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8年, 1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5-10
“双一流”建设
招生与考试
“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
专题企划: 大学筹资
互联网+教育
教师发展
学生管理
综述
全选
|
“双一流”建设
Select
“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与教学革新
靳玉乐, 孟宪云
2018, 12(3): 1-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01
可视化
收藏
“双一流”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谋划,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顶层设计。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双一流”建设亟待教学革新。具体来看,多元开放的教学理念引导、复合取向的教学方法转向、创新推动的教学模式变革、追求效能的教学管理改善、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转型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学革新的现实诉求,也是教学革新的基本路向。由此,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为支撑的教学系统革新必将助力“双一流”建设的稳步推进。
Select
“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与课程变革
张铭凯
2018, 12(3): 7-12.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课程在“双一流”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双一流”建设呼唤课程变革。具体而言,课程变革的根本旨趣在于彰显育人价值,直接动力在于奠基学科发展,持久追求在于提升学校品位。课程变革的维度体现为文本课程的质量保障、实践课程的有效协同和运作课程的效能提升。课程变革的具体向度即弹性丰富的课程目标、通识贯穿的课程内容、开放场域的课程实施、多元立体的课程评价和联动组合的课程运作,由此,以课程的深度变革提升课程本身的品性,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对于“双一流”建设的价值。
招生与考试
Select
招生与考试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话语权的分析及重构依据和指向
陈恩伦, 田再悦
2018, 12(3): 13-2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话语权弱化引发的社会质疑受不同利益主体利益追求和改革本身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制度建设需要、满足利益统一是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话语权的重构依据。基于此,重塑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价值认同力,彰显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多元利益均衡诉求,凝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利益冲突解决的实在精神,将成为实现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话语权的重构指向。这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Select
招生与考试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以东京大学为例
满都拉, 卢晓东
2018, 12(3): 21-2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330.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京大学以教养学部为组织载体,注重通识教育,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经多年研究与反复调整已形成完整而成熟的体系。文章在回顾东京大学大类招生制度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其专业选择与专业分流的流程、专业院系选拔标准和名额分配情况,结合我国高校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实际,着重提出东京大学模式对我国高校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的启示。东京大学精心打造的专业选择与专业分流机制、明确而严格的专业分流标准以及兼顾通识教育与激发专业兴趣的前期课程GPA计算方式值得借鉴,有助于我国高校在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制度建设中确立后发优势。
“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
Select
“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
“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教育:使命、挑战和对策
陈强, 文雯
2018, 12(3): 28-33.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带来了深刻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承担着服务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时代使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被赋予了服务国家对外关系和国际战略、为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新使命。然而,当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仍然面临着培养结构不尽合理、生源匮乏、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社会支持环境不成熟、安全压力增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严峻挑战。在此情况下,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公共性,采取参与、互动、协同的教育治理思路,以公共政策为主导,在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生源状况、推动教育和产业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采取问题导向、路径明确、现实可行的因应对策。
Select
“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读研的影响因素——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
王传毅, 陈晨
2018, 12(3): 34-42.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留学生教育是助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一环。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发现,生源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生源国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政治关系、学位制度互认关系和地理距离,生源国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机会均对其来华读研学生数量、数量占生源国研究生规模的比例以及占派出学生规模的比例有显著影响。其中,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以及两国学位制度互认关系是影响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数量的重要因素。
Select
“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
“一带一路”学术职业流动与国际化——基于对30个沿线国家大学教师简历的分析
刘进, 闫晓敏, 罗艳, 刘真
2018, 12(3): 43-50.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简历分析法,文章选取“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的大学教师简历进行有效信息提取与统计分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职业“从哪里来”问题做出了初步回答。研究发现,从学术流动的时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地区在7种流动类型上存在较显著差异;从学术流动的区域来看,西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学术人才的吸力更大;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地区”“是否获得博士学位”对“一带一路”学术人才流动都有显著影响。
专题企划: 大学筹资
Select
专题企划: 大学筹资
战略慈善时代美国企业高等教育捐赠的模式选择与运作策略
林成华, 胡炜
2018, 12(3): 51-57.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波特“战略慈善”思想的提出,开启了美国企业高等教育捐赠的新时代。文章从市场和竞争力两个维度分析了战略慈善时代强制性捐赠、回应性捐赠、利他性捐赠和战略性捐赠四种典型企业高等教育捐赠行为模式的动力机制和行为特征,从加大战略投入、设立配比基金、创新捐赠模式和强化绩效评估四个方面总结了美国企业高等教育捐赠的运作策略,并从理念革新、制度供给、管理模式创新、行业组织发展、文化培育等方面讨论了我国企业高等教育捐赠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Select
