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中国社科院AMI核心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家论坛
  • 专家论坛
    王建华
    2013, 7(6): 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典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好人,但现代以来,教育的性质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伴随着教育的扩展,传统的精英教育和自由教育被面向全体公民的大众教育所取代;另一方面在教育系统的顶端,以研究为主的大学为了培养学者正在把教育缩小为学术教育。无论是以培养公民为主的大众教育,还是以培养学者为主的学术教育,共同的趋势就是放弃了对于好人的关注。大众教育关注的是职业,学术教育强调的是专业,通过教育培养好人的传统被遗忘。在道德危机频发的今天,反思现代社会中学者、公民与好人的关系,重审好人教育的哲学十分必要。
  • 专家论坛
    王长乐
    2013, 7(6): 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与社会其他机构的区别,就在于其是一个“讲理”的教育及学术机构,“以理服人”、“以理育人”为其基本的教育宗旨。大学之所以要秉持“以理服人”原则,是因为只有“讲理”,才能显示知识、文化、科学的魅力,才能以知识、文化、科学、德性来感染人,熏陶人,亦即有效地“育人”。而大学中所讲的“理”,无疑都是文明之理、公正之理、科学之理、智慧之理。大学中讲理的机制或平台,是“教授会”、“评议会”等教师的专业性组织。讲理的方式是民主协商及“自己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促使大学内部建立起自治性的学术规则,形成稳定的学术自治文化,遵循教育规律办事,是大学制度改革的目标。
  • 专题研究:高校协同创新
  • 专题研究:高校协同创新
    徐兆铭1, 王哲1, 乔云霞2
    2013, 7(6):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主要模式。高校作为创新主体,探究其如何进行组织变革以适应多方协同的要求非常必要。从协同创新的组织协同层面探讨了目前高校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根据组织内外部协同的要求,提出未来高校组织变革的方向:构建基于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并提出具体的构建思路和配套措施,为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组织变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 专题研究:高校协同创新
    吴文涛, 朱大勇, 黄景荣, 程晓红, 张辉
    2013, 7(6): 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分析国内外高校“本硕博”连读或直博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工业大学实际,从“本硕博”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着手,致力于构建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施,为探索具有工科高校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可行方案。
  • 专题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
  • 专题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
    张晓报
    2013, 7(6): 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现状,选取了3所“985工程”大学,通过对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存在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企业学习时间尤其是直接的实践技能培养时间不足;专门的伦理课程缺失等问题。与普通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发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但在通识教育部分以及课程结构上,“卓越计划”专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进一步完善该计划,加强其特色,建议完善通识课程;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并细化各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
  • 专题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
    岑峨1, 楼军江2
    2013, 7(6): 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
    欧阳菲, 王葆华, 冯佐海, 杨启军, 付伟
    2013, 7(6): 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卓越工程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全面的实践能力,专业发展的前瞻意识,自主学习的素质以及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确定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坚持明确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建立完备地教学管理及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打造教研水平突出的师资队伍;优化教学环境,深化理论、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多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等原则,同时就科技进步及行业发展形势下培养“卓越工程师”进行探索。
  • 专题研究:教育质量评价
  • 专题研究:教育质量评价
    刘理1, 刘创2
    2013, 7(6): 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省级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充分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前提,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评价制度是基础,促进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重点,推进内部质量保障建设是关键,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分类发展是主旨。
  • 专题研究:教育质量评价
    王能河, 吴基良, 但汉久
    2013, 7(6): 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类型分类作为切入点,充分认识分类指导下本科特色专业点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的因果逻辑,教学质量监控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探索专业分类,规范质量标准,在考虑社会、高校及其相关人员等方面的要素中,将四个类型分支控制系统有机组合成全方位、多维度的本科特色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阐述了其在闭环控制系统中的运行程序,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挥共同质量保障效应,既符合理论原则,也具有科学性、可行性。
  • 案例研究
  • 案例研究
    李芳1, 王剑锋2
    2013, 7(6): 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内高校中选择A大学为代表,就“非教师序列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芝加哥大学进行了比较案例研究与比较制度分析。并就存在差距和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完善国内高校非教师序列人员管理提出了几点政策性建议:逐步实现编内、编外员工并轨;建立科学、高效的院校两级管理体制;研究和探索以岗位绩效工资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制度。
  • 教师教育
  • 教师教育
    张继平
    2013, 7(6): 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科研队伍结构优化就是从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发,认识与把握科研队伍结构的变化规律,使科研队伍内各种有关因素形成最佳的组合,以便更好地发挥科研队伍的作用。美、英、日等国通过提高学历要求、强调学科融合、减少近亲繁殖、注重新老交替来优化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促进了科研创新。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需要按照量才录用、彼此渗透、兼收并蓄、新老交替的思路来优化高校科研队伍结构。
