流大学的典型代表,其经费支出特征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我国一流大学经费支出的整体情况。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支出数据显示了其在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上的具体特征。在支出规模上,总支出规模逐年增长,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地区间规模大小和增速快慢也不相一致;师均支出规模呈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生均支出规模变动趋势不一,校际差距大于区间差距;支出规模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区内差异大于区间差异。在支出结构上,总体较为单一且保持稳定,横向维度表现为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基本持平,纵向维度以教育支出为主并呈现稳定的一元格局,同时支出结构地区间差异不明显。虽然我国一流大学的支出规模不断上升、支出结构较为稳定、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无明显关系,但和美国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存在规模相对较小、结构较为单一、科目不够具体、数据较为粗糙等问题。基于此,我国可通过继续增加大学收入以扩大支出规模、持续优化支出结构以反映大学功能、不断细化预算科目且公开支出数据等途径,进一步调整一流大学的支出规模并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经费利用效率,进而更好地推动“双一流”建设。
Select
教育经济
高校扩招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范晓婷,陈昕爽,张宁
2020, 14(3): 73-82.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0507.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围绕高校扩招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选取1999—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门槛回归估计。本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高校扩招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具有显著作用,且表现出鲜明的门槛特征。高校扩招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还存在经济门槛效应和技术门槛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高校扩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越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高校扩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先增强后减弱。据此,为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我国可以实施因地制宜的分地区高校扩招政策;强化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技术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高教管理:教育法制化
Select
高教管理:教育法制化
科研失信行为处理的程序法治规则
徐靖
2020, 14(3): 83-9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0507.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研失信行为是在科学研究及其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研行为规范或准则的行为。科研人员必须在研究工作中恪守科研规范、维护科研诚信,这是所有科研人员必须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一旦科研人员出现科研失信行为,则相关当事人必须被依法追究责任。科研失信行为处理规则既包括实体规则,也包括程序规则,但程序规则构成科研失信行为处理的核心。虽然我国目前已出台大量有关科研诚信建设和科研失信行为处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是这些规则由于制定主体的多元而存在“同一问题、不同处理”现象,实践中迫于舆论监督压力而出现的“重效率、轻程序”情形也并非鲜见。科研失信行为处理必须加强程序机制建设,做到调查与处理相分离,优化信息公开与保密制度,建立重大事项听证制度,并通过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完善维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Select
高教管理:教育法制化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行动策略——合法性视角的多案例研究
何一清,刘娜,潘海生
2020, 14(3): 92-10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0507.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合法性视角,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4所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合法性获取的行动策略和类型展开探讨,通过对语料库进行分析识别混合所有制办学阶段、行动策略与合法性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获取合法性的联盟策略主要包括谈判、利益协调、构建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策略主要包括辨识详述、制定标准、身份建构和治理体系建构;文化策略主要包括宣传和嵌入。职业院校在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创建期主要采用分析策略,重点获取的合法性类型是规范合法性;在发展期,文化策略显著增加,三种策略比例较为均衡,职业院校着力于规制和文化认知合法性获取。职业院校规制合法性主要通过联盟策略获取;规范合法性主要通过分析和联盟策略获取;文化认知合法性主要通过文化策略获取。因此,职业院校在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过程中要尝试定义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所处阶段选择相应的行动策略。
探索争鸣
Select
探索争鸣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陶金国,张妍,廖莉莉
2020, 14(3): 104-112.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0507.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力量之一。培养并不断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通过构建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自主性学习、导师指导和学校科研支持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自主性学习、导师指导和学校的科研支持均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导师指导的路径系数稍低;导师指导与自主性学习、学校科研支持间均存在双向正影响。为此,高校应着力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导师指导效果并加大科研支持力度,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Select
探索争鸣
我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生产效率评价
沈佳坤,张军,冯宝军
2020, 14(3): 113-12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00507.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遵循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成果的阶段性产出规律,以高深知识资源为中间产出,将知识创新生产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知识创造阶段和知识应用阶段,并据此构建效率评价的两阶段理论模型与基于网络DEA的测算模型。本研究通过评价2006—2017年我国29所研究型大学的知识创新生产总体和两个阶段的相对效率发现:知识创造阶段制约了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生产总体效率的提升;占较大比例的综合类和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知识创造阶段的生产效率相对低于知识应用阶段,并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师范类研究型大学知识创造阶段的生产效率相对最高,知识应用阶段的生产效率连续几年下降后出现大幅回升。研究型大学应通过强化知识生产者激励机制、加强知识创新生产过程管理、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措施,促进两个阶段知识创新成果产出效率的提升。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