专题企划: 大学筹资
我国高校社会捐赠业绩的组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80所大学基金会的调查
佟婧, 申晨
2018, 12(3): 58-65.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80所大学基金会或校友会进行调研,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组织的综合实力、募捐项目、募捐历史、募捐人员的工作认同感、组织领导和内部资源等对大学的募捐业绩有显著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领导与综合实力因子对捐赠业绩有极其显著影响;组织的募捐计划、募捐人员的工作能力、大学的外部资源、大学的公信力等因子对大学的募捐业绩无显著影响。此外,具有四年以上募捐经验,且排名前50名的大学组织的募捐业绩显著。
互联网+教育
Select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高等教育”变革路径探析——基于《斯坦福2025》的思考
张忠华, 张苏
2018, 12(3): 66-7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斯坦福2025》计划以如何建立为学生提供更好学习体验的大学为主旨,力图探究未来学习形态和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该计划提出的“开环大学”“自定节奏教育”“轴心翻转”“使命性学习”,着力构建崭新的学业制度、学习方式、教学重心和学习目的,重塑高等教育形态。从本质上而言,《斯坦福2025》所倡导的是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非制度化教育,力图将学生从实体的学校空间、刚性的教育制度中解放出来,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差异化。该计划展示了未来高等教育可能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Select
互联网+教育
大数据和学习分析在高校混合学习环境中的应用机理探究
杨文阳, 于晓
2018, 12(3): 72-79.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混合学习环境在当前各个高校教学改革中得到重视并逐步推广,大数据和学习分析可用于构建混合学习环境。文章首先探讨了混合学习的概念和类型,然后以技术支持下的决策过程为主线分析了大数据分别与数据驱动决策及学习分析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大数据和学习分析在当前高校混合学习环境中的应用效果,最后审视大数据和学习分析在未来混合学习环境中应用的基本要求。高校在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中应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时,应注意数据必须准确和及时,保护学生的隐私、安全和权利,强化训练具备丰富专业技能知识的数据库管理者。
Select
互联网+教育
信息技术对教育生态及其教育效果的影响:基于学习收获的模型分析
陈蔚, 杨跃
2018, 12(3): 80-86.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教育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方法应用层面,缺乏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生态演化发展及该演化的教育生态功能对教育效果的反馈式影响的关注。文章基于学习收获的理论模型,以学习效果作为衡量标准,定量分析了慕课、翻转课堂、创客教育三种教育信息技术使用对学习收获的影响,以直观的数值分析结果,阐述了信息技术影响教育生态以及教育生态功能对教育效果的作用。最后,本研究以大学外语教学为例,基于模型进行了数量分析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解释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教师发展
Select
教师发展
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变革透视——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谈起
刘尧
2018, 12(3): 87-9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认可教师的成就以及如何激励教师的职业发展,一直是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变革的重要议题。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改善了教师的生活待遇,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文章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的视角,透视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变革之后发现:激发活力是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变革宗旨;分类管理是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变革取向;评聘机制是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变革内容;评审权责是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变革核心;自主评聘是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变革归宿。
Select
教师发展
高校教师聘用制的制度逻辑与演进路径
徐雷, 高媛
2018, 12(3): 92-101.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教师聘用制是大学人事制度的核心,也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聘用制的制度逻辑体现在价值、运行、发展三个层面,即实现权利义务的合理分配,发挥“四要素”的互联效力,追求岗位聘用关系和人事聘用关系的侧重与平衡。文章通过对历史源流及政策脉络的梳理,分析了聘用制从酝酿期的概念萌芽,到破题期的合同管理具象化,再到推进期的岗位理念嵌入,以至发展期的规则治理下多元机制联动的持续演进历程,探讨了其中的重要节点和路径传承。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应然与实然” “创新与守成”“效率与学术”三对关系进行了廓清和反思。
学生管理
Select
学生管理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国际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双跨”团队体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建构
宋余庆, 陈权, 刘哲, 朱轶, 潘天红, 刘会霞
2018, 12(3): 102-108.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工科的理想目标是培养适应新时代、新技术要求的现代化工程创新人才。文章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的内涵素质和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理念,剖析了我国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和创新力不足、高等工程实践教育国际化视域和跨学科整合不够等主要问题。江苏大学围绕新工科国际化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展开了探索和实践,同日本、韩国等多所高校合作,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基本思路和理念,把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多媒体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建构了“跨国、跨学科团队体验式的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Select
学生管理
培养一流人才:以科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王嘉铭, 白逸仙
2018, 12(3): 109-115.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才培养模式是特定教育理念的制度载体,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依托科教融合理念进行制度设计。科教融合作为现代大学理念的组成部分,其制度化源于四个要素,即学术探究的过程、大学理念的认知、组织架构的耦合和教学学术的遵循。柏林洪堡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改革具有强调科研育人、强化组织保障和激励教学学术的特征,其变革是组织基于自身的理性选择,并将组织变革与转变成员观念有效结合的产物。
综述
Select
综述
创新人才研究:三十多年学术史的梳理与前瞻
李亚员, 王瑞雪, 李娜
2018, 12(3): 116-124.
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180423.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人才研究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其研究进展大致经历了问题兴起、领域拓展和研究转向三个阶段,在创新人才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方面积累了丰富成果,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未来,创新人才研究将跨入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全新阶段,努力破解一些瓶颈难题。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