  • 教师教育
    徐红
    2013, 7(6): 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2+X”专家型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师的职前培养过程中,以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专家型教师为目标指向,通过1年的“宽口径”培养,2年的“厚基础”培养及X年的“选择性”培养等方式展开多元化教师培养活动的结构形式。虽然与该培养模式相应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培养制度随着培养年限X的取值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它们之间的衔接性非常紧密。为此,该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修业者根据自身的实情灵活且多次地选择修业年限,而且有利于教师教育机构统一且协调地管理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活动。
  • 教师教育
    司林波
    2013, 7(6): 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年教师的学术规范问题已成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究其原因,主要起源于学术规范教育缺失导致的学术规范意识薄弱,学术评价机制不科学和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导致的功利化动机强烈以及学术越轨的风险较小、学术生态环境不理想、学术伦理衰微等导致的缺乏有效的内外监督和约束机制。治理青年教师的学术越轨行为,一方面必须改革现行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制度,完善学术监督机制,加强规范教育和伦理自律;另一方面要改善青年教师生活工作条件,优化学术生态环境,为青年教师潜心科研提供物质和环境保障。
  • 探索争鸣
  • 探索争鸣
    朱学义, 董靖, 黄国良
    2013, 7(6): 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遴选机制应以“科学人才观”为指针,以“创新学分”累积数为基准,以“学习探究”成绩为一定条件,让大学生在学校里自由发展,包括自由选择专业、自我组建知识结构、自由发展兴趣爱好等。学校组建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是按“创新学分”高低动态进出的。学校要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基金加奖金的激励制度,并在其他相关政策方面予以倾斜。
  • 探索争鸣
    刘争先
    2013, 7(6): 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部分高校在落实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中通过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创新人才的某些措施有悖于教育民主化的要求,不仅疏离了近年来教育公平的教育改革目标,也未能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学习自由的获得,从而使得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难以真正实现。优质公平的教育及独立人格的形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推进教育民主化。
  • 比较研究
  • 比较研究
    董志霞
    2013, 7(6): 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业型大学与营利性大学是20世纪后期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兴起的两种新型的教育机构,二者既有差异,也有共同之处。从组织性质、产生背景、大学职能、办学目的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两类大学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二者的共同之处:对“额外收入”或“利润”的追求以及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创业型大学模式为我国公立高校中具备条件的研究型大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实践范式,而营利性大学模式则启示我国应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模式。
  • 比较研究
    李玲玲
    2013, 7(6): 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是与地方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环节,如何协调高职教育与地方的互动关系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各级高职院校承担,社区学院则是美国高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从实践教学的视角分析中美高职院校与地方互动发展的关系,分析了中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中美高职与地方互动关系在实践教学中的体现等问题。
  • 比较研究
    张春莹1, 平章起2
    2013, 7(6): 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教育实践的视角审视香港高校通识课程进展中的经验教训,结合内地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构建符合本校教育目标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新型通识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多角度实现通识教育。
  • 德育研究
  • 德育研究
    金家新
    2013, 7(6): 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主体互不对等,缺乏交流互动,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德育互不兼容、不相承认的现状,从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完满的愿景出发,揭示“承认”在学校道德教育场域中的意义为学校德育是受教育者自愿自主的实现道德内化及学校德育社会化的可行路径。
  • 德育研究
    郭红明1, 王永灿2
    2013, 7(6): 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媒体时代,借助网络媒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途径之一。以“微博”为载体和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以思想政治理论“微”课堂、校园“微”文化建设、服务型“微”平台建设、班级“微”管理为具体实施路径,实现教育主客体的全方位互动,改变传统抽象化、教条化的单向度教育范式,促进教育双方的深度互动和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动融入现实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可信度,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贴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转向。
  • 经典研读
  • 经典研读
    钱铭, 汪霞
    2013, 7(6): 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耶鲁学院教学课程的报告》是19世纪20年代耶鲁学院对当时社会要求大学课程改革的回应。对报告的研究可以发现:耶鲁强调学院教育的本质是奠定完整教育的基础;课程目标设计要基于心智训练和心灵装备;课程内容为古典学科和课程;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主要为讲座法与导师制。《关于耶鲁学院教学课程的报告》通过澄清课程使命和价值追求,准确表达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自由教育理念。
  • 经典研读
    刘子云
    2013, 7(6): 116.
    博克的鸿篇《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环境背景下,对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刻阐发,从中可以大致凝练出大学的几项重要社会责任:对社会资助的倚赖,要求大学推动学术研究的社会化;对特殊地位的反思,要求大学引导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对教育公平的呼唤,要求大学促进种族与教育机会的均等;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要求大学推动技术创新的校企合作;对政治利益的忧思,要求大学选择对外技术支援的理性化。从多维视角理解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对思